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鐵匠王東心:伴隨「叮叮噹噹」 「錘」出幸福生活

2020-12-10 消息資訊

汝州鐵匠王東心:伴隨「叮叮噹噹」 「錘」出幸福生活

(記者 肖建成 通訊員 汝州市委宣傳部 宋樂義)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記憶中的鐵匠鋪,在光線昏暗的小屋內,紅紅的火焰,老鐵匠左手持鉗子,右手握錘子,將一個燒紅了的鐵棒子放在鐵墩上,手裡的鐵錘上下翻飛敲打在鐵棒上,噹噹作響,火星四濺。

這樣伴隨叮叮噹噹的原始打鐵鍛造場景,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在汝州市蟒川鎮蟒窩村,仍有人堅守著這門老手藝。4月7日一大早,記者從汝州市區驅車將近30公裡,來到蟒窩村村頭,「叮噹——叮噹——」清脆的打鐵聲已沿街傳來,又飄出去很遠。

在村南頭路邊,獨立著一間10平方左右的石頭房,房上有煙囪,來到房門口可以看到屋裡沒有光,深處更是一片黑暗。走進小屋,待雙眼適應了這般的黑才勉強可以看的清,狹小的四周,牆角有一座燒火用的火爐,旁邊是鐵製的砧臺,還有一臺老式氣錘佔去了屋內空間的大半。在小屋裡還擺著電焊機、切割機等電動機械,這是一個現代與傳統元素相結合的打鐵鋪。可以看到小屋到處堆放著打鐵需要的工具錘子、鉗子、火鏟子、夾子等……,一位鐵匠正在用錘子敲打著一塊燒紅了的鐵塊。

鐵匠叫王東心,今年57歲,據他介紹,他13歲開始跟著父親打鐵,到現在已經做這個行當40多年了,父親也是這一代有名的鐵匠。他今天要幫別人鍛造一把鐵鍬,火爐燃燒的正旺,王東心從牆邊煙盒抽出一根香菸用鐵夾夾起燒紅的鐵塊點燃,火紅的鐵塊將他的臉龐也照成了紅色,大有不問外世繁雜,吾獨守匠人心的感覺。

鐵塊燒成後,王東心用鐵夾子淡定取出,裸露在空氣中還爆出細微的火星。只見王師傅快速拿出鐵塊放在氣錘上,腳踩開關來回移動,很快鐵塊便有了鐵鍬的雛形,隨後他又左手用火鉗牢牢夾住鐵塊,右手握一把鐵錘靈活的在大鐵墩上敲打翻轉,不時還爆出火花。手起錘落間,鐵塊顏色由通紅變暗紅再到玄黑,如此反覆數次,鐵塊變為鐵匠想要的形狀。鐵塊還有些長,放在電切割機上進行切割,大小合適後再次進行火燒、鍛造,最後細敲精修後才扔進冷水盆中「淬火」。

幾十年的經歷,王東心早已養成面對火花面不改色的習慣。40多年來,王東心打出的鐵器不計其數,鋤頭、耙子、鐵鉗、菜刀、……生活中大部分用鐵製成的器件他都制過,方圓幾十裡的群眾也都喜愛他打出來的鐵器,就連周邊縣市的群眾也來找他打鐵器。

在過去,每年鐵匠最忙碌的季節就是初春時期和秋後時節,這這兩個季節也是農忙季節,因此農民常會提前打制好幹農活需需要的工具,若是有工具破損,如卷了刃、碰出了豁子或者折斷了等,都都可以讓鐵匠修理好。每到這兩個季節,鐵匠就會日夜支爐,馬不停蹄地趕製鐵具。

「現在都不做這個行當了,農業現代化了,其他地方都沒有鐵匠鋪了,只有我們這山區還用的上這些農具。」王東心一邊做活一邊介紹說。現代化農具生產,帶來鐵匠鋪的生意冷落,但在山區,因為大型機械無法使用,很多村民仍然習慣使用手工打制的農具。他們認為,從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農具,雖然外觀不錯,卻不如鐵匠鋪來得實在。

「我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幹,像現在一天活兒都幹不完,賣一件農具比著十幾年前的價錢也高了很多,打一把抽頭能賣50元,一個月下來也能爭四五千元。」王東心笑著告訴記者。

