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凱爾特人主場對陣湖人的比賽進行到第一節1分48秒,隆多主導快攻,傳給右側快下的雷阿倫手氣刀落,球在空中划過一道美麗的弧線,應聲入網。於是阿倫憑藉著這記三分超越了傳奇射手雷吉·米勒(2560個),成為了nba歷史三分王,並在退役前將這個紀錄提升到了(2973個)。
阿倫打破紀錄時,前任領先者雷吉·米勒正作為解說員坐在場邊,兩位傳奇射手擁抱致意
但雷·阿倫當了將近十年的nba三分王和球隊老大(雄鹿+超音速),賽季三分出手最多的一年是場均8.4次(05-06賽季),放到現在也就是跟鄧肯·羅賓遜一個水平,連前十都無法進入(聯盟最高的哈登場均扔12.6個三分)。
而米勒更慘,作為伯德以後最偉大的射手,生涯4.7次三分出手在如今就跟雄鹿的3D「板鋒」布魯克·洛佩斯一個水平。在他們那個時代三分球並非長伴左右的倚天神劍,更像是臨危受命的暴雨梨花針。
三名最偉大的三分手中,米勒、阿倫勝在持久,而火力更加旺盛的庫裡則註定會在傷愈後最終登頂
從畢竟80年代初nba的引入,三分球在聯盟也是從最初的嗤之以鼻到逐漸接受、以及90年代中期的一度風行,再到新世紀的無法重視,直至如今聯盟人均攜帶三分技能包。
如今在nba混,你要說不會投三分,真的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一、三分起源——「娘們」的玩意、軟弱的象徵
三分投籃最早起源於美國籃球聯盟ABL,後來被ABA(1967-76年)所採用,而NBA直到1979-80賽季才接納了三分球機制,但僅限於常規賽使用。這種新式的投籃方法直到1980-81賽季才被nba完全引入。
但那時的nba還沒有意識到三分的潛在價值,熱血的內線肉搏和精彩的突破過人才是聯盟所提倡的。至於飄在外線投三分「放風箏」?那是畏懼對抗、意志薄弱的表現!是女子籃球的玩法!因此即使作為當時公認投籃最出色的拉裡伯德,在三分球引入的前四年(1981-1984)場均出手次數都沒有超過一次,能在中距離和籃下解決對手才是強者的表現。
投籃能力強悍如拉裡·伯德,在引入三分早期也沒有將其設為常規武器
以1985-86賽季為例,出手最瘋狂的是44勝38負的達拉斯小牛,才5.7次,還不夠如今哈登半場的出手數。那年的湖人雖然「Showtime」快攻打得風生水起,但場均三分5.6次出手命中1.7個,第一射手是防守悍將麥可·庫珀(0.8個),正經的明星誰投三分呢?
直到1989年nba才出現了第一支場均三分出手超過10次的球隊,紐約尼克斯隊仗著「大猩猩」尤因在內線翻江倒海,外線的馬克·傑克遜(3.7次)和保羅·紐曼(3.5次)才能在三分線外放心輸出。但季後賽就被如日中天的喬丹4:2錘翻,那次系列賽喬丹每場從尼克斯身上砍下 35.7分,6場比賽總共只在三分線外出手了13次!
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三分球還只是聊勝於無的暗器,對於習慣飛天遁地、大開大合的nba來說過於平淡了。
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得分王」來說,三分球幾乎是無需考慮的進攻武器
二、短暫的興盛——規則的改動、中鋒的加持
很多人都認為是「小球+三分」扼殺了曾經的「中鋒時代」,其實中鋒的興起和三分的流行是相輔相成的。在1993年喬丹退役之後,兩支超級中鋒所在的球隊就會師總決賽。當時休斯敦火箭三分出手15.7次高居聯盟第一、紐約尼克斯場均三分出手3.9個聯盟第九。正因為超級中鋒的存在會破壞對手內線防守吸引夾擊,才給了外線更多的機會。同樣因為外線三分球手的存在進一步拉開了三分線以內的空間,也有利於中鋒大殺器們在內線張牙舞爪。
當時兩隊在總決賽中場均三分出手次數都超過了15次,場均扔進5個三分球,甚至搶七大戰的勝負手就是換防到三分線外的奧拉朱旺一巴掌扇掉了尼克斯後衛斯塔克斯的遠投。
1993-94總決賽第七場最後時刻,大夢一掌扇飛了尼克斯最後的希望
而「超級中鋒+三分群」的成功加上三分線的縮短(7.25米6.67米)則真正讓三分球成為了各隊進攻中的重要火力。 1994-95賽季各隊的三分場均出手也從上賽季的9.9次飆升到了16.1次,在總決賽中會師的分別是三分出手聯盟第一的休斯敦火箭和第七的奧蘭多魔術。雖然年輕的奧尼爾和大夢的對抗吸引了絕大多數的眼球,但三分的較量才是雙方戰略級的對話。系列賽火箭場均射中9個三分球,魔術更是每場10記三分球得手,要知道20年後勇士奪冠時每場也才進11個!
