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絞痛」緣起:錯失的黃金三十年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全文7628字 | 閱讀16分鐘

復盤上世紀70-90年代中國半導體產業得失。

作者 | 熊文明

數據支持 | 鈦禾產業研究院

大國產業

No.08

1950年1月,在美國普渡大學任教的王守武受留美科協的感召決定回國,為剛解放不久的新中國做一點貢獻。

然而這一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當局對中國留學生回國百般阻撓,王守武只得以回鄉探望年事已高的寡母為由,通過印度駐美使館協助由香港入深圳,曲線回國。

與王守武先後輾轉回國的,還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黃昆、麻省理工學院的謝希德、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夏培肅、芝加哥大學的湯定元、哈佛大學的黃敞、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林蘭英等人。

正是這些歸國的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打下了第一根樁基。

這批人才帶不回國外的設備,只能帶回腦袋裡的知識,回自己製備材料、自己動手造設備、自己編撰教材,培養了新中國半導體領域的第一批學生,白手起家開拓事業。

這段時期的中國半導體,與技術發源地美國的差距只有5-7年。在「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的需求牽引下,一些領域的技術攻克甚至比日韓還早。例如平面工藝的突破距離仙童半導體諾伊斯只晚了5年,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研製也只比美國晚7年。

有人把中國半導體產業稱為「夢幻開局」,但隨後的事實卻是,中國人在向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進軍過程中,逐漸被美國甚至日韓拉開差距。

把中國和美、日、韓等國的集成電路發展拉到同一條時間軸上來看,中國掉隊始於70年代,在上世紀80年代差距達到最大,雖然90年代開始奮起直追,但仍然步履蹣跚,直到今天仍在追趕的路上。

本文希望復盤的是,上世紀70-90年代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問題出在哪裡?給今天的「舉國造芯」又能帶來哪些啟示?

1

望洋興嘆的技術引進

1973年5月,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擔任業務副所長的王守武,率領13人專家團隊赴日考察。

出發前的3個多月,四機部(後改名電子工業部)召開了一次集成電路座談會。會上的一項重要議題,是指出國營東光電工廠(又稱878廠)生產的集成電路質量問題,這批國產集成電路質量不過關,影響到電子計算機整機調不出來。會後調研,878廠把質量原因總結為四個字: 髒、虛、傷、漏 ——即骯髒、虛焊、劃傷和漏氣。

878廠的部分清華校友合影

此時隔海相望的日本已經在美國扶持下,通過官產學聯合的方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半導體工業體系。經過60年代對美國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步具備了二次創新的能力。到1969年,日立公司已經能自主研發並開始大規模製造全電晶體彩色電視機。

這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中國半導體領域技術人員首次組團赴日考察。70年代出國不易,王守武和考察團專家們珍惜機會,一趟下來把日立、東芝、NEC、松下、三菱、富士通、夏普各家公司看了個遍。

除了看設計和生產流程,專家們也特別關注設備和技術工藝。這一看發現差距不小,日本在1972年已經可以批量生產MOS集成電路,部分企業開始採用3英寸晶圓生產線。而中國人還在解決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質量問題。

日本和後來韓國、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興起,都曾得益於美國的技術和產業轉移,源於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後,再反過來支持美國電子工業——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自然是被嚴防死控的對象。

當時有一個名聲赫赫的專門組織叫「巴黎統籌委員會」,專門針對社會主義國家搞禁運,其中盯得最緊的就是中國。四類禁運清單上,中國獨佔一單,比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適用的禁單項目還多出500餘種。上世紀90年代,「巴統」解散後,又有《瓦森納協議》補位,做出N-2的審批原則,即輸入中國的任何技術,都比西方國家晚至少2個世代。

在這種長期被封鎖的狀態下,中國人一直是關起門來自己琢磨半導體。自力更生搞半導體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十年動亂期間,大批科學家被批鬥下放,只能在掃廁所之餘偷偷做一些理論研究。

