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2020-12-06 新京報

撰文|張進

不像有些思想史書籍,四平八穩地在由時間和思想家組建的框架內平鋪直敘,錢新祖的講義更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佛學、周敦頤——的評論,這也符合他的說法:理解都是詮釋。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中國思想史講義》,作者:錢新祖,版本: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

思想是重要的,但思想的對話、以及如何對話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這是翻閱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的明顯感受。

進入錢新祖的觀點前,先簡略概括一下他的生命經驗,或許對了解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不無裨益。

1940年,錢新祖生於江蘇南通的一個富裕之家,父親頗有學識,讓他可以獲得良好的童年教育,即以「四書五經」為主的中國傳統啟蒙教育。後因戰亂隨家人去往臺灣,就讀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再後留學美國,就讀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歷史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成績優異。錢氏的妻子梅樂安女士在回憶性文章《臺北、香港、芝加哥——錢新祖先生行述》中說,「新祖總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不大聽別人指揮」,又說「他常安慰地說自己是遊牧民族,隨處為家,出入不同文化……他需要接觸洋人,也需要接觸中國人,兩者不可或缺」。兩種特質,在其教學的講義中有明確的表現,乃至成為他論述問題的起點。

不像有些思想史書籍,四平八穩地在由時間和思想家組建的框架內平鋪直敘,錢新祖的講義更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佛學、周敦頤——的評論,這也符合他的說法:理解都是詮釋。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這所要求的,便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而不人云亦云。他坦誠說自己不講韓非,因為個人沒有心得。反之我們可以確信,凡他所講,便非泛泛而講。個人心得不可能都是正確、合理的,雖然正確、合理與否本就很難界定,但此處涉及的更重要的問題是,能獨立思考並得出個人心得的學者總是不多的。況且錢新祖所希願的,也不僅在於自己能有所得,而是「對話」(這個詞在其講義中多次出現)。他希望學生們可以隨時表達個人困惑或者見解,形成對話式教學模式,以打破教學者和學生兩方都可能存在的「固執自我」。他說:「我希望能用討論對話的方式來上課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我以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或絕對的客觀……我們通常所說的『客觀』,其實不過是一種『相互的主觀』,洋人叫inter-subjectivity,這種『相互主觀』本身就內含著一種『對話』的成分。」

在錢新祖看來,主觀在所難免,因為我們都身處一種特定的時空和歷史文化系統之內,而且我們是用語言去解釋、了解事物的,而語言本身即有時空性或主觀性。既然無法完全超越主觀,他所希望的便是,各持自我的雙方或多方,儘量跳出自我身處的符號系統,「不以自我的自我作中心,也不以他人的自我作中心,不管是自我的自我,還是他人的自我,都不許它佔有一個特殊的中心地位」,以此為基礎進行「對話」,樹立一個「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若不如此,對他者的曲解便隨之而來。如黑格爾、馬克斯·韋伯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所做的詮釋。

「人文主義」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最重要的特徵,但其產生和意涵都不同於西方人文主義。黑格爾和韋伯用西方人文主義的觀念看待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是以自己的符號系統去框定他人的符號系統,其結果在黑格爾的觀點中表現為:他認為中國人是不講道德的,因為中國沒有、也不可能有「精神文化」,其原因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人文主義的文化,而人文主義的文化裡,沒有一種超越人的神的概念,因此中國沒有屬於內在心靈的宗教情操。

黑格爾的話也許會讓有些人不太好接受,但他有他的道理,道理同時又是他的局限性。西方文化中,人和神在本體上是對立的,乃存在上的一對矛盾,人文主義在肯定人的同時要求否定神,或把神的世界中立化。而中國的人文主義則不同,其中涉及的人與神/天的關係也不同。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人與天不僅不對立,而且是天人合一的,即人和天在存在上是一體的,「以為人之成神、成聖是人的本性的自我實踐」。我們熟知的《大學》裡的「八條目」,要求人誠意、正心、修身,自然是包含道德修養要求的,且沒有外在於人的一個神的存在供人模仿,或作為批判人類的一個標準。

至於創世,在中國歷史文化意識中,宇宙是自我創生,與西方創世主創世的說法不同。既然宇宙自我創生,與宇宙合一的人也是自我創生,進而人可以「超越在特定時空裡的自我,而自我實踐人的本性而成為『完人』」。由此,錢新祖將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定義為「內在人文主義」,將西方人文主義定義為「外在人文主義」。

