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展中國」著名女畫家郭蓉華繪畫作品欣賞

2020-12-14 藝展中國yzchina

郭蓉華簡介

郭蓉華,生於成都,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四川分會會員,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女畫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巴蜀書畫藝術院女藝術家委員會會長,成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美術學院成都校友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當代油畫院聘用畫家。

作品參展:

1980年雕塑作品《藏族青年》入選四川省青年美術作品展;

1987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升造;

1992年《四川十二青年女畫家作品展》展覽發起人之一;

1992年作品《又見炊煙》被澳大利用亞首屆亞太地區水墨畫大賽主委會收藏;

1994年中國畫《漫步羌寨》在加拿大第二屆「楓葉」國際水墨畫大賽中獲優秀獎;

1996年攜作品赴香港灣仔參加《96』中國繪畫精品博覽會》;

1997年個人傳略被收錄在《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由中外名人研究中心(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

1997年應美國洛杉磯中美電視臺邀請赴美舉辦首屆《中國當代名家精品展》獲持別獎;

1997年向成都市府南河建設者指揮部捐贈木質畫100餘幅;

1999年在四川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郭蓉華現代美術作品展~;

2000年作品被四川美術出版社徵集出版《中國跨世紀美術家畫集》;

2001年應英國倫敦「布魯斯翰」BLOXHAM GALLERIES畫廊邀請,赴英舉辦中國女畫家四人展;

2010年「三星堆」系列作品參加由省文聯、省美協、濃園國際藝術村舉辦的「巾幗情懷」首屆.四川省女書畫家精英展,展覽發起人之一;

2011年 「三星堆」系列作品由文化部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入《世界知識畫報》「藝術三人行」(戴士和、吳長江、郭蓉華);

2011年作品編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

2011年作品編入中國收藏雜誌社《中國收藏》;

2012年作品編入《中國郵政》「科學發展再創輝煌」,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紀念珍藏郵冊;

2013年4月,組織12位女書畫家現場鋪紙作畫22張作品,為「512地震」義賣捐贈受災地區,雅安天泉大窩友愛希望小學;

2013年6月應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中心」邀請,赴美舉辦為期十天,2013年――「巾幗情懷」四川女畫家巡迴展(首站美國) ;

2013年7月在北京巴蜀書畫藝術院,舉辦為期一月,2013年―― 「巾幗情懷」四川女書畫家巡迴展(二站北京) ;

2013年11月在東莞莞城美術館舉辦為期20餘天,201 3年―― 「巾幗情懷」四川女書畫家巡迴展(三站東莞) ;

2014年作品被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徵集出版《中國藝壇四大帥首》(靳尚誼、範曾、喻繼高、郭蓉華);

2014年作品編入《中國郵政》」輝煌65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

紀念珍藏郵冊;

2016年作品編入《美國郵冊》中美建交37周年紀念郵冊,美國集郵集團限量珍藏版;

2018年組織參與第四屆「巾幗情懷」由省文聯、省美協主持舉辦的大型書畫展;

郭蓉華:Gourh666

郭蓉華老師堪稱當代實力派畫家。繪畫和雕塑對她而言,是互為補充的兩種自我表達方式,她的繪畫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創作以古蜀三星堆為主要題材,具有古蜀先民對自然的敬畏精神包含人性的善良和對生命的解讀。她的作品,超然出塵,充滿禪機;凸顯了一個女性藝術家的成熟與蛻變。

郭蓉華老師認為:藝術家應有無限的創新思維,自由隨心的穿越融入宇宙的虛空之間…..。

郭老師說:作為華夏古蜀的後裔,應堅守傳統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她有一種使命感,將古蜀神秘內涵原素進行挖掘、破譯,穿越探索古今人類對自然的敬畏精神,將自己對古蜀人文的氣質認知融入作品,讓躺在坑裡的文物動起來,以藝術的形式啟迪讀者。她創作的遠古三星堆系列作品,引起震動,大膽超現實的構成,立意出奇,令人耳目一新。勤於思變,敢於實踐是她一貫的創作作風,在藝術的生命裡苦心耕耘是她不變的情懷。她榮獲國內外大獎無數。這些成就是一個女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生命譜寫的華章。

