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希臘、阿拉伯就已經出現了曲線的方程、坐標(如經緯度)等概念,但是「解析幾何」被認為是屬於17世紀的。主要原因還是:
1.古希臘數學家雖從曲線得到了方程,但是這樣的方程是只隸屬於幾何、是靜態的、個別的,而且方程被作為曲線的一種性質,而並沒有通過方程去研究曲線,再有,他們的內容基本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符號等代數工具的確實也讓他們不能達到更好的高度。
2.但同時,17世紀代數已基本趨於成熟,符號化比較明顯,變量的觀點也開始進入數學,科學化的影響也更加深入,費馬和笛卡爾有了充分的工具來開闢「解析幾何」之路。都從古希臘作品獲得靈感(一個從尺規作圖、四線問題切入,一個從復原圓錐曲線作品開始),先是用兩個變量(點的坐標)表示的方程代表曲線,並進行系統化(所有的二次的方程都能表示為圓錐曲線),從代數角度來研究曲線(而不像古希臘一樣把方程當做曲線的附屬品),費馬討論到二次曲線,笛卡爾拓展了曲線的分類,並提出了「次」的分類。進一步,藉助曲線的方程,笛卡爾討論了一個曲線的簡單性質。
因此,到了17世紀,解析幾何的兩個核心:1.從變量的角度,把曲線看成點的軌跡,並用含有兩個變量的方程表示一條曲線。2.通過方程進一步研究曲線的幾何性質,不再把方程當做幾何的一個附屬品。
笛卡爾做到了。但是實際上,解析幾何的很多內容都在笛卡爾時代以後的數學家完成的。如,笛卡爾和費馬的坐標都是斜坐標,只有x軸,並且也沒有「負」的坐標,沒有討論圓錐曲線的性質。更別說現在經常使用的斜率、距離這些公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