如不跳出自我主觀,理解另一方文化的發生緣由,並與之對話,曲解幾乎是必然的。韋伯雖然讚賞中國傳統人文主義,但同樣把中國的人文主義等同於缺乏宗教情操,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一個「完全入世的傳統」。這自然也不是完全合理的。錢新祖的「洋人和中國人不可或缺」,或可改為自我和他者不可或缺,大到兩種文化,小到兩個人,道理是一樣的。

作者|張進

編輯|張不退 西西 張婷

校對|危卓

相關焦點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1什麼是人文主義?14到17世紀,有一場運動在義大利興起,她披著復興古典文化的外衣,實則宣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場運動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思想體系就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它讓活在神學禁錮之下的人們開始人類的自我關懷。
  • 葉小文:新文藝復興呼之欲出,核心將是「新人文主義」
    審時度勢,審什麼「時」,度什麼「勢」?我們現在舉國上下,心心念念在現代化。不能不承認,現代化並非起源於我泱泱中華,而是起源於數百年前,西歐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持續200餘年的文藝復興運動。此即所謂「新人文主義」。人類社會發展先後經歷了羅馬時期西塞羅人文主義、14至16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18世紀德國人文主義、當代西方「新人文主義」。但「新人文主義」並不是西方文明的專利。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澱了十分厚重的人文理念:「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作者從語言和文體討論人文主義獲得主導地位,側重揭示一種結構性的奠基意義。換言之,充分考證「工具論」因素,是作者分析人文主義廣泛興起的重要切入。因為,教育變革,樹立典範和權威,都依賴語言和文體學習這一本質載體。思想意識只能依附其上,就像什麼土壤培育哪類「精神作物」(人才建設)一樣,具有鮮明的指向關係。教育變革能讓人文主義的延續性、擴展性、代際性得到最大保障。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然而,他們絲毫沒有感到窘迫,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待客如賓是中華禮儀,而這幾個唱侮辱性歌謠的同學,恰恰展現了野蠻之舉。三如,他在伯克利讀博士,一年級時索爾(伯克利學派的創始人)給他們上課,交課程作業時,段義孚專門用舊金山的案例,展現城市景觀對人的進步意義,用以挑戰索爾浪漫的自然觀,不成想索爾竟給了A的好成績,由此他學到了一種教育理念。
  • 潘諾夫斯基的藝術史觀:人文主義的勝利
    潘諾夫斯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史家之一,其藝術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藝術研究界以來,一直被普遍提及,尤其是他的圖像學理論更是被廣泛地運用於中國宗教神話與民間美術等方面的研究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892年他出生於德國的漢諾瓦。
  • 趙敦華:回到中世紀歷史看到底什麼是「人文主義」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復興自13世紀開始,亞里斯多德哲學與神學相結合,把經院哲學推向了理性的高峰。人們由此看到了希臘哲學的魅力,但又缺乏全面了解希臘文化的途徑。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關閉了它的高等學府。一批學者攜帶古希臘羅馬典籍流亡義大利,流亡的希臘學者帶來的是西方人渴望已久的文化寶藏,促成了文藝、語言學、科學、哲學和神學的繁榮。
  • 試論拉伯雷《巨人傳》的人文主義思想
    拉伯雷的《巨人傳》是人文主義思想巨作。由以下幾點展開來論證。《巨人傳》讚美了人的世俗幸福追求,肯定了人文主義教育和知識對人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展示了人文主義理想。小說通過兩個巨人的見聞,三代巨人形象: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
  • 所謂大義,皆是人文主義的集合
    要問看的第一部日本動畫是什麼?理論上應該是《鐵臂阿童木》。但或許是當時年紀尚小的緣故,記憶非常模糊。而時光君記憶清晰的第一部動畫,是當時被翻譯為《小飛龍》的一部作品。以整個世界的人口基準來看,一個小漁村的人頭算不得什麼大的犧牲,但在當時,阿中對小漁村裡每個人的感情是大於從未謀面的父母與族人的,驅動他的不是大義,而是切實的情感。同樣米杜雖然和他只見了一面,但頭一次看到認識的朋友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死在自己面前,只有13歲的阿中當然會受到強烈衝擊。就如所有描寫少年人成長的作品一樣,《小飛龍》也很好地展現了阿中的成長過程。
  • 媽媽咪呀講藝術史:你所不了解的——「人文主義」
    老黃給你講歷史中世紀 第六章人文主義時間:15世紀推廣:義大利逸聞:當時的藝術作品從15世紀開始,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重新發現,以及理性價值的復甦,引領了人文主義的興起。按照人文主義的原則,人是萬物的核心,成了所有知識與科學、藝術與社會進步的基石。人文主義所倡導的理想與當時新興的社會階層、中產階級、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理念相契合,他們專注於積極的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合法財富的積累。