1995年總決賽的經典站位就是超級中鋒在內線比拼,其餘射手拉開隨時等待飛來的三分機會
但隨著1995-96賽季麥可喬丹的歸來以及三分線的再次擴大,三分球在比賽中的權重又有所回落。特別是到了季後賽的舞臺上三分球仍然不是球隊信賴的常規武器,「離籃筐越近,進攻成功率越高」依然被奉為圭臬。1998年總決賽中,常規賽進攻效率第一,坐擁斯託克頓、霍納塞克、拉塞爾等頂級射手的爵士隊場均只出手10次。生死攸關的時刻三分球還不曾被球星當作可靠的殺人兵器。
到了新世紀雖然聯盟外線興起的「四大分衛們」個個都有絕活,但以三分球作為常規攻擊選項的是略遜一籌的雷·阿倫、埃迪·瓊斯、斯託亞科維奇等,科比、麥迪、卡特等雖然都用三分球轟出過神跡,但是他們真正要命的還是其他進攻手段。
本世紀初頂級外線攻擊手們都有「三分球名場面」,但還僅僅是他們的常規武器之一
三、戰略地位升級——納什和他的「七秒快攻」
2004-05賽季前,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放棄與納什續約。這位當時已年過三十、防守稀爛、前一年季後賽又被國王隊畢比一頓爆錘的白人後衛,轉投太陽後在丹東尼的「七秒進攻」框架下,突然變成了聯盟進攻最猛烈、風格最華麗的球隊發動機。不但太陽隊從前一個賽季29勝53負的西部倒數第二搖身一變成為了62勝20負的西部冠軍,個人也以15.5分11.5次助攻連拿兩座常規賽mvp獎盃。
納什的到來,讓太陽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進化,個人也成為聯盟最恐怖的「進攻增幅器」
而太陽成功的秘密除了充分利用納什的組織進攻才華大幅提升進攻節奏和成功率外,就是第一次將三分球作為戰略武器來擴大球隊進攻空間。
其實太陽雖然那一年場均出手三分24.5次高居聯盟第一,但聯盟中已經有6支球隊場均出手在20次以上,太陽比那一年科比獨自坐陣的湖人也不過每場多出手2次(湖人 22.1次),可是為什麼當時讓人感到太陽就是三分如雨、打得聯盟各隊猝不及防呢?
2004-07年的太陽打著超越時代的高水平華麗進攻
答案其實就是太陽會將多個外線射手(喬·詹森、「阿Q」理察森、馬裡昂、吉姆·傑克遜等)布置在三分線外,拉開空間供納什與小斯做「高位擋拆二人轉」。
當年太陽的招牌套路,就是三線快下、快速落成V字站位,納什在高位啟動擋拆,然後在個人進攻、小斯內切(後期還開發出外彈中投)、以及外線進攻中隨意切換。而對手忌憚於納什神乎其技的分球能力和外線一眾頂級射手,很難下決心去協防夾擊。
因此在這個體系裡,三分球不再是目的,而是戰略牽制,是拉開空間。「納什-小斯」的擋拆策動與外線三分群,是互為因果的。
納什-小斯的高位擋拆+三個外線投射點,讓當時普遍兩名內線配置的聯盟各隊苦不堪言
但這個體系在進攻端勇猛無匹,防守端卻是漏洞百出,身居四、五號位的馬裡昂、小斯的內線防守和護框能力都不算突出,一旦遇到防守伸縮能力強同時擁有頂級內線的隊伍就很可能吃癟,這也就是太陽始終無法突破擁有巔峰「GDP」的馬刺的原因。(當然2007年的敗北最大功臣是羅伯特·霍裡)。
但太陽隊的成功也確實為聯盟其他球隊指出了另一條發展道路,到2008年聯盟已經有三分之二的球隊三分出手數超過20,也誕生了「上演黑八奇蹟」的勇士、參照94火箭體系的魔術(霍華德)、火箭(姚明)鋒三分大隊。
