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德國槍械設計師喬治·魯格發明了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因其性能優異,威力遠超同時代的手槍彈,所以迅速引起歐洲各國的關注,比如義大利。
當時義大利陸軍裝備的是博代奧M1889轉輪手槍,發射10.35mm手槍彈,初速僅255m/s。義大利軍方早就受夠了M1889的低殺傷力,所以看到9mm帕彈之後立刻找到了新方向,要求本國設計師以其為基礎進行改良。
按照義大利軍方的要求,一位名叫格利森蒂的工程師造出9mm格利森蒂彈,並配套研發了一款半自動手槍。後來在1910年的選拔中,這款手槍被軍方選中,定名為格利森蒂M1910手槍。
槍長207mm,槍管長100mm,空重820g,採用彈容量為7發的彈匣。格利森蒂M1910的外形嬌小,攜帶性不錯,而且槍身表面沒有什麼大的突出點,抽槍、收槍也比較流暢。
格利森蒂M1910的外形很像德國魯格P08手槍,但魯格P08用的是槍管短後座原理和肘節式閉鎖,而格利森蒂M1910用的是槍管短後座原理和卡鐵偏轉式閉鎖,結構上更接近毛瑟C96手槍(盒子炮)。
長著魯格P08的模樣,結構卻與毛瑟C96相似,某種意義上來說,格利森蒂M1910更像是兩款德式手槍的混血兒了。
9mm格利森蒂彈的尺寸和9mm帕彈一樣,但裝藥量少了很多,優點是後坐力柔和,對使用者比較友好,而且膛壓低,加工工藝的要求不高,適合量產,或許這也是義大利人看重它的原因。
王八盒子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裝藥量減少了,必然會降低它的殺傷力。格利森蒂M1910的槍口初速只有270m/s,要知道連日本大正十四年式手槍(王八盒子)的初速都有325m/s,而同口徑的魯格P08就更沒法比了,這款經典德式手槍的初速可是高達400m/s。
另一方面,格利森蒂M1910的人機功效也做得不夠好。首先槍管軸線太高,影響士兵瞄準;其次握把太短,不僅不利於握持,而且力矩偏轉較大,雖然後坐力柔和,但槍口上跳十分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其三扳機護圈太小,平時用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一到了冬天,帶著棉手套的士兵很難把手指放進護圈裡;其四製作技術不足,機匣前端的螺栓很容易鬆動,導致手槍經常出現故障。
總得來說,格利森蒂M1910的設計存在諸多問題,性能表現只能用差勁來形容,所以義大利陸軍在採購3萬支之後就宣布終止訂單,轉而採購布雷西亞M1912手槍。
雖然依然有部分格利森蒂M1910手槍服役到了二戰初期,但其影響力已經直線下降,根本無法與其他國家的制式手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