中日兩國的蜜月期,成為70年代中期一次中國差點抓住的機遇。1973年的這次考察有個意外收穫,NEC表示願意將全套先進的3英寸晶片生產線轉讓給中國——這是我們引進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比較近的一次機會。如果當時引進這條生產線,我們或許將比臺灣地區早3年、比韓國早5年開展COMS工藝批量生產。

當時NEC的出讓報價是:一種工藝技術及全線設備3000萬美元,兩種工藝及設備4000萬美元,三種工藝及設備5000萬美元。但當時我們的情況是,最多只拿得出1500萬美元。

缺錢,也是上世紀70年代中國集成電路發展中拖後腿的重要因素。1966年至1995年間,我國對半導體累計投資僅有5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舉國30年間的總投入,不及國外一家大公司一年的資金投入。

王守武回國後,向時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的錢學森匯報情況,錢學森卻表示有心無力。當時正是四人幫鬧得最兇的時期,四機部老部長王諍因為「蝸牛事件」再次被迫害,四機部大院裡貼滿大字報批判「洋奴主義」,引進外國技術,被江青等人認為是「事關國格」的路線問題。

這樣的背景下,NEC的全套設備和技術當然是買不成了,折中方案是由國內7家單位分別從日本和美國購買單臺設備散拼生產線,但實際上都無法進行MOS電路的規模化生產。直到1988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與比利時貝爾合資建廠,中國才算是初步建成規模化的MOS電路生產線,整整蹉跎了15年。

動亂、封鎖、缺錢,讓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子工業人,面對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只能望洋興嘆。錢學森晚年曾經感慨道:

「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我們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我們為此失去很多。」

2

全國大煉半導體

60至70年代,國內掀起一股「半導體熱」。各省市紛紛興建電子廠,爭相上馬集成電路項目,一時間全國建起了40餘家集成電路工廠。

在文革全民狂熱的時期,甚至出現過用群眾運動的方式大煉半導體。為了打破「尖端迷信」,報紙上還專門以老太太在弄堂裡拉擴散爐搞半導體作為宣傳典型,進行長篇報導。

這場群眾大煉半導體運動的最早理論來源,是陳伯達在文革前夕提出的「電子中心論」,也算是中央高層領導中對新技術革命最早的領悟者。196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討論這個問題時,鄧小平指出: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搞太多新技術恐怕不合適,還是一切照舊,穩當一點好。」

1970年的廬山會議,陳伯達倒臺。「電子中心論」也成為《人民日報》公開批判的對象。

但這畢竟只是荒唐年代的一段荒唐插曲。60-70年代半導體火爆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巴統」對中國實施封鎖,中國的電子工業只能靠自己生產的元器件來配套——當時國內一塊與非門電路價格高達500元,在利潤驅動下,各地集成電路項目一哄而上。

而這樣的火爆引起了一個人的警覺。

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又稱742廠)廠長王洪金,是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在部隊裡學習過無線電通信技術。王洪金想到,市場就那麼大,全國的電子廠一哄而上肯定要打架。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放棄炙手可熱的集成電路生產,改為主攻分立器件。這一次轉型,也讓江南無線電器材廠成為分立器件的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1969年,遷入大王基廠區的江南無線電廠

王洪金的判斷現在看來無疑是明智的,雖然當年國內大批上馬集成電路項目,但大多數是分散而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大量半導體工廠也處於散、小、獨、弱狀態。1977年7月,剛剛復出主管科學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同志,邀請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科教工作者座談會,王守武發言說:

「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於日本一家2000人的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也是這一年3月,江南無線電器材廠面臨第二次重大抉擇。王洪金帶著總工程師車運洪等 10 多人,從無錫奔赴北京與日本東芝進行談判。就在幾個月前,國家決定從日本引進彩色顯像管生產線和集成電路生產線。為了這條生產線的落戶,各地電子廠「各顯神通」展開角逐,王洪金自然不敢懈怠。

經過層層調研論證,這條生產線最終花落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可還沒高興多久,問題就來了——僅僅為了一個產品執行標準,廠裡就吵的不可開交,到底是死抱日本標準來規定生產,還是以用戶需求來指導生產?

