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是迪士尼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經典動畫片。該片上映後打破了之前動畫電影的北美票房記錄,並在全球範圍掀起了一陣觀影熱潮。影片講述的是小獅子辛巴的父親本來是草原王國的首領,但是被弟弟害死。辛巴失去父親後自暴自棄,後來法老找到他,做法使辛巴感受到父親的召喚,最後他重回自己的領土奪回王位。
辛巴和父親相處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父親卻影響著辛巴的一生。辛巴最後能稱王,正是因為父親做對了這幾件事。
培養自我意識
父親帶著辛巴在大草原上看日出,一邊向他介紹美麗的領土,一邊告訴辛巴,今後他將是這裡的國王。從此辛巴心裡就有了這樣一種信念:他日後將成為國王。在他與同伴玩耍的時候他也常會提到以後他就是這裡的國王。辛巴父親的這種做法是在幫助辛巴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年幼的孩子由於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為了保證自己獲得足夠的照顧,他們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愛。而為了得到父母的喜愛,他們會想辦法滿足父母的期望。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像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心理。相反,他們非常在意父母的期盼。父母說的話他們都會相信,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為孩子設立一個目標,孩子就會向這個目標而努力。在這個時期一旦他們樹立了我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會一直伴隨他們一生,並成為他們的生活動力 。辛巴的爸爸在辛巴年幼的時候就相信自己以後會是國王,這樣的信念伴隨他一生。所以雖然辛巴後來經歷了命運的打擊,最後相信自己會成為國王,回到領土,爭奪王位。
傳授世界觀
辛巴的父親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國王,他懂得作為國王如何維護生態的平衡,使草原生生不息。辛巴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候,父親也把這個道理講給辛巴,讓他知道生態是怎樣平衡的,萬物怎樣和諧生存,才能讓國家保持長期穩定。辛巴通過父親的世界觀來認識世界,理解治理國家的觀念,才帶領大家重新恢復草原生機勃勃的樣子。如果父親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即使孩子以後身處不好的社會環境中,他也能保持正確的行為,並且堅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就像電影《長江七號》中,周星馳扮演的父親告訴兒子即使自己很窮,但是遵紀守法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樣可以受到尊重。所以他的兒子即使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但是他也相信只要做個好人就是值得尊重的。
展現父親的強大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艾力森 高普尼克的書《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辛巴的父親在辛巴面前展示自己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在其他動物面前展現自己的強大,小辛巴不知不覺也學到了如何像爸爸那樣強大。辛巴在與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也模仿爸爸,在同伴面前展現自己的強大。即使多年以後辛巴要與叔叔對戰時,他仍然記得父親勇敢的樣子,像父親那樣與對手戰鬥。觀察與模仿是孩子學習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作為父親,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他的孩子會從觀察他的一言一行中學會如何變得像父親一樣強大,這比直接告訴孩子要怎樣做怎樣做有效得多。
設立界限
探索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不知道這個世界潛在的危險。如果孩子沒有注意到這些危險,那麼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傷害。辛巴的爸爸告訴辛巴安全的活動範圍是自己的領土之內,但是辛巴後來被壞人誘騙領土之外,不過因為爸爸及時趕到救出辛巴,逃過一難。之後辛巴的爸爸把辛巴留下來,單獨嚴厲的批評了他,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深刻的教訓。辛巴的父親這樣做就是要孩子知道安全的邊界值在哪裡,以免日後再出現這樣的危險。家長要給孩子明確的界限感,在孩子走向社會的時候,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安全區域,他們才會更勇敢地在自己的安全區域進行探索。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安全區域,而在探索中受到傷害,他們會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嘗試新的事物。
表達愛意
辛巴的爸爸在批評完辛巴後告訴他,自己這樣做是害怕失去辛巴。父親這樣的表達一方面讓辛巴知道爸爸是愛自己的,增加親子感情。另一方面也讓辛巴更理解父親批評自己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父母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孩子能夠突破重重障礙取得成功的動力。辛巴知道父親深深的愛著自己,他會更加愛自己的父親。雖然失去父親的傷痛讓他沉淪了一段時間,讓他看清自己的內心的時候,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多麼愛自己的父親,並且跟隨父親的召喚重回領土。正是這份情感,讓他最終選擇承擔起父親當年的責任,讓自己的領土恢復生機。
《獅子王》這部電影反映的是孩子在父親的影響下,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為一個有責任心,受人愛戴的國王。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父親的陪伴,孩子潛移默化地從父親身上學會如何面對這個世界。辛巴的父親不僅陪伴孩子的成長,還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知道如何成為領土上的王者。有了父親這樣榜樣的影響,辛巴最後才真正的成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