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8%。其中,11月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按照這一趨勢,2020年社消負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這自1969年以來還是首次。
消費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經濟學家認為,需求側改革的基點是擴大內需,從政策思路上看應該是更注重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要從此前依靠投資尤其是基建和房產投資轉向提振居民消費,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他指出,今年「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出口遠超預期,中國出口佔全球的份額全年預計在16%左右,這是歷史罕見的高比例,二戰之後幾乎沒有國家達到過。但國內消費卻逐年下降,今年更不行,雖然這與疫情有關,但仍然偏弱。
根據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的研究,10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增長0.68%,這比去年同期「正常時期」的環比增速(0.8-0.9%)還要低。也就是說,疫情之後,不僅遲遲沒有看到「補償性消費」,而且在消費水平還沒有回歸正常增長之時,消費的邊際改善幅度就已經下降到了正常時期以下。
內需對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今年以來,中央多次釋放擴大內需的信號。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10月,十九大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擴大內需的提法已經存在很多年,分析師認為,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外,擴大內需還得依靠縮小收入差距,這將有賴於未來的收入分配機制改革。
李迅雷就指出,今年國內豪華車、奢侈品及豪宅的銷量大幅增加,預計全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佔全球的比重將達到4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收入差距在擴大。「實際上,我們與很多主要經濟體一樣,內循環的難度大於外循環。」他說。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奇霖表示,要促進消費,既要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也要擠泡沫、壓租金,降低生產和消費的成本。「前者重點是解決好收入分配環節的問題,尤其是資產價格泡沫導致的兩極分化,後者需要壓降流通環節的成本,但同時得注意其與擠泡沫之間的平衡。」
在收入分配方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未來政府將通過完善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機制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分析師強調,做好需求側改革,不能只從需求方面發力,也得從供給上行動。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市場經濟下,供給和需求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絕不是供給側或需求側單方面的,而是有效供給和優質供給相對不足,同時供需結構出現錯配。從這個角度看,僅單方面強調供給側改革或者需求側改革,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並相互配合。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也表示,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非完全割裂,現實中二者往往相互影響。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居民對「無人經濟」的需求高漲,直接助推了無人配送、線上影院等新型產業模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