當支離破碎的文物插上想像的翅膀

——郭蓉華繪畫作品賞析

文/馬強

遊覽古文明遺址,人們大多會用相機記錄下或驚嘆、或不解、或欣喜的文物碎片。而四川的女畫家郭蓉華卻是用筆和紙按照她的想像將它們定格下來。她曾長期蹲侯西蜀文化發祥地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收集了大量原始資料,那些幾千年前的青銅器、金器和玉器在她的畫板上融合成了新的整體。就像是「太陽神鳥」金飾一樣,郭蓉華為這些文物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這些年來,郭蓉華一直潛心研究中西哲理,中國的禪宗文化對她的創作影響很大。她說:作品中的色塊、線條只是一個載體,載著讀者去廣闊的審美空間去翱翔,去感悟一個絕妙的精神領域。所以她的作品較少對於具象的客觀世界原貌的表現,而是將讀者從客觀世界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緊緊把握物象內在的本質特徵,在繪畫實踐中踐行著意象式的浪漫主義。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象來表達。

郭蓉華以三星堆文物為題材的系列畫作並不是簡單地對文物的描摹,文物僅只是作為象客觀存在著,郭蓉華更渴望通過這些文物碎片將她長期以來對古蜀文明的思索表現出來。在創作之前,她說她問自己,古蜀人為什麼要用鳥、大象這類動物作祭祀,並且還用青銅雕塑品等來表現它們?祭祀場景在她的大腦中盤旋了很久,她認為鳥的自由、大象碩大的形體及強大的力量都是當時的人類無法企及、無法超越的,古人由此對自然之力產生了膜拜之心。古人渴望擁有鳥的翅膀和象的力量。

《古蜀文明》這幅畫集中表現了三星堆青銅器造型的特點: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這些青銅面具的方形臉與傳統的國人差異很大,粗眉、大眼、高鼻、闊嘴,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面容怪誕,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結合自成一體、書寫形式多樣化的三星堆文字,整幅畫作淡化了青銅雕塑極富誇張變形的一面,民族性凸顯出來,充盈的神思和超然的精神駕馭了其主題,古蜀先民的夢境與現實蘊含其中,他們對於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由的嚮往也融入其中。

我們知道在金沙出土的祭祀用的象牙數量驚人,這些象牙的尺寸都很大,這反映了在當時的西南夷地區,象牙已被各民族奉為共同崇拜之物。蜀王手執象牙進行祭祀,是古蜀王國政治與文化勢力範圍內各個地方性族群之長奉蜀王為共同首領的象徵。在郭蓉華的作品《牙祭》中,手執象牙形象的蜀王並未出現,碩大的象牙群簇擁著有通天功能的祭師詮釋著先民的夢想和超然的神性主旨。

在郭蓉華的三星堆遺址系列作品中,《古蜀氣質》可以說是她將意象化的創作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幅。圖中左邊的立柱象徵著神聖的樹木,而左上方的輪形器物其原型為著名的輪形青銅器,上面的花紋表示它代表太陽。整幅圖表現的是古蜀人將樹木幻想成上天的天梯,供人們想像的太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通天的主題。當神聖的樹木聳立起來的時候,膜拜的人實現了天與地的溝通。

這一系列古蜀文物畫作品,既取筆於傳統的中國工筆畫也吸收了西方油畫的技巧,畫作清麗、新雅而又充實、豐盈。事實上,讓我們驚喜的不僅僅是郭蓉華畫法上的創新,還有作畫材料上的創新。郭蓉華使用的是丙烯顏料,丙烯顏料屬於人工合成的聚合顏料,其色澤鮮豔,附著力大,可在多種載體上作畫。其畫作顏色飽滿、濃重、鮮潤,無論怎樣調和都不會有「髒」、「灰」的感覺,著色層永遠不會有吸油發汙的現象。再加上它乾燥快、有抗水性,作品的持久性更長。她用的畫布則是畫國畫的宣紙,畫好之後,還是用傳統的裝裱國畫的方法來裝裱。

郭蓉華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以寫實為主,重「形似」。而她的三星堆遺址系列畫作則屬於其後期作品。她注重的是色塊、線條、點面隨心所欲的組合,追求「神似」與「新奇」,從寫「相」變而為寫「神」,創作形象多誇張、扭曲和變形,凸顯了她鮮明的創新、求奇的個性。藝術從不拒絕創新,我們相信郭蓉華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作 品 欣 賞

