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達:紅軍長徵時在蘇聯,為何能評大將?毛澤東:打破兵家之忌

2020-12-03 柚子水水水

1955年為眾將士授銜授勳儀式上,有十位元勳被授予大將軍銜,但是其中有一位卻是在得知自己將授封大將後上書要求將自己降為上將,認為自己戰績平平,特別是1932年到1937年之間對中國革命毫無建樹。這位大將就是許光達。

那麼為什麼許光達會如此說自己,他到底又有什麼樣的戰績能夠被評為大將呢?

讓我們來走進許光達大將的一生。

許光達大將

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在湖南長沙的一戶貧困農家出生。因為家貧,母親在他還小的時候就因為積勞成疾去世了,也因為家貧,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放牛。

雖然許光達只是個普通的放牛娃,但是在他心中,他一直羨慕那些可以上學的孩子,對於學習的渴望使得他經常在放牛期間偷偷跑到學堂外偷聽。

讀書對於許光達的吸引力太大了,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寒冬臘月,只要有時間,他總是跑到學堂外偷聽,很多次,在寒風中他的手腳都被凍得發僵了但他心中卻仍覺得高興。由於太注意聽課了,有一次,許光達因為又餓又累又冷,終於熬不住暈倒在了學堂外。

學堂裡的先生鄒希魯其實在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這個勤奮的孩子,對他心中頗有好感。這一次許光達為了聽課暈倒在學堂外的事情使得他更是對許光達頗為憐愛,覺得這個孩子有這樣的毅力,將來肯定不會差。

因為被許光達感動,也是出於對他的看重,鄒希魯便直接將許光達收做學生,並免除了學費。

許光達聰明勤奮,他知道自己能夠讀書來之不易,十分用功。也因為他的用功,使得他13歲那年考入了長沙師範學校。

1925年5月5日,17歲的許光達在陳公陶、毛東湖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青團,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早期的中共黨員。

1926年,許光達被組織派遣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因為學的是炮兵科,後來就直接被分配到了炮兵營任見習排長。

許光達大將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許光達與六名同學根據黨組織的要求趕往南昌參加起義。可惜,等他們走到南昌的時候,大部隊已經撤離了,許光達等七人只得咬牙拼命往部隊撤離的方向趕,一直走到了江西寧都這才趕上了大部隊。

當時,許光達是被編入了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三營十一連任三排長。

當時大部隊走到汀州的時候決定兵分兩路,而許光達所在的隊伍被要求留下駐守在三河壩,監視在梅縣的敵軍,讓主力部隊能夠順利進軍潮汕。

位於廣東大埔的三河壩,是梅江、梅譚河、汀江三江匯合之地,歷史上有得三河壩得閩贛,失三河壩失潮汕的說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錢大鈞

南昌起義軍佔領了鬆口、大埔、三河壩,而由錢大鈞帶領國民黨軍隊從江西追擊過來了。為了儘快趕到潮汕將它掌控到手中,上頭決定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繼續朝潮汕出發,第二十五師留在三河壩這阻擊國民黨軍隊,掩護主力部隊,為主力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當時國民黨軍隊這邊有三萬人,而第二十五師僅只有三千人,人數相差實在懸殊。不僅如此,國民黨軍隊這邊武器精良,而起義部隊這邊都是些人家淘汰不用的,武器設備也相差很大。

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火光滔天、血流成河,許光達帶領的戰士為了掩護部隊轉移,幾乎全部犧牲,而許光達當時也被炮彈炸昏迷了過去,因為身受重傷,許光達不得不留下養傷。

傷還沒完全養好,許光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部隊中。因為與部隊失去了聯繫,許光達輾轉多次這才跟組織聯繫上。

1928年,許光達在黨組織的要求下進入國民黨馮玉祥的軍隊中秘密從事兵運工作。沒多久,他的身份暴露、被通緝,不得不輾轉逃出了長沙,為了更好地躲藏,他還改了名字叫許泛舟。

1929年5月,許光達與黨組織聯繫上了,之後被派往中央軍委在上海舉辦的軍事訓練班學習。畢業後,參與組建了紅六軍,並任參謀長。

1932年1月,許光達受命參加瓦廟集戰鬥。

戰況很是激烈。

當時的許光達是紅三軍二十五團的團長,因為他領導有方,他不僅帶領部隊牽制了相當一部分敵人,且部隊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失。