這個現在看來並不算問題的問題,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而言卻是個巨大的思想挑戰。最終在一批人的堅持下,742廠選擇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正是這種計劃體制大背景下樸素的「市場意識」,再一次讓江南無線電器材廠脫穎而出。

此時,全國已經興起一陣引進國外設備的高潮。當年競相上馬建設的電子廠,現在又競相投資引進國外設備。僅1981年至1985年間,全國就有33家單位不同程度引進生產設備,累積投資13億。然而由於引進的大部分是淘汰設備,且沒有配套的技術和管理,導致最後只有寥寥數條線能真正投產。

當時的大背景是,國家縮減對電子工業的直接投入,鼓勵各電子廠到市場上去自尋出路——被趕下海不久的電子廠,缺乏科研能力和產業化經驗,盲目跟風一陣亂投。成功引進設備的企業,也沒有能力去吸收和消化技術,更遑論二次創新了。

東芝生產線落戶的5年後,曾有日本負責人來中國了解情況,發現生產工藝跟5年前相比沒有一絲進步,原本對轉讓技術還有一絲顧慮的日本人也放心了。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早期,靠著一批海歸精英、蘇聯顧問和國內技工隊伍分別突破各項技術,在科研攻關方面並沒有落下太多。然而,科研成果不等於產業化能力,更不能代表批量化、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反觀美國Intel,從創始初期就致力於打破研發和生產的壁壘,日韓半導體的發展也是產學研高度融合的成果。中國人由於早期體制的原因,更多時候將半導體作為科研項目突破,卻並未將其作為一個產業去培育和發展。

沒有輸在科研起跑線上的中國半導體,卻在產業化的競賽中被甩開了距離。

3

追不上的摩爾定律

為了解決「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有關領導部門將永川的24所遷出一部分科研力量到無錫,與江南無線電器材廠組成產研聯合體,後來發展成為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然而從後續華晶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國外引進技術來看,研發和生產的聯結並不如人意。

不過,這一場合併倒是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造芯人才。華晶後來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黃埔軍校,為政府相關部門、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等企業培育了不少於500位骨幹人才。

在華晶的基礎上,國家計委和電子工業部在1990年提出「908工程」,目標是在「八五」期間將半導體技術提升到1微米。工程總經費20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華晶公司建設月產1.2萬片的晶圓廠,另外5億元投給9家集成電路企業建設設計中心。這個工程在當時被全國寄予厚望,是一場決心拉近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的戰役。

此時,全球電子工業已經全面進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階段,摩爾定律威力凸顯。所謂摩爾定律,是Intel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於1965年提出的一條晶片產業發展著名規律,即集成電路晶片上所集成的電路數目,每隔18個月就要增加一倍。

由此引申出反摩爾定律——賣掉與18個月前同樣數量、同樣性能的產品,營業額就要下降一半。反摩爾定律倒逼所有晶片公司必須趕上摩爾定律速度,任何一個技術跟不上的公司都會被淘汰。

在這一定律的鞭策下,世界晶片格局風起雲湧,各晶片企業、乃至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可以用慘烈形容。

1981年,日本松下針對Intel推出競品存儲晶片,導致Intel晶片價格從28美元直接殺至6美元。次年,日本東芝投資340億日元,由川西剛帶領1500人的團隊開始實施「W計劃」,3年後量產1MB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加碼推出「價格永遠低10%」的競爭策略,將Intel打到破產邊緣。