挖掘歷史精髓 描繪故土神韻

——訪著名畫家郭蓉華女士

文/盧建波

四川藝術財經報

著名畫家郭蓉華,自幼酷愛美術,自初中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後,畫畫便成了她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美好情結;她兩度進入四川美術學院接受正規而系統的繪畫教育,視野的打開以及觀念上的變化,讓其繪畫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她30餘年來以挖掘本土歷史文化精髓為己任,不懈地致力於繪畫、雕塑藝術的探索和創新,其本土特色濃鬱、個性鮮明的作品更是以獨特的繪畫語言、審美理念、價值觀而自成一格、獨樹一幟。

偶然結下繪畫之緣

大凡古今中外的書畫家,自幼都酷愛美術,而著名畫家郭蓉華從小最大的愛好也是繪畫。「小時候我就喜歡拿起筆在紙上塗塗畫畫,而且特別喜歡畫卡通人物。」郭蓉華說,不過小時候,她只把繪畫純粹當成是一種愛好,從來沒有想過當畫家,只覺得畫畫好玩而已。不過這種「玩」的思想,卻使郭蓉華從小對繪畫產生了興趣。

郭蓉華正直與繪畫結緣,還得從她初中時說起。「上世紀70年代初,四川省美術館建館後辦的第一次大型展覽「工農業展覽」,需要很多人去幫忙布展。因當時政治環境需要,初中生參加學工、學農勞動,所以那時我和班上同學一道被安排去幫忙布展」。郭蓉華說,這次展覽規模較大,在布展期間匯集了一大批國內書畫名家。中途休息時,她就在旁邊看這些畫家作畫。「看著看著,我也隨手拿起筆勾畫起來,所有畫的畫被老師看到後居然還誇我畫得好,並說我有繪畫方面的天賦,還叫我抽空經常過去看他們畫。」郭蓉華說,老師的這番誇獎,把她的繪畫興趣和自信心提起來了,從此她便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郭蓉華介紹,布展期間她還認識了著名書畫家劉雲泉。「劉老師非常好,每次我畫的畫他都要給我點評,而且還會細心給我講一些專業的繪畫知識。」郭蓉華說,劉雲泉老師的講解和鼓勵,讓她找到了繪畫的感覺,後來劉老師又給她介紹了張長德和楊雲澤幾位老師教她素描繪畫基礎知識。通過這樣的練習及專業老師的指導,這讓她在繪畫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郭蓉華告訴記者,工作後她分配到了一家商場工作,本來每次商場的廚窗宣傳畫是請外面的專業人士來製作,有一天領導突然叫她去畫。「當我把宣傳畫做好了後,沒有想到領導說我的宣傳畫並不比外面的專業人士差。」郭蓉華表示,後來才知道領導讓她做宣傳畫,是因為她在檔案的業餘愛好填寫上是「繪畫」。從那以後,單位上的宣傳畫製作就落在了郭蓉華的身上,而廣告畫做得好的郭蓉華也被很快調到了商場的美工部。

四川美術學院接受系統教育

郭蓉華進入美工部後,她的命運也因畫畫好而改變。大約在1978年四川省工會搞了一次雕塑培訓班,當時省工會請的教學老師均為四川美院雕塑系內的教授,黃才智任班主任,我向單位提出進修申請後,便進入深造。」郭蓉華表示,之前她很少接觸雕塑,而這次進修,正值雕塑系上在搞一批創作,有幸親臨目睹了各家大師的創作熱情和風格,每當在課餘時間我就過去觀摩、學習;在那段時期我認識了在搞這批創作的葉毓山、趙樹桐、龍德輝、郭其祥、馮宜貴等一大批雕塑界名家並得到了他們的指點,而且還系統地學習了雕塑方面的基礎技法。更為重要的是,這次進修,打開了她的視野,觀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郭蓉華十分刻苦和努力,此時她藝術創作水平提高得非常快,在結業時,她創作的一件參展作品《服務員》就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並出版刊登在《美術雜誌》上。後來,郭蓉華又被單位選送參加市工會組織的各種繪畫提高班學習,在學習班上受到了萬啟仁、何哲生、董定中、賈興桐等老師的細心指導和點撥。

