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黏菌繪製宇宙大尺度結構?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

2020-12-17 三體迷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黏菌是一種奇特的單細胞生物,它們雖然「無腦」,但又似乎頗具智能。在攝取食物的過程中,黏菌會以接近最優的方式連接不同位置,形成複雜的絲狀網絡。科學家曾經利用它們來模擬不同城市的運輸網絡構建。

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指的是,在宇宙大尺度上暗物質呈複雜的絲狀網絡,將星系和星系團連接在一起。1985年,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在進行紅移研究時,率先察覺到這種神奇結構的存在。在之後的大量研究中,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逐漸露出神秘面紗。

然而,暗物質如鬼魅般無法被直接探測,因此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是難以捉摸的。在理論上,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與哈勃探測到的冷氣體之間存在關聯。研究小組在尋求一種將其可視化的方法時,將目光轉向了黏菌。

研究小組發現,黏菌通過構建複雜網絡攝取食物,與引力在塑造宇宙的過程中形成暗物質絲狀網絡,存在驚人相似。於是,他們基於黏菌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算法,並用宇宙暗物質絲狀結構演化的計算機模型對其進行測試。

然後,他們將這一算法應用到斯隆數字巡天對3.7萬個星系的測繪數據中,並繪製出相應的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三維分布圖,並取得頗為不錯的效果。他們還分析了哈勃觀測的350個遙遠類星體的紫外光數據。類星體就像宇宙深處的手電筒,「照亮」微弱的星際氣體,使研究人員得以將這些氣體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聯繫起來。

本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瑟夫·伯徹特(Joseph Burchett)表示:「你幾乎可以看到,特別是在斯隆數字巡天所探測的本地宇宙星系圖中,暗物質細絲的分布情況與黏菌模型非常符合。你知道那些地方理應存在的結構,現在突然就被計算機算法發現了。在我們的研究中,沒有其他已知的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想要設計出可靠的算法,在如此大規模的星系巡天調查中找到暗物質絲狀結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黏菌模型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給出一個非常接近的近似結果,真是太神奇了!」伯徹特感嘆道。他們的論文將發布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最後,隨手開個腦洞——黏菌的行為模式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的演化不謀而合,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嗯,我們是蟲子(手動狗頭)~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slime-mold-simulations-used-to-map-dark-matter-holding-universe-together

