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殼之爭:鋼彈殼會磨損步槍,銅彈殼就是最佳選擇?

2021-01-19 高手居家妙訣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世界上大多數的彈殼都是由鋼和黃銅製成;彈殼為什麼只用這兩種材料?到底是鋼質彈殼好?還是銅質彈殼好?今天我們就來縷一縷鋼質彈殼和銅質彈殼的區別。

銅質彈殼的優點

先說銅質彈殼,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手槍使用的就是銅質彈殼彈藥;第一銅質彈殼的延展性極強、原材料成本低、易於成型和加工,對於製造商而言這是一個優勢,而且這種低成本的優勢最終受惠的還是消費者。

第二,當槍枝發射子彈時銅質彈殼會有輕微的膨脹,這樣一來槍膛內的壓力就會更加均勻,彈頭髮射出去時就會有更平穩的彈道。銅質具有很高的擴展性,與鋼質相比銅質彈殼會帶來更高的精度,對於追求高精度射擊的射手來說銅質彈殼至關重要。

第三,銅質比鋼質具有更好的柔韌性;鋼質彈殼想要獲得和銅質一樣的柔韌性需要添加潤滑塗層或者噴漆等,而銅質則不需要任何添加就具有先天的優勢。雖然不像有人說的那樣「噴漆的彈殼會汙染槍枝」但是,鋼質的生產步驟確實比銅質多了一步。

第四,銅質彈殼具有更強抗腐蝕性;假如不對鋼質彈殼進行噴漆或者添加防鏽劑,那麼它很快就很腐蝕和生鏽。

銅質彈殼的優點為:經濟實惠、實用性強,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大多數採用銅質彈殼的原因。

鋼質彈殼的優點

其實鋼質比銅質的成本更低,與銅質比起來鋼質既堅硬又缺乏延展性,雖然它在某些時候更加耐用,但是鋼質無法在槍膛中膨脹,而且抗損能力也不如銅質彈殼。

鋼質彈殼在一些「步槍強國」也很受歡迎,雖然鋼質對槍體會有一定的損傷,但是鋼質具有更強的攻擊性。比如:AK系列、FAL自動步槍等類似的武器氣體壓力過大,如果沒有氣體調節器銅質彈殼很有可能會被撕裂。相比之下鋼質彈殼要堅硬許多,能經得住更高壓力的步槍。

有一部分戰爭後留下了的歐洲/亞洲半自動步槍使用銅質彈殼很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使用鋼質彈殼是最明智的選擇。比如:蘇聯戰後留下了的SKS步槍使用銅質彈殼就無法發射,而使用鋼質彈殼卻沒有啥問題;發射5.56x45mm的AK步槍也是一樣,對鋼質彈殼更加友好。

9mm的手槍彈也有鋼質彈殼,9mm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手槍彈藥之一,可能僅次於.22LR子彈;當然,在9mm彈藥中鋼質和銅質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其實9mm手槍的槍膛壓力也相對較高,這個對於鋼質彈殼來說是一個好消息。較高的壓力促使槍膛內氣壓均勻,而鋼質彈殼應付9mm手槍的壓力綽綽有餘。

銅質彈殼的缺點

說銅質彈殼的缺點似乎有「雞蛋裡挑骨頭」的嫌疑,雖然它比鋼貴,但是銅質確實是現代最佳的首選材料。退一步來說:假如鋼質不比銅質便宜,那麼誰還會選擇鋼質彈殼。

雖然前文我已經說過了「某些步槍無法使用銅質彈藥」,但是這些步槍大都是製造成本比較高,再去使用低成本的鋼質彈殼。相反,使用「高成本」銅質彈殼的步槍製造成本通常比較低,所以二者在槍枝和彈藥之間的成本投入幾乎可以持平。

還有一點就是銅質彈殼很容易「凹」下去,但是這個問題可以避免,只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存放彈藥就不會發生。