1985年,Intel在其卓越管理者格魯夫的帶領下做出「戰略性轉折」,放棄起家的存儲晶片業務,專注於個人電腦CPU,在另一條賽道上開始了所向披靡的徵程。

就在中國決定實施「908工程」的同一年,Intel的386晶片搭載微軟的Windows3.0系統,徹底改變了計算機技術,開啟了壟斷桌面端30餘年的「Wintel時代」。同樣在這一年,韓國三星開發出世界上最早的256MB的動態存儲器,正式宣告超越日本技術。而在此3年前,德州儀器的三號人物張忠謀回到中國臺灣,創辦了一家專業代工生產晶片的公司,名為臺積電。

世界半導體風雲瞬息萬變,我們的908工程卻一直在「準備中」。光費用審批就足足花了2年,從美國朗訊引進0.9微米生產線花了3年,建廠再花2年——從立項到投產歷時7年之久。

7年時間相當於4.6個摩爾定律周期,意味著投產即落後主流技術接近5個世代。投產當年,華晶公司即虧損2.4億元,巨額投資打了水漂。

更嚴重的後果是,集成電路「八五」計劃的失敗,讓中國晶片又錯失了5年時間。 當華晶公司尚在0.8微米的卡點無法量產時,世界主流製程已經發展到了0.18微米。

4

市場和計劃兩隻手

「908工程」的經費主要來自建設銀行的貸款。

商業銀行的巨額貸款利息加重了企業負擔,華晶由盈利單位變成了虧損單位。由於壞帳嚴重,華晶後來連債轉股的嘗試都沒有成功,最終被香港中資企業華潤集團接盤,改名為「華潤微電子」。老一輩半導體專家朱貽瑋談及此事時說:

「單純依靠銀行較高利率的貸款來建設晶片項目是行不通的」。

另一個被貸款利息所困的是首鋼日電。1991年,抱著「首鋼未來不姓鋼」的決心,首鋼跨界進軍晶片,與日本NEC成立合資公司。但是,中日雙方加起來的入資總額不到總投資額的1/3,其他資金基本來自境內外銀行貸款,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負擔。

除了資金,首鋼日電還存在其他問題——技術完全由NEC提供,主要客戶也是NEC,首鋼日電只是對著日本圖紙生產。

這種「兩頭在外」的模式讓企業幾乎沒有抗風險能力。當2001年的半導體危機重創NEC時,首鋼日電也立刻陷入困境。2004年,首鋼宣布徹底退出晶片行業。

首鋼日電昔日風採

耐人尋味的是,在退出晶片產業的前一年,房地產業務發展為首鋼的核心業務之一,日後甚至做成中國房地產開發百強公司。

這在北京並非孤例。北京當年的半導體巨頭們,大部分都剝離了半導體業務,轉而將資金投向水漲船高的房地產市場,唯有京東方仍然在研發的道路上孤獨堅持。雖然屢戰屢敗,但就是堅決不搞房地產,直到終於熬成中國液晶面板的龍頭企業。

在當時的股民眼中,京東方是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企業。企業逐利天經地義,董事會也需要跟股東交代,決策發展方向時往往有更為「理性」和「現實」的考量。像半導體集成電路這種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單靠計劃科研攻關,或者單純依賴市場這隻「無形的手」都是無法搞起來的。

計劃和市場兩隻手,都需要同時發揮作用,兩隻手還不能互相打架。

到了1994年,中國大陸晶片的落後已經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這一年產量和銷售額分別只佔世界市場份額的0.3%和0.2%,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15年以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上馬了「909工程」,這是908工程受挫後,中國人第二次向「芯」高地發起衝擊。時任電子工業部長的胡啟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記下了當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豪言,但隨後又寫道:

「現在想來,那時我對即將遇到的風浪和危難的估計都是遠遠不足的」。

圍繞著「909工程」,1997年間上海相繼成立了上海虹日國際、上海華虹NEC、上海華虹國際等電子企業。其中華虹NEC吸取了「908工程」的教訓,只用不到2年時間即建成試產,2000年取得30億銷售額的好業績。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即遭遇全球半導體危機。作為新生企業,華虹NEC在這場危機中更不能倖免,當年虧損13.48億元。

