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至今已有75年。在這75年裡,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早已經將二戰時期的產品替換。不過在這之中總有些「漏網之魚」,有的武器可以說至今也是光環滿滿。最著名的莫過於M2重機槍,自雛形M-1921誕生以來已經將近100年,如果從它服役時算起,也有差不多90年的歷史。而它幾乎適用於二戰時期的任何作戰環境:從地面戰、空戰甚至是海戰,M-2都能拋頭露面。迄今為止,M2的存在感也並沒有下降多少:海軍艦艇仍有裝備,在陸軍的地面車輛上仍然是標配。

1921年,基於M-1917水冷型7.62mm重機槍研製的M-1921 12.7mm水冷型重機槍進入了美軍的視野。當然,設計總師白朗寧並不止步於此,認為水冷型重機槍只是權宜之計,氣冷型重機槍將會是未來。在不斷的改進中時間緩緩來到1932年,換用了氣冷式輕型槍管、D型握把的M-2重機槍正式服役。翌年,換用了重槍管的M-2HB也投入現役。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白朗寧老爺子的前瞻性。M-2HB居然擁有拋殼窗、拉機柄左右互換的能力,而且能在不用專屬工具的情況下短時間完成轉換!這對於不同的戰鬥崗位來說都極為方便,戰鬥機將其3挺一組甚至是4挺一組並聯使用,海軍也將其編組成雙聯機槍使用,這增加了火力的密集性,當然離不開拋殼窗、拉機柄左右互換使用的特色。

無論是海軍的各中大小型艦艇上,空軍的戰鬥機、轟炸機上,陸軍的裝甲車輛頂部,基本上都能看見M-2HB的身影。尤其是美軍的重型轟炸機,密密麻麻的重機槍,組成了強大的自衛火力,在空中形成強大的火力網,也擊落了不少來襲的敵方戰鬥機。二戰中的它大放異彩,儼然成了二戰中最為可靠的大口徑重機槍之一。即便在二戰結束後的各場戰爭中,M-2HB幾乎都有出場。和美軍的軍事援助、軍售一起跨越四大洋,M-2HB成了世界上五十多個國家軍隊的制式武器。
對於二戰時期的美國陸軍來說,連以下的單位大多使用更輕盈的M1919系列重機槍。M-2HB更多地出現在坦克、坦克殲擊車、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等頭頂上,並不太需要步兵來扛著轉運。在打陣地戰時,M-2HB會從各個地方抽調來加強。這反而讓美軍的大口徑重機槍能以更多的形式出現在戰場上。
比如M4「謝爾曼」,車上的M-2HB就是專門留給步兵用的
二戰結束之後,美軍的重機槍招標工作似乎就沉寂了下來。高度機械化的美軍自然用不著讓士兵扛著M-2HB漫山遍野地跑,而12.7×99mm機槍彈在上世紀60年代也被定為北約標準口徑之一,美軍也無需再招標對重機槍進行升級、修改。再加上M-2HB本就極為均衡的性能和相對廉價的價格,美軍根本就找不到一個理由來替換它。M-2HB的繼任者也就沒有了下文。唯一的新面孔M-3,實際上只不過是M-2HB的電擊發版本,且多用於戰鬥機、直升機上。
M-2HB伴隨美軍度過了他們自二戰後經歷的所有戰爭。經過時間的沉澱,它所扮演的角色非但沒有越來越邊緣化,反而還越來越普及。以前只有重裝甲車輛(坦克、坦克殲擊車)上才會看見它,現在卻能在M117裝甲輸送車甚至是悍馬軍用越野車等輕裝甲目標上看見它!
爺爺打過,爸爸打過,孫子也打過,重孫子可能用的還是它
在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上,美軍面臨的大多是巷戰。對於建築物裡的目標,M4、M16等往往因為子彈穿透力不足而只能望洋興嘆,只能仰仗M-2HB出場來緩解窘境;在開闊地也是M-2HB的舞臺:M4、M16連400米開外的目標都難以夠得著,M-2HB卻能夠向2公裡以內的目標直接射擊。M-2HB儼然成了治安戰裡的萬金油。
儘管美軍在上世紀也曾提出過XM-312重機槍,但因為綜合性能比起來並不如M-2HB所以不得已下馬;近期美軍提出的XM-806重機槍計劃,似乎也遭遇了瓶頸而沉寂下來。倒是性能中規中矩的M-2HB,一直留存在美軍的裝備序列裡,還不斷「現代化」:部分M-2HB還在不斷改進生產,最新版的M2 E50甚至擁有增裝皮卡汀尼導軌和光學瞄準具的能力!
即便是新的XM806重機槍成功進入現役,恐怕一時半會也難以撼動M-2HB的地位了。作為美國有史以來生產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重機槍,M-2HB以其極為成熟、可靠且低廉的生產成本,均衡的性能早已經在美軍裡紮下了根。新機槍要麼比它便宜,要麼性能遠超它,要麼二者兼有,否則根本無法動搖M-2HB在美軍中的地位。恐怕連白朗寧老爺子都沒能想到M-2HB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後還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