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個月大、體重3kg的中國澳門寶寶小冀(化名)終於從廣東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出院啦!新生兒正常的體重值3公斤,可是小冀經歷了好幾次生死後獲得的「成就」!
小冀是今年8月、9月以來,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救治的第5例由澳門跨境轉運來的危重先心寶寶。
由於新冠疫情的蔓延,今年各地人員的交流和活動均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並不會因疫情而減少。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拍板:「絕不放棄任何一名病患者!」在不違反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下,5名澳門危重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獲跨境轉運到省醫,完成手術矯治,康復出院。
「我開心得難以言說。當時醫生說他的心跳快停了,我們是懷著孤注一擲的心情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更沒想到我的寶寶這麼快就能出院。」9月24日,懷抱著一個2個月大,體重3kg的寶寶,小冀(化名)爸爸興奮地說。
小冀是今年8月、9月以來,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救治的第5例由澳門跨境轉運來的危重先心寶寶。
人間值得
跨境轉運救治澳門危重先心寶寶
3kg,是一個正常新生兒的體重。可對於小冀,能長到這個體重,是他出生後2個月,經歷了好幾次生死後獲得的「成就」。
「作為父母,我們哭了無數次。但是我們很驕傲,他戰勝了病魔,此刻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恩,多虧了祖國母親張開的懷抱,多虧了澳門特區政府的積極斡旋,也多虧了廣東省人民醫院醫護精湛的技藝和耐心的護理。」小翼爸爸再次強調。
「叮鈴鈴……」8月25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轉運電話再次響起,對方是澳門山頂醫院的醫生。「我們這裡有個寶寶,7月13日出生,早產31+周,出生體重1.65kg,現在2.6kg。剛出生他就嘴唇發紫,做心超他有複雜性心臟病(肺動脈閉鎖、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早期用前列地爾可以維持經皮血氧80%左右,但是昨天突然心跳快停了,我們插了氣管插管,做了胸外按壓,現在暫時緩過來,但是還是很危重,你們能派車過來接麼?」
這是第三次接到澳門醫院的電話,省醫新生兒科轉運團隊熟練地帶著新生兒轉運系統(配備呼吸機、監護儀、吸痰機、保暖箱、輸液泵以及各種搶救藥物)出發到拱北口岸等待,接到患兒後迅速趕回醫院。烈日炎炎,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整個流程醫護人員穿戴防護服,時刻照看寶寶並作出處理,寶寶在呼吸機支持及嚴密監測下安穩地轉回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作為父母,一個早產沒足月的寶寶,體重2.6kg,此時要接受心臟手術。這種手術在一般人看來是要命的。儘管我院曾成功完成體重最輕為1.1kg的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也成功完成許多不能等待的小於2kg寶寶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但我們非常能理解家屬的心情,經評估,決定幫助寶寶養到更大再做手術。」新生兒科劉玉梅主任說。
經過有效的內科處理,寶寶病情穩定逐漸穩定,並且在入院後2天後撤除呼吸機,甚至不需要吸氧。「醫護團隊又面臨新的難題。如果馬上做手術,畢竟不完成心臟矯治手術,可能再次出現病情惡化需要搶救;如果分期手術,患兒這麼小,可以先做個通道引流肺動脈的血,緩解症狀,等長大一點再做第二次手術;如果住院養大一點,有直接做根治手術的可能性,這樣能徹底解決隱患。經與家屬反覆商量,也憑藉著心外小兒科屢屢手術成功的經歷,家屬選擇信任我們,在入院半個月後,體重增長至3kg時給寶寶做了根治性手術,成功矯治了肺動脈閉鎖,修補了室間隔缺損和房間隔缺損,結紮了動脈導管未閉,也就是說,寶寶的心臟重新接近正常結構。」主任醫師溫樹生介紹到。
「當初在澳門輾轉了2家醫院,住了1個月多,後來病情突然加重,有人告訴我們還是需要到國外或者香港救治,當時好迷茫。後來通過醫管局得知,之前有好幾個病情很重很重的寶寶轉去廣東省人民醫院做心臟手術,效果不錯,我決定試一試!」患者父親介紹。
心臟手術有多難,心臟術後有多危重,術後的日子有多煎熬,也許只有寶寶的父母能體會。儘早剛做完手術的時候,寶寶心臟受到打擊,心功能暫時性的低下,寶寶全身水腫的很厲害,但是寶寶很爭氣,每一天都有進步,很快心臟就恢復了正常的功能,擺脫了呼吸機,擺脫了氧氣,擺脫了靜脈用藥,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懷抱。
這一天,等了很久,但是值得。省醫醫護人員也異常欣慰。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兩個月5例先心嬰幼兒跨境救治
由於新冠疫情的蔓延,今年各地人員的交流和活動均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並不會因疫情而減少。
廣東省人民醫院轄下的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作為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機構,影響力輻射整個華南地區及港澳臺乃至全國,即使疫情期間,亦有大量病人不遠千裡前往就醫。
病毒無情人有情,據統計,8月-9月間,澳門已經有5例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在兩地醫護人員及珠海海關、珠海邊檢、澳門衛生局等機構的通力合作下,從澳門轉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就醫,其中就有3例入住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均診斷為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分別為:重度主動脈縮窄/室間隔缺損(3kg,1月齡),極重度肺動脈瓣狹窄(2.95kg,2天大)和肺動脈閉鎖/室間隔缺損(2.62kg,31+6周早產兒,