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在東吳早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完美型人才。
孝——北海相孔融因為欽佩太史慈,於是幾次問候他的母親,並饋贈禮物。所以當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於都昌,萬分危急時,太史慈奉母親之命單人步行去幫助孔融,冒死衝進城去,又冒死衝出去搬兵,終於解了孔融的危難,回來向母親復命,這是事母至孝啊!義——太史慈來幫助孔融,冒死衝進城後,立即要求領兵出城殺敵,孔融不許。幾天後又苦勸孔融,才允許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殺出城去搬救兵,然後帶著救兵去解圍。忠人之事,盡己之力,有始有終,這才是大義。勇——在整個救援孔融的過程中,太史慈英勇無畏,自不必說。後來太史慈投劉繇後,孫策徵伐劉繇,太史慈在與一名騎兵去偵察敵情時正碰上孫策。孫策當年曾與曹操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英勇善戰,極負盛名。當時孫策帶領十二個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等勇將,敵我力量懸殊,但太史慈毫不畏懼,立即上前鬥孫策。結果孫策抓了太史慈背後的小戟,太史慈則搶到了孫策的頭盔,直到兩邊的隊伍趕到才罷手。《三國演義》中有一節叫「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寫得驚心動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這段史實的演義。太史慈曾隨孫策討賊,有一賊在城頭上據城而罵,手扶橫梁,太史慈一箭射中敵手,釘在橫梁之上。營外萬人喝彩。史書記載說太史慈「弦無虛發」,真名不虛傳。智——當太史慈欲突破都昌之圍搬兵時,敵兵圍困甚急,靠力戰已經很難衝出去了。於是太史慈每天帶兩名騎兵到城外射箭,敵人紛紛出動,但太史慈射完就回去了,第二天照舊。第三天敵人已經麻痺了,太史慈便乘機衝出包圍圈,順利搬來了救兵。信——劉繇在豫章病死後,手下一萬多人沒有去處。孫權派太史慈去招撫。因為太史慈以前曾投奔了劉繇,且與劉繇是同郡人,所以有人認為太史慈有了人馬以後必不返回。孫策則認為不會。果然太史慈完成任務,在約定的時間返回了吳郡,不失信於孫策。忠——當曹操聽說了太史慈的名聲後,也欲拉攏,便派人給太史慈送去一封信,內無一言,只有一味「當歸」藥材,其意自明。但太史慈既跟從了孫策,便對曹操置之未理。只可惜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歲,要不然他的成就未可限量。
從東吳發展史來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僅以武將論,早期有周瑜、呂蒙、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等名將,後期也不乏賀齊、全綜、呂岱等人傑,雖遜於魏,但遠勝於蜀,蜀國最後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所以東吳正因為有了太史慈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盡心竭命,以死效力,東吳的生存時間才才比蜀漢要長許多。
事業興廢皆由人,能得人才,並盡其才,事業怎能不興旺呢?大至一國,中至一域,小至一家,其理皆然。
三國賈詡:有才無德,不是好幹部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丁奉生前地位顯赫,身後為何家人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