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說辛棄疾的《永遇樂》為辛詞第一,這是為什麼?

2020-12-12 李夢兒談天說地

辛棄疾在南宋是個較為特殊的存在,是豪放派的著名詩人。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中,雖壯志難酬,但創下不少佳作,遺留千古。我們所熟知的他的身份是一個詩人,但同時他還是一個軍人。想建功立業之心並不輸給任何一個有志之士,但他命運多舛,世道不公,他也只好遺憾走下深愛的沙場。

他曾想有「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的輝煌成就,但卻無奈成為那掛壁無用的雕弓。仕途如此,他只好將心中所想所念寄情於詩歌當中,在詩中闖蕩山河、揮灑豪情。辛棄疾所寫下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更是被楊慎稱為辛詞第一,這個稱號,確實也沒有給錯。

辛詞創作的背景

在寫這首詞的時候,他已經不是那個懵懂無知,一心只想建功立業的少年,多了一些閱歷,也多了一絲滄桑。人生的起起落落,又豈是他能控制的呢?在公元1205年,他提出的抗金戰略被否決,原因只是有損當時權益者的利益,後又被人加以誣陷,被一再貶職、流放。

這無疑是給他那滿腔熱血,想要精忠報國的心一次次地潑上了冷水。縱然他對人民生活困苦感到悲憤,對自己前途感到失望,國家山河再好,也實現不了他的抱負,又有何用呢?在這種背景下,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寫下了這首曠世奇作,確實值得人細品。

用典手法,出神入化

辛棄疾喜愛用典。所謂用典,就是引用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藉以抒發情懷。他用的典故雖然多,但並不過於贅述,引用貼切,且沒有留下刻意雕琢的足跡。運用客觀的事實來抒發感情,運用得當,貼合主題,辛棄疾借古抒懷的功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題目,貫穿全文,使讀者一看便知,此詞乃以「懷古」的方法去表達現如今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狀況。整個詞中總共用了五個典故,意境深遠,感情濃烈但卻不露骨,含蓄之間又體現出跌宕起伏的內心活動。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是引用孫權打敗曹操的典故。「京口」正是孫權與曹魏相爭之地,也是劉裕滅晉的地點。自然而然,就從南宋江山聯想到兩位英雄。

想當年,孫權盤踞在此,大敗曹操。但時過境遷,孫權這樣的英雄早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物是人非,歌舞昇平的美好景象也不復存在。一詞「無覓」,更是表達了辛棄疾對英雄逝去的惋惜,以及對國、對家的憂慮之情。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這是引用劉裕的典故。在緬懷完孫權後,他又想起了劉裕,在恢復中原的時候,氣勢如虎,膽識與才能共存,雖生於亂世,卻在這亂世中建立起劉宋王朝。劉裕兩次向北伐進攻,將一百多年來被踐踏的黃河以南,以氣勢磅礴之態,收回漢族人民手中。

一言一語,都透露出辛棄疾對英雄的崇拜與敬佩之情。可惜,那英雄的去處,如今只是那草樹覆蓋的一處遺蹟,斜陽照下,只有荒涼之情。

運用孫權、劉裕二人的典故,推動情緒的發展,詩人終於無法壓抑心中所感,又一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由古思今,想到當年的勝狀早已不復存在,金戈鐵馬又如何,如今卻只剩下荒涼之地,終究無跡可尋。當年的自己又何苦不是如此,沙場點兵化為一腔熱血,現在卻只能空悲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是引用劉義隆的典故。在公元405年,劉義隆讓王玄謨出兵北伐,但因急功近利,最後只落了個失敗的下場,剩下「倉皇北顧」的結局。這句對上面劉裕典故進行了無縫銜接,同時也暗喻著殊途同歸,無論是英雄還是失敗者,最後的結局也都差不多

