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卡貝拉唱出夢想 今天我們都是追夢人

2020-12-09 澎湃新聞

用阿卡貝拉唱出夢想 今天我們都是追夢人

2020-08-23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來了就是深圳人,

不問出處,一起追夢!

深圳阿卡貝拉樂團遊牧者之聲

《我們都是追夢人》城市快閃,

唱響追夢旋律,

致敬每個平凡的高光時刻!

見證深圳有你的40年,

一起追夢,青春圳好!

策劃|申應東 陳建中 張延

導演|姜夢詩

執行導演|羅博文

攝影指導|肖鵬泰

攝影|鄭夏娜 羅博文

剪輯指導|張延

剪輯|鄧欣欣

原曲|《我們都是追夢人》

填詞|王平久

譜曲|常石磊

阿卡貝拉演唱|遊牧者之聲

助理|張穎

監製|桂桐

編輯|李璐

原標題:《用阿卡貝拉唱出夢想 今天我們都是追夢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廣州阿卡貝拉年輕樂團 夢想是唱「經典」
    阿卡貝拉(義大利:Acappella) 即無伴奏合唱,是指沒有樂器伴奏,用多個人演唱各個聲部(或者模擬各種樂器的聲音)完成的一種表演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任何樂器的伴奏,完全用人聲唱出。     「我們大多非專業,不太會看曲譜」     「聲動·CBD」比賽今年6月啟動報名,GOH人聲樂團第一時間報名參加。這是他們首次組隊參加公開歌唱比賽。     「我們樂團中大部分都不是專業出身,並不太會看曲譜,指導老師會教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唱出來。」
  • ​「我們都是追夢人」展播 | 講述者蘇麗娜:用夢想刻畫生活的模樣
    ​「我們都是追夢人」展播 | 講述者蘇麗娜:用夢想刻畫生活的模樣 2020-08-12 13: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阿卡貝拉藝術平臺助力抗疫 翼護龍江青少年的音樂夢想
    作為面向黑龍江全省青少年的藝術平臺,阿卡貝拉藝術平臺高度關注龍江的莘莘學子。平臺已於近期同省內、國內知名專業教師合作,持續開展聲樂、鋼琴等網絡直播公益授課活動,惠及全省青少年。 2020年2月初,如何在疫情下翼護我省青少年的藝術夢想,成為阿卡貝拉藝術平臺面臨的重要課題。平臺團隊積極探索,聯合多位知名藝術專業教師,嘗試並成功的利用多個網絡平臺直播公益互動授課,在疫情下守護我省青少年的藝術夢想。
  • 阿卡貝拉的魅力 這些音樂愛好者都找到了
    「一個也不能少,我們是個團體」  15支隊伍中,由上海嘉定區殘疾人組成的自強藝術團最特別。2016年拿下上海市殘疾匯演一等獎,2017年代表上海參加全國的藝術匯演,獲聲樂類一等獎。此次他們走上群文的舞臺,第一次參加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  一般阿卡貝拉團隊在六個人左右,一個人擔任一個聲部。
  • 阿木《追夢人》:喚醒夢想的聲音
    原標題:阿木《追夢人》:喚醒夢想的聲音,追憶青春的時代 近日,由彝族歌手阿木演唱的《追夢人》在抖音平臺DOU聽音樂榜榮登TOP1,隨著《追夢人》的再度登上熱歌榜,也再次勾起了網友們的青春回憶殺,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追憶曾經躊躇滿志的自己,或給予未來前行的力量。
  • 第四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昨日在滬落幕阿卡貝拉:象牙塔外,路還很...
    而除了舞臺上的光鮮和高水準的聽覺審美之外,阿卡貝拉還有另一個更重要意義—一種年輕人唱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阿卡貝拉在2009年之後成為一股風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沒有專業音樂學習背景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用和聲表達音樂。  從連續四年來參加阿卡貝拉音樂營和阿卡貝拉比賽的參加者構成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學生。
  • 我們都是追夢人–文韜
    錦衣衛百戶》、《瘋人夜》、《大宋俠女》、《十字路口的青春》、《獵罪人》、網劇《限定二十四小時》、《街頭英雄》…武術指導作品:《瘋人夜》、《十字路口的青春》、《獵罪人》…個人介紹:自5歲起開始進入花燈團四處表演,從此走上了演藝這條路...小時候調皮,喜歡舞刀弄槍,打架鬥毆,桀驁不馴,不過也常常被家裡人教訓,身性聰明,熱愛武術喜歡傳統文化,只要有熱鬧和表演的地方都讓他怦然心動
  • 舊曲新唱,阿卡貝拉將這些老歌唱出了新花樣
    《南泥灣》《軍港之夜》《我的中國心》……2月3日晚,一批歲月久遠的老歌在賀綠汀音樂廳響起,你很難想像,這些老歌都是用阿卡貝拉演繹,舊曲新唱,唱出了全新的花樣。Aca Dreamer人聲樂團音樂會由上海阿卡貝拉聯盟策劃舉辦。
  • 阿卡貝拉在上海生根發芽:「組一個沒有樂器的樂隊並不難」
    「翻著我們的照片,想念若隱若現,去年的冬天,我們笑得很甜……」上海應用技術大學Sitappella西塔貝拉人聲樂團,用「阿卡貝拉」的演唱形式現場演繹了流行歌曲《藉口》,柔美的和聲引得臺下觀眾如痴如醉。「阿卡貝拉是年輕人的東西,我們從網上了解到這種音樂形式後,特別感興趣,通過看錄像、看資料,自己摸索著學習。」68歲的陳躍忠說,「阿卡貝拉給我們一種激情的釋放,給我們一種活力。」為了參賽,這支樂隊集訓了近一個月。樂隊女高音樊志娟說:「我們原先是唱美聲的,學習阿卡貝拉後,覺得純人聲合唱更漂亮,聲音更好聽,已經愛上阿卡貝拉了。」
  • 阿卡貝拉|直擊靈魂,第一聲就讓人失去抵抗力
