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告子上》
古人覺得食色性也,對於美色的喜好是人的天性。但是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如果超出這個度就不好了。比如胡吃海塞的人更容易生病,而喜好美色過度,內心有淫邪之心,也會引火自焚,甚至古人還說了「萬惡淫為首」。
在明朝時期,有位叫做袾宏的高僧寫了一本書,叫做《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在這本書中就寫了「萬惡淫為首」這句話。因為是高僧所寫的,因此後來很多和尚更加注重克制自己的淫邪欲望,所以當時這句話成為佛教中人的行為準則,他們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能淫邪,甚至把淫邪這件事情妖魔化了。
對於佛教眾人來說,首先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自己總是被欲望所左右的話,根本不會成為得道高僧,更不能普度眾生。對於高僧的教誨他們自然謹記於心,不敢輕易破戒。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並沒有這麼誇張,但是淫邪之事應該有度,不然也會傷害人。
02
對於美色的追求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在任何時代,追求美色更要負責。而且有了家室之後,對於美色應該格外克制,畢竟對於家庭來說,美色可以讓家庭支離破碎,只要夫妻二人有一方不忠誠,這樣的家庭也只是在維持罷了,遲早有一天會瓦解。家庭的幸福需要夫妻二人共用維護,如果兩人有人因為貪戀美色出軌了,對於家庭來說,並不是好事。
其次沉迷於美色之中會讓一個人身心都受到傷害,畢竟美色對人的侵害是很嚴重的。人沉迷美色的之後,身體會變差,其次絲毫沒有精神氣,意志力也會降低,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功。沉迷於美色之後,思想中經常被淫邪的事情困擾,做什麼事情都會分心,所以萬惡淫為首也是有道理的。
雖然萬惡淫為首這句話有一些絕對,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沉迷於淫邪都不是好事。這句話雖然是佛教的戒律,但是對於廣大的普通人也是有意義的,我們作為普用人,也應該適當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讓欲望蒙蔽了心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淫邪在很多時候會讓一個人失去鬥志,喪失對於生活的人情,任何人都不應該沉迷其中,應該積極向上,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03往期精彩文章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八大江湖」,是哪三教哪九流?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古人說「福祿常在醜人邊」?女兒從小就漂亮,該怎麼辦?
古人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是為什麼呢?
「雨打棺,十年酸;雨灑墳,出貴人」,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古人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又是什麼?應該怎麼理解
04參考資料
《孟子·告子上》、《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百科資料等
題/古人所說的「萬惡淫為首」是什麼意思?為何「淫」是萬惡之首呢?文/尋歷史真相-宥乾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