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光影故事,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我是芷若!曾今,山西的煤在冬天溫暖了無數的家庭;這個冬天,山西某地的不雅檢討事件,又像一把火點燃了輿論。隨著申討之聲不絕於耳,當地已迅速對涉事校長採取了免職、行拘。
因為,保護孩子,就是在捍衛我們的未來,本期《芷若拆片》,我們就通過拆解一部侵害孩子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來加固這種捍衛吧。它就是曾一度引發全球關注的韓國電影----《熔爐》。
特別提醒:這是一個相當壓抑的故事,雖然文字大部分都做了過敏處理,但劇情本身如果帶來任何不適,請隨時終止!
有些電影,屬於打發無聊,而有些,則是取悅視聽,還有一些電影,卻是給社會治病療傷!芷若將這類聚焦現實、黑色幽默的類型影片,歸類為新聞電影,而拆解新聞電影,就是《芷若拆片》這個小帳號的全部意義,因此,這裡基本不會有您想要的輕鬆愉悅,相反如果你也喜歡思考,那麼這個帳號,就值得你長期關注!
回到電影本身,在拆片之前,有必要讓各位了解事件背景:2005年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曝出醜聞,該校從校長到教工,長期虐待性侵在校聾啞兒童。醜聞不僅遭到圍剿,而且包括爆料人、律師等正義人士先後遭到當地權力階層的報復。其中一名律師不僅因此丟掉工作,還在失業後收養三個被侵害的孩子,並堅持訴訟長達七年之久。七年後律師病入膏肓,彌留之際律師竟然以自殺的方式換取事件曝光,之後他留下的幾萬字遺書被相繼寫成了小說、拍成了電影,繼而引起了韓國當局的重視。七年後律師病入膏肓,彌留之際他以自殺換取事件曝光,之後他留下的幾萬字遺書被相繼寫成了小說、拍成了電影,這就是電影《熔爐》鮮為人知的背景。
然而當正義到來之時,已被扭曲的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更諷刺的是首犯校長早已死於癌症。遲來的正義,已經不是當初期待的模樣。
交代這些背景是想告訴大家,電影背後的事件遠比影片本身更加絞心!為讓大家看看律師的模樣,芷若在網上窮盡搜索,然而無論名字或照片都一無所獲。慶幸是,律師的原型很大一部分被拍進了電影男主的故事,因此,孔侑的精彩表現或可彌補遺憾。
好了,事件背景交代完了,我們打開劇情吧:
影片開始於一個冬天的旅程,男主姜老師駕著車從首爾的家駛向準備上班的新地方霧津。通過母親電話我們得知,喜歡畫畫的姜老師已經失業很久,來之不易的新工作寄託著姜老師全家的希望。耳畔時斷時續的天氣預報,讓迷霧籠罩的霧津越發神秘。姜老師剛出隧道,對向車輛的強光就讓他撞死了一條狗,與此平行的,是一個神情恍惚的男孩被呼嘯駛來的火車重重碾壓,兩起看起來不相干的事件,恰是導演為後續內幕埋下的雙重引線。
在修理廠,姜老師認識了當地人權組織的女主徐幹事,美女的無理取鬧讓木訥的姜老師有些吃不消,和徐美女先抑後揚不同的是,導演對剛出場的校長李江錫則採取了先揚後抑,剛見面李校長就主動拉起了關係,而轉過身,則讓雙胞胎弟弟李江福伸手向姜老師索要伍萬元入職費。初來匝道的姜老師感到了熔爐霧津的第一次灼傷。
就在母親變賣房產替兒子繳納入職費不久,姜老師接二連三的被熔爐灼傷:在這個壓抑陰森的邊遠聾啞學校,他先是被學校女廁所半夜傳來的驚叫所迷惑;之後在辦公室又目睹了樸寶賢老師對學生明秀的大打出手;最後,姜老師被宿舍老師的行為徹底激怒:一個女老師竟然將女學生妍鬥摁在洗衣機裡……
一系列凌辱事件讓姜老師不寒而慄,在徐美女的幫助下他們將滿身是傷的妍鬥悄悄送進了醫院,並通過妍鬥了解到另一個令他們瞠目結舌的事實:在這個外界所陌生的聾啞學校,無論男孩女兒,很多都遭到了校長、主任和教工的長期凌辱和毒打。
