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鏨刻。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辛屯鎮有一戶白族人家的院子,還沒走進去,就已聽到此起彼伏的叮叮噹噹敲擊聲。院子裡,十幾個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分工合作,正在趕製一批銀壺。院子主人叫做李文彬,今年49歲,是當地有名的銀器製作加工匠人,寬敞的院落既是自家的宅院,也是自己和徒弟們日常工作的銀器製作工坊。 1987年,李文彬開始拜師學習銀器製作技藝,此後幾年先後前往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學習,後回到家鄉成立了文彬銀器加工坊,將銀器打造這門傳統技藝融入到當地手工藝品製作當中。 工坊成立伊始,李文彬就教村裡村外需要幫助的人學習銀器製作技藝。近年來,他邀請當地多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來到自家工坊,教他們銀器打造相關技術,帶動他們脫貧增收。「我借用自己掌握的傳統工藝帶動家鄉需要幫助的人來工坊做工,讓他們學到一門手藝,燃起對未來的希望。」李文彬說。 近年來,鶴慶縣的銀器加工製作產業已逐步走上規模化生產經營的道路,基本形成「一戶一品、前店後坊」「散戶+公司」和「電商銷售」的生產銷售格局。鶴慶縣手工藝加工產業的發展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傳承發揚傳統工藝的同時,帶領當地群眾穩步邁向小康。 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鏨刻壺身圖案。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敲打一塊銅片用以製作銀器加工模具。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焊接銀壺壺柄。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加熱一把銀壺半成品。
↑9月17日,李文彬的妻子(右)在工坊加工銀壺。
↑9月17日,李文彬工坊的學徒們在工作。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指導學徒。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給自己的小兒子演示鏨刻。
↑9月17日,李文彬在工坊製作銀壺。
↑9月17日,李文彬(右)在工坊和一名學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