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19世紀,美國南方奴隸制度盛行,所羅門是一個黑人,原本擁有美好的家庭,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但是兩個黑人販子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所羅門從此過上了長達十二年的奴隸生活。
所羅門生活在紐約,他受過良好的教育,靠拉小提琴為生,儘管在這個黑人地位低下的國家,他依然靠自己的努力在美國安定地生活著,並且組建了家庭,擁有漂亮的妻子和兩個乖巧的孩子。
然而,好景不長,兩個陌生人的到來,打破了原本的美好。
白人布朗和漢密爾頓兩人稱自己在華盛頓的馬戲團工作,那裡有全世界與眾不同的表演,有來自非洲深處的不明生物,來自東方的雜耍人,而他們兩人是一對享譽國際的魔術師搭檔,此次前來的目的是為馬戲團表演找合適的音樂伴奏者,恰好所羅門會拉小提琴,面對豐厚的報酬,所羅門沒有一絲猶豫,立馬答應了。
來到華盛頓,三人在餐廳相談盛歡,為接下來的工作喝酒慶祝,所羅門怎麼會想到,兩人在他的酒裡下了藥,晚上所羅門嘔吐不止,兩人把他送回房間,當他醒來的時候,哪有什麼馬戲團,只有一個空蕩蕩的房間,並且手腳都被冰冷的鐵鏈給鎖住了。
所羅門的內心對這一切是抗拒的,他試圖對奴隸販子解釋自己是合法的自由人,但每解釋一次,就換來無情的抽打,直到打到你承認自己是奴隸為止。
所羅門和幾個黑奴將被運到南方出售,在船上,旁邊的黑奴告訴他,如果想活命,就多做事少說話,不要讓人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更不要告訴別人自己會閱讀和寫字,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其中一個黑奴就因為多管閒事,被當場殺害,屍體丟到了海裡,所羅門目睹了這一切,也漸漸開始明白黑奴的生存困境。
下了船,他們被黑奴販子帶走,在販子的眼裡,他們只是一件件能換錢的商品而已,根本沒把他們當人對待,不管男的女的,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赤裸身體洗漱乾淨,為的就是能賣一個好價錢。
所羅門被一位叫福特的買家買走,福特先生身穿西服,帶著帽子,看起來文質彬彬,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相比其他買家,福特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他購買黑奴為他工作,以此來償還自己的債務,他會和黑奴平等相處,更不會虐待黑奴,也不準別人傷害他們,在空閒的時候,他還會給黑奴們朗誦聖經。
福特的莊園有一位名叫約翰的木工頭頭,他擁有白皙的皮膚,是個標準的白人,這也讓他天生有一種作為白人的優越感,約翰從骨子裡看不起黑人,在他的世界,黑奴總是低人一等,連和自己平等交流的資格都沒有,對於黑奴來說,約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人物,但偏偏所羅門就招惹到了他。
福特先生在運輸上有了困難,所羅門自告奮勇出了個點子,結果福特很是滿意,但這讓身為木工頭頭的約翰感到很憤怒,從此他就開始百般刁難所羅門,終於在一次因為牆板的問題上,兩人發生了爭執,約翰想藉此機會修理所羅門,不料反被所羅門用皮鞭抽打了一番,這一下問題變得嚴重起來,約翰怎麼能忍受如此侮辱,他帶上兩個手下,決定殺害所羅門。
三人把所羅門綁起,準備在一顆大樹下吊死他,幸好莊園的監工及時趕到,監工負責看管黑奴們,雖然黑奴地位低下,但同時也是福特先生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屬於私人財產,除了福特先生本人,沒有人有權利處置黑奴,所羅門算是逃過一劫,他被吊在一棵大樹下,腳尖剛剛可以踩到地面,就這樣在烈日下熬過了整整一天,直到福特的夫人看到此狀,所羅門才被福特救下。
福特先生深知約翰不會善罷甘休,為了所羅門能活下去,也為了自己不受損失,他決定把所羅門轉手給一個叫埃德溫的農場主,因為除了埃德溫之外沒人敢接手所羅門,
埃德溫有著「黑人殺手」的稱號,是個天生的暴力者。
他的農場以採棉花為主,採得少的,就要挨鞭子,其中有一個叫帕茨的女孩,她每天努力工作,採的棉花比男人的都多,埃德溫竟對她產生了複雜的感情,為了帕茨,埃德溫不惜和自己的夫人爭吵起來。
在安息日,帕茨去肖夫人的農場做客,埃德溫馬上派所羅門去把帕茨帶回來,一刻也不讓她離開自己的視線。
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獨自去找帕茨,為的是發洩自己的欲望,