鋼質彈殼的缺點

鋼質彈殼最致命的缺點就是「硬度」和「腐蝕性」。鋼質無法在生產過程中加入反氧化材料,只能在完成生產後加入塗漆和防鏽劑。

比如在美國:你可以買到很多鋼質彈殼但它的質量不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很多國家生產的鋼質彈殼標準普遍低於銅質彈殼,就算是一樣口徑的彈藥,鋼質彈殼的準確性要低於銅質彈殼一點。

常見的鋼質彈殼彈藥

網上有很多美國玩家對各種彈藥進行測試,比如.223、9mm和7.62x39mm等,但是這些測試只是給射手們一個參考而已,具體還以個人射擊體驗為準。

金熊彈藥;這種彈藥實際上是鍍銅的鋼質彈殼,雖然它的性能不如大多數的銅質彈殼,但是在7.62×39的AR-15步槍中表現非常好。它沒有銅質彈殼的柔韌性,卻具備了銅質彈殼的反腐蝕性,而且它比銅質彈殼便宜比鋼質略貴,是一種介於銅質和鋼質之間的一種彈藥。

金熊彈藥

銀熊彈藥;這種彈藥和金熊差不多,只是在彈殼的外表鍍鋅加工,對於精度沒有什麼改變,反倒是初速比之前快了18米/秒。

銀熊彈藥

沃爾夫軍用經典彈藥;該彈藥主要提供給AK、SKS等蘇聯戰後留下的步槍使用,對於蘇聯「粗獷」的武器來說沃爾夫軍用經典彈藥最最適合不過,因為它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極高。

沃爾夫軍用經典彈藥

圖拉彈藥;圖拉彈藥在射速方面不是特別一致,準確性也不是很高,而且它總是意外爆炸。除了以上這幾種在國外常見的鋼質彈殼彈藥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鋼質彈殼對槍枝的磨損嚴重嗎?

有磨損,但不是特別嚴重;鋼質確實比銅質更容易磨損槍膛和供彈口,但這都是正常的物理現象談不上嚴重,我覺得大多數的射手都可以接受。

有人測試過,AR步槍用鋼質彈殼要比用銅質彈殼少發射3000發子彈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您的步槍發射10000發銅質彈殼就得更換配件,那麼鋼質彈殼只能發射6000/7000發您就得更換配件。

所以銅質彈殼就比鋼質彈殼好?我看未必,即使一支步槍真的發射了這麼多子彈,雖然使用銅質彈殼的步槍壽命更長,但是鋼質彈殼的成本低呀,省下來的錢可以更換更多的配件呀。

關於彈殼之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了,在我看來鋼質彈殼依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就是成本低。而相比銅質彈殼,鋼質的缺點也並非不能彌補。

