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掐會算、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機智卓絕的諸葛亮簡直是《三國演義》中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出山成為時勢的轉折點,他的神機妙算推動著時局的發展。
沒有了諸葛亮,三國簡直少了一種顏色和味道。
但是,正史中以上都不對,都是後人依據自己喜好標準給諸葛亮憑空加上了神的外衣,讓他登上了聖賢之壇。
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01、家庭背景不一般,三顧茅廬也是衝此而來
琅琊諸葛氏是當時最重要的家族之一,諸葛亮的祖上諸葛豐是漢朝司隸校尉,相當於現今的北京軍區總司令,地位頗高。
父親曾出任過泰山都丞,相當於現今的省長秘書。叔叔諸葛玄也是官場之人,官位相當於的現今的市長級別,後來失去官職,投奔了好友劉表。
諸葛亮從小父母早亡,三兄弟瑾、亮、均和兩個姐姐被叔叔帶大。
由叔叔作主,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荊州豪族蒯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荊州高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蒯家和龐家都是荊州有勢力的大家族,也是劉表依靠的兩個家族。
諸葛亮娶了黃月英,黃月英出了名得醜,但她的家族背景更是厲害。父親黃承彥是遠近聞名的名士,母親是荊州名門望族蔡家的小姐,舅舅蔡瑁是劉表最信任的大將,小姨是荊州牧劉表的後妻。
諸葛亮與蔡、劉、黃、龐、蒯幾大家族都有親戚關係,進入荊州官場,真是舉手之勞,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因為當官不是他的選擇,像管仲、樂毅一樣有一番作為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劉備三顧茅廬,除了諸葛亮的學識外,勢力龐大深厚的背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02、赤壁之戰中沒有諸葛亮神般的指揮
初時,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出道的「謀士」,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根本沒有叱吒風雲的資本和機會。
真實的赤壁之戰是在東吳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的。諸葛亮的任務僅僅是到東吳遊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但是,他辯才卓越,任務完成得非常圓滿出色,直接促成了孫劉聯盟。這也是他在赤壁之戰中唯一的作為和功勞。
諸葛亮因遊說有功,被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品級不高,遠不及關羽、張飛,只是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後勤工作,和周瑜根本就構不成競爭關係,氣周瑜更是無稽之談。
03、理政才能遠高於軍事才能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一直從事軍隊後方物資調配工作,沒有參與前方戰爭指揮。
後來,進軍西蜀雖然是諸葛亮的規劃,但是具體執行任務的卻是軍師龐統,諸葛亮在後方,仍是協調糧草,保障軍需。
他的地位也是一步一步紮實走出來的,至到進駐西蜀之後,才被封為軍師將軍,但主要職責仍是軍內行政。
至關存亡的漢中之戰中,劉備帶在身邊的軍師是法正而非諸葛亮,諸葛亮負責留守成都,處理後方政事。
因為劉備深知,諸葛亮不善機變,擅內政。
輔佐劉禪時,諸葛亮的理政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危機中的西蜀漸漸呈現一派中興之勢。
諸葛亮的軍事作為體現在數次北伐中,有敗有勝,最終病死在北伐的路上,雖然未獲全勝,但也無大的損失。
通過北伐可見,諸葛亮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絕非小說中那麼「神乎其神」。
《三國志》中陳壽如此評價諸葛亮的北伐,「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從有才之人走上神聖之壇,推動諸葛亮角色完美轉換的是唐人和宋人。
唐朝時,科舉制度讓每個讀書人都有了建功立業的渠道,文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有待薄發,於是精忠報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成了他們寄予報負與渴望的對象,各類讚美諸葛亮的詩歌層出不窮,諸葛亮的正面形象由此不可撼動。
到了宋代,市民文化逐漸繁榮,三國話題通過民間藝術走入尋常百姓之中。蜀漢故事恰恰迎合了當時人們「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兄弟義氣之風,代表漢室正統、又處於弱勢地位,深得百姓同情。
漸漸地,蜀漢成了正義的化身,其人物也成了三國的主角,民間藝人們更是迎合大眾的喜歡,對蜀漢人物進行取捨改編,諸葛亮也逐漸被民間藝術推向神壇。
集大成者《三國演義》,沿續了民間藝術對諸葛亮的形象定位,不是羅貫中有意為之,而是廣大民眾的對三國的藝術需求。說白了,就是不這樣寫,就沒人看。
其實,真實的諸葛亮也很偉大,是位有智慧的謀士,外交才能不一般,擅理內政,軍事上也能一定的才能。臨危受命、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一生為理想而奮鬥不懈,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諸葛亮絕非一出場就神一般存在的人物,而是一步一個臺階練就出一個個業績的,三國演義真正忽視的是諸葛亮不懈的踐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