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鐵匠王東心:伴隨「叮叮噹噹」 「錘」出幸福生活
(記者 肖建成 通訊員 汝州市委宣傳部 宋樂義)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記憶中的鐵匠鋪,在光線昏暗的小屋內,紅紅的火焰,老鐵匠左手持鉗子,右手握錘子,將一個燒紅了的鐵棒子放在鐵墩上,手裡的鐵錘上下翻飛敲打在鐵棒上,噹噹作響,火星四濺。
這樣伴隨叮叮噹噹的原始打鐵鍛造場景,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在汝州市蟒川鎮蟒窩村,仍有人堅守著這門老手藝。4月7日一大早,記者從汝州市區驅車將近30公裡,來到蟒窩村村頭,「叮噹——叮噹——」清脆的打鐵聲已沿街傳來,又飄出去很遠。
在村南頭路邊,獨立著一間10平方左右的石頭房,房上有煙囪,來到房門口可以看到屋裡沒有光,深處更是一片黑暗。走進小屋,待雙眼適應了這般的黑才勉強可以看的清,狹小的四周,牆角有一座燒火用的火爐,旁邊是鐵製的砧臺,還有一臺老式氣錘佔去了屋內空間的大半。在小屋裡還擺著電焊機、切割機等電動機械,這是一個現代與傳統元素相結合的打鐵鋪。可以看到小屋到處堆放著打鐵需要的工具錘子、鉗子、火鏟子、夾子等……,一位鐵匠正在用錘子敲打著一塊燒紅了的鐵塊。
鐵匠叫王東心,今年57歲,據他介紹,他13歲開始跟著父親打鐵,到現在已經做這個行當40多年了,父親也是這一代有名的鐵匠。他今天要幫別人鍛造一把鐵鍬,火爐燃燒的正旺,王東心從牆邊煙盒抽出一根香菸用鐵夾夾起燒紅的鐵塊點燃,火紅的鐵塊將他的臉龐也照成了紅色,大有不問外世繁雜,吾獨守匠人心的感覺。
鐵塊燒成後,王東心用鐵夾子淡定取出,裸露在空氣中還爆出細微的火星。只見王師傅快速拿出鐵塊放在氣錘上,腳踩開關來回移動,很快鐵塊便有了鐵鍬的雛形,隨後他又左手用火鉗牢牢夾住鐵塊,右手握一把鐵錘靈活的在大鐵墩上敲打翻轉,不時還爆出火花。手起錘落間,鐵塊顏色由通紅變暗紅再到玄黑,如此反覆數次,鐵塊變為鐵匠想要的形狀。鐵塊還有些長,放在電切割機上進行切割,大小合適後再次進行火燒、鍛造,最後細敲精修後才扔進冷水盆中「淬火」。
幾十年的經歷,王東心早已養成面對火花面不改色的習慣。40多年來,王東心打出的鐵器不計其數,鋤頭、耙子、鐵鉗、菜刀、……生活中大部分用鐵製成的器件他都制過,方圓幾十裡的群眾也都喜愛他打出來的鐵器,就連周邊縣市的群眾也來找他打鐵器。
在過去,每年鐵匠最忙碌的季節就是初春時期和秋後時節,這這兩個季節也是農忙季節,因此農民常會提前打制好幹農活需需要的工具,若是有工具破損,如卷了刃、碰出了豁子或者折斷了等,都都可以讓鐵匠修理好。每到這兩個季節,鐵匠就會日夜支爐,馬不停蹄地趕製鐵具。
「現在都不做這個行當了,農業現代化了,其他地方都沒有鐵匠鋪了,只有我們這山區還用的上這些農具。」王東心一邊做活一邊介紹說。現代化農具生產,帶來鐵匠鋪的生意冷落,但在山區,因為大型機械無法使用,很多村民仍然習慣使用手工打制的農具。他們認為,從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農具,雖然外觀不錯,卻不如鐵匠鋪來得實在。
「我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幹,像現在一天活兒都幹不完,賣一件農具比著十幾年前的價錢也高了很多,打一把抽頭能賣50元,一個月下來也能爭四五千元。」王東心笑著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