可是許光達卻在這場戰爭中被一顆子彈射中胸膛,人直接就昏迷了。

許光達立馬被送去後方的紅軍醫院,這個醫院的醫療設置很簡陋,而許光達的傷勢很是嚴重,那顆子彈就在離心臟不遠處。

因為設備簡陋、又沒有麻藥,雖然許光達忍著巨大的疼痛進行了三次開胸手術,但是那顆子彈依然沒有被取出來。

最後,許光達只得從戰場上先退下來去了上海養傷,更是在1932年6月被組織送到蘇聯去治療了。

在蘇聯,許光達的傷得到了很好的醫治,傷痊癒後他進入國際列寧學院中國班學習,之後又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他後來還參加了汽車訓練班,在這個班上,他還學到了很多軍事知識。

許光達還因為學得好且有指揮紅軍作戰的經驗而被蘇聯邊防司令看重,想要他留在蘇軍。但許光達直接拒絕了,他說:「組織送我來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

許光達大將

1938年1月,許光達回到延安,被任命為中國軍政大學教育長。

這也是為什麼這位早期的共產黨員沒有參加過長徵的原因。這是許光達心中永遠的遺憾,而在1955年被評為大將的時候,他更是多次提出將他降為上將。

許光達在信中說:自己戰績平平,特別是1932年到1937年之間對中國革命毫無建樹,當戰友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吃樹皮草根時,他在乾淨的房間裡吃牛奶麵包,對此,他心中很是慚愧,認為自己不該授予大將軍銜,希望另受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上頭領導駁回了許光達的上書。

1955年,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當年他才只有47歲,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而就在許光達回到延安這一年的秋天,與他分離十年的妻子鄒靖華也來到了延安,夫妻兩人終於重逢。

許光達大將與夫人鄒靖華

當時很多參加革命的人都解除了父母包辦的婚姻,許光達與其夫人鄒靖華的婚姻也是父母包辦的,鄒靖華的父親就是許光達曾經的老師鄒希魯 ,因為對許光達很有好感,所以鄒希魯便主動到許光達家提親,那一年許光達14歲,鄒靖華才9歲。雖然是父母包辦的婚姻,但是因為兩人志趣相投,所以雖然兩人結婚沒幾天就分開了,且十年沒有聯繫,但是許光達跟鄒靖華兩人之間的感情卻仍然沒變。

1942年,時任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的許光達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抗日軍民開展遊擊戰爭。他多次組織強有力的武裝力量,與主力部隊密切配合,深入晉中交城、水文等地區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取得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1947年8月17日凌晨,帶領著第三縱隊野戰軍在榆林城外激戰正要攻城的許光達卻是突然收到了一封急電,讓他火速趕往烏龍鋪、曹莊一帶。

中央機關為何會在如此關鍵時刻發出這樣一封急電呢?

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軍隊對山東、陝甘寧解放區地區進行重點進攻,其中,在陝甘寧解放區國民黨就集結了25萬的兵力形成三面合圍之勢,胡宗南帶領精銳部隊14萬直撲延安而來。當時,在延安僅有野戰部隊六個旅共兩萬六千餘人,兵力相差懸殊。而毛澤東率領的中共中央機關為了支援全國戰場,牽制敵人堅持不過黃河。

而就在榆林戰役打響後,胡宗南率領的精銳部隊將中共中央圍困在佳縣烏龍鋪一帶。烏龍鋪西南兩面是敵軍,東面是正在汛期的黃河,北面是一望無際的毛烏素沙漠。

面對著重重包圍,一個不好,中央機關就將遭遇滅頂之災。

面對這樣的情況,周恩來讓當時的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派出一位得力將領火速帶兵來保衛中央機關的安全,使得中央機關能夠順利轉移。

彭德懷元帥

8月19日,奔襲了近百公裡的第三縱隊終於到達了烏龍鋪附近,並與劉戡的部隊相遇。戰鬥異常激烈,從上午一直打到了第二天拂曉。三縱頑強地抵抗住了敵軍一個軍部及三個旅的輪番轟炸,使得劉戡部隊與鍾松部隊不能夠會合,成功掩護了中央機關的轉移,取得了沙家店戰役的勝利。

事後,毛澤東高度讚揚說:「這一仗打得好,打破了側水側敵這個兵家之忌。

而就在一個多月後的10月,許光達又帶領著野戰軍第三縱隊對清澗城裡的國民黨廖昂部隊進行包圍,殲滅敵軍8000餘人,還俘虜了國民黨整編第76師中將師長廖昂,這就是著名的延清戰役。這場戰役開創了西北野戰軍連續攻堅作戰成功的範例。

胡宗南

1948年,為了針對胡宗南的部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了向延安、宜川出擊的策略。

宜川,東依黃河、西連洛川、富縣,是陝東的戰略要地,對於胡宗南來說那裡是關中的屏障。只要將宜川握到手中,那麼就可以打通與晉西北的聯繫,為解放大西北創造有利條件。

既然宜川對於胡宗南這麼重要,那麼紅軍打宜川,胡宗南一定會派兵來增援,面對這樣的情況,彭德懷制定了圍城打援的作戰計劃。

什麼是圍城打援?

