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圍捕獵物,到後來的文明社會雛形,分工協作一起完成既定目標,這是人類最突出的聰明之處。
如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學習了一項得以生存的技能之後,便以此去獲得一份工作,換取薪酬,再購買生活所需。如此循環,便構成了「社會」。這是一個完整健康的體系,讓人類不斷發展壯大。
但工作的薪酬也有高有低,這得看每個行業的勝任難易程度,替代性越強的工作,薪酬自然就會越低。通常而言,從事腦力勞動比從事體力勞動的薪酬更高。但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一份工作,工作五天時間就能獲得高達近百萬的薪酬,而且基本上是體力勞動。
這一項工作就是捕撈帝王蟹,雖然工作時間短,薪酬十分誘人,但卻沒人願意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還有放著錢不去掙的嗎?都說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難道在這裡失效了?
首先得來了解一下帝王蟹,帝王蟹又被稱之為石蟹或巖蟹,這種甲殼類動物其實不是真正的螃蟹,它們主要分布在寒冷的海域。
之所以叫帝王蟹,這是因為它們體型巨大而得名,素有「蟹中之王」的美譽。帝王蟹屬於深海蟹類,生存深度達850米之深,生存水溫在2-5℃。帝王蟹能夠生存的最低水溫是1.4攝氏度。
重點可以圈出來了,這是一種深海蟹,捕撈難度很大。其次,它們生活在寒冷水域,1.4攝氏度大家想一想那工作環境是多麼不舒適,而且還要經受海水的衝刷,衣服沒有幹的,還得不停顛簸。
而這還不算要命的,帝王蟹主要生活在阿拉斯加東南海域和白令海。白令海峽處於太平洋和北冰洋的交際處,那裡的溫度常年保持在極低的溫度之下。冬天還會有恐怖的暴風雪,即便是在夏天,白令海峽也常年漂浮著厚厚的冰層。
在這樣的環境中去捕撈帝王蟹,是真正拿生命在工作。極低的氣溫,茫茫無際的大海,隨著波浪顛覆的捕撈船,每天長達20個小時的捕撈,這會讓任何一個人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即便把捕撈時間選在最不可能發生暴風雪的日期,那也沒辦法確保能夠平安歸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回報肯定也是很豐厚的。不到10天的工作期,平均一艘船可以捕撈20噸以上的帝王蟹,這些昂貴的海鮮在銷售之後,每個參與捕撈的人可以分到15萬美元左右的薪酬。
這些工資折合成人民幣,相當於是100萬。不到10天時間掙100萬,聽起來確實很誘人。但這個錢並非那麼容易賺,回來了就有工資,回不來那就把自己奉獻給大海了。
據統計,從事捕撈帝王蟹的這份工作,工傷死亡率是普通工人的50倍。也就是說,在參與捕撈後,就得做好葬身大海的準備。這也是為什麼百萬薪酬,也基本沒有人願意去幹的原因了。
帝王蟹體型巨大,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美味的肉質,這也成為了它暢銷的一大原因。2011年9月,在位於南極洲近海大陸架下850米的一處泥床盆地,科學家發現超過100萬隻巨型帝王蟹。
面對這一現象科學家稱:這種外來的大型食肉動物的出現,可能是南極海域一場生態浩劫的最初跡象。
而從捕撈的產量來看,1980年帝王蟹產量創歷史記錄,高達6萬噸。而在兩年後驟降至6千噸,如今平均年產量在7千至1萬2千噸。
生活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之中,一定要懂得保護自然環境,過度捕撈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操作之後,影響是很大的。保護自然環境,人人有責。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