1987年,四川美院面向社會各單位招收幹部專修班,這次郭蓉華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而這次他到了四川美院繪畫系繼續深造。由於此時的郭蓉華在繪畫方面有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加之學院的藝術氣息非常濃,在學院裡受到羅中立、馬一平、葉永青、朱小禾等老師們的點撥。經過兩年學習之後,她的繪畫水平再次得到了大幅提升。「剛從學校出來,創作題材積累得不夠,對搞藝術創作還比較陌生。」郭蓉華告訴記者,當時成都市美術館的著名畫家羅遠明為了鼓勵她搞創作,還經常帶她和一些年輕女學生去寺廟寫生看羅漢,尋找創作靈感,這又為後來她的佛教題材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藝術創作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大幅提升,從而成為了一位專業畫家。

1992年,在郭蓉華、劉葵等的發起下,「四川十二青年女畫家作品展「在成都展出,在這次展覽上,郭蓉華參展作品得到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給予了高度評價。1994年,郭蓉華創作的中國畫《漫步羌寨》在加拿大國際水墨畫大賽中獲優秀獎。這次獲獎,郭蓉華在畫壇便有了一定影響力。1995年,郭蓉華停薪留職,做起了職業畫家。

據了解,從1992年至今,郭蓉華的繪畫作品就頻頻亮相國內外各大美展並獲獎無數,其部分作品也相繼被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以及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的收藏家珍藏。

敢於開拓勤於實踐

記者發現,敢於開拓,勤於實踐是郭蓉華一貫的工作作風.40餘年來,她不懈地致力於繪畫、雕塑藝術的探索和創新。其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雕塑感.並顯露出獨特的繪畫語言、獨有的審美理念,獨到的價值觀,形成畫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展現出磅礴深邃的意象浪漫主義畫風。

郭蓉華的作品主要分為三大類:即佛教、三星堆和意識流的生命感悟題材,這主要緣於郭蓉華一直潛心研究中西哲理,中國的禪宗文化對她的創作影響很大。據了解,數十年來,為了用畫筆挖掘歷史文化精髓,呈現文化底蘊厚重,本土特色濃鬱,個性鮮明的佳作,郭蓉華長期蹲候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收集大量的原始資料,以獨特的藝術形式準確表達了真實的歷史精神,故郭蓉華三星堆系列作品手法獨特,造型誇張、色彩動人、內容神秘,畫面親切並散發著濃厚本地歷史文化氣韻的佳作;郭蓉華的佛教系列作品,則借鑑敦煌壁畫等古老的民族色彩,用現代抽象藝術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她的思想,將中西哲理和禪宗文化的精髓契入作品,使其作品顯得超然出塵、禪機四溢。另外,意識流的生命感悟題材,所表達的物像源自心象,輕形似,而重神似,充分表現出畫家對自然、對歷史、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悟,其寓意是十分明顯。

如果將郭蓉華的作品初分一下,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以寫實為主,重「形似」,作品正規傳統,一看就懂。而後期的作品則隨時代變化,一改以前畫風,追求「神似」與「意識流」,從寫「相」變成了寫「神」,實現了創新隨意的個人風貌,是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的探索。郭蓉華後期作品,不僅在技法上有所創新,在作畫材料上也是有所創新的。她作畫的顏料是丙烯,其色澤鮮豔,可在多種載體上作畫,其畫作顏色飽滿、濃重、鮮潤,著色層永遠不會有發汙、掉色的現象。

有評論指出,藝術從不拒絕創新,而對於郭蓉華來講,由於敢於探索和創新,相信隨著他的藝術風格的獨具成熟,還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並會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