所謂的圍城打援就是將宜川城包圍後進行進攻,為的是讓胡宗南看到宜川情況緊急派出援兵來支援,而紅軍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佔領宜川,而是為了將援軍擊滅。

1948年2月22日,西北野戰軍向宜川挺進,23日,許光達帶領第三縱隊佔領了雲巖鎮、平陸堡;第六縱隊佔領了鷹爾窩、秋林鎮等地;第一、第四縱隊進入瓦子街以北地區等待時機進行打援;而第二縱隊從禹門口西渡黃河,在給予陝西保安第6團以殲滅性打擊後,也到了宜川的圪臺街集結等待時機。

24日,許光達率領第三縱隊獨立第二旅和第六縱隊成功包圍了宜川。戰鬥十分激烈,戰至27日的時候,紅軍已經將宜川守軍外圍各據點給攻佔了,使得國民黨軍隊整編第76師之第24旅龜縮在城內。

宜川被圍後,胡宗南就急令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軍部及整編第27、第90師共4個旅在26日由洛川、黃陵一線,沿洛(川)宜(川)公路輕裝馳援,在27日到了瓦子街地區。

瓦子街是洛宜公路的咽喉,往東經任家灣到鐵龍灣,山勢險峻,森林茂盛。兩山之間有一條長約15公裡的峽谷,十分適合設伏。

面對著這樣的地形,紅軍估計來增援的劉戡部隊可能會選擇以下三條路行進。

第一條,由黃陵、洛川出發,經黃龍的小寺莊、瓦子街到達宜川;第二條,由黃陵、洛川出發,經黃龍的圪臺街到達宜川;第三條,由黃陵、洛川出發,經富縣、茶坊、茹萍到達宜川。

於是,紅軍提前在這三條路上都做了埋伏。

而劉戡部隊最終選擇了第一條路。

劉戡

當劉戡軍隊進至洛川永鄉時,他們的偵察兵立刻就發現一縱部隊在永鄉以北50裡的觀亭一帶,劉戡認為先打擊觀亭一帶的紅軍以此來解決其左翼的威脅。

看到劉戡部隊不往前走了,紅軍對宜川又進行了一場猛攻,讓被困在宜川的守敵24旅旅長張漢初不得不再次向胡宗南發緊急求援信號。

宜川危急!

面對這樣的情況,西安綏靖公署沒有通過劉戡的建議,而是稱:「宜川危急,不可出擊觀亭,按原計劃加速馳援宜川。

沒辦法,劉戡只能帶兵前行。為了防止在瓦子街受到埋伏,他命令27師47旅李達部,沿公路北側山梁為右翼掩護前進;令90師之61旅楊德修部,沿公路西南側山梁,為左翼掩護前進,並限於當日到達宜川,與24旅會合。

可是北側山梁無路可行,61旅只能沿公路南側前進,47旅只好在狹窄的公路上排隊前進。

上午10點,劉戡的先頭部隊到達丁家灣時,就遭到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獨5旅和第六縱隊教導旅部分兵力的猛烈狙擊。而為了能夠將劉戡這個狡猾的狼引入埋伏圈,紅軍且打且退。而此時,劉戡部隊的3萬餘人已經被紅軍壓縮於丁家灣至瓦子街只有5公裡的狹小川道內。

敵軍在這5公裡的川道內,隊形混亂,擁擠不堪,行軍十分困難。劉戡急忙下令就地宿營,等第二天再繼續東進。

29日,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由蓮花臺出發直奔瓦子街,切斷了敵人的後路。而此時,劉戡才發現前路被堵,後路也被切斷,陷入重重包圍之中。

