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來到安徽歙縣,我們第一站造訪的是棠樾牌坊群。雖然前面的行程,讓我們也感受到徽州人對忠孝節義方面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家族教育的言傳身教。其中也不乏有牌坊,祠堂的存在。然而像棠樾鮑家牌坊群,一個家族,七座牌坊,這樣的大規模卻很罕見。而這七座牌坊雖然年代不同,但地位都非常的高,可謂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每個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感人肺腑,令人深省。
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這棠樾牌坊群吧,棠樾牌坊群記錄了明,清兩代四百餘年間,鮑式家族亦官亦商,官位顯赫,藏鏹百萬,富可敵國的神話。七座主題鮮明的牌坊十分協調排列一致,形成完整的榮譽體系--「忠孝節義」。牌坊是封建社會獨有的道德濃縮產物,封建時期所有利益道德標準均被物化在此,氣勢雄偉,空前絕後,舉世無雙。
這些牌坊裡,有表彰功績的,有表彰孝義的,有表彰貞潔的,有表彰善舉的。每個牌坊的故事都是那麼的生動感人。雖然我們如今是一個新社會,對於封建社會的東西是帶著許多批判的。然而這卻不能理解為全盤否定,其實封建時期所崇尚的忠孝節義,也是中國歷來發展的優良傳統。這些東西是利國利民的,而且做好這些,可以有效的提高一個民族的氣節以及做人的質量。所以欣賞牌坊,我不僅看它的做工精美,還體會它所蘊含的可以讓現代人深思的,或者是我們極缺的一些元素。
但這七個牌坊之中,有個牌坊在我看來最為特殊。而因為牌坊主人的特殊身份,雖然給她立了牌坊,卻在題字上做了手腳,讓其擺正自己的地位。這個故事讓我細細講來!此牌坊位於村口進來的順數第三座,名為鮑文淵妻吳氏節孝坊,建於1787年。此牌坊從名字上不難看出,牌坊主人是鮑文淵之妻吳氏,這吳氏又是何許人呢?據介紹,吳氏當年嫁入鮑家不久,鮑文淵病故,吳氏不改嫁,立志守節,孝順公婆。將丈夫前妻的孩子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撫養成人。對於病重臥床的婆婆,吳氏盡心侍奉,直到婆婆病逝。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平日省吃儉用的吳氏,在年近60歲時,將自己常年的積蓄及私房錢全部捐出,維修棠樾鮑氏家族九世以下的祖墳。一個婦道人家,作出如此敬宗孝祖的大舉,令眾人感動。
然而吳氏的牌坊上卻有一個巨大的玄機。我們順著導遊的方向看去,發現題字節勁三冬的節字結構確有奇怪。節字的繁體是「節」,而題字上面的節,上面的竹字頭,以及下面即是錯位的。這難道是工匠的失誤嗎?對於當時工匠的技藝,以及此座牌坊的重要性(皇帝命令修建),自然是不敢輕易出錯的。那麼這個字為什麼會發生錯位呢?原來,這看似「失誤」的細節裡,還深藏著一個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
經過介紹,我們才知道,因為吳氏和鮑文淵不是原配夫妻。這吳氏是鮑文淵的第二任妻子,相當於吳氏是續弦的。雖然大家都認可吳氏的為人,也感動其為鮑文淵家以及鮑氏所做的巨大貢獻,甚至接納她,一視同仁的立坊旌表。但封建社會的理念畢竟是束縛的,因為封建思想認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所以即便認可你的所有行為和為人,這社會倫理不可變。這也是為什麼這座牌坊的題字,有了這麼一個低級「失誤」的出現。
雖然這些牌坊年代久遠,但它們背後的故事,以及發人深省的精神,足以讓後人為之瞻仰。我們現在,也許在科技,在生活,在信息傳播上比那時確實先進許多。但不得不說,我們的先進是在消耗我們的傳統美德的同時進行的。這讓人十分可惜,甚至悲痛。希望這些所謂的封建產物,能在精神上給與我們現代人一些警醒提示,讓我們的國家永遠的長治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