精·彩·留·影

2013年拜訪著名雕塑家葉毓山老師

著名雕塑家趙樹桐老師親臨畫室指導

與義大利藝術家交流

2020年與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林木老師合影

2015年與廣漢三星堆館長肖先進、朱管長

和著名史學家譚繼和老師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藝展中國」沈豔飛繪畫作品欣賞(2021迎春展)
    沈豔飛簡介沈豔飛1988生於內蒙古巴彥淖爾,自幼酷愛繪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師承前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_羅逸先生及著名旅美畫家_李絲雲先生。2014年入選中國國際工藝美術師,大學時作品多次獲獎,致力於寫實油畫研究。
  • 「藝展中國」黎國玫繪畫作品欣賞
    2004年,作品《芬芳的五月》榮獲黔東南州中小學美術教師作品大賽一等獎;2007年,在《美術報》舉辦的「首屆全國美術教師作品展」動中,作品《五月的芬芳》榮獲入選獎;2009年中國畫人物作品《桃花灼灼》發表於第
  • 「藝展中國」儲金山繪畫作品欣賞
    儲金山簡介儲金山,畫家,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師承韓美林、趙奇、許勇、王緒陽、孫文博、李秀忠、胡明哲等老師,畢業後從教多年。國家一級美術師、工筆畫技法探索者、四條屏畫富有者、瓷文化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威海儲金山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山藝術館館長,中國畫創作高研班導師,遼寧省工筆畫學會理事,盤錦市美協副秘書長,盤錦市工筆畫學會副會長,遼河油田美協副秘書長,盤錦市政協畫院畫家,獲中國石油總公司優秀畫家稱號。能用十幾種方法畫荷花、花鳥畫。
  • 著名畫家馮泊最新作品欣賞
    著名畫家馮泊最新作品欣賞 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以花欲言、鳥欲語作為審美情趣,並作為衡量花鳥畫的重要標尺。馮泊卻對自己的花鳥畫進行了傳統性的顛覆,他筆下的鳥不言不語,似乎總是在思考著什麼。他命之以《幽篁鳴禽》的畫作,孤獨的鵲鳥是沉默無言的,它注視青竹的目光似乎如一位看透世事的哲人,淡然靜定。或者它已經不會歌唱,那些求偶的動聽鳴叫,早已經被它塵封於喑啞的歌喉。
  • 中國著名女畫家,畫魂潘玉良,油畫作品欣賞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原姓張,後隨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張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潘玉良出生於江蘇揚州,8歲時成了孤兒,在舅舅家生活6年後被賣到蕪湖的妓院怡春院。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贖出,納為妾,改姓為潘,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 兩位女畫家天空、海洋繪畫作品欣賞
    作品:《Passions, Sunset》(日落激情)Rikka AYASAKI在邁阿密美洲博物館舉行的「邁阿密獎2013」展覽上榮獲榮譽稱號。在10月份於巴黎舉行的2012汽車沙龍上,她獲得了「繪畫獎」。同月,在2012第八屆國際繪畫雙年展上,她被國際評審團授予「最高質量榮譽證書」。
  • 「國展作品」畫家秦梅全國美展入選作品欣賞
    畫家秦梅全國美展入選作品欣賞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美術作品展覽,在美術行業內稱為「國展」,是美術界難度最大,水平層級最高的展覽之一。每次展覽都會湧現出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國展入選作品欣賞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哦~~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連,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西藏,這裡是千山之巔, 萬水之源,這裡有最樸實的西藏人民,這裡有最壯觀的山川河流,這裡有最多彩的民族文化,這裡有最濃厚的宗教情懷
  • 「藝展中國」張志偉油畫作品欣賞
    張志偉簡介張志偉,1970年12月31日出生於廣東廉江,研究生無黨派人士,1996年7月畢業於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2012年7月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高級進修班;2013年7月結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首屆油畫高研班
  • 「藝惠藏」林敦席—當代最具潛力的著名彩墨山水畫畫家
    畫家林敦席籤約儀式在南京舉行著名畫家林敦席受邀法國巴黎美爵藝術基金會籤約儀式在南京金陵飯店舉行。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雷米.艾融代表基金會向林敦席院長籤發了證書。林敦席院長曾就讀中國美術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美協會員,南京東方畫院院長。
  • 米開朗基羅繪畫藝術作品欣賞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裡斯鎮,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
  • 烏克蘭當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米·顧依達油畫作品欣賞