劉戡多次想要突圍,都最終沒能成功。

3月1日上午,紅軍發起總攻,一直激戰到17點,敵軍被全部殲滅,無一漏網。而作為29軍軍長的劉戡在得知敗局已定,將全軍覆沒的時候在拾得一枚手榴彈後自炸身亡。

這次戰鬥共擊斃、擊傷援敵5000餘人,被俘18000多人。而紅軍在殲滅敵軍後又立馬轉向宜川。

而沒了援軍的宜川城很快就被紅軍攻佔,3月3日早上8點,紅軍勝利打下宜川縣城,守敵24旅旅長張漢初束手就擒。

張漢初

宜川戰役,共殲滅胡宗南部隊共計5個整編旅,3萬餘人。

這次戰役的勝利迫使蔣介石將位於隴海鐵路潼關以東地區的裴昌會兵團及鄭州的整編第38師調往西安,策應了中原解放軍的作戰,改變了西北的形勢。

1949年2月,許光達擔任第一野戰軍(原西北野戰軍)第3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春季攻勢和陝中戰役。6月,又擔任第二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郿戰役中,他率部實施迂迴,切斷國民黨軍退路,對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8月,參加蘭州戰役,率部攻佔國民黨軍南山主陣地,搶佔黃河大橋,全殲蘭州國民黨守軍。

1950年4月,許光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開展組建裝甲兵的各項工作。9月,許光達主持成立裝甲兵領導機關,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許光達兼任第一所坦克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學校校長。

許光達大將在坦克學校

1957年,許光達兼任裝甲兵學院院長。

在中國裝甲兵部隊創建之初有一個規定,那就是讓擔負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導員上車參加演習作戰。這在其它國家都是不多見的。

許光達十分重視軍事學術研究,他認為機械化是陸軍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

中國軍隊最初的編制大都是依照蘇軍的方式設置的,在蘇聯,指導員是不上車的。但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對中國軍隊的建設與部隊將士的戰鬥力、凝聚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指導員不能上車,就意味著在戰鬥中不能動員。

最終,在許光達的堅持下,擔負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導員需要上車,並被寫入了條令中。

許光達為了更好掌握坦克的性能,他每天在處理完大量文件的同時,還到坦克學校學習駕駛技術,那一年,他已經50歲。

許光達學習很是認真,坦克的操作杆很重,需要有很大力氣才行。雖然比較吃力,但是許光達仍是堅持自己動手實踐。

有一天,教許光達駕駛坦克的第二坦克學校教員的熊光昭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電話是許光達的夫人鄒靖華打來的,原來,許光達有肩周炎,那天,他的肩周炎犯了,坦克開不了了,於是讓其夫人來向熊光昭請假一天休息一下。

而在坦克學習結束之後,許光達又提出要進行障礙駕駛考核。這可嚇壞了才只有二十多歲的熊光昭。

要知道,駕駛坦克一個不好就很有可能翻車,十分危險。最終,在許光達的堅持下,學校批准了他進行障礙駕駛的請求。

那一次考核,許光達在眾人心驚膽戰中最終成功完成考核,但是因為在駕駛中他衝入一個彈坑中,彈坑裡積滿了雨水,這些水進入了坦克的車廂,所以許光達出來的時候整個人就像是一隻落湯雞一樣,他還笑著說:「彈坑就這個味道。

1959年9月,許光達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

1967年1月,許光達被林彪、"四人幫"非法關押,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批鬥、審訊和折磨,1969年6月3日,最終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1977年6月3日,中央軍委籤發六號文件為許光達平反昭雪。