由於對集成電路產業認知不足,華虹NEC在成立的最初幾年,「賺了還是虧了」成為評價其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當遭遇2001年虧損時,批評的聲音便紛沓而至,媒體也尖銳的指出:

「光靠砸錢做不成晶片」。

3年後,儘管華虹NEC業績恢復穩定,但此後十餘年間,再未獲得國家資金支持。

砸錢不一定能做成晶片,但做晶片一定要砸錢。

2000年,在國內半導體4位院士的推動下,北京市政府決心建設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先後在亦莊和八大處奠基開工了訊創6英寸廠和華夏8英寸廠。次年同樣由於全球半導體危機,海外資金募集陷入困境,創訊和華夏項目紛紛流產。

但實際上,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人,反而會選擇在行業低谷期投資建廠。低潮期建廠成本相對較低,建成後很可能趕上下一輪高潮。可惜大部分投資者和經營者都很難做出這樣的決策。真正敢在逆周期下血本投資的,往往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堅定支持。

1983年,韓國三星決定全力進軍晶片,卻遭遇了一個極其兇險的開局。三星推出64kb 存儲晶片時,美日存儲晶片價格戰正酣,內存價格從4美金跌至30美分。初涉晶片的三星捲入價格戰的洪流,僅僅2年時間就把股權資本盡數虧空。創始人李秉喆事後心有餘悸:

「為這個項目,三星賭上了全部」。

據李秉喆回憶,當時每一個部門來給他匯報工作,無一例外都是哭訴快要撐不住了,勸他早點撤出集成電路產業,為自己留條後路。

上世紀60年代,李秉喆就買下水原郊區200畝地意圖打造電子工業基地,如今發展成為三星水原總部

關鍵時刻還是依靠韓國政府出手,不惜動用日本的戰爭賠款,投入3.46億美元,同時帶動20億美元私人資金給三星託盤。正是在這樣的輸血下,三星才有了後來讓其聲名大噪的「逆周期投資」,終於挺到美日籤署《半導體協議》,一個箭步上前補了日本人的缺。

5

乘風破浪會有時

中國半導體產業躊躇的70至90年代,恰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百舸爭流的重大轉折期。

從1971年Intel推出DRAM動態存儲器,標誌著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開始,此後30餘年是全球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化的黃金時期,技術、資本、市場、人才各要素都在這一時期充分發育,最終形成了今日的世界晶片格局。

1976至1979年間,日本政府主導了著名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在日本通產省牽頭下,日立、三菱、富士通、東芝、NEC五家公司為主體,成立「VLSL技術研究組合」,集中優勢人才協作攻關,打破企業技術壁壘——這場以趕超美國為目的的「運動」成效驚人,取得了千餘件專利,日本集成電路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為80年代日本存儲晶片超越美國奠下基礎。

1986年,遭遇日本集成電路的圍堵後,美國政府親自迎戰,發布《危機中的戰略工業》報告,讓日本相繼籤下一系列限制其集成電路發展的條例,還成立國家半導體諮詢委員會,專門給美國半導體企業提供各種支持。

同一年,韓國政府聯合三星、LG、現代和韓國6所大學,將4MB動態存儲晶片作為國家重點項目研發,3年投入1.1億美元,政府主動承擔57%的經費,此舉為90年代韓國存儲晶片超越日本奠下基礎。

1987年,臺積電成立。臺灣當局政府成立專項開發基金,出資1億美元佔股48.3%,政要人物甚至親自下場為臺積電募集資金。此外還給予場地、稅收等各種優惠。力度之大,甚至一度出現臺積電稅後利潤反高於稅前利潤的奇觀。

在全球產業鏈的融匯中,企業發展出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能力,在政府的統籌布局下,進行持續穩定且有建設性的資本投入;在與技術發源地美國的激烈角逐中,孵化並成長起來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在官產研一體的磨合中,磨鍊出技術和管理的領軍人物和成熟團隊……