    烏克蘭當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米·顧依達油畫作品欣賞!米哈伊顧依達是一位具有天賦的藝術家。他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藝術世家,1983年獲烏克蘭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著名評論家殷雙喜評論到:「在米·顧依達的油畫作品中保持著歐洲傳統油畫的典雅、厚重,油畫藝術的色彩修養非常高,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新的探索。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畫上嚴謹到位。在畫面上表現為趨於平面化,在結構上注重黑白關係。可以看到奧地利的克利姆特和羅馬尼亞的博巴的人物造型方面裝飾、綜合的修養。
  • 著名畫家李可染創作的繪畫作品,升值空間較大,引起人們的關注
    相信大家都知道,李可染同著名畫家李苦禪一樣,都是著名畫家齊白石老人的得意門生,兩人也為大家創作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讓人記憶猶新。不過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李可染創作的繪畫作品,居然被榮寶齋以80元的價格收購,不免讓人感嘆實在太便宜了。如今40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幅作品也拍出了上億元的價格,增值數萬倍,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 超物象外——畫家包洪波作品欣賞
    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後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於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作品欣賞 當代著名山水畫畫家包洪波先生,是一位追求心靈和自然共話、喜將自己融入自然去探究山水畫精神本源的藝術家。
  • 「名家風釆」當代著名畫家任瑞剛作品欣賞
    1995年至今國畫作品被「幾十部國畫作品大典」刊登。媒體有:香港美術報專版、國家藝術頻道,山水畫藝術網,中國書畫市場報,中國畫家雜誌社,中國書畫報媒體中心等等多個網站,媒體畫廊宣傳報導。多年來,任瑞剛藝術作品被香港,新加坡,法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友人和多個博物館、黨政、企業及藝術機構收藏。
  • 蕭淑芳繪畫作品欣賞:勝過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畫鮮花堪稱一絕
    看名家大師的繪畫作品,一定需要帶著關於他們創作時候的一種理念嗎?其實答案也不全是統一的。絕大多數普通人欣賞繪畫,首先就是對繪畫作品的第一美感,感受作品給大家帶來的第一視覺效果。如果是好的作品,那他自然有繼續欣賞下去的衝動。
  • 古典主義唯美情調——法國著名畫家愛德華·約翰·波因特油畫作品
    文| 大雨798愛德華·約翰·波因特(Edward John Poynter 1836-1919年),於1836年3月20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建築師家庭,外祖父是當時著名的雕刻家託馬斯·班克斯從小受家庭的薰陶,小波因特喜歡上了繪畫。少年時進入英國蕾絲學院學習,17歲有幸去往義大利羅馬,並在那裡結識弗雷德裡克·萊頓。1855年以優異的成績被皇家美術學院錄取,完成學業後,回到巴黎進入古典主義畫家格萊爾畫室。1860年,波因特到了倫敦,在那裡定居,並從事裝飾藝術設計。
  • 「藝惠藏」殿堂畫家陳清泉的作品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氣象萬千
    在畫壇,每一位畫家都以將作品懸掛進國家級的殿堂而為榮。陳清泉創作的兩幅大型山水《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能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其意義是非凡的。掛進殿堂的名家作品,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更是國家、社會、專家對作者畫藝水平的最高認可!絕大多數畫家此生能夠有一幅作品,進入國家級殿堂已實屬不易,能夠長時間懸掛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有多幅作品入選的定是國寶級大家!
  • 「藝惠藏」瀚海苦行僧———絲路畫家張錄成寫意駝馬作品讀後
    千古絲路筆墨江山 張錄成藝術簡介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 法國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繪畫作品欣賞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 - 1905年),生於法國拉羅謝爾,畫家,法國19世紀學院派最重要人物。曾先後在安格爾畫室、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工作室接受訓練,後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以及到羅馬進修。
  • 「藝展中國」《小海邊·初見》——六人繪畫作品展
    有六位志同道合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業餘時間選擇在這裡一起畫畫,共同摸索和探討繪畫藝術。他們在遠離塵囂的小海邊,構建起他們獨有的精神家園。由左至右:錢繼華,陳大營,陳國華,盧賀華,王俊強,賴巍所謂藝術,就是有意味的表現形式。在六人初次展出的繪畫作品中,或起伏、或舒緩、或跳躍、或平靜、或張揚、或含蓄、或直白、或內斂,無不反映了他們各自的審美思考和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