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借力「技術+」推進高原特色農牧業

2021-01-20 環球網

新華網拉薩8月31日電(記者王健 黃燕 黎華玲)三年前,以種青稞為生的次仁平措首次嘗試在溫室大棚種菜,結果一無所獲。

49歲的他家住西藏堆龍德慶縣羊達鄉,距首府拉薩17公裡。為響應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把西藏建設成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目標,羊達鄉於次年建成一個現代農業示範區,有200棟溫室。

在村幹部的鼓勵下,次仁平措申請了4個溫室大棚嘗試種西紅柿和萵筍。然而,像許多村民一樣,沒有種菜經驗的他對翻土、菜苗、施肥、採摘等技術並不了解。

「以前種青稞時,我們耕地後直接把種子、肥料撒到地裡就行了。承包大棚後我還是照著原來的樣子做,結果什麼都沒長出來。」他說。

當地政府了解到村民的難處,組織村民看農業技術教學片,還聘請農業技術員免費指導。很快,平措次仁嘗到了豐收的果實。

「技術上去了,收成自然好了。」平措次仁說,他種的萵筍、辣椒、大白菜、黃瓜等蔬菜都很成功,而且不愁銷路,「鄉政府幫我們把蔬菜賣到拉薩的批發市場」。

現在,次仁平措的溫室大棚年利潤超過3萬元,而以前和妻子種著5畝青稞,一年忙到頭,年收入不過2500元。有時過藏曆新年,他們連置辦年貨的餘錢都沒有。

目前,羊達鄉的產業園區已建成360棟日光溫室,佔地865畝,安排了180戶農戶就業。

在拉薩西南30公裡的曲水縣才納村,佔地500畝的淨土產業示範園區裡種植著雪桃、鬱金香、瑪咖、有機菸葉、雪菊、藏紅花等20個品種的特色作物。

產業園經濟管理部主任尼瑪次仁說,這裡的農民傳統種植青稞,產業園區通過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引進,種植有發展前景的作物。

「瑪咖畝產300到500斤,一斤40到45元。去年我們種植的瑪咖有1000畝,」他說,產業園一期規模500畝,二期1000畝,三期規劃建成5000畝。

家住附近的旺姆從2012年園區建立之初就在這裡工作,主要負責種植玫瑰和除草。她丈夫在拉薩打工,兒子正上幼兒園。

旺姆曾在拉薩打零工,做過建築工人和超市收銀員,每天能賺100元左右,但離家遠,照顧不了家人。

「現在我每天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七點下班後,開農用三輪車不到10分鐘就到家了。」她說。旺姆現在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另外家裡有一部分土地流轉給了產業園,每畝每年能拿到1400元的租金。

才納鄉黨委書記達娃介紹,園區農忙時每天有兩三百人工作。過去農民種青稞,一畝地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除去每畝1400元的流轉費,他們每天還能拿到100元的工資。

二期產業園開發了育苗中心,為農民免費提供新品種農作物種苗。

西藏耕地面積349.6萬畝,人均不到2畝。近年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一直重視並支持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逐年加大投資力度。

截至去年底,西藏全區農牧業特色產業累計整合投入資金32.58億元,農牧部門已累計扶持和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農牧業生產專合組織2729家。

西藏的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但也面臨挑戰,比如怎樣讓特色農牧產品走出高原。

位於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山南地區加查縣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但交通不便,從山南中心澤當縣到加查的70公裡盤山路,汽車要走4個小時。

主產核桃油的雅江實業有限公司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索朗歐珠說,目前產品主要在山南地區銷售,在市場推廣和運輸上仍面臨困難。

他說,核桃油生產成本高,很多當地人還沒認識到它的營養價值,難以接受高價格。另外,西藏到內地運輸成本高,又會進一步抬高產品價格。

「下一步,公司將引進營銷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探索網絡平臺的銷售,加強產品的市場推廣。」他說。