詞人這句除了感慨古代英雄之外,同時也飽含對當朝的告誡。當時南宋王朝要發兵出徵,辛棄疾勸諫他們要謹慎為之,不可魯莽。但歷史終究還是發生在了當朝身上,悲劇重演,心實痛哉!或許這個時候的他,正是處於失望至極的階段,歷史還是沒有因他而改寫,他實在是痛心,實在是惋惜。

回望自己一直堅持的復國理想,又還有什麼意義?他無法釋懷"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的過往,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他深深的悲痛和失望之情。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引用當時金主完顏亮南侵的典故。看到如今腳下佛狸寺的情景,想當年,那拓跋燾將王玄謨軍徹底打敗後,乘勝追擊至如今的"佛狸寺",異族人民已經侵略到國家地盤上來,但淪陷之地的人民,卻還安於現狀,絲毫不覺有何不妥,實乃悲哀至極。對這片土地,詞人愛得深沉,對國人的無所作為更加感到憤懣和痛楚。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是引用廉頗的典故。同時也是以廉頗來暗喻自己,廉頗在晚年的時候還是希望有機會報效國家,正如自己現今雖然落魄,但也想施展抱負。但相比較之下,廉頗又比自己好一些,至少他晚年有人問津。思及自己,如今無人提起,猶如將傾的大廈,又有誰會去扶呢?

在這個朝代裡,多得是求而不得的人,自己只是其中之一,雖想不同於他人,卻無奈時局如此,這也是他的悲劇之一。

在用典方面,詞人用五個典故展開故事的敘述,耐人尋味,意境深遠。

對英雄形象的深度刻畫

在用典手法上,無疑辛棄疾是極其成功的,他描繪出了一幅擁有獨特風格的英雄圖畫。在金戈鐵馬中,他們神採奕奕地走來,正如自己當年的意氣風發,但詩詞畢竟只是詩詞,他再也回不去當初那個時候,只得驚醒,無奈回歸殘酷的現實。詞中,他多次呼喚出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只為表達自己"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理想抱負

懷古思今,古今結合

這首詞還有一個成功之處,那就是將懷古與現實緊緊聯繫在一起,處處展現出對現實的批判。但用詞又不過於外露,含蓄地表達出感情。"千古江山",瞬間古代感撲來,歷史與現實,過去與現在,詞人將感情融入其中,把自己四十三年的政治生涯寫入其中。轉換之間,流暢自然,絲毫不顯突兀。在歷史洪流中,詞人致力於找到惺惺相惜之輩,並假借其身抒發感情,用典準確,不繁冗多餘。最後以廉頗結尾,藉以自況,使詞境得到擴展,實現古今融合,實乃佳作。

對比反襯的手法運用自如

用孫權、劉裕、廉頗等人與自己現在的狀況形成對比,他們與辛棄疾的處境或相反、或相同,都表達出詞人對現狀的不滿。"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固然是個英雄,但他再英勇,也無法拯救現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當年的「金戈鐵馬」又將如今與過去形成對比,南宋王朝的安於現狀,又跟現在有什麼區別;"元嘉草草"更是與上片中的英雄事跡有明顯的對比,加上引用廉頗的典故,更是將自己悲苦的處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每一個的典故,都有其重要作用,古今對比之中,也顯示出辛棄疾寫詞筆法的高深。

結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廣用典故,懷古追今,將讀者眼界拉長、拉廣,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對得其這「辛詞第一」的稱號。