聲明: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5.8步槍彈,性能不足是因用鋼彈殼?真有必要換銅彈殼嗎?
    其中有兩個很突出的方面就是光學瞄準鏡的普及,以及中口徑機槍消亡論的破滅。 光學瞄準鏡的普及,當然首先是建立在全球光學工業發展的基礎上——要造一個瞄準鏡的成本比二戰和越戰時期便宜太多了。但是實戰需求的影響也是同樣關鍵的,而且這其中還可以細分出兩個類型。一類如歐美軍隊,強調的是瞄準反應要快、瞄準精度要高等等,大體上就是捨得花錢而且追求效果好的那類。
  • 為啥SKS發射的7.62x39mm彈叫中間威力步槍彈?
    由於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老式步槍很難實現全自動發射,近戰火力密度差,所以二戰時期各國廣泛的做法就是在步兵分隊混編步槍和衝鋒鎗那麼,能不能設計一種比手槍彈威力大、射程遠,又比老式大威力步槍彈小一些、輕一些,介於手槍彈和大威力步槍彈之間的彈藥呢?這個概念就是中間威力步槍彈,所以中間威力是指彈藥威力介於手槍彈和老式步槍彈之間,而不是指「中間口徑」。
  • 《逃離塔科夫》中的5種7.62x39mm步槍彈你認得全嗎?
    在遊戲中,AKM(包括摺疊託的AKMS、帶側置瞄準鏡導軌的AKMN和摺疊託+側置瞄準鏡導軌的AKMSN)、AK-103、AK-104、VPO-136和SKS步槍都使用7.62x39mm步槍彈,也就是M43步槍彈。
  • 為什麼手槍用直彈匣,步槍卻用彎曲彈匣?只和彈殼錐度有關
    而突擊步槍似乎用的都是彎曲彈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手槍彈匣和步槍彈匣之所以有外觀上的巨大差異,和子彈大小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子彈錐度有關。子彈錐度嚴格來說應該叫彈殼錐度。而彈殼錐度指的是彈殼和子彈頭連接部位斜面的角度,見過子彈的人對彈殼錐度並不陌生,因為彈殼和彈頭之間的斜面設計非常常見。
  • 7.62x54mmR步槍彈,源自19世紀末的活化石
    這種槍彈靠凸出的底緣在彈膛內定位,其headspace就是底緣的厚度,只要底緣尺寸準確,就能在槍膛內正確定位,對彈殼長度、直徑、錐度、瓶形彈殼肩部的尺寸可以適當放寬公差,生產工藝要求比較低,所以早期金屬彈殼定裝槍彈採用凸緣彈殼的極多。
  • 中國人的智慧:美軍彈殼選用昂貴的銅,我們選擇性價比極高的鋼
    ,若非說有一定區別,那應當是有的彈殼覆著的是黃銅色的銅鋼,有的覆著的是綠色的漆鋼。若任其損壞會直接影響到彈頭的徑向地位,萬一存在離群彈可就糟糕了,不僅完不成任務,還可能傷及無辜。 彈殼的材質不僅會影響設計的精度,還會影響到很多內容,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就是這個意思。
  • 栓動步槍為啥一直是5發彈容量?最佳選擇,現代狙擊步槍仍佔主流
    最早被製作出來的栓動步槍被命名為「德萊塞針發槍」,槍如其名,槍枝內部的發射過程如同針一樣,開槍的一瞬間,彈殼會被貫穿,通過撞擊,激發子彈後的雷管。在這款槍出現以前,各個國家都基本使用的是滑膛槍,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它的裝彈方式,不僅讓射速變得更慢了,而且換子彈的時候只能站起來才能換,在缺少掩體的時候,就讓士兵完全暴露在別人眼前,讓很多士兵換著換著彈人就沒了。
  • 全球獨特步槍,子彈沒有彈殼,一分鐘傾瀉2000發子彈,德國造
    導語:全球獨特步槍,子彈沒有彈殼,一分鐘傾瀉2000發子彈,德國造德式槍械一般我們都知道以「精密」著稱,像G63自動步槍、HK416自動步槍、MP5衝鋒鎗等槍械都很實用,獲得的口碑也非常不錯。曾經德國打造了一款世界上最獨特的步槍,這款步槍的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該槍械叫做「G11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把無彈殼自動步槍。從顏值上來看,G11步槍有很強烈的科幻感,猶如從電影裡走出了一般,自帶有瞄準鏡,採用無槍託式設計,槍管非常小,彈匣容量達到了50發子彈。
  • 全球最獨特的步槍:子彈沒有彈殼,內部結構複雜精密