相關焦點

  • 山東援藏農牧業技術人員培訓班開班56人參訓
    9月7日,由山東省第九批援藏幹部中心管理組舉辦的魯藏一家親·山東援藏2020年農牧業技術人員培訓班在濟南正式開班,來自山東省對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則市56名農牧技術人員參加培訓。「山東對口支援的日喀則市是農牧業大市,加快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意義重大。」山東省援藏中心管理組項目二組組長國立旺說,山東省第九批援藏幹部中心管理組舉辦這次培訓班,旨在通過邀請農牧業知名專家,開展現代農牧業理念、新技術新成果的培訓,開闊基層農牧技術人員發展思路,提高科技推廣水平,為加快日喀則現代農牧業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 發展高原特色經濟 建設全面小康生活
    發展高原特色經濟 建設全面小康生活 發表時間:2016-02-02    來源:黨建網字體: [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拉珍   拉薩市才納村近年來搶抓曲水縣農村改革實驗區和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發展機遇,結合村情實際,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和淨土健康產業,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新農村建設穩步有序推進。
  • 「十三五」以來西藏科技事業發展:創新大潮湧 碩果惠民生
    示範推廣青稞增產、犛牛肉羊育肥、特色果蔬種植、種草養畜等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應用,建立長期穩定支持的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或示範點70餘個。支撐特色農牧業發展,選育出藏青16、喜拉23等10個青稞新品種和藏冬26、山冬10等一批農作物新品種;首次繪製青稞全基因組遺傳圖譜,填補了國際空白;首次繪製出犛牛全基因組物理圖譜,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一年一胎關鍵技術難題;建立阿旺綿羊、彭波半細毛羊、象雄半細毛羊、日土白絨山羊新品種培育和擴繁基地,產羔率達到90%以上,成活率達到92%以上;篩選馴化出適宜我區推廣種植的
  • 「一寸淨土一寸金」:綠色產業引領西藏可持續發展
    「淨水、淨土、淨空、淨心」,2013年9月,拉薩市首度提出「淨土健康產業」概念,基於青藏高原水、土壤、空氣、人文環境「四不汙染」的地域優勢,推進高原有機農牧業生產發展,開發高原有機健康食品、高原有機生命產品、高原保健藥材、休閒養生旅遊和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近四年來,拉薩市六縣兩區淨土健康產業可謂遍地開花,目前全市淨土企業已達89家,總產值36.6億元。
  • 西藏自治區第16批博士服務團:奉獻在高原的博士們
    「智力援藏,走進藏大」系列學術活動,現已成功舉辦了10期,為西藏大學莘莘學子帶去了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和學術思想。各位博士在工作之餘,通過專題講座、項目策劃、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傳播專業知識。掛職區黨委組織部組織一處副處長的董潔博士,充分利用自己淵博的黨史學識、豐富的授課經驗,先後為區黨委組織部、西藏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全體黨員講黨課,深入淺出地分析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成功取得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
  • 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_生態_中國西藏網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關於「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和實踐路徑。
  • 助力特色產業提質增效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運營方西藏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胡強介紹,減稅降費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減輕了現金流壓力。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西藏全區累計新增減稅降費44.66億元。「西藏各級稅務機關落實各項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緩解了資金壓力,有力促進了企業復工復產。」西藏自治區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曹傑鋒說。
  • 拉薩攜手拼多多助力消費扶貧,「高原最強天團」帶貨88款特色產品...
    通過電商把高原特色產品賣出去,這不僅能激發參與產業扶貧的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對於鞏固脫貧成效以及後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至關重要。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是當前形勢下應對疫情影響、提升產業扶貧成效的新引擎,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新舉措,這必將進一步拓展扶貧產品銷售市場。」
  • 在青藏高原上像搭樂高一樣造房子!上海交通大學助力西藏日喀則地區...