  •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文主義何為?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文主義何為?下面這篇文章,是唐小兵寫給他在現代中國傳媒與知識分子課上的文史哲大一學生的一封信,同時包含他對當代青年、大學教育的思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文主義何為?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其倡導個人自由以及平等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並且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是歐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遍及歐洲眾多國家,它對於歐洲的價值不僅僅是促進社會的發展,更是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在黑暗蒙昧之中撕開了一道光,使人們從神的信仰禁錮中逐漸脫離,開始關注人本身,掀起人文主義之風。
  • 《城市之光》: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在《城市之光》中,卓別林巧妙的把劇作空間造型、人物獨特的動作符號和對社會的映射以及自己對人文主義理想的憧憬緊密的編織在一起。《城市之光》的橫空出世使早期的美國電影擁有了豐厚的藝術底蘊。在《城市之光》的劇作中展現的卓別林式獨到的人文關懷與人文主義是美國人文輸出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挖掘的精神財富。但如果僅僅將卓別林的電影藝術造詣放在滑稽、博人一笑的討論層面便使卓別林的電影缺失最重要的藝術底蘊。在默片喜劇電影的黃金浪潮中,卓別林既是銀幕上具有臉譜化的丑角,也是一個對社會有著獨到見解的藝術家、思想家。
  • 楊立新:民法典閃耀大寫「人」字 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它將為中國的法制建設帶來哪些深遠影響?對此,參與民法典編纂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接受了新京報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新京報:民法典表決通過,此前的審議稿顯示共計1260條。
  • 《澤塔奧特曼》埋下了兩個伏筆,而且都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
    而在賽文奧特曼裡也有類似的人文主義精神的探討,賽文奧特曼6部曲最終章裡,賽文奧特曼發現原來地球人類才是侵略者,地球的原居民其實是農馬爾特人,人類祖先屠殺了農馬爾特人,並且侵佔了地球。知道真相的賽文奧特曼左右為難,他來到地球原本就是保衛地球免於被侵略的,可是自己所保護的人原來是侵略者,那麼守護的意義是什麼呢?最終賽文選擇了幫助人類,將農馬爾特人的希望扼殺,這一次賽文奧特曼選擇守護侵略者,也就是地球人。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人文主義它又被人稱之為人道主義。這個詞出現得較晚,在一開始,這個詞指的是明朝所代表人物,他們研究的文化領城的概論。在歷史上人文主義只是個概念,它主要復興在文藝時期,它通過學者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重新發現西方人類的的價值之後,才把明朝的崇尚宗教信仰,徹底轉化為發揚理應的場思想文化中。
  • 專家: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王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在這個階段,中國人希望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能夠得到充分的確認和保障。焦點 2人格權獨立成編 是最值得關注和肯定的地方新京報:對比現行法律,民法典有諸多突破,比如設置居住權制度、人格權獨立成編等,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什麼?
  • 另類影評:淺析《甲賀忍法帖》中的人文主義
    陽光無差別地照耀著甲賀和伊賀,這是「天之道」,其中孕育的道理其實是:甲賀和伊賀其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同樣的人。這就是最樸素的」人文主義「觀點。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甲賀和伊賀並非否定對方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邪惡的敵人」,而這種邪惡令雙方都自認為佔有了道德制高點,所以殺戮對方是理所應當的。
  • 達文西畫作理念:人文主義關於人的崇高理想,得到了最光輝的體現
    前面提到他的青山綠水具有中國畫的韻味,在《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中,他也大膽地把類似中國山水畫的幽微意境與其擅長的地質地貌寫生結合起來。畫中山巒突兀,煙嵐迷茫,既有高山平湖,也有溪水彎流。取景也不用西方風景畫常見的平視而用鳥瞰角度,而且人物兩邊的背景山水在鳥瞰透視的位置上也有微妙差別:她左手邊(圖右)山水位置略低,因此看起來覺得略微靠近觀者,而她右手邊山水則位置略高,更有遠山深谷之感。與此相聯繫,若專看圖右邊我們會覺得蒙娜麗莎離我們較近,而專看圖左邊則會覺得她離得較遠。
  • 西方神父追求人性,可以選擇結婚,為什麼中國和尚卻不同
    前言:在人類社會中,宗教也是一大組成的一個部分,中國的和尚,還有道士,本身都是以不結婚為主,是一種傳統的一種風俗,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卻並沒有限制婚姻,甚至還可以抽菸喝酒,也會覺得婚姻是不可以侵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東西雙方出現明顯的不同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