姜老師剛燃燒起來的怒火,被前來探看的母親瞬間澆冷,孩子的病情和母親的無助,提醒著他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但第二天當他抱著母親帶來的蘭花出現在校長辦公室門前時,他再次目睹了樸寶賢在校長跟前對明秀拳打腳踢,就在對方拎著明秀打算換地方繼續施暴時,忍無可忍的姜老師將花缽砸在了施暴者的頭上。
與此同時,徐美女拿著孩子們的口供和材料先後找到市政廳、教育廳等主管部門,卻不是被踢皮球,就是吃閉門羹。無奈之下,徐美女找到首爾電視臺,並最終讓這起醜聞大白於天下。
到此黑幕被徹底揭開,但影片才剛剛過半,也就是說還有將近一半影片時長,是正義與邪惡的法庭較量,而這,也恰好解釋了這起群體性凌辱事件何以持續數年之久。
較量伊始,受害的孩子們被要求當庭指認並陳述案情,然而不是被老道的辯方律師駁回,就是被道貌岸然的作惡者狡辯否認,為找到更為直接的證據,姜老師和徐美女深夜潛入案發現場,並在校長辦公室找到攝像頭所記錄的作案過程。面對鐵證,辯方律師耍起了公關,他一邊找來姜老師的大學老師出面斡旋,被拒之後他一邊通過糖衣炮彈收買家屬,另一邊又給主審法官施壓,這一系列騷操作的結果是,這起惡性刑事案的三名主犯,判刑最長者也只有八個月。
不公的判決引發現場大亂:一邊是得勝的歡慶,一邊是不滿的騷動,而主審法官乘亂之際,悄悄溜了出去。
遭到二次傷害的孩子們以淚洗面,在得知奶奶私自和解後的明秀哭得最厲害,擦乾眼淚的他當晚置身雨夜,尾隨並刺傷了乘醉而歸的老師,最後伴隨著火車的嘶鳴,年幼的孩子以粉碎肉身的方式,選擇了和施暴者同歸於盡。
第二天,明秀的靈堂被搭在集會的廣場,無情的水槍噴射著抗議的人群,人群中姜老師抱著明秀的遺像,口中喃喃低語:「他叫明秀,他是個聽不見、也說不了的孩子」……姜老師一直重複著,直到他的頭,被粗暴的摁在溼漉漉的地上。
劇情說完了,接下來盤點下這部電影值得注意的幾個細節:
全片的情緒就像那個陰冷抑鬱的學校,塞滿每一幀畫面每一個場景,然而,在一個陽光特別燦爛的午後,姜老師和徐美女帶上孩子們漫步在海濱沙灘上,那天,沒有悲傷的話題,孩子們也露出了笑臉,這一幕,是整部電影唯一的暖色。
還有一個細節,就在李校長等人的醜聞被電視公開曝光之後,霧津當地迎來了一次抗議集會,然而大跌眼鏡的是,這次抗議不是為了受害者,而是為施暴者叫屈;而片尾出現的更大規模抗議集會,則回歸到正常邏輯。如果說前者是權利階層的示威,那麼後者則是底層群體的示弱。這樣的比較,激發出比故事本身更大的悲劇張力。
另外,有些影評指出,是奶奶的單方面和解,間接害死了孫子明秀。對此芷若想說,這不是奶奶的錯,甚至也不是金錢的錯,因為在你所不熟悉的階層,金錢幾乎可以碾壓道德、親情、甚至性命!而越往底層,錢的力量往往越大,有錢階層正好普遍善於利用這一點,也因此「錢能解決的,都不是事兒」曾一度成為流行語。
最後,在本該結束的地方,影片又續了一個場景:回到首爾的姜老師,一年後接到徐美女的電郵,她告訴他:孩子們已經慢慢走出陰影,並對生活新生夢想;她還告訴他:「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伴著這些哲理的畫外音,姜老師駐足在地鐵的一塊廣告牌前,上面寫著:「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
隨著鏡頭慢慢拉開影片全部結束。到此,霧津的迷霧,才剛剛開始向全球蔓延……
好了,本期《芷若拆片》到此結束,希望你記得:保護孩子,就是在捍衛我們的未來!大家共勉,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