    強大的編曲、即興創作、多變的曲風、過硬的唱功,再加上阿卡貝拉歌唱形式的加持,PTX用人聲涉足流行樂壇,打破阿卡貝拉固有的傳統,曾獲得《The Sing-Off》第三季的總冠軍,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對阿卡貝拉的關注。阿卡貝拉即無伴奏合唱,它跟單純的清唱並不能完全劃等號。
  • 你好,追夢人
    如果你的夢想是當醫生,當老師,當太空人啥的,可能身邊人都會覺得很正常,並且支持你,這是所謂正常的夢想。但並不是所有夢想都是這種所謂正常的夢想的,偶爾也會有那麼一群人有著不一樣的夢想。這群人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他們可能是熱愛到了一種極致,所以將這種熱愛轉變成為了夢想。
  • 華中地區首支少兒阿卡貝拉MV《自己》震撼發布
    ——《花木蘭》(2020迪士尼真人版電影) 《自己》是電影《花木蘭》主題曲的作品,講述了木蘭在經歷一次次磨礪與沉澱之後,她終究堅守初心,每一天都相信,勇敢追尋,活出真實的自己。這恰恰也是木蘭從軍最打動人的地方,而木蘭精神也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 探訪阿卡貝拉「節奏部落」(圖)
    探訪阿卡貝拉「節奏部落」機場路小學 高昕妤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真是個好天氣。我們要去唐山大劇院音樂廳採訪阿卡貝拉純人聲樂團——「節奏部落」。這是中國首支純人聲樂團,完全憑口技的音樂表演,不依賴任何樂器。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記者的採訪活動,我早早來到活動地點。哇!
  • 阿木一首《追夢人》道出夢想的酸甜苦辣,引發無數熱評
    前段時間阿木的一首《追夢人》突然在抖音走紅,網友們都用自己的經歷重新賦予了這首歌曲更多的含義。《追夢人》這首歌原唱是鳳飛飛,而阿木對於《追夢人》的演繹,又被稱為最好的版本,阿木的聲線將歌曲中的苦楚和勵志表達的淋漓盡致,那些追夢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充滿了別樣的情緒,有對未來的渴望才能構成一個完整和飽滿的人生。
  • 「上海阿卡貝拉聯盟」落地徐匯
    2015年,上海阿卡貝拉中心又聯合上海市民文化節,籌辦了首屆上海市民阿卡貝拉音樂大賽,獲得了上海市民踴躍的參與和關注。三年來,上海市的阿卡貝拉團隊蓬勃發展,從十數組壯大到近百組,不管是專業度還是團隊特色都更趨明顯。
  • 用「純淨人聲」獻歌祖國 阿卡貝拉版《我和我的祖國》勾起別樣情懷
    圖說:五夜騎士人聲樂團《軍港之夜》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作為上海阿卡貝拉愛好者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禮物,也是上海阿卡貝拉聯盟的首張專輯,「純淨人聲·獻歌祖國」阿卡貝拉專輯精心挑選了七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讓我們蕩起雙槳》《打靶歸來》《映山紅》《軍港之夜》《紅蜻蜓》《喜歡上海的理由》《遠望》《我和我的祖國》,用阿卡貝拉的方式重新演繹,在歌聲中回望 70
  • 十幾首「阿卡貝拉」版老歌,串起改革開放40年幾代人回憶
    12月8日晚,「乘風破浪.匯夢想」2018上海市民文化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知識大賽百強頒獎暨阿卡貝拉主題音樂會舉行。活動現場用阿卡貝拉演唱改革開放40年歌曲改革開放40年間,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快速發展的階段。1978年至2018年,無數優秀歌曲誕生、傳播,成為時代經典,成為幾代人的回憶。
  • 致敬經曲愛國歌曲《我們都是追夢人》《我的中國心》《紅梅贊》
    《我們都是追夢人》致敬經典歌曲 :肖戰、魏允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都是追夢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做正能量的事以追夢之姿,擁抱青春暢想,用傾心歌聲,唱響時代嘹亮。這一次,我把我心中的《紅梅贊》唱給你們聽,我希望通過這首歌帶給年輕朋友們的,是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但更重要的是帶著歷史向前走。正如我們剛剛經歷的這場疫情,我們經過艱苦地努力,付出也巨大的犧牲,沒有被困難打倒,也沒有一味地沉浸在悲傷當中,而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堅定前行,浴火重生。
  • 21首天籟級阿卡貝拉歌單
    14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的阿卡貝拉作品以牧歌(Madrigal)最具代表性。17世紀後,受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之影響,西方樂器發展迅速,無伴奏合唱進入了一個消退期。20世紀初,人們開始懷念和諧的純人聲合唱,阿卡貝拉重新流行起來,並發展出近現代的版本。
  • 曲棍球追夢人:小縣城託起大夢想
    新華社蘭州6月30日電 曲棍球追夢人:小縣城託起大夢想新華社記者郭剛盛夏時節,訓練正酣。高三學生宋建橋坐在草地上邊擦汗邊說:「因為喜歡曲棍球,所以就願意作為夢想去追逐。」18歲的蘇萬麗在球場上司職前鋒。綠茵場上「動如脫兔」的她,走下球場則變成了冰心筆下「娟娟的靜女」。「我今年報考了甘肅天水師範學院曲棍球專業。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想成為一名專業曲棍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