2008-09賽季的魔術和火箭是最後兩支圍超級中鋒搭建的「三分球隊」
但最成功的無疑是奧蘭多魔術,連拿三屆「最佳防守球員」的巔峰「魔獸」霍華德,讓主教練有底氣在鋒線擺上兩個「不三不四」的高個炮臺——拉沙德·劉易斯和特科格魯,再加個外線尼爾森、阿爾斯通、皮特魯斯和考尼特·李等一眾三分高手,讓魔術建成了「內線魔獸一柱擎天、外線三分群狼環繞」的原始「一星四射體系」。有霍華德在內線遮天蔽日,魔術的防守相比太陽就紮實太多了。
於是魔術2008-09賽季打出了隊史最佳的59勝23負的常規賽戰績,8人場均能進1個以上的三分球。在東部決賽中他們擊敗了勒布朗·詹姆斯的克利夫蘭騎士隊,雖然接近巔峰的詹姆斯系列賽場均砍下誇張的38.5分8.5個籃板8次助攻,但魔術以場均40.8%的命中率扔進10個三分球生生把騎士送回家釣魚,又一次阻擋了科比&詹姆斯「24Vs23」的總決賽大戲。
那一年的詹姆斯不是輸給了「魔獸」霍華德,而是輸給了以特科格魯為首的外線火力群
至此沒有哪一支nba球隊會認為三分球只是聊勝於無的「小把戲」了。
四、三分盛世降臨——庫裡哈登、兩種極致
「告訴邁克-丹東尼,他被平反了!我們剛用所有人抱怨的方式踢了所有人的屁股!」2015年總決賽勇士助理教練、後來執教鵜鶘的阿爾文-金特利向記者動情說道。
五年前,2010年,他作為主教練陪著納什,帶領那支「七秒進攻」的旋風太陽搏到了最後的薄暮黃昏,在西部決賽輸給了最後奪冠的科比。而現在的勇士主帥斯蒂夫-科爾,則是當時太陽的總經理。
2015年庫裡和勇士的奪冠終於為「三分球」和「快打進攻」在總決賽最高舞臺上實現了突破
那一年的勇士變得有多好?
67勝15負。防守效率聯盟第一,進攻效率聯盟第二。全季射出2217個三分球當時歷史第三,883次得手歷史第二。常規賽速率(pace)聯盟第一。歷史第一的快打三分隊。而核心就是庫裡——2015、16年常規賽mvp。
而讓庫裡和勇士破繭成蝶的那個人叫史蒂夫·科爾。他是公牛後三連冠時期的替補神射手,甚至在公牛王朝分崩離析後又跑到馬刺再奪兩冠,手握五枚戒指從容退役。而後又在Tnt擔任嘉賓解說員,和奧尼爾、巴克利插科打諢。07年擔任太陽隊總經理打造太陽隊的「快打旋風」,14年執教勇士其實是他的教練處女作。
但他是個神投手,職業生涯三分命中率高達45.4%排名NBA歷史首位的他明白庫裡應該在怎樣舒適的體系中打球。
同為神射手的科爾,既是庫裡的主教練,也是納什在太陽的總經理
他讓組織、防守能力極為出色的格林頂替全明星大衛·李首發,讓高價籤來的伊戈達拉打替補。通過格林-博古特這對掩護、策應能力極強的內線引爆了庫裡的無球進攻威脅。並在總決賽1:2落後的情況下祭出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死亡五小」,最終讓這個賽季的勇士一飛沖天,也徹底地改變了nba。
庫裡之前沒有人把遠射當做常規進攻武器,因為三分多半需要定點空位跳投才能保證命中率。偉大射手如阿倫、米勒和伯德在三分線外更多也還是接球投籃。
而庫裡接球三分命中率47%,運球後的三分則達到命中率43%。所以真正讓他獨樹一幟的就是能以匪夷所思的效率,在眼花繚亂的運球後投進三分,或者借個擋拆就直接走你!
和阿倫、米勒、湯普森相比,庫裡的三分數據並沒有明顯優勢,他真正可怕的是投三分的方式!
