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8月31日電(記者王健 黃燕 黎華玲)三年前,以種青稞為生的次仁平措首次嘗試在溫室大棚種菜,結果一無所獲。
49歲的他家住西藏堆龍德慶縣羊達鄉,距首府拉薩17公裡。為響應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把西藏建設成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目標,羊達鄉於次年建成一個現代農業示範區,有200棟溫室。
在村幹部的鼓勵下,次仁平措申請了4個溫室大棚嘗試種西紅柿和萵筍。然而,像許多村民一樣,沒有種菜經驗的他對翻土、菜苗、施肥、採摘等技術並不了解。
「以前種青稞時,我們耕地後直接把種子、肥料撒到地裡就行了。承包大棚後我還是照著原來的樣子做,結果什麼都沒長出來。」他說。
當地政府了解到村民的難處,組織村民看農業技術教學片,還聘請農業技術員免費指導。很快,平措次仁嘗到了豐收的果實。
「技術上去了,收成自然好了。」平措次仁說,他種的萵筍、辣椒、大白菜、黃瓜等蔬菜都很成功,而且不愁銷路,「鄉政府幫我們把蔬菜賣到拉薩的批發市場」。
現在,次仁平措的溫室大棚年利潤超過3萬元,而以前和妻子種著5畝青稞,一年忙到頭,年收入不過2500元。有時過藏曆新年,他們連置辦年貨的餘錢都沒有。
目前,羊達鄉的產業園區已建成360棟日光溫室,佔地865畝,安排了180戶農戶就業。
在拉薩西南30公裡的曲水縣才納村,佔地500畝的淨土產業示範園區裡種植著雪桃、鬱金香、瑪咖、有機菸葉、雪菊、藏紅花等20個品種的特色作物。
產業園經濟管理部主任尼瑪次仁說,這裡的農民傳統種植青稞,產業園區通過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引進,種植有發展前景的作物。
「瑪咖畝產300到500斤,一斤40到45元。去年我們種植的瑪咖有1000畝,」他說,產業園一期規模500畝,二期1000畝,三期規劃建成5000畝。
家住附近的旺姆從2012年園區建立之初就在這裡工作,主要負責種植玫瑰和除草。她丈夫在拉薩打工,兒子正上幼兒園。
旺姆曾在拉薩打零工,做過建築工人和超市收銀員,每天能賺100元左右,但離家遠,照顧不了家人。
「現在我每天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七點下班後,開農用三輪車不到10分鐘就到家了。」她說。旺姆現在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另外家裡有一部分土地流轉給了產業園,每畝每年能拿到1400元的租金。
才納鄉黨委書記達娃介紹,園區農忙時每天有兩三百人工作。過去農民種青稞,一畝地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除去每畝1400元的流轉費,他們每天還能拿到100元的工資。
二期產業園開發了育苗中心,為農民免費提供新品種農作物種苗。
西藏耕地面積349.6萬畝,人均不到2畝。近年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一直重視並支持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逐年加大投資力度。
截至去年底,西藏全區農牧業特色產業累計整合投入資金32.58億元,農牧部門已累計扶持和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農牧業生產專合組織2729家。
西藏的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但也面臨挑戰,比如怎樣讓特色農牧產品走出高原。
位於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山南地區加查縣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但交通不便,從山南中心澤當縣到加查的70公裡盤山路,汽車要走4個小時。
主產核桃油的雅江實業有限公司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索朗歐珠說,目前產品主要在山南地區銷售,在市場推廣和運輸上仍面臨困難。
他說,核桃油生產成本高,很多當地人還沒認識到它的營養價值,難以接受高價格。另外,西藏到內地運輸成本高,又會進一步抬高產品價格。
「下一步,公司將引進營銷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探索網絡平臺的銷售,加強產品的市場推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