相關焦點

  •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辛詞的藝術風格分析
    辛棄疾是宋代詞壇上不可忽視的明珠,清代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讚嘆辛棄疾:「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此稱讚實不為過。辛棄疾的《稼軒詞》存詞620首,風格多樣,或豪情、或清麗、或嫵媚、或婉轉……雖說辛詞的主要風格基調是豪放不羈,但這豪放中又顯露著男兒的絲絲柔情和愁思。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詞,慷慨激昂,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個個不得了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最著名的那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首詞是辛詞中非常知名的作品。是辛棄疾66歲時懷著一腔壯志、擔憂等複雜的心情時寫下的。辛棄疾66歲時,韓侂胄執政,積極籌劃北伐,即使年近古稀,辛棄疾依然一腔熱情。辛棄疾被重新啟用為漸東安撫使,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 辛棄疾老來登樓,驚覺河山夢破裂,最後11字讀了使人落淚
    明代的大才子楊慎在《詞品》中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推為「辛詞第一」,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認為這首詞「句句有金石聲音」。古往今來那些心懷河山,壯志未酬的人都喜歡登高,登樓,借而懷古傷今。辛棄疾極度悲涼的一首詞,英雄垂淚,一句詞便說盡一生的報國無門
  • 辛棄疾:「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鐵血硬漢也有似水柔情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出如此豪氣沖天、氣勢恢宏之詞的人正是我最喜歡的宋代詞作家——辛棄疾,他既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又是吟詩作對的詞人,文武雙全,被稱為「詞中之龍」。
  • 被大才子楊慎譽為「稼軒詞中第一」,辛棄疾的這首詞妙在何處?
    被大才子楊慎譽為"稼軒詞中第一",辛棄疾的這首詞妙在何處?宋代大詞人辛棄疾,人盡皆知的愛國者,歷史上的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馬殺賊,文能揮筆賦詩。不管是武將或者文官,辛棄疾都有著傑出的表現。而在稼軒詞中,用典最為出神入化和經典作品之一,無疑便有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無論是用典數量還是質量,都臻於一流,可以說是辛棄疾用典語言藝術的代表之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辛棄疾四十句傳世名句 詞人中的戰鬥機,誰搵英雄淚?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喝醉了,不去量販K歌,而拿出寶劍反覆察看。辛棄疾就是辛棄疾,啥時候都想著披掛上陣。就連夢中,亦是戰旗高揚,軍號嘹亮。夢想雖好,現實殘酷。夢醒來,卻發現,已是滿頭白髮(可憐白髮生)。(11)白髮寧有種,一一醒時栽。《水調歌頭·湯坡見和、用韻為謝》這白髮,真有種。總是在清醒的時刻,一根根栽種在憂愁的腦門上。
  • 古詩文學習016:四年級下冊,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③〔吳音〕這首詞是辛棄疾閒居帶湖(今屬江西)時寫的。此地古代屬吳地,所以稱當地的方言為「吳音」。④〔翁媼ǎo〕老翁和老婦。⑤〔亡賴〕同「無賴」,這裡指頑皮、淘氣。「亡」,這裡讀wú。賞析《清平樂·村居》中「清平樂」是詞牌名,規定了這首詞的曲調、句數和字數,「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整首詞清新質樸,淺顯易懂。上闕四句點明了老兩口的生活環境幽美,精神愉快。下闕中「臥」字最為傳神,寫出了小兒的無拘無束、天真可愛。
  • 辛棄疾本是金國人,為什麼成為南宋的抗金名將?
    郭靖是北方人,向來生活在大漠深處,沒有聽過這首曲兒。黃蓉就告訴他:「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鶴仙』,是形容雪後梅花的,你說做得好嗎?」 辛大人又是誰?這讓郭靖更糊塗了。於是黃蓉耐心地解釋:「辛大人就是辛棄疾。我爹爹說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好官。北方淪陷在金人手中,嶽爺爺他們都給奸臣害了,現下只有辛大人還在力圖恢復失地。」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25歲的我們在幹什麼(天問),花著父母掙的錢,刷著別人拍的抖音,泡著人家養的姑娘,過著不知所謂的佛系生活……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九議》中,洋洋灑灑萬言書,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提出了多項軍事行動方案,美芹十論分別是:審勢第一,察情第二,觀釁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詳戰第十,從第一論以至於第十論,無一不是精闢之論。
