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誠品生活書店。(IC photo/圖)
2020年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正式發出停業公告,證實了一早的傳言,宣布誠品生活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營業。消息一出,網上傳來一片文化人的哀悼。有微博大V感嘆「千萬豪宅容不下一座書店,挺諷刺的,浮躁的小漁村」,「現實與功利,依然是這座城市的主流價值觀」。還有朋友圈裡轉發的文青氣十足的「736天,終究是一場錯付」的哀怨。仿佛特區人民虧欠了誠品什麼,應該為其停業負責似的。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書店只是書店。誠品書店和其他企業一樣,都是市場中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主體。買書賣書需要金錢進行交易,書店承租鋪面自然要付錢給業主。賣書者也許比普通人更有情懷、有格調,但這並不能成為減租的理由。而誠品退出深圳則不僅僅是因為不能承受深圳高企的租金(難道會高過香港尖沙咀和銅鑼灣的誠品生活?),而是因為誠品深圳難以複製之前的靠販賣文化為地產溢價的誠品蘇州模式。
事實上,早有臺灣學者對誠品打著書店的幌子行地產營銷之實的行為有所微詞,將其稱為「美學式書店」或「地產書店」。即通過前衛現代的設計,成為網紅景點,吸引年輕人來觀光打卡。再請文化名人演講、選書,增加所謂的文化內涵與知名度,整個售書流程猶如一場資本與粉絲合力的選秀造勢。(筆者不明白,那些一邊鄙夷著選秀節目,批評大眾娛樂至死的文化人,為何卻對這間粉絲塑造出來的書店情有獨鍾呢?)更是為所在物業的造勢:通過書店的一系列活動,將書店所在物業打造成一處有文化氣息的場所,營造出一種愛閱讀、會思考的生活方式,符合物業購買者的文化審美品味。
誠品這種文化外衣包裝之下的炒房模式,當然是一種高明的營銷手段,並無不合理之處。然而,同樣是營利為目的商業主體,只因為你是高檔書店,你就比別人清純高貴?出了他們的店,深圳就是文化荒漠嗎?
許多人懷念的,逛書店中,意外發現一本好書時,那種不期而遇的樂趣,這是任何一間書店都可以滿足的(除了中小學門口的教輔書店)。而誠品書店的優勢在於外文圖書與期刊比較豐富,但是在電商發達的今天,需要這些閱讀品的讀者,自然有能力在網上購買到。
在這個時代,實體書與書店走向衰落與消亡是不可挽回的事實。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閱讀在於求知與思考。帶給我們這些的是載體上面的文字,而不是所謂的紙的溫度與質感。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文字更好的載體,從獸骨到青銅,從簡帛到紙張。青銅最有質感,我相信不會有誰喜歡抱著銅器去讀完一部小說吧。正如豆瓣網友所言:買書只是對知識載體的佔有欲,並非是對知識本身的渴求欲。我們要的是閱讀文字的快樂,何必一定要執著於載體呢?懷舊情懷,可以偶爾感慨一下,但沉溺其中則是有害的。
至於說特區人民只愛賺錢不愛讀書的話,只需看看每年多少大學畢業生去了深圳,我不相信這些人是不讀書的。2019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國民閱讀報告中,深圳閱讀指數排名第一。今年年初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和《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報告》中,深圳榮獲2019「年度書店之都」的稱號。這還不能說明深圳人民愛讀書?
我不知道真正的讀書該怎樣定義,也許是在蓮花山下設計獨特的深圳圖書館正襟危坐地看,在中心公園的大草坪上戴著墨鏡看,在家中躺在沙發上摳著腳丫子看,在擁擠的地鐵上用手機看……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反正絕對不會是到了某間書店拍了自己根本認不全書名的外文書封面,發一條矯揉造作的「小確幸」體朋友圈的那種看。
(作者為北京大學研究生)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王塞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