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裡勒臺,又稱作庫裡爾臺。是蒙古帝國和元朝的諸王大會、大朝會。最初,蒙古人的忽裡臺是部落和各部聯盟的議事會,用於推薦首領,決定徵戰等大事。
哪麼是否「忽裡勒臺」就有資格決定大汗的人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至少在成吉思汗後整個會議制度就趨於形式化、榮譽象徵。這個歷程是必然的,想靠一個鬆散的聯盟就決定出整個蒙古的統帥這也是不現實的。
忽裡勒臺更似是文明初期的誕生物,它跟上古時期的氏族部落很相似,由於遊牧民族分布的的比較廣泛,各個部落之間很難有溝通,往往要舉行什麼大型活動都很不方便,因此他們就建立了這個忽裡勒臺制:人們通過部落會議推選出部落首領,隨著國家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權力的欲望漸漸地此類制度開始趨於形式化。
又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更類似於現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組成的區域性聯盟組織,它本身是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只有各個代表方約定俗成共同承認的架構下一切才能平穩運行,當然當其中牽涉到或損害到某一方的利益哪麼這個本就不是很堅固的組織就會面臨與之成立之初相悖的命運。
忽裡勒臺它的存在,必將是隨著歷史不斷的前進文明持續的進步而逐漸消亡的,只是成吉思汗的橫空出世使得這個歷程大大的加快了。其實早在成吉思汗之前忽裡勒臺制已經開始名存實亡了額,一開始成立這個制度的時候僅僅是為了方便舉行各種儀式,並且推薦儀式的主持者,講究「君權神授」,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大的軍事和個人實力開始左右忽裡勒臺的走向,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舉的。
因為他本身勇武有力,手裡下的部族又非常強大,力壓眾人成功當選為首領。這個時候開始忽裡勒臺本身的實質就已經不同了,它不再是有各個代表共同選舉而是逐漸在強權下低頭,它成了強權的附屬品,成了強者的點綴之物,也開始依附強權,至少這樣名義上他還是最高的榮耀。
成吉思汗二次稱汗之後,忽裡勒臺對於成吉思汗來說就真的是走個形式,它不再是選舉大汗唯一的合法途徑(上一任大汗指定新任的大汗後還需要通過忽裡勒臺的選舉,倘若上一任大汗沒有指定新任的大汗或者新任的大汗出現意外,大汗的產生依舊需要忽裡庫臺的選舉)
王朝的建立和權力的鬥爭,忽裡勒臺徹底走向沒落:當強大的元朝建立起來後,權力的極度集中使得當權者對權力的欲望更加強烈。
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死後,已經制定了新的大汗人選那就是他的孫子——失烈門。然而,其遺孀脫列哥那皇后卻放棄失烈門轉而推選長子——貴由。這一舉動嚴重破壞了忽裡勒臺制的原本「上一任大汗指定新任大汗的傳統」這對原本就已經處在形式上的的忽裡勒臺更加的名不符實。
尤其是到了忽必烈的時代,忽裡勒臺走向了最深處的低谷。忽必烈在位時採用了漢人的嫡長子制,不再依靠於傳統的忽裡勒臺。直到蒙古人退回草原,傳統的忽裡勒臺才又逐漸興盛起來。
個人認為像忽裡勒臺這樣類型的民主選舉制,一般處在文明的初期或者文明發展的高度發達時期。在智力初開的萌芽權力的重要性還未體現人們更傾向於這種推選制;當一個文明已經處在高度的發達期權力不再是個人的權力更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哪麼無論誰當選已經無關緊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