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讀:在古代的茶館裡,有許多的說書人,在他們講述的故事中,人們最愛聽的莫過於那些曲折離奇的奇案。在這些故事中,人往往死得很離奇,而兇手又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整個過程可謂跌宕起伏,撲朔迷離,讓聽書的人過足了癮。
那麼今天也來說一件春秋時期的奇案。之所以奇,是因為明明死掉的人,卻在半年後出現了,而原因卻不是什麼死而復生,而是另有陰謀。
丈夫回家,發現倒在血泊中的妻子,還沒了頭顱
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鄭國,因為和周朝的領土相鄰,因此這裡的經濟比較發達,再加上鄭國有一位非常善於治理的丞相——子產,使得鄭國達到了夜不閉戶的盛況。
在鄭國的一個村莊裡,生活著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妻子漂亮賢惠,丈夫勤勞肯幹,日子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過得相當幸福美滿。
只是唯一讓二人感到不愉快的,就是妻子遲遲不能生養,這就使得婆婆經常埋怨兒媳是個不下蛋的雞。
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古代不是有「七出之條」嗎?第二條就是女子不能生養就可以休掉。
這話是沒錯,但春秋時期還沒有這個說法,「七出之條」是漢朝推崇儒家思想後才逐漸產生的。
所以這裡婆婆也只能發發牢騷,沒辦法強行讓兒子休妻。
有一次婆婆趁著兒子外出幹活,又在家裡諷刺兒媳,兒媳一氣之下就跑回了娘家。而且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好幾次了。女兒雖然經常受氣,但娘家人也不好說什麼,畢竟是自己女兒不爭氣。
兒子回來後開始埋怨母親怎麼老是把妻子氣走,這一走沒個十天半個月也不回來。
母親一聽兒子埋怨也是氣不打一處來,也收拾細軟走親戚去了。
不過這次很奇怪,母親走親戚的第二天傍晚,妻子就回來了。這要是往常,他鐵定要三請四請才能把妻子接回來。
丈夫見妻子回來當然高興,又是噓寒問暖,又是燒菜做飯,想著法的討妻子歡心。
然而妻子的反應卻顯得有些反常,並不像以前那樣開心的接受,而是一幅欲言又止,滿懷心事的樣子。
丈夫認為妻子還沒消氣,就開導妻子:「不妨事,回頭再多找些大夫幫你診治,定可以讓你生養。」
妻子也沒說什麼,吃完了飯二人就休息了。
第二天,丈夫和往常一樣早早的出門幹活,留下妻子在家做些女工。
可讓丈夫想不到的是,傍晚他回到家時,發現妻子被砍掉了頭顱倒在血泊之中。
丈夫哪裡見過這個場面,嚇得癱軟在地,最後使盡全身力氣連滾帶爬的往官府跑。
縣令揣著明白裝糊塗,屈打成招,只為自己能高升
縣令此時正在後堂吃飯,聽到有人前來報官,縣令顯得有些厭煩,讓役差去打發一下,等自己吃好了飯再去。
可役差說,是人命案子,時間久了恐怕不妥。
縣令一聽是人命案,頓時嚇了一跳。因為他馬上就要升遷了,此時遇到人命案,若處理不好,恐怕影響自己的升遷之路啊。
想到這裡,縣令丟下碗筷,連官帽都沒戴就快步走到大堂。
縣令看到堂下跪著一個驚慌失措的農夫,便詢問到:「哪裡出了人命案。」
「回大人,小人家中,妻子被人砍去了頭顱。」
縣令聽罷就讓農夫帶路去查看現場。
到了農夫的家中後,發現家中沒有打鬥的痕跡,沒有丟失的財物,一切都顯得非常突然,又顯得非常的安靜。
不過奇怪的是,婦人的頭顱一直沒有找到。
此時縣令詢問農夫。
「你如何斷定這是你的妻子。」
「回大人,憑妻子身上穿的衣服。」
「你們可有什麼仇家?」
「回大人,小人以及妻子都是老實人,不曾有過仇家。「
「那你的妻子最近去過什麼地方?」
「回大人,前幾日和我母親拌了句嘴,回娘家後第二天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