而上述種種條件,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都不具備。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在計劃與市場之間搖擺糾結三十餘年,等到90年代奮起直追之時,發現仍然是一身束縛,一地雞毛。

所幸2000年前後,誕生了一批以中芯國際、華為海思、展訊、中星微電子等為代表的新生代晶片企業,部分汲取了上個世紀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教訓,在中國逐步成熟的產業化土壤中紮根發芽,經過20餘年的艱難生長,總算開花結果。

他們的崛起和突圍,將是中國晶片產業的另外一個故事。

參考文獻:

[1] 朱貽瑋,《集成電路產業50年回眸》,2016年

[2] 謝志峰\陳大明《芯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

[3] 陳芳\董瑞豐《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2018

[4] 王陽元《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微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目標及建議》中國無線通訊,2001

[5] 川西剛著 蕭秋梅譯《我的半導體經營哲學》,1999

[6] 於文心《三星帝國》,2014

[7] 張蓋倫《電晶體誕生70年:回首中國集成電路來時路》,2008

相關焦點

  • 一部讓你看到中國動漫的未來《白蛇緣起》
    有沒有哪一部電影讓你看到中國動漫的未來?而小編認為則是之前上映的《白蛇緣起》從一開始的延期上映到自來水觀眾的瘋狂宣傳,一些微博大V,UP主極力推薦,相繼轉發推薦,《白蛇緣起》票房不斷穩步的上升。時隔兩年它的評分還是很高的。
  • 大日本明治三十年一圓介紹
    據小編所了解的資料顯示,日本的貨幣的源流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北部。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時有個叫徐福的方士,帶著3000童男童女自山東沿海東渡的故事。沒錯,當時徐福將秦代的文化帶到了韓國日本等國家,貨幣交易的文化也不例外。
  • 麥當勞中國三十周年:無限周邊店營業中
    1990年的10月8日,中國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光華落戶後,三十年的故事已經走過。在這三十年間,麥當勞用自己的創新不斷見證了中國時代的變遷。從第一款專為中國研發的漢堡、到無需下車購餐的得來速餐廳;從慈善基金正式成立、到綠色餐廳與包裝的積極推廣,麥當勞可謂是為時代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無限貢獻。2020年10月,值此三十周年之際,全球線上周邊店出現在了消費者的眼球之中,起名為「麥當勞無限店」,在線售賣包括T恤、襪子等一系列新奇有趣的麥當勞相關產品。
  • 1977年,福建打撈滿載中國文物的日本沉船,40噸黃金卻神秘失蹤
    逝去的生命已無力回天,但船上價值5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40噸黃金全部沉至海底,這也讓世人牽掛了幾十年。但當時由於戰爭還在進行,而且我軍也無法找準沉船的具體位置,此事被擱置了三十年。三十年後,福建牽頭組織了技術最為成熟的打撈隊進行打撈,但最終卻撲了個空。這是為何?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遠洋油輪「阿波丸號」,其總長度約為155米,寬度約為20米,深度約為13米。
  • 《白蛇:緣起》:凸顯文化唯美,張揚中國文化的詩情畫意
    自2015年的《大聖歸來》至今,國產動畫鮮有票房與好評兼得的作品問世。追光動畫、華納兄弟聯合出品的動畫《白蛇:緣起》作為追光的第四部動畫作品,仍舊沿襲了追光動畫張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亮點,更扭轉了故事羸弱的態勢。
  •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三十歲以後的女人,怎麼活出自己的黃金時期