普通投手,站在空位、球傳過來、一錘定音,如今這是聯盟外線的基本功。
優秀射手,通過掩護、空切、球到人到、手起刀落。比如雷·阿倫、克雷-湯普森、雷迪克等。
而庫裡,是運著球,進入射程範圍(整個半場)後,隨時隨地開火。而他用這樣的方式,每年以40%以上的命中率投進260個以上三分,15-16賽季更是扔進了402個!(場均5.1個)。
是史蒂芬·庫裡的投籃和勇士的奪冠,讓持球後投三分「合法化」,之後的哈登、利拉德、甚至是詹姆斯都將其升級為主要的進攻武器。
而詹姆斯·哈登和他的航天城,則是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最堅決甚至最偏執的踐行者。
如果說年輕時的喬丹和詹姆斯進攻端的大包大攬是天賦異稟、登峰造極的話,那麼哈登的「地板流」打法、追求效率的「三分+禁區+罰球」得分,則將球權高度集中的「個人進攻輻射全隊三分」的模式用到了極致。
哈登近幾年在火箭的表現,將個人持球進攻對比賽的影響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哈登一人高位突破或擋拆(現在連「擋拆機器」卡佩拉都不要了)殺入內線,或個人取分或分到外線遠射,火箭就是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成為了近年來「勇士王朝」在西部的最大對手。而哈登在連拿兩座「得分王」(今年大概率也是他的)的同時,也持續貢獻著「60+」、「50+15+15」的重磅三雙,以及背靠背「50+」、連續5場「40+」、連續32場「30+」這樣如喬丹、科比再次降臨般的神奇得分表演。
與之對應的是火箭隊已經連續三年位列聯盟三分出手榜第一,去年更是達到了誇張的45.4次,已經超過了總出手的50%!(場均總共才出手87.4次)
於是到如今這個時代,聯盟的三分出手數量已經暴漲到每隊33.8次,最差的步行者也有27.5次,嗯也就是2004-05賽季太陽隊的水平。
近幾年火箭對三分球的依賴已經到了癲狂的地步,甚至上賽季三分出手已經超過了兩分球出手
因此聯盟的球隊要麼如猛龍、掘金走上了「低配版」勇士的傳切道路,但更多的是學習火箭開啟了「大控球者」時代,也讓特雷·楊、東契奇等後起之秀的數據無比華麗。
五、未來暢想——「四分球」並非空穴來風
本世紀初凱爾特人「搖擺大前鋒」安託萬·沃克在面對媒體「你為什麼投那麼多的三分球」時,隨意說出了一句「因為沒有四分球」成了全世界的笑柄。可是按照現在nba的情形發展下去,沒準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聯盟「重裝升級」的四分手了。
安託萬·沃克十幾年前的「玩笑之言」,很有可能在未來一語成讖
2016年常規賽庫裡半場絕殺「王炸雙少」的雷霆、去年季後賽利拉德絕殺雷霆(威少為什麼總是你?)、以及哈登標誌性的「雙後撤步」三分球都是為了提升投籃空間的有意之舉。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兩步四大皆空」,聯盟明星們越來越恐怖的遠射實力已經讓傳統7.25米的三分線越來越無法滿足他們了。
庫裡、利拉德們仿佛在用一個個超遠三分提醒我們「是時候設劃條四分線」了
而更誇張的是連一向坐陣內線的中鋒們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嘗試三分球。且不說常規賽冠軍雄鹿的「3D板鋒」布魯克·洛佩斯,就連霍華德、本賽季聯盟前三的中鋒恩比德、約基奇、唐斯每場要在三分線外出手3.7、3.5、7.9次,聯盟中鋒位置場均出手次數也已經達到了每場1.5次,也就是說如今每場比賽我們都能看到兩邊中鋒們投3個三分球!
今年的全明星三分大賽第一次在三分線外6英尺(約1.82米)處增加兩個超遠投籃點,價值3分,距離籃筐超過9米,這是否就是nba四分線的雛形呢?
2020年三分大賽已經先行一步設立了超遠距離的「四分球」,這會不會給nba帶來更勇敢的嘗試?
看著如今球星們越來越誇張的投射距離,以及因為空間拉大帶來的那些「體毛級」的身體對抗,相信nba.最初引進三分球的決策者們也不會想到三分球如今會如此爆發性地增長,甚至徹底改變了籃球這項運動。
不知作為讀者的您,認不認可這樣的改變呢?
附:作者評選的nba歷史十大三分手(非投手)
史蒂芬·庫裡
雷·阿倫
拉裡·伯德
哈登
雷吉·米勒
湯普森
科沃爾
杜蘭特
雷迪克
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