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戰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在二戰結束之後有一部分日本戰犯並沒有受到懲罰,他們後來多活了好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曾擔任日軍華北方面最高司令長官的岡村寧次。抗日戰爭期間,他曾指揮日本鬼子對我軍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對我國的平民百姓進行屠殺,種種罪行罄竹難書。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岡村寧次就已經對中國謀劃已久。1932年,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九一八事變的關注,岡村寧次派出川島芳子挑起了一二八事變,日本鬼子也開始對上海伸出魔爪。最終日本鬼子在上海獲得了種種的特權,而岡村寧次還不滿足,他認為對中國做出了太多的讓步。也是在同一年,岡村寧次奔赴東北,擔任關東軍副參謀長。
來到東三省的岡村寧次有了更多發揮的機會。在九一八事變後,在東三省最早出現了抗日義勇軍。岡村寧次到來後,他多次對義勇軍進行大掃蕩,我們很多的義勇軍戰士在反抗侵略的過程中獻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岡村寧次為日本在東三省獲利很多的同時,他在日本軍中的地位也日漸提高。1935年,岡村寧次成為日軍對外侵略戰爭的核心人物之一。
雖說岡村寧次在日軍中的地位很高,但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我們中國戰場上也曾遭遇過滑鐵盧。就比如在1943年,岡村寧次組織了日軍華北方面軍的鬼子軍官進行戰地觀摩。讓岡村寧次沒想到的是,參與觀摩的180個日本軍官最終被全部擊斃。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完成這一壯舉的人你肯定不陌生,他就是王近山將軍。也就是抗戰劇《亮劍》中主人公李雲龍的原型。原來王近山將軍在得知日軍組織的觀摩團要經過山西臨汾時,他認為這是對日軍實施伏擊的好機會。在充分的準備下,這些鬼子軍官一個都沒有能跑得了,全部被擊斃。其中軍銜最高的是少將旅團長。此次伏擊戰的勝利也粉碎了日軍後來的秋季大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