相關焦點

  • 鐵匠,千錘百鍊鍛成材
    在孩提時的記憶裡,鐵匠鋪的生意總是和他們的爐火一樣紅紅火火,那「叮叮噹噹」的打鐵聲,那「呼啦啦」跳動的火苗,執著堅韌打鐵匠的粗獷形象,至今還時時縈繞在腦海之中……如今朱家角鎮上鐵鋪早已看不見了,可在幾十年前,通紅的爐子、劈啪的風箱聲加上叮噹打鐵聲,幾乎遍及全鎮每個角落: 放生橋堍有 「孫永順鐵鋪」,大新街有「陳大興鐵鋪」,還有東西井街的「陸庭記
  • "打刀就是我的一口氣" 成都刀王 鐵匠鋪鍛出非遺項目
    曾經,打鐵還是門吃香的手藝活,僅太平鎮就有十幾家鐵匠鋪,天還沒亮,鎮上就響起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如今,繁華的生活中,已經難以安放一爐燒得紅通通的熔爐。閒暇時,周光興會在自家鋪子前點根煙,發發呆,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就跟鐵匠這行當一樣,年幼時努力跋涉,壯年時到達頂峰,而後逐漸沒落。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門手藝,至少不要逐漸被時間碾壓殆盡。
  • 情報站|叮叮噹噹!隨著廚房演奏曲的奏響,壹粉的精緻美食出鍋啦
    期間,將白菜粉絲請上案板,叮叮噹噹一陣亂舞,再切上一綹韭菜,與前一晚提前煨制好的五花肉丁合攏攪拌,此時,一扒拉清早發制的麵團,早已牽絲掛網呈蜂窩狀。於是,揉揉搓搓,擀擀捏捏,蒸的蒸,煎的煎,三下五除二,小籠蒸包和電餅鐺煎包出鍋了!」壹粉說,一餡兩吃,各取所好,混搭著銀耳蓮子羹,槓賽來!您會製作哪些美食?
  • 豫東鹿邑城、民間習俗鐵匠鋪裡的手藝
    鐵匠首先要把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高溫燒紅,然後鐵匠師傅再將燒紅的鐵器移到大鐵墩上(方言稱『砧子』),一般由打鐵徒弟手握大錘進行鍛打,鐵匠師傅左手握鐵鉗翻動鐵料,右手握小錘一邊用特定的擊打方式暗號指揮徒弟鍛打,一邊用小錘修改關鍵位置,使一塊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現在燒紅的鐵塊,先用氣錘打成大樣,在用小錘敲打,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
  • 小錘敲出「幸福迴響」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辛屯鎮有一戶白族人家的院子,還沒走進去,就已聽到此起彼伏的叮叮噹噹敲擊聲。院子裡,十幾個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分工合作,正在趕製一批銀壺。院子主人叫做李文彬,今年49歲,是當地有名的銀器製作加工匠人,寬敞的院落既是自家的宅院,也是自己和徒弟們日常工作的銀器製作工坊。
  • 傳統匠人的幸福生活丨溫茂森:器物有魂魄 匠人自恭謙
    但由於現代製造技術的衝擊,如今,這門傳統手藝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不過仍有一些人堅持守護著老手藝,保留著那份年代的痕跡和歲月的沉澱,溫茂森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2歲的銀匠溫茂森,在朔城區崇福寺附近擺地攤兒已經有30多年了,大夥都親切地叫他溫師傅,說他手藝好,人又實在。
  • 收藏鈴鐺:能搖響的幸福
    這些盈盈浮動、來自山野、散發著沁人心脾之味道的鈴鐺花,被譽為可以替人類 「握住幸福」的手,伴隨著憂傷和渴望,盛開在春天盛開在人類的生活。在芬蘭、法國、英國等國家,互贈鈴鐺花是春天一定要做的事,因為這裡的人們相信,擁有 這花朵,會讓人走進幸福。幸福的故土 鈴鐺的故鄉相信人類的先祖也一定看到了這些美麗的小花,並對他們一見鍾情。
  • 「千錘百鍊」45年,他用爐火煅造生活!
    ◆ ◆ ◆ ◆ ◆在歷史的洪流中,打鐵匠一直是民間重要的手工藝者。上到冷兵器時代中的刀、槍、劍、戟、斧、鉞,下到日常生活中要把菜刀,鋤頭,鍋鏟鐵鍋等等,都需要找打鐵匠去做,一個成品出來,往往要經過千錘百鍊。
  • 何民:鐵匠張莽娃|散文
