◎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親愛的獲獎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決定取消今年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EGU)大會。做出這個決定乃形勢所迫,我們對此深表遺憾。但我們相信,這個決定符合所有與會者及其所在社區的利益。」
3月21日,北京大學地空學院宗秋剛教授收到EGU執行秘書菲利普·庫地亞爾博士的一封郵件,信中表示,原定今年5月3日-8日舉行的EGU大會頒獎典禮推遲到明年。
這意味著,宗秋剛要等到2021年才能領取到他的Hannes Alfvén獎章(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章)。
據悉,EGU大會是歐洲影響最大的科學會議之一。2019年4月,在維也納舉行的EGU2019共有來自113個國家的16273名學者參加。此次,菲利普在信中表示,為填補EGU2020取消後造成的空檔,屆時將舉辦為期一周的線上學術活動。
「雲開會」,對宗秋剛來說已是尋常,一周至少三次。據報導,3月17日《自然》網站刊文指出,2020年可能是沒有會議的一年。疫情促使科研人員通過線上會議分享成果,並讓人們重新審視學術會議的價值。
學術會議相繼取消
此前,EGU一度試圖採取應急措施防止大會取消,在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研究海平面變化的Joanne Williams表示:「很難在線重現像EGU這樣的大型會議的體驗。我希望儘量不浪費我們已經投入的工作。」
但取消EGU大會的消息很快就公布,而這似乎是意料之中。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在中國之外,有將近17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多個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為助力全球抗疫,國內某音視頻會議產品緊急研發上線了國際版應用,現已在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上線。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撰文指出:「所有人轉向遠程通訊和居家辦公會帶來什麼後果?大中小學改為在線教學會帶來什麼後果?在正常時期,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絕不會同意進行這種實驗。但現在屬於非常時期。」
線上學術會議,就是非常時期採取的舉措。3月1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疫情期間,首位通過視頻在線完成學術論文答辯的博士生。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孔大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每年一般參加國際大型會議2次,國內較大型會議3次左右,專業小範圍會議3次左右,所以總共大概8次。今年我自己辦了一個會議推遲待定,準備的三次出國出訪都取消了,目前AOGS(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和EGU大會都取消了,年底AGU(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大會不明。」
學術交流,線上VS線下?
在全球疫情防控吃緊的情況下,留給線下學術會議的通道顯然越來越窄。尤其是美國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年會發成聚集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帶來深刻教訓。
面對相繼取消的線下學術會議,有人拍手稱快:那些可有可無的學術會議終於可以消停了。
阿根廷巴裡洛切原子中心物理學專家表示,線上會議能讓更多人獲得參與機會。一些行動受到限制的有殘障的科學家也能通過雲會議參加到學術活動中。還有人表示,線上會議能節約時間,減少經費成本。
宗秋剛認為,雲開會能省很多事。「不過線下會議的話,學者們做完學術報告後,經常會有小範圍學術討論,這個其實對學術討論很有幫助。」
也有人認為,學術會議的要義在於開拓新知識點,是科學家們社交的重要場合。
「我覺得線上會議要看會議性質,對於專業小範圍小同行參加的會議,改為線上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很多大會,參加的重要目的是社交,是與很多大同行溝通交流的平臺。線上會議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孔大力稱。
在孔大力看來,許多大型會議是寬泛學術交流、學術界與產業界溝通、公開發布或了解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的平臺,而不是一個專業性的學術交流管道。「這樣的會議,我認為不宜多參加,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參加。」
學術會議,線上線下孰優孰劣?
專家表示,線上線下只是形式,學術會議的價值在於能否滿足需求。「學術會議各自本就有不同的目的。科學家參加與否要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需求。根據自己的目標參加會議就是有價值的,目標不清晰而盲目參加會議就沒有價值。」孔大力說。
回眸「萬國鼠疫研究會」
也有人稱,無論線上線下,學術會議內核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萬國鼠疫研究會」,即是例證。
1910年10月,滿洲裡首先報告鼠疫疫情,11月初即傳至哈爾濱。12月24日,在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之際,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當時年僅31歲的天津北洋陸軍醫學堂幫辦伍連德,擔當起抗疫重任。
1911年1月,清朝外務府右丞施肇基向清延建議召開一次國際研討會,邀請各國最著名的傳染病專家來華考察鼠疫並研討防治方法。4月3日至28日,在奉天(今瀋陽)組織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
出席會議的有來自英、美、法等11國的34位醫學代表。據悉,其中就包括日本微生物學家、鼠疫桿菌的發現者北裡柴三郎,俄國外貝加爾旱獺鼠疫的發現者薩伯羅特尼等人。
會議宗旨非常明確,「純為學術之研究,與政治無涉」。除會務準備外,會務組自上而下逐級徵集防疫中遇到的困難和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研究資料顯示,此次會議最大一次論戰,是關於鐵路和輪船的防疫方法,以及是否需要對所運輸的煤炭、大豆、雜糧、毛皮等貨物進行消毒。中英日俄等幾國參會代表進行激烈論爭,最終達成共識:被鼠疫桿菌汙染的器皿不具有傳染力,而貨物只要經曰曬,也不具傳染力。
本次會議核心人物伍連德會後總結道:「因意見異同,常生極大之論戰,然皆出以和平,愈增加吾人之趣味。」
大會形成的英文報告書Report of the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1911年國際防疫大會報告》)長達500頁,堪稱20世紀流行病學經典文獻。
有學者稱,這次會議在現代科學史上,開啟了中國科學家和西方科學家平等交流的開端,促進了即將轉型的中國的進步。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