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時代,往往就在不知不覺時,戛然而止。
正解局出品
如果物價回到30年前,是什麼模樣?
根據《天津物價志》,1990年,天津2塊3毛錢就能買一斤豬肉,花2塊9毛8能買一斤羊肉,帶魚也只賣4塊錢一斤。
如果物價回到20年前呢?
當時,有文章說,在北京,二環路以內的房價平均是每平9750元;上海平均房價是4000出頭。
假如物價幾十年不漲,同時兜兜裡的錢比幾十年前還多,是不是好事呢?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
這不光不是好事,結果還十分悲催。
01
一碗拉麵33年沒漲價
比如,在吉野家,一碗牛肉蓋飯,1990年的時候就賣到了400日元一碗。而在2020年,同樣一碗牛肉蓋飯的價格只需要352日元,不但沒漲價甚至還便宜了不少。
還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在1987年播出的日本電影《北國之戀》中,菜單上的拉麵價格只要380日元,而在33年後的日本,仍然可以380日元吃一碗簡單的拉麵。
這都只是日本物價幾十年不漲的一個縮影。
這一切,都在無形中改變著日本人的行為。
有媒體就提到一個例子,東京的90後西村,就喜歡把硬幣一枚一枚收集起來,放進專業的硬幣存錢冊。
這種500日元的硬幣,是日本最大面值的硬幣,相當於人民幣31元。
像西村這樣將零錢也好好收集、儲存的日本人並不是少數。
根據《日本時報》報導,日本的儲蓄率上升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連政府為了刺激消費發放的疫情補助金,也被存了起來。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裡的硬幣不但沒有貶值,反而變得更「值錢」了。
02
比物價飛漲更可怕
日本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通貨緊縮。
和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相比,通貨緊縮更加悄無聲息。
但是卻像鈍刀子割肉。
按理說物價不漲,錢更值錢,花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對普通民眾來說是好事。
那為什麼通貨緊縮被看作是經濟衰退的表現呢?
原因就在於物價的下降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同蝴蝶效應打擊整個經濟。
CPI指數最直接反應物價的浮動
打個比方:iPhone12手機,現在買價格是5000元,雙11價格4000元,我想如果不是著急用,沒有人會願意多花這1000塊錢。
在通貨緊縮的大環境下,天天都是雙11,每天價格都在走低,消費者當然不會著急買。一大批「等等黨」都知道未來價格會更低。
這就導致生產者喪失了原有的利潤,當利潤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關閉工廠,讓工人下崗。
下崗後的工人沒有了收入,在崗的工人收入減少,都會進一步降低消費能力,引起更惡性的循環。
衣食住行因疫情到來,雪上加霜
現在全球各國大都採用的市場經濟體制,日本也不例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圍繞供需關係上下波動。生產者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生產能力,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
但需求總歸是有個極限,當生產出的商品因為需求不足,賣不出去時,企業主就會停止擴大再生產。
在通貨緊縮到來時,需求在不斷降低。企業主為了維持經營就會不斷通過降價來刺激消費。
但物價下跌,也會導致消費者購買慾望的推遲甚至中止。
日本全國因疫情,導致需求不足,很多企業倒閉
今年疊加新冠疫情,導致日本經濟遭遇65年來最大的經濟降幅。
通縮對整體經濟的打擊也非常大。
在過去的30年,日本GDP增長陷入失速旋渦,一直在正負2%的區間內上下波動。
1995年時,日本GDP總量就到了5.45萬億美元的規模,而2019年GDP總量為5.08萬億美元,可以說經濟幾乎停滯。
而1995年我國的GDP總量只有0.73萬億美元,不到日本GDP的14%,2019年則達到了14.4萬億美元,已經是日本GDP總量的近3倍之多!
有人會說,發達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陷入通縮,那比較一下同是發達國家的美國。
1995年時美國GDP總量7.64萬億美元,2019年時GDP也有21.02萬億美元,還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03
日本政府十八般武藝全部失效
既然都知道通貨緊縮對於經濟發展不利,在過去30年,日本政府都幹了什麼呢?