  • 晚年的辛棄疾掉牙被嘲笑,為此寫了首千古趣詞調侃,看一次笑一次
    這裡辛棄疾正是指責他們阿諛奉承極盡諂媚之態的醜陋,讓他們去鑽狗洞正是對他們的諷刺和咒罵。詞評大家陳廷焯在陳氏《白雨齋詞話》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其實對詞的評價也是這樣,詞品即人品。
  • 楊炎正與辛棄疾唱和,被告之大宋不需射虎的將軍
    前言 辛棄疾曾經有一首《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這首詞作於1178年(即淳熙五年),當時辛棄疾和好友經過鎮江到揚州。 詞中「和人韻「的那個人,就是同行的好友楊炎正和周顯先。楊炎正也是一個與辛棄疾意氣相投的愛國詞人。
  • 從辛棄疾《破陣子》,分析其立志復國的豪邁和報國無門的悲涼!
    辛棄疾曾經參加抗金的起義軍,這段經歷實現了辛棄疾由青澀少年到真正男人的蛻變,是他一生的驕傲,是他晚年最愛追憶的往事,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正是對當年戎馬生涯的回憶。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賞析辛棄疾傳世的詞有629首,收在《稼軒長短句》中,《破陣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作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都在為恢復故國而奔走呼號,濃濃的愛國情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接下來,我們逐句分析一下這首詞,從而更好德感受一下其中的豪邁和悲涼。
  • 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
    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時間:2020-11-09 12:48   來源:99遊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 今天的問題是: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
  • 不識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美芹十論》特長:文學、書法、打仗1「最能打的文化人」 堪稱南宋「戰狼」22歲那年,因為不滿金人奴役,他率領2000人在濟南起義,又投奔了一個叫耿京的人,還單槍匹馬抓回了叛徒義瑞。
  • 辛棄疾用24種藥材,寫了首情詩,妻子看後滿臉羞澀,回信更是絕妙
    在我們印象裡,辛棄疾整個人都是為殺敵報國而服務的,他從來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點屈服,甚至沒有感情,因為我們很少從稼軒詞中找到關於女人的文字。今天我們就來欣賞辛棄疾一首少見的愛情奇詞。辛棄疾的妻子範如玉是一位出身書香門第的賢妻,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不僅為辛棄疾提供生活上的幫助,還成為辛棄疾精神上的支柱,二人如膠似漆,並且達到神交。
  • 從小兵到皇帝,辛棄疾視他為偶像
    這段時間網上熱播劇《上陽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該劇是由章子怡領銜主演,除了演員們的演技備受爭議之外,該劇的劇情也受到人們的討論,今天就來聊一下這部劇的劇情。寒門子弟蕭綦,因戰功被封為異姓王,通過自己的謀略,推翻了舊朝,建立新朝的故事。
  • 辛棄疾新婚後給妻子寫的詞,96個字用了25種藥材名,太肉麻了
    古人更是以詩詞傳情,給後人留下數不盡的悽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鵲橋仙》中"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皆表達詩人自己心目中所追求的美好愛情。
  •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有一則說:「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輩,面目不同,同歸於鄉愿而已。」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其實對詞的評價也是這樣,詞品即人品。為臣子、為人父、為英雄、為詞人,無論辛棄疾有著多少的身份標籤,都可以從他的詞中找尋到這種標籤的力量,而這力量足以點亮我們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的人生。讀稼軒的詞,可以明志;品稼軒的人生,讓人奮發。
  • 辛棄疾的這首詞,充滿了無奈與悲涼,在詞壇上的位置極高
    辛棄疾的詞,用典巧妙,包含萬千,風格豪邁深邃。這種創作風格和他的自身經歷息息相關。 辛棄疾是智勇雙全的英雄,曾經帶50名騎兵直奔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生擒叛徒送到建康處死。但是自從南宋王朝符離之役失敗後,就選擇了委曲求全,通過納貢求和。而辛棄疾也被貶了又貶,到處當地方官,本是將才卻無兵可領,報國無門,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