帕茨不僅要面對埃德溫的折磨,還要承受夫人的侮辱,她唯一想做的,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於自己沒有勇氣,於是她找到了所羅門,祈求所羅門幫助她,把自己帶到沼澤邊溺死,然後將屍體埋到荒無人煙的地方。
所羅門當然沒有答應,這種遭天譴的事,他是不會做的,而且所羅門從來沒有絕望過,從被販賣成奴隸的那天起,他就一直為自己的自由努力著,他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會恢復自由的身份。
所羅門終於迎來了一次機會,埃德溫的農場遭遇了蟲災,為了止損,埃德溫將黑奴租借給了特納法官,特納法官讓所羅門去周年慶典做小提琴手,並且賺到的錢讓他自己留著,這筆錢為所羅門的自由之路打下了基礎。不久後,他們又返回了埃德溫的農場
所羅門把這筆錢給了新來的安斯比,他是位白人,原本是個監工,由於整天沉迷於酒精,他丟了工作,現在為了能賺錢成家,不得不和黑奴們一起為埃德溫工作,所羅門拿出拉小提琴賺到的所有積蓄,讓安斯比為自己寄一封信,安斯比嘴上答應了他,卻背後向埃德溫告發了此事,好在信件沒有被發現,加上所羅門一番機智辯解,埃德溫放過了他,
所羅門站在黑夜裡,一把火燒了信件,他的希望也像這封信件的火光,在黑夜裡慢慢消失,最終被無盡的黑暗籠罩著。
所羅門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工友的葬禮上,他會配合大家一起唱歌哀悼,在埃德溫的強迫下,為了生存,他不得不用皮鞭抽打帕茨,這一切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無能為力,他開始放棄,把唯一屬於自己的小提琴給毀了,同時也把自己的希望給親手毀了,
他開始認真幹活,不再想自由的事,可上帝偏偏喜歡和他開玩笑,這時候又給了他一個新的希望——貝斯。
貝斯來自加拿大,他是埃德溫僱來的木匠,不過貝斯跟埃德溫對黑人的看法大相逕庭,貝斯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他有著自己的普世理論,他認為,奴隸制度終將會被廢除,正義會有到來的一天,不應該把黑人當動物使用,在上帝眼裡,不管黑人還是白人,都是一視同仁。
所羅門被貝斯的言行觸動,他打心底相信貝斯,在一起幹活時,他向貝斯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並誠懇的請求貝斯為他寫一封信給朋友,讓朋友給自己帶來自由證明,還自己自由。
貝斯答應了。
一個炎熱的下午,所羅門像往常一樣幹著活,一輛馬車駛進了莊園,
治安官從遠處走來,核實了所羅門的真實身份後,帶著他離開,和帕茨擁抱離別後,所羅門坐上了馬車。
回到家後,所羅門看著女兒才知道,自己已經當了外公,一句:「抱歉,我來晚了,」眼淚再也藏不住,長達十二年的奴隸生活,終於結束,一家人相擁在一起,泣不成聲。
《為奴十二年》2013年上映,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內的三項大獎。
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真實事件,作者所羅門·諾瑟普出生於19世紀,他是一位非裔美國黑人,擁有自己的家庭,被綁架販賣到美國南方,從此過上了長達十二年的奴隸生活,重獲自由後,所羅門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出小說《為奴十二年》,一百多年後,黑人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把故事搬上了大熒幕,影片煥發出震顫人心的力量。
縱觀整部電影,其主要表現的重心,都放在了所羅門這十二年的奴隸生涯上,從最開始不知情被販賣,遭受商販的毒打,販賣以後連自己的名字都被替換掉,本來以為跟著福特先生能活得輕鬆點,但事與願違,最後轉手到埃德溫的農場,過著噩夢一般的生活,這些殘酷的生活場景,影片毫不避諱地用鏡頭直接展現給觀眾,包括殘暴的鞭打、踐踏黑人的尊嚴、性侵等,有人會認為這些鏡頭難以接受,但真實的歷史不就是這樣,影片只不過是再現真實而已,也正是憑藉這部電影,導演史蒂夫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獲得最佳影片的黑人導演,由此可見,《為奴十二年》不僅僅是一部成功的改編電影,它更是一部留名影史的佳作,承載了時代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