    通過採用機械化、全裝配、部品化裝修等技術創新,高原裝配式建築沿襲工業製造的高精度和高質量要求,最大限度消除人為因素的制約。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打造藏區特色住宅風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則,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也是上海對口援建所在。日喀則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裡不僅是後藏曾經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濃厚的文化氛圍也使當地的傳統藏式民居有著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
  • 記西藏全國勞動模範淨文常:高原鐵路的尋「線」人
    今日起,西藏日報「新時代奮鬥者」欄目將集中報導我區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展現新時代勞動者的風採,大力頌揚勞模精神,進一步凝聚推進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合力。2020年11月8日,對淨文常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 「根在高原」的特色人才從何處來
    原標題:「根在高原」的特色人才從何處來【強國密碼】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人才成為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作為民族高等教育鑲嵌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顆明珠,建校近70年來,西南民族大學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堅持為黨和國家戰略服務,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服務,建平臺、聚人才、助發展,為西部民族地區培養特色創新人才,支持人才攀登事業高峰。以特色學科構建青藏高原研究新平臺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人才支撐是核心要素。
  • 登上西藏4000米海拔高峰,完全沒有高原反應,冬季的西藏太美
    西藏高原是多少旅行者嚮往的人間淨土,是信徒朝聖的歸處。西藏四季的風景各有千秋,但是很少有人喜歡天寒地凍的冬季,這時候的道路不便,時常遇到大雪冰封,寸步難行的窘境。但冬季的西藏卻都有著人間秘境的純淨之美,大雪下的西藏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一切都顯得格外沉靜,白雪皚皚的覆蓋下才更顯人間淨土的曠遠純淨。眾所周知西藏是高原地帶,來到西藏旅行最大的難題就是需要克服高原缺氧對人體機能帶來的不便。很多人從行程開始到最後結束行程都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導致高原反應,呼吸苦難、頭暈胸悶,四肢無力,甚至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 西藏|我在雪域高原等你
    世界屋脊-祖國邊疆走進西藏,解讀西藏太空俯瞰整個地球,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接地帶有一處高高隆起的部分,這就是青藏高原。在很久遠的年代,兩大板塊因地殼運動熱情地碰撞在一起,硬是將這片海洋地帶擠出一個世界最高的高原來。「世界屋脊」,細想想,非青藏高原莫屬。
  • 數說寶「藏」丨靠它,53萬多西藏農牧民脫貧致富
    西藏昌都市邊壩縣草卡鎮的溫室大棚裡,農牧民扎西卓嘎正將雄花的花蕊塗抹在雌花上,進行西葫蘆授粉作業。「現在合作社與技能培訓學校合作,不但教我們農牧民學習生產技術,還解決銷路問題,我們家一共5個溫室大棚,每個大棚年收益有1萬多元。」
  • 邀請「同桌的他」一起「充電」紅古區民和縣深入推進蘭西城市群...
    為更好促進兩地區域融合發展,近兩年來,紅古區、民和縣深入推進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建設,兩地不斷強化雙向聯繫,從理論學習到經濟發展,再到人才教育,在各個領域建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長效機制,開展深度交流,互融提升。
  • 在高原發起「機器人總動員」
    8月20—29日,本報記者隨採訪團走進中山對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縣和巴塘縣。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兩地,用筆和鏡頭記錄中山援建幹部們帶著中山人的博愛精神、勇敢走向高原揮灑智慧與汗水、攜手藏族同胞共同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將中山人援藏援川的故事講給讀者聽。在雪域高原上,陽光下的格桑花格外豔麗,但比不上孩子們明亮的眼睛。
  • 特寫:西藏農牧民的「草」算盤
    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裡龍鄉德吉新村,「力士·綠哈達行動」中種植的人工草場鬱鬱蔥蔥(9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新華社拉薩9月15日電(記者王沁鷗、孫非)西藏林芝市米林縣裡龍鄉德吉新村裡最近來了一群技術人員。
  • 人工智慧、三維可視…讓前沿技術紮根雪域高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已經紮根世界屋脊開展醫療幫扶工作整整一年了,在提升醫療技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同時,也讓醫學交叉學科最前沿的科技新風吹向了這奇麗的雪域高原。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美風景永遠在路上 回歸旅行本質 |西藏| |新疆| |川西| |寮國| |泰國| 額濟納| 西藏,有著中國最極致的風光 而阿里,有著西藏最極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