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物價也在持續上漲。根據統計,在過去的33年裡人民幣實際貶值6倍多,1980年存100萬到今天就只剩下15萬的購買力了。
以蔬菜、雞蛋等食品來看,上漲了20倍,豬肉價格上漲了15倍,交通上漲了20倍,而房價和醫療在1998年完全市場化之後價格上漲了50到100倍,儘管工資收入越來越高,但是物價高漲也讓普通百姓日子並不舒坦。
而在日本,三十年間,物價基本沒有什麼變化,1990年400日元一碗的吉野家牛肉蓋飯,在2020年只賣352日元,不僅沒漲,反而還便宜了不少。物價穩定通常被看成社會穩定的一種表現,表示社會供需平衡,對於百姓來說,物價穩定,工資上漲,是一件好事,但是日本壞就壞在這三十年間,不僅物價沒漲過,工資也沒再漲過。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調查,1999年時,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為461萬日元(約29萬6400元人民幣),每月平均收入為38萬4166日元(約2萬4700元人民幣)。而到2019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變成多少了呢?變成了436萬日元(約28萬400元人民幣),近二十年間,日本的工資不僅沒有漲,反而還減少了25萬日元(約1萬6100元人民幣)。
眾所周知,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了經濟黃金時期,當時的日本民眾活在紙醉金迷的時代裡,花錢如流水,錢多到沒地方花,買樓主動加價,只為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企業家們忙著收購美國企業和美國資產,三菱地產以8.46億美元買下美國地標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權,索尼以近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60億美元買下美國的環球影業,這還只是日本人瘋狂消費的冰山一角。
當時,野村證券給每位社員平均交通津貼是300到400萬日元,中層幹部一年是3200萬日元,還有曾經領過1億日元的超級傳說。而那時中國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178塊人民幣,1萬日元相當於300塊人民幣,100萬日元可算是一筆巨款了。
隨著日本經濟泡沫被刺破,大量企業破產,不少日本人自殺,日本經濟開始走向低迷,雖然日本政府也印錢來刺激經濟,但是日本人的工資還是比不上當時經濟黃金時期,尤其經歷了經濟泡沫被刺破,日本開始進入低欲望社會,不願意消費。
加之日本當時的經濟泡沫首先是從房地產業崩塌開始,現在的日本人對於炒房沒有訴求,租房是日本人的首要選擇,「低欲望」讓日本消費萎縮,這也是日本物價近三十年間不漲甚至反跌的原因。
消費萎縮帶來的後果是經濟放緩,1991年至今,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為0.92%,遠低於曾經年均4.3%的年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