    作者:木子可可ID:muzikks自從《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以來,一直引爆娛樂熱點,這30位1990年之前出生的姐姐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30歲以後女人的人生。三十歲,對於女人而言,真的是另一種重生。《乘風破浪的姐姐》中萬茜的一句話說出了三十多歲女人的心聲,她說:我為什麼要否定自己呢?每一個年齡的女生,都有她自己的魅力。我現在已經到了我的黃金時期。
  • 《情深緣起》沈世鈞結局怎麼樣了?他為什麼會放棄追求曼禎
    《情深緣起》沈世鈞結局怎麼樣了?他和曼禎在一起了嗎?喜歡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網友應該對這部劇並不陌生,它就是改編自這本小說的電視劇。那麼,電視劇《情深緣起》沈世鈞結局到底怎麼樣了呢?看過張愛玲小說《半生緣》書迷基本上都知道,這本小說是以二三十年代充滿動蕩的上海為背景,說的是顧曼禎、顧漫璐的感情故事,自己曼禎和富家公子沈世鈞的愛情故事,兩人半生緣起緣落的愛情讓人倍感唏噓。雖然這些年《半生緣》也被多次翻拍過,但最經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蔣勤勤和林心如那一版的了,劇情選角被封神。
  • 《王牌特工:緣起》全新中字預告,回顧私立間諜組織王牌特工往事
    6月22日,《王牌特工》系列的前傳電影《王牌特工:緣起》曝光全新官方預告片。《王牌特工:緣起》將由《王牌特工》系列的導演馬修·沃恩回歸編劇並執導。2014年《王牌特工》系列電影第一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上線,在一票兒超級英雄電影中殺出一條血路,以「少年特工」的形式令這些年偃旗息鼓的特工電影重新引發熱議,至今在豆瓣50多萬人的評分下仍高達8.5分。
  • 中國商業零售三十年,蘇寧上演了一部豹變史
    出品 : 36氪-未來消費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過去三十年裡,中國零售市場的發展潮起潮落,風雲變幻,有多少新品牌快速崛起,就有多少「童年回憶」,成為歷史。但是無論城頭如何變幻大王旗,有一家企業始終不斷前進,不斷進化。這是剛剛三十而立的蘇寧。
  • 藍光公益三十年啟示錄:中國民營企業的慈善進階之路
    這句承諾,已經伴隨作為藍光集團的創始人和掌門人的楊鏗走過了整整三十年。從四川藍光到中國藍光,在楊鏗帶領下,不僅企業的業務能力不斷發展壯大,其熱心的慈善公益事業也實現了從早期捐款捐物、賑災扶貧到產業扶能、教育扶智的跨越式發展。30年,萬物生長,雲霧漸開。通過三十年持續的公益實踐,獨特的藍光公益品牌標籤和清晰可溯的藍光公益版圖已然形成。
  • 《情深緣起》沈世鈞結局沒有娶到心愛的曼禎,其實命運早就註定!
    《情深緣起》沈世鈞終局奈何樣了?他和曼禎在一路了嗎?稀飯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網友應當對這部劇並不目生,它即是改編自這本小說的電視劇。辣麼,電視劇《情深緣起》沈世鈞終局究竟奈何樣了呢?看過張愛玲小說《半生緣》書迷根基上都曉得,這本小說因此二三十年月填塞動亂的上海為布景,說的是顧曼禎、顧漫璐的情緒段子,本人曼禎和巨室令郎沈世鈞的戀愛段子,兩人半生緣起緣落的戀愛讓人倍感感慨。?固然這些年《半生緣》也被屢次翻拍過,但非常經典非常讓人影像深入的莫過於蔣勤勤和林心如那一版的了,劇情選角被封神。
  • 《白蛇緣起》:緣起巧思,新意與經典兼顧
    《白蛇:緣起》是我本人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本來想寫一部長影評,但是今天自己想換一個方式。最近文章太長了,寫起來就止不住,怕大家看得疲倦,今天採用短評的方法。我才恍然,這真的是一份「緣起」的故事。故事結尾處,影片不忘致敬了經典的「新白娘子傳奇」的劇中形象,又讓觀眾將自己熟悉的一些片段對此部影片進行銜接,腦海中閃回著屬於自己的白蛇記憶,眼前又看著一個新故事,既懷舊又出新,著實使人覺得驚喜。
  • 現貨黃金創8年新高 當年抄底黃金的「中國大媽」怎麼樣了?
    5月中旬,黃金更是創下了2012年10月以來的新高,金價的持續走高讓人不禁想起2013年抄底黃金的「中國大媽」。2013年,華爾街大鱷採取了做空黃金的手段,國際黃金價格在4月份和6月份出現了兩次暴跌,最低下探到了1200美元/盎司。
  • 為爭搶千億大單,美日針鋒相對,該國不願錯失中國快車,選擇中國