通貨緊縮既然是因為市場上的錢不夠,消費需求不旺盛,老百姓都把錢存銀行。那想要刺激消費,必須讓老百姓把錢都取出來去花掉,去投資。
調整存款利率看起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國內最近的存款利率已經低到可憐,但相比日本的存款利率仍然高出不少。
早在20年前,日本央行開始了「零利率政策」,甚至在2016年還推出過負利率政策。
也就是說,你把錢存銀行,不但一分錢利息都拿不到。甚至還要倒貼銀行錢。
有人這樣算過一筆帳,2020年日本政府給出的預計通脹率在-0.7%,這意味著雖然短期存款的利率在-0.1%,但日本存款人實際回報率卻在0.6%。
物價如果持續下跌,即使把錢存在銀行會扣錢,但存款人實際獲得的回報卻更高。
所以哪怕是負利率政策,也沒能對刺激經濟有任何起色。日本老百姓還是乖乖地把錢存銀行。
有人會說,不買股票拿去買房啊,在國內沒有比買房更掙錢的了!
回顧一下國內身邊的經歷,基本上早買房的,房子都在不斷升值。甚至有專業炒房的,都在不斷增加槓桿貸款買房,實現財務自由。
但在日本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年輕人沒有結婚必須買房的傳統。高昂的贈與稅,導致日本父母即使花錢為兒女購買房屋,年輕人也必須承擔一大筆費用。
因此,日本大都市的年輕人多數選擇租房,買房的需求減少也就導致房價基本上沒有上漲潛力。
即使日本的房貸最低可到0.725%,大多數日本人還是不會選擇買房投資。
畢竟買房之後就背上了債務,通貨緊縮背景下,房子越來越不值錢,房貸卻越來越值錢,沒有人願意做這種賠本的買賣。
日本房價在這些年最高的時候,漲幅才只有5%。
既然老百姓的錢拿不出來,政府只好打開印鈔機,瘋狂往市場上撒錢。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QE(量化寬鬆)政策。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推出QQE(量化質化寬鬆)
簡單來說,就是央行會定期印刷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後用這些貨幣去回收債券。
這些錢大部分買的都是國債,會流通到市場,一般都是流入各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再將這些錢借給企業,企業有了錢就會投入再生產,失業率就會下降,工人收入就會增長,經濟就會復甦。
2011年時,日本央行開始了超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瘋狂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日本中央銀行是全球第一家使用QE的央行,時至今日,日本央行宣布無限量擴大QE,繼續通過購買國債釋放流動性。
作用有嗎?有,但也只是微乎其微。
在安倍開始執政的2012年,日本GDP總量為6.203萬億美元,而到了2019年,日本GDP僅為5.082萬億美元,下降20%。
04
為何日本走不出通縮的旋渦?
日本政府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為何日本經濟就是沒有任何起色?
經濟活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雖然日本政府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但是這些錢壓根沒能進入實體,也就刺激不了經濟的循環。
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政府獲得資金後,一大筆錢沒有投入實體,而是立馬投入到了巨大的社保開銷當中。
居民獲得養老金後,又因為老齡化,需求嚴重不足,將錢存回了銀行。
如今,日本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低欲望社會,所有的常見經濟調控政策已經全部失效。
經歷過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人,在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早已揮霍完自己的全部欲望。
揮舞著萬元大鈔打計程車
當時的房地產大亨在全球掃貨,欲望被無限放大,有人聲稱賣掉東京就能買下美國。
上班族都在揮舞著萬元大鈔爭先恐後地搶計程車。
剛畢業的大學生也能收到5家公司的錄取邀請,甚至為了內定,有的公司還安排豪華溫泉酒店,好吃好喝伺候著。
這在今天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日本《周刊文春》曾記載在東京5分鐘車程內,有位大型企業的中層幹部,光通勤費就砸了100萬日元。
當時的日本社會似乎有永遠都花不完的錢。
當時在日本還興起了一種黃金崇拜:人們實在是不知道錢該花在哪裡了,只好去購買撒有金片的壽司、金箔包裹的巧克力,甚至是直接生吞黃金。
而當泡沫破滅後,失去信心比失去金錢來得更為重要。
成長於泡沫破滅後的日本人,已經不再相信物價會飛漲,商品只會越來越便宜。
整個日本經濟就像是一個黑洞,任憑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刺激不了人們消費投資的欲望。
美好的時代,往往就在不知不覺時,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