相關焦點

  • 黏菌「教」科學家繪製宇宙網地圖
    【來源:科技日報】宇宙網是一個由暗物質和氣體組成的細絲連接而成的巨大網絡,構成了整個宇宙的「支架」。然而,由於宇宙網中的暗物質不發光,導致繪製宇宙網地圖難度極大。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模仿黴菌尋找食物的行為構建了一種新的算法,來繪製這些看不見的宇宙網細絲。 這個算法模仿了黏菌,特別是多頭絨泡菌尋找食物的行為。黏菌是專業的長絲建造者,它們會建造複雜的地下網絡來尋找食物和資源;它們擅長解決「最短路徑」的問題,比如在迷宮中以最正確的路徑,穿越迷宮,找到食物。
  • 一隻無聊的阿米巴蟲破譯了宇宙結構密碼?
    但是,一群強盜科學家把我抓住,放進培養皿,用食物引誘我建造東京地區的交通網。雖然我只是一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但尋找最短路徑是我的強項,看到我的傑作你們一定感到很驚嘆吧。」2010年9月30日,第20屆「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Prizes) 頒獎儀式上,日本北海道大學的數學生物學家中垣俊之 (Toshiyuki Nakagaki)發言。
  • 距我們5億光年,為已知最大宇宙結構之一——14億光年長「南極牆...
    近日,一個由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丹尼爾·波馬雷德等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這堵「牆」包含了數十萬個星系,其規模可以與迄今發現的宇宙第六大結構——史隆長城相媲美。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 偉大的宇宙真理竟藏在渺小的生物體內,也許宇宙就是一個終極生物
    最偉大的宇宙真理,竟然蘊藏在最渺小的生物體內!首先請看下圖,您認為這幅圖中究竟是什麼?是火焰?是毒液?是人的神經網絡?其實,這是科學家在受到黏液菌的啟發後,利用計算機算法,模擬出的宙中暗物質細絲的生長情況。
  • 科學家發現的宇宙長城有多厲害?橫跨100億光年,最大宇宙結構
    地球是一個行星,屬於太陽系,也屬於銀河系,現代天文學證明,我們的宇宙其實是永遠層次分明的結構分級的,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只能算是最小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也只是本星團中50個星系中比較大的一個,那麼在人類的探索中,宇宙中最大的物質結構有多大?
  • 什麼是「宇宙長城」和「宇宙空洞」?
    地球以及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中不過是一粒塵埃由數千億顆恆星構成的銀河系,也僅僅是可觀測宇宙內,數萬億個星系的之一罷了,在現階段天文學的最前沿,包括銀河系在內,至少擁有10萬個星系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也僅僅是「宇宙大尺度結構」中的基本單位
  •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宇宙之浩大,超乎常人想像。除了各種天體,地球外還存在著什麼?光。準確來說是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各種電磁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見光外,宇宙中還充斥著一種名為宇宙微波背景的電磁輻射,它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再複合時期。宇宙大爆炸後,因為緻密的等離子體,光子被禁錮。
  • 宇宙圖譜的「冷暗斑點」預示超大空洞
    2004年,天文學家從宇宙大爆炸之初遺存的輻射、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圖譜中發現了一個「小巨蛋」,它是背景輻射圖譜中的一塊冷暗斑點,它在宇宙未來的演變中將成長為巨型的結構、或一個不同尋常冷暗的太空「超級天坑」。
  • 養「會認路」的黏菌呀
    更神奇的是,即使把它切成兩半,短時間之內還能「自愈」,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毒液」既視感。這種神奇的生物其實是黏菌。其實黏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難見,只是多數時候不太容易查覺。因為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跟真菌差不多,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黏菌曾一度被劃到真菌界。現在科學家知道,黏菌跟阿米巴蟲關係更近,現在被劃到變形蟲界,跟真菌界是並列的一支。
  • 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來源:Nathan Musoke撰文:Mark P.Hertzberg翻譯:王麟濤審校:戴晨現代宇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是,理解宇宙結構從最初到現在的形成過程。其中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宇宙膨脹,它能合適地解釋我們觀測到的許多宇宙特徵,如從宇宙的平坦性到各向同性。膨脹產生了一個極其均勻的宇宙,但量子漲落會使不同的地方出現密度差異。這些密度差異正是當今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開端。然而,我們很難解釋宇宙初始漲落是如何以數量級的幅度增長,並導致如今的密度差異。
  • 我們生活在不對稱的宇宙中?研究質疑宇宙基本特性
    藉助兩臺強大的X射線望遠鏡,以及一個經驗性的關係式,他們得出了頗具爭議的結論——宇宙在不同方向上的膨脹可能是不均勻的。不過,在另一些天文學家看來,這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卻存在大量值得注意的疑點與漏洞。挑戰宇宙各向同性當我們用天文望遠鏡鎖定宇宙的一片區域,會觀察到什麼景象?可能是一顆正在吞噬周圍物質的黑洞;可能是伸出旋臂,緩慢旋轉的旋渦星系;也可能是看似空無一物的星際空間。
  • 我們生活在不對稱的宇宙中?美德團隊研究質疑宇宙基本特性
    藉助兩臺強大的X射線望遠鏡,以及一個經驗性的關係式,他們得出了頗具爭議的結論——宇宙在不同方向上的膨脹可能是不均勻的。不過,在另一些天文學家看來,這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卻存在大量值得注意的疑點與漏洞。但是,當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直至以數十億光年的尺度看待這個宇宙時,這時的宇宙單元依舊是如此豐富而變化多端嗎? 不。恰恰相反,無論我們將目光鎖定在宇宙的任何方向,宇宙都是一致、沒有任何變化的。這就是現代宇宙學的重要基礎——宇宙尺度上的各向同性。
  • 宇宙最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100億光年
    武仙-北冕座長城(英語:Hercules-Corona Borealis Great Wall)是宇宙中一個由星系組成的巨大超結構,延伸超過100億光年,是可觀測宇宙中已知最巨大的結構。天文學家於2013年11月使用雨燕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將發生在遙遠宇宙的多次伽瑪射線暴位置繪製成分布圖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集群。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
  •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暗物質是一種非常態物質,我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確確實實遍布在宇宙各處,甚至對宇宙的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起初科學家對宇宙和各大星系的質量進行計算,但總是存在一些誤差。理論的計算結果和實際的估算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別,這顯然就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於是科學家猜測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種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物質,並且它們有一定的質量!
  • 宇宙牆是什麼,它真的是我們宇宙與另外一個宇宙的通道嗎?
    科學家首次發現「宇宙牆」,那麼「宇宙牆」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宇宙牆不是「牆」,只是一個空洞。這種空洞宇宙中很多,是宇宙的一種結構。這個發現有些故弄玄虛,被一些各種各樣的群體所利用,就越傳越神,變得鬼話連篇了。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我們已經預測,空絲邊界是宇宙中最複雜的體積之一,用描述它的信息位數來衡量。 這讓我們思考:它比大腦複雜嗎? 這兩種類型的結構大小相差 27 個數量級(十億億)。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 我們本星系群是如何誕生的?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並無敵意,然它也並不友善。它只是淡淡無情而已。」——〔美〕J·H·霍姆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堪稱哲學上的恐怖三連問。我們能夠提出這些問題,這也許就是人類和所有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區別。
  • 宇宙會隨時間推移越來越熱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探討了宇宙在過去100億年間的熱歷史。研究發現,在這段時間裡,整個宇宙間氣體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0倍多,現在宇宙氣體的平均溫度高達約200萬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