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卷

2020-12-12 騰訊網

▲ 滑動看全圖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釐米,橫69.9釐米。

此本用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後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後世鑑藏家依此定為馮承素摹本。

此卷前紙13行,行距較松;後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後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於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覆,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據考,卷首「神龍」半印小璽並非唐中宗內府鈐印,而是後人所添,定馮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來流傳有緒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題。引首乾隆御題「晉唐心印」四字。後紙有宋至明20家題跋、觀款。鈐鑑藏印180餘方。其流傳經過,根據各題跋、印記和各家著錄,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內府、駙馬都尉楊鎮,元郭天錫,明內府、王濟、項元汴,清陳定、季寓庸、乾隆內府。歷代著錄有:明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吳其貞《書畫記》,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阮元《石渠隨筆》、《石渠寶笈·續編》等。刻入「蘭亭八柱」,列第三。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也許,這是王羲之最後的時光,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唐]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紙本行書,24.5×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只見他酒意正濃,微醉之中,用蠶繭紙,鼠須筆,暢意揮毫,一氣呵成,是為《蘭亭序》。一百多年後,唐人何延之在《蘭亭記》中寫到:「王羲之醉筆寫蘭亭,其時如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終不及此。」
  • 《蘭亭序》實為王羲之隨手作品,全文324字,一字多體,無一雷同
    清沈時蘭亭修圖卷(局部)唐 馮承素 蘭亭卷唐以後,歷代大家多有摹寫《蘭亭序》的,加之各類木石鐫刻本,泱泱乎不下數百種,但眾多摹寫本中,為大家所公推的還要數馮承素的「神龍本」,似更具王氏的神韻。唐 虞世南 蘭亭卷統而觀之,序文共28行324字,無一字不瀟灑飄逸,骨格清秀,整幅作品又猶如清脆欲滴的修竹,清澈流淌的溪水,自然含蓄,優秀流暢,其用筆藏露得當,楚楚動人,提按收放,富於變化,粗細淫潤,相映成趣。
  • 王羲之多幅草書帖欣賞-高清大圖可下載收藏 - 藝術泛舟
    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因為年代久遠,王羲之真跡相對較少,大部分是後人摹帖,但照樣不影響我們欣賞書聖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和藝術功底。
  • 當蘭亭序遇到傳國玉璽,到底誰更值錢?答案終於被說出
    雖然年代不是判定文物價值的唯一標準,但確實是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如果您問得是哪個更值錢?那也是傳國玉璽。後世臨摹《蘭亭集序》的人很多,公認的最好的版本是馮承素的「神龍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作品。由於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人複製,馮承素的版本就是其中最好的。這個版本目前是藏於北京故宮,當然沒辦法拍賣。但是也有《蘭亭集序》別的臨摹本。
  • 國粹書法,沒有人能像王羲之那樣達到古往今來,婦孺皆知的程度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山東臨沂)人。少年時,便隨晉室南渡,徙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其祖、父、伯、叔均是當時身居要職的朝廷重臣和著名的書畫家,並對王羲之產生過深刻的影啊,他幼年訥千言,及長以骨鯁著稱。
  • 王羲之兒子王徽之的《新月帖》,寫喪事也有一番悽美詩意
    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宰相山東琅琊王方慶獻出包括王羲之在內數代祖先的真跡合集十卷本給武則天。武則天得獻墨寶卻命宮中制摹本後歸還王家。唐內府《萬歲通天帖》十卷摹本現存一卷,是最接近真跡風格的唐摹本。
  • 褚遂良《摹蘭亭真跡》,從中可以看出真跡極似《聖教序》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向來受到古代帝王將相和書法愛好者的追捧與喜愛,但由於種種原因,真跡無存,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由於特別喜《蘭亭序》而在去世時作為陪葬品帶入墳墓,還有一說作為了武則天陪葬,不論如何,《蘭亭序》真跡的失蹤成了千古之謎,也留下了書法史上無比的遺憾。
  • 八大山人寫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簡簡單單,也是一種美
    我總感覺啊,學王羲之的《蘭亭序》,不能想著寫太像。你想啊,這是王羲之的酒後之作,自己酒醒之後都沒法完全複製,就憑咱們這初學者的水平,怎麼能寫得一模一樣呢?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朋友教別人臨寫《蘭亭序》。個人淺見啊,最起碼先要搞明白王羲之的用筆,要重筆法而非外在形態。你水平高,當然可以盡力向王羲之靠攏。只要筆法對了,筆意到了,不那麼「像」也沒關係嘛。如果啥都不管,只是想著「像」,就沒啥意思了,也學不到啥真東西。你看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人臨寫的《蘭亭序》,雖然功力很深,寫出來的也同樣經典,可和原帖相比,多少也是有些差別的嘛。
  • 「書聖王羲之」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40周年,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NHK等聯合主辦,朝日新聞社特別協力的「書聖王羲之」展覽於1月21日下午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 王羲之《小園帖》賞析
    王羲之「清貴有鑑裁」(《晉書·王羲之傳》)。東晉偏安江南,收復北土的呼聲終朝不絕,並成為政要權力之爭的砝碼。王羲之洞察時政,對歷次北伐之舉、將帥人選有著清醒的認識。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為與桓溫對抗,上疏請求北伐。羲之以為此舉必敗,便致書竭誠勸阻,殷浩不聽,終致大敗。羲之悵惋不已。
  • 遼博館藏文物欣賞
    作為展示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郵票又被譽為「國家名片」「小型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山水風景、詩詞歌賦等皆可寓於方寸之間。遼寧省博物館藏品豐富、特色鮮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有些珍貴文物還曾入選國家郵政局的特種郵票,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那些郵票上的遼博文物。
  • 八大山人:眾人皆臨王羲之,我獨抄錄臨河序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朽之經典,我想但凡學習書法的必臨蘭亭序,臨摹蘭亭序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本著書聖書法取得,二是被蘭亭序的美文所吸引。但有個例外,那就是八大山人,他寫蘭亭序相關的書法,既沒有一絲一毫王羲之書法跡象,文辭內容與蘭亭序有差別。也就是說八大山人《臨蘭亭序》純出己意,與原作相距甚遠。在不同時期用自己那一時期慣用的某種風格書寫同一內容的作品,為什麼八大山人的《臨河序》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完全沒有王羲之的影子呢?我們得出結論,因為八大山人寫的是《世說新語》的臨河序文,而不是蘭亭序文。
  • 王羲之這本帖最不可學!優點成就天才,弊端毀了書家
    很多人都想學這本帖,首先是因其被乾隆列為「三希」之一,另兩個為《中秋帖》《伯遠帖》,一為米芾臨小王,一為王氏子弟,只有《快雪時晴》為唐摹大王真跡。所以乾隆對這本帖愛不釋手,評價極高。這就是乾隆的評價。當然,看到這就能想清一件事,眼力和審美,對一個人的書法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學習王羲之蘭亭序和聖教序後,我總結出了軟筆行書的五大用筆特點
    王羲之聖教序「無月」字行書之所以區別楷書,首先在於改變了一筆一畫的僵硬寫法。王羲之聖教序「上賢乘五」字既然行書的筆畫是千變萬化的,那麼由筆畫構成的字自然也就呈現出大小不一。王羲之聖教序沙字行書書寫比較輕鬆活潑,速度可快可慢,疾與遲,動與靜相結合。因此行書收放自如,完全掌握在筆者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