    導語:全球最獨特的步槍:子彈沒有彈殼,內部結構複雜精密步槍我們都知道是一種火力十分巨大的武器,步槍的作用就是戰場上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一般步槍的有效射程通常在400米到1000米左右。步槍在戰鬥當中能夠起到很好的攻擊作用,在現代戰爭當中,步槍已經成為了受歡迎的武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全球結構最複雜、最精密的步槍。說到槍的結構,其實普通的槍枝結構都一般不會很複雜,因為要大量生產又要顧及成本,所以通常不會設計得太繁瑣。但有一款德國打造的步槍卻是例外,而且最神奇的就是這款槍械的子彈,因為它使用的子彈居然沒有子彈殼。
  • 中國人有大智慧:別人用銅造彈殼 我們卻用更便宜的鋼
    利刃/縱橫論子彈是現代戰爭中最常見的武器組成之一,一般而言都是以基數、萬發而非幾枚十幾枚來形容軍人們所消耗掉的子彈,足見子彈在軍事中存在感之強。子彈的組成大致可以認為由彈頭、彈殼、火藥和擊髮結構組成,其中的彈殼應當說是發展相對穩定的結構,過去大部分彈殼都是銅殼,主要是黃銅,也就是銅鋅合金,顏色呈金黃色,是最常在電視劇和電影裡出場的彈殼。另外還用紅銅、白銅等多種彈殼,可見銅在子彈彈殼生產中使用之廣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彈殼的生產同樣遇到了自己的瓶頸,特別是地區因素所導致的問題。
  • 瞄準基線高,彈殼直接打在臉上,奧地利AUG步槍怎麼就成了經典?
    在AUG步槍的機匣頂部,通常安裝著一支低倍率瞄準鏡,這應該算是AUG的一大特色。 正常情況下拋殼窗在左側,這樣右利手士兵使用AUG時(AUG也有右側拋殼窗,但需要更換整個槍機),可以避免彈殼打臉,然而戰爭瞬息萬變,有時受地形影響,右利手士兵也得左手持槍射擊,於是就出現了動圖中的情況,拋出的彈殼狠狠抽打在臉上,雖然不至於受傷,但這種莫名被打臉的體驗真的賊差。
  • 三家歸氣,轉栓一統,為啥現代步槍多數都是導氣+轉栓結構
    由於槍機本身比彈頭要重得多,因此子彈會以極高的速度飛出去,但槍機後退的速度則慢得多,因此等到膛壓降下來之後,槍機才堪堪把彈殼拉出來。不過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子彈裝藥,膛壓很高,這槍機就會提前打開,結果就是彈殼炸裂,燃氣從後方噴射手一臉。解決辦法是加重槍機,而且得非常重,這麼一來得不償失,所以自由槍機適合衝鋒鎗和手槍,但不適合步槍。
  • 從遊戲到現實,英國馬提尼·亨利步槍傳奇
    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1870年代英國第一支正兒八經後膛步槍,戰地一偵察兵的最愛——馬提尼·亨利。19世紀中期是步槍從滑膛大量轉為線膛的時代,這得益於法國人發明了米涅彈。這種彈丸較膛線略小的子彈可以輕鬆的從膛口裝載,而發射的時候中空的彈尾又會被火藥燃氣撐開,使得彈頭邊緣能緊貼膛線旋轉。
  • 軍艦甲板會被艦炮彈殼砸壞嗎?銅製彈殼會不會回收?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產生一個非常合理的疑問,戰列艦發射彈藥那麼多,遺留的彈殼肯定也多,甲板再結實也經不住這麼造吧? 配置的就是1130近防炮,但由於空間有限,堆積起來的彈殼根本來不及回收,大多都掉進了海裡,所以大多數彈殼都被浪費了,今人感到非常惋惜。
  • 彈匣是直是彎,主要取決於彈殼的錐度,彈匣容量難道也有影響?
    而一般來講,手槍總是使用前者,而到了步槍這裡卻往往以後者居多。究其原因,還是主要落在彈殼的形狀上:一般來講,手槍彈因為膛壓和初速都比較低的緣故,使用的彈殼往往是直筒的樣式(託卡列夫7.62X25mm這樣的算是個例外),也就是說彈殼前後的直徑差不多大。講的專業一點,就是錐度很小。這樣一來,子彈在排成一排的時候,基本上還是呈現出大致相互平行的狀態。故而可以使用直彈匣的樣式。
  • 從毛瑟步槍到AK-47,槍枝如何實現「全自動」?
    首先是子彈的擊發原理,子彈是由彈頭、藥筒、底火和發射藥組成的,子彈上膛後,槍擊的擊錘擊底火,使底火產生火焰,並引燃發射藥,發射藥燃燒產生的燃氣就是彈頭飛行的動力源。從作用過程中也可看出,管退式的槍機行程較長,會導致射速不高;且槍管前後運動,導致槍的重心頻繁變化,也不利於激烈對抗;此外對槍管磨損也比較明顯,但同時這種擊發方式也有結構簡單、可靠性強、後坐力小的優點,因此目前在手槍上的運用比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