    莽娃他媽託親戚在街上鐵匠鋪找了一個姓汪的鐵匠師傅,要莽娃拜師學藝,說好了只管飯,不給工錢。莽娃很高興,一是可以敞開肚皮吃了,二是耍大錘比在鄉下耍石滾安逸。莽娃師傅的鐵匠鋪開在太平場下場口,一間破舊的房子外搭一個偏偏,一盤爐子,一個砧墩,主要是打一些鋤頭、釘耙、彎刀、鐮刀一類的農村生產生活用具。
  • 鐵匠兄弟花4年創作鐵皮畫,拒絕商家50萬收購:一幅要敲10萬錘
    如今便有一對「鐵匠」兄弟畫4年在1毫米厚的鐵皮上敲出畫作,曾有人出價50萬元人民幣想購買收藏,但是被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創作1幅畫需要敲打10萬錘!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我國國務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這四個等級。
  • 汝州風穴寺的父子碑
    否則,變怪百出不可具狀。然有正有變,皆氣之為也。汝州獨有穴,又有所謂風伯者主之,故又有風伯廟。春祈秋報,祀饗靡闕,而風時為虐。予惑焉,感而賦之,其辭曰:    倚嵩陽之二室兮,瞻鵶路於隆中。鬱鳴皋以西圍兮,汝海灝以流東。倦予遊之倥傯兮,聊偃息於風穴。忳恆卦之未解兮,捫予腸之百折。俯千峰之白雲兮,憶鈞臺之天樂。謝箕潁之鳴瓢兮,媿龍山之帽落。藉吹噓於鼓籥兮,歷千古而互見。
  • 鬥羅大陸的唐姓錘王個個強代代錘王錘教皇,妻子也都是魂獸
    普普通通的鐵匠父親,也和武魂殿正面對抗過!作為唐姓的錘王,唐昊也曾經為了保護唐三的母親與武魂殿發生過正面的對抗!並且當時雖然還沒有達到90級的能力,就直接拿著自己的昊天錘錘上了當時的教皇千尋疾,並且直接造成對方重傷!這是這麼一個擁有男子氣概的錘王,也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妻子的,在妻子走後的很多年,他都一蹶不振,始終懷念於過去,當發現自己的兒子也有很高的能力時,深沉的父愛才爆發了出來,還帶著唐三去曾經他們兩個人生活過的地方。
  • 明代——汝州軍屯營史話
    當時軍戶的主要義務是壯勞力出丁當兵,其家庭生活負擔沉重,為保障生活穩定軍心,故政府多分給房屋、田地,有固定的口糧,免除戶丁徭役。由於正丁服役攜帶家屬,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軍戶的社會地位相對比較高。為了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軍丁在衛所中輪流戊守、屯田。戰爭時期,則臨時充軍從徵調發;和平年代,則歸還衛所耕地種田。屯田耕作收穫所得,用來供給軍戶的生活和正軍之所需。
  • 當當網「慶渝年」又出新番?
    從八王議政、當眾摔杯、浴池梅毒、票圈撕破臉,到最近的奪章之變,當當網夫妻互撕的狗血連續劇已經上演了大半年……不管怎麼說,早已被甩出網際網路電商圈第一陣營的噹噹在影響力方面,倒絕對不輸擁有第一公關天團的阿里巴巴——因為人家根本不用公關,慶帝直接下場,屏霸網絡。
  • 仙境傳說RO手遊鐵匠怎麼掛獸人 鐵匠掛機攻略
    導 讀 仙境傳說RO手遊鐵匠怎麼掛獸人?平民鐵匠怎麼掛機?這篇是關於仙境傳說RO手遊鐵匠掛機攻略,在這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東莞石龍洪師傅:叮鐺聲中打白鐵 41年白鐵匠
    還未走近,便聽到店裡時不時傳出「叮叮噹噹,叮叮噹噹」清脆的敲打聲。 白鐵製品在早期廣受市民歡迎,白鐵製成的水桶、盆、壺、瓢更是過去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據洪師傅回憶,新中國成立前,在石龍中山路的白鐵鋪至少有5、6間,藏在數百間各式店鋪中。如今這種手工老技藝在街頭已難以再見。
  • 河南汝州溫泉鎮張寨村幸福生活美如畫
    村黨支部書記劉行正告訴記者,全村有60歲以上老人650餘名,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2018年5月新的村兩委會班子上任後,就把尊老敬老、持續提高老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作為村裡的一項重要工作去抓,先後建成了上述一系列老年人福利設施,並每年春節為老年人發放「壓歲錢」,讓老人們老有所依、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