許光達大將的一生波瀾壯闊,他跟其夫人鄒靖華之間的感情更是感動了無數人。

許光達大將雕像

本文內容資料主要來源於《百度百科》、紀錄片《許光達大將》。

相關焦點

  • 粟裕將軍和許光達將軍,為何沒有參加長徵?
    在我國的開國將領中,大部分都參加紅軍時期的長徵,也是作為一個老革命的證明,但是在開國大將中,粟裕將軍和許光達將軍為何沒有參加長徵呢?,所以錯過了紅軍的長徵。粟裕將軍許光達將軍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應城參加戰鬥的時候,遭受重傷,而當時根據地的醫療條件極差,只能被迫前往蘇聯地區療傷,但是許光達將軍被沒有浪費這一段寶貴的時光,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學習了很多先進的軍事理論
  • 許光達請辭大將銜,毛主席贊其「英名天下揚」
    將軍坦言,其時父輩供其讀書,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1926年,許光達入學黃埔軍校,為五期炮科學員。黃埔軍校畢業後,許光達被分配到張發奎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1927年8月,許光達接地下黨組織令:開小差,速去南昌,參加起義。許光達與數名黨員曉行夜宿,跋山涉水,8月6日達南昌。是時,南昌起義部隊已敗退,途中多散兵遊勇,悲觀氣氛瀰漫。
  • 許光達:戰場上不怕犯兵家大忌,勝利後授他大將,他為何申請降銜
    許光達認為給自己授予大將軍銜不合適最主要的理由是:革命最艱苦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在爬雪山過草地,他卻不在。賀龍說,你是因為負傷才去的蘇聯,在蘇聯學了軍事理論,為我軍培養了眾多人才,對革命的貢獻可不小。上海無法手術,組織決定送許光達到蘇聯去治傷並學習。那是1932年5月。許光達體內的子彈在蘇聯被取了出來,然後,他進入列寧學院中國班學習。1936年2月,蘇聯邊防軍司令官給許光達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們想讓當過紅軍師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許光達留在蘇聯。
  • 此人是開國大將,曾多次申請降銜,賀老總說:「他應該授大將!」
    1955年,我軍開始大授銜,時任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對此,許光達將軍卻非但沒有欣喜,反而深感不安,他覺得授他大將軍銜是授高了!於是,許光達便多次提出對自己降銜的請求,可都未獲得同意,無奈之下,他只好直接向軍委主席毛澤東和各位副主席寫了一封要求降銜的申請書。
  • 中國裝甲兵之父——大將許光達
    「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千辛膽未寒,只為人民謀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閒」這是我國開國大將許光達將軍寫的一首詩。驅虎豹、謀解放,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又安排前去蘇聯,養傷的同時在蘇聯學習。傷好之後的許光達將軍在蘇聯的大學學習了汽車、坦克、大炮的相關知識,為後來的裝甲兵團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裝甲兵的創建者許光達
    原標題:裝甲兵的創建者許光達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許光達是最年輕的十名大將之一,年僅47歲。與其他將領一樣,他身經百戰、功勳卓著,同時他的名字更是與人民軍隊的裝甲兵事業緊密相連,被譽為「新中國裝甲兵之父」。
  • 紅軍3大方面軍,各走出多少位元帥和大將?紅二方面軍最少
    1928年5月井岡山會師後,創建了最早的紅四軍,這也是第一支打出「紅軍」旗號的部隊,這支紅四軍後來與彭老總的紅三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二支紅四軍是賀老總領導的湘鄂西紅四軍,後來發展成為紅二方面軍;第三支紅四軍是鄂豫皖紅四軍,逐漸發展成為紅四方面軍。那麼紅軍3大方面軍,各走出多少位元帥和大將?紅一方面軍
  • 一張報紙定乾坤,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憶長徵
    7月27日下午3時許,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中國西北角」採訪接力活動甘南線採訪隊伍乘車至隴南宕昌縣哈達鋪鎮,參觀全國愛國教育示範基地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學習長徵歷史,追憶革命先烈。紅軍在到達物資豐富的哈達鋪之後,不但改善了夥食,還在當地發現的《大公報》上得知陝北後紅軍根據地的消息。「飢餓是致命的,其實比飢餓更致命的是,紅軍長徵究竟要向哪裡去?」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決定繼續堅持北上的戰略方針,經過甘東北和陝北,用遊擊戰來打到接近蘇聯的地區,創建根據地。
  • 長徵開始前,項英為何警告博古李德要小心毛澤東?
    因此博古等人見到毛澤東就有點發憷,總不願他在自己近旁身後呆著,還一度想使其「調虎離山」。  就在毛澤東因為「健康原因」難以經常參加中央高層活動時,博古和李德策劃真實性「照顧」一下毛澤東,給他一次出國「待遇」,讓他到蘇聯治病療養去,把這個「不安定因素」送得遠遠的,免得總是在跟前使人防不勝防。
  • 解放軍史上各大山頭形成始末:毛澤東8字方針
    評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當時評銜的依據首先是幹部的級別,其次是資歷和功績。如一些將領因參加革命工作或參加革命軍隊較晚,在評銜時就比相同級別將領軍銜略低。有些將領因特殊貢獻,在評銜時適當放寬條件。據說軍委總幹部部本擬授皮定均為少將,授銜名單報到軍委主席毛澤東處,當毛看到皮定均的名字時,提筆批下「皮有功,少晉中。」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但是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字、詞、句,仍然是國內先輩智慧的結晶,紅軍、長徵等就是。紅軍一詞還未正式創建時,農民犁鋤揮舞,團結在一起,運用武裝力量保護自己,這樣的軍隊被定義為工農革命軍。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1928年5月25日下發的軍事工作大綱裡,宣布了一則消息,決定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中的內容,認為建立紅軍迫在眉睫,不必有大型的起義鋪路,只要能有自己的割據地區,就可以把創建紅軍提上日程。
