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Peter Debruge
譯者 | Issac
《哥斯拉》導演Gareth Edwards製作了第一部原汁原味的針對成人粉絲的「星戰電影」,一部兒童也可以看卻十分切實的戰爭電影。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故事發生在「星球大戰」之前。這是義軍英雄們第一次採取摧毀「死星」的行動。
這是一個絕地武士的衍生故事,但也許將其稱為「星球大戰的第3.9部」最為合適,以此完美貼合喬治·盧卡斯1977年的原版故事。
星球大戰 Star Wars (1977)《俠盜一號》不但和《新希望》重疊關聯的部分很少,而且還有著大片兒一貫的最大通病——僅憑個人之力就搞定巨大的星際作戰基地,甚至將它據為己有。現在我們知道了為什麼死星會有著阿克琉斯之踵而萊婭公主又是怎麼得到這些信息的了。另外,導演Gareth Edwards終於導了一部成年人也可以看得「星戰大片」了(這應該也足夠讓星戰死忠粉狂喜不已了)。
如今片中沒有了伊沃克人(Ewoks)或者加加賓克斯(Jar Jar Binks)這類為了吸引學前兒童的角色。劇情也少了點華而不實的電子遊戲風格,更像一部大膽直接的戰爭電影(想想敘利亞衝突的紀錄片,而不是庸俗的二戰電影)。然後一些重要角色也掛了。
這讓年輕觀眾很不是滋味,但對於老一輩的星戰粉來說,卻能讓他們回憶起以前看星戰的時候——那種當紅色中隊殺來,英雄犧牲時,大家高喊著「銘記阿拉莫!」戰鬥口號的氛圍。對於漫畫黨,恕我直言,這是「自殺小隊」(Suicide Squad)的觀眾這一年來一直期待的。
如果這聽起來太技術了,那是因為它本就如此。冒著被噴的風險,帶著絕地武士和原力這些概念的《星球大戰》特意繞開傳統的信仰系統,增加了自己的cult風格(再給它一個世紀的時間,影迷們就會開始瘋狂崇拜它),也因此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影系列之一。
照此,任何新元素的增加都不僅僅需要考慮原來片中已有的,哪怕創作者再微小的失真細節都可能會惹來粉絲不滿。
在《俠盜一號》裡你還能看到其他電影的影子,雖然這對原著黨來說很有趣,但也使得它變成了《地球戰場》系列電影:精心製作,令人困惑的太空科幻片。這依然吸引著星戰粉,但其他的新觀眾卻不大會買帳。作為一部圈錢大作,星戰迷可要比其他科幻片發燒友更吃這一套(巧的是兩部電影都有Forest Whitaker出演,穿著離譜誇張的道具戲服)。
平心而論,儘管《俠盜一號》非常複雜,但它不再是《幽靈的威脅》的繁雜的背景故事了。電影一開始就是火山土壤表層的星球,看上去像是冰島一樣。在那兒,曾經的科學家Galen Erso(Mads Mikkelsen飾)現在成為了農民,和女兒Jyn一起種地,過著相對和平的生活。
這是電影第二次以一個女性角色為中心,第一次是去年更為傳統的《原力覺醒》。在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被殺、父親被捕之後,Jyn受到了巨大創傷。
二十多年後,Jyn Erso(Felicity Jones飾)已經從當初玩著洋娃娃的小女孩變成了玩炸彈的女人了——這似乎讓一直無緣奧斯卡的Felicity Jones有了點衝擊奧斯卡的把握。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2015)片中一系列的類型場景都是由A級編劇Chris Weitz和Tony Gilroy設計的。據報導,後者參與了補拍鏡頭的諮詢工作。
導演Edwards在介紹故事裡的團隊時說:片中的義軍間諜Cassian Andor(Diego Luna《你媽媽也一樣》)是一個從來不會猶豫背後偷襲的人物,還有他的機器人K-2SO(由迪斯尼Alan Tudyk配音);還有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飛行員,同時也是帝國逃兵Bodhi Rook(Riz Ahmed,《四頭獅子》);白色眼瞳的和尚Chirrut mwe(香港的武打明星甄子丹),還有他的留著長發、長得像藍博的保鏢Baze Malbus(中國導演姜文,《讓子彈飛》)。
這些角色不但名字奇怪,也和大家所熟知的義軍不一樣,這樣的多元化足以讓觀眾們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款了。
雖然機器人K-2SO粉絲不少,但在首映禮上,每次盲人Chirrut從溫文爾雅的佛家和尚變成盲劍客打鬥時候的做派,都會獲得了最熱烈的掌聲(所以,《俠盜一號》在中國應該也很受歡迎)。
這部電影在正式任務開始前還有著不少的劇情,除了傳統的開場白以外,電影的前一個小時讓人跟不上劇情發展,直到最後Jyn接到安置她父親的命令時,觀眾才開始進入故事正軌。
當Jyn再次見到她爸爸時,她爸爸已經成為了死星的首席工程師,並且掌握著摧毀死星的關鍵——當然,我們也都能猜到結局了。但是,對於這一群角色來說(他們任何一個都沒有在過去的劇集裡扮演過重要角色),隨後而來的盜取設計圖、送返義軍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皮洛士式勝利。
粉絲們自然能猜到接下來的劇情,但是大部分的義軍歷史都將在《俠盜一號》第一次展現給觀眾(這樣聰明的連接劇情也是星戰主創之一,同時也是擔任視覺特效總監的John Knoll所想到的)。觀眾們在世界首映時反響最熱烈的往往是那些擁有他們在前幾部就知道的表演或者演員的電影(有一些是通過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因為原來的演員已經去世了或者上了年紀無法繼續出演自己的本來角色)。
這部電影的切線進場法證明了Edwards是該片導演的不二人選。當初的《哥斯拉》就證明了他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同等規模的大片(而《俠盜一號》感覺絲毫不比《原力覺醒》差)。實際上,Edwards的低成本處女作《怪獸》就顯示出了這類延伸品的精髓所在——故事仍然是外星人侵略的套路,但要有不同的思考,從新鮮的角度來拍一個熟悉的類型。
《俠盜一號》正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部不錯的戰爭片,而且在人物角色方面又使得它與其他星戰系列電影大為不同。Kevin Smith的《瘋狂店員》也有這方面的巧妙。粉絲會思考電影裡那些被僱來重建死星的人的命運——體現了在「星球大戰」的宇宙中,不管角色多小,它都有著自己的意義。
即便如此,《俠盜一號》也確實存在「物種歧視」的嫌疑,因為片中區別對待少數外星物種。這部電影實際上還丟失了一些傳統星戰電影的套路:沒有絕地武士,沒有光劍(直到最後Darth Vader出現),沒有標誌性反派(Mendelsohn的嘲笑和John Hurt-ful的表現暗示了中級納粹官員),沒有化學反應,除了朦朦朧朧地暗示Jyn和Cassian可能是一對兒。
然而,有著宇宙飛船間的史詩戰役和Michael Giacchino對John William經典樂章的重奏,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屬於Lucas建立起來的極富創造力的宇宙的一部分。但它也是一部反傳統作品。年輕觀眾可能會覺得無聊,困惑,或者二者兼具。但是對於最初那一代都不確定第一二三部是怎麼來的星戰粉來說,《俠盜一號》正是他們最期盼的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