    如今,中國在基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甚至還做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當我國基建名聲不斷傳到國外之後,也吸引了各國的目光。由於我國技術有很大優勢,一些國家為了信任我國,也拒絕了別國高福利的訂單。而在這次,美國為了爭搶一個千億大單,卻開始針鋒相對,讓他們意外的是,該國不願錯失中國快車,最終也是選擇了中國來完成合作。德國投來千億大單提到德國大家都不陌生,該國目前的工業水平發展十分迅速,所以也讓很多國家都感到羨慕不已。
  • 日本近三十年物價沒有變化,物價穩定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好是壞?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物價也在持續上漲。根據統計,在過去的33年裡人民幣實際貶值6倍多,1980年存100萬到今天就只剩下15萬的購買力了。 而在日本,三十年間,物價基本沒有什麼變化,1990年400日元一碗的吉野家牛肉蓋飯,在2020年只賣352日元,不僅沒漲,反而還便宜了不少。
  • 黃金從古至今都是硬通貨,中國幾千年積累的黃金都到哪裡去了?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國富民強,天朝上國,金銀財寶數之不盡。據《漢書》記載,西漢時期,黃金儲備重達90萬斤,約合今天28萬公斤。從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金器200多斤就可以看出,中國在古代黃金儲備就非常之多,可幾千年過去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幾乎是「無金」的時代,中國幾千年積累的黃金都到哪裡去了?
  • 白蛇緣起有彩蛋嗎 白蛇緣起2個彩蛋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白蛇緣起有彩蛋嗎?白蛇緣起彩蛋是什麼意思?一共有兩個彩蛋哦。碧綠色的簪子和狐妖老闆娘來的了西湖,拿著一個寶盒!  白蛇緣起有彩蛋嗎?白蛇緣起雖然開播的熱度不是很大,可能也與這部電影的宣傳力度有關係,不過經過小部分的網友試水,在網絡上的口碑都非常的好,現在豆瓣的評分也是非常高,在電影故事的結尾有兩個彩蛋,來看看吧!
  • 中國北鬥:三十年磨一劍,打破美國封鎖
    1993年,美國聲稱在中國大連港出發,目的地為伊朗的「銀河號」貨輪上裝載有硫二甘醇和亞硫醯氯兩類化學武器  。那時的我國還尚且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所以在大海上的銀河號想要行駛,就必須依賴美國的GPS系統。
  • 《白蛇:緣起》今秋將在北美市場上映,中國風與英文配音的混搭
    華納兄弟與追光動畫合作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將於今年秋天在北美市場上映。該片在北美的發行權由GKids獲得,配音有中文原聲和英文配音版,白蛇的英文名字是Blanca。網友在得知這一信息之後,紛紛表示要去看一遍英文版的《白蛇:緣起》,試圖從這部衝向北美市場的中國動畫電影裡尋找民族自豪感,同時也給這部作品加油打氣。當然,對於這部動畫電影推出英文配音版本,很多網友也高呼有爭議,表示對於中國風加英文配音的混搭套餐會感覺非常的奇怪。
  • 清華五道口副教授胡杏「數」說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
    來源:金融界網站從1990年12月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年。股市的跌宕、債市的波瀾,數據的視角能帶給我們什麼獨特的見解?近期,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與金融EMBA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師友沙龍」活動上,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胡杏博士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數據為基,對比國際主要國家的相關指標,從數據的角度闡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講座吸引了來自MBA、EMBA、金融媒體班、博士生等項目40多位學員的參與,數據的魅力令活動現場屢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