  • 參加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部隊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負責同志
    中央紅軍先後在黎川、廣昌之戰中失利,不僅在兵員上損失很大,而且傷失靈活機動殲敵的機會,繼續大打陣地戰,同敵人拼消耗,只會使紅軍更加被動,根據地和紅軍都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考驗。黨中央和中革軍委被迫做出長徵的決定。指定項英、陳毅等同志率領三萬紅軍留在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掩護主力突圍。
  • 兩位開國大將:一個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一個主動申請上將待遇。
    張雲逸參加紅軍後,他的職務一直是參謀長,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擔任新四軍參謀長,還是第三支隊司令員。1941年新四軍重建後,任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著名的陳毅是軍隊的指揮官。所以根據張雲逸的從軍履歷,他具備被授予元帥軍銜的資格,授予大將軍銜就顯得有些不合情理了。所以說張雲逸也是有資格評元帥的。
  • 蕭勁光如果不擔任海軍司令,還會被授予大將軍銜嗎?
    1955年授銜時,開國第六大將蕭勁光被偉人力薦出任海軍總司令職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位海軍大將,與公安軍大將羅瑞卿和裝甲兵大將許光達一樣,都是我軍大兵種司令中的最特殊的開國大將。所以這就容易給人留下誤解,既然蕭勁光大將是因為他當上海軍總司令才授予的,那如果在建國後,他沒有成為海軍司令,最後還能評上大將軍銜嗎?蕭勁光蕭勁光,祖籍湖南長沙,與我軍大部分貧農和工人出身的將軍們不同,他17歲從中學畢業後,就遠赴上海參加學習俄語,並接受先進的革命愛國教育。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中央紅軍長徵的目的地原定於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可是經湘江一戰,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再也無力突破重重堵截,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中央領導集體會商紅軍今後的發展方向,毛澤東力主西進,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得到多數人支持。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譚政大將是政工的代表,唯一的政工大將;肖勁光是毛主席愛將,海軍的代表;張雲逸是新四軍「四大巨頭」,而且資歷是十大將中最高的,比朱老總參加革命都要早,是新四軍的代表;羅瑞卿在建國後因擔任公安部部長,是新中國的「內衛大閣領」,公安系統的代表;王樹聲是黃麻起義的主要領導人、鄂豫皖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創始人之一,是鄂豫皖、紅四方面軍的代表;在紅軍十大軍團和紅二方面軍中,紅二方面軍因此前損失嚴重後來重組,紅二的老人除了賀老總主要是許光達
  • 他是我國最年輕的開國大將,辭讓軍銜,被譽為中國裝甲兵之父
    我國第一個擔任裝甲兵學院院長,奠定我國裝甲兵發展方向的人,是我國最年輕的開國大將,他曾在被授大將之前多次辭讓軍銜,他還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此人就是裝甲部隊首任司令兼政委、裝甲學院院長——許光達。1908年,許光達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蘿蔔衝的一個貧苦家庭,儘管家庭條件艱難,但其父母仍舊沒有忽視對許光達的教育。許光達在8歲時被父母送進長沙縣的一所小學中讀書,許光達又在三年後考進了當地第一小學高小部,可以說很早就接受了啟蒙教育。
  • 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當天,毛澤東在陝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議上指出:「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
  • 陸軍裝甲兵學院舉行向陳賡、許光達大將雕像敬獻花籃儀式
    4月3日清晨,陸軍裝甲兵學院近千名官兵集合在老院長陳賡大將、老校長許光達大將雕像前,舉行敬獻花籃儀式,緬懷老一輩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學院領導,機關各處(室)和各直屬單位、學員代表參加活動。天藍如鏡,翠柏掩映,教學樓前兩位大將雕像肩並肩凝視遠方,穿越歷史雲煙,見證著培養新型裝甲兵人才的新徵程。
  • 中國十位開國大將,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需要什麼標準?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1955年授銜儀式上,中國當時有10位元帥,10位大將,可以看到大將的地位十分的高,這十大將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和許光達。我們都知道這十位大將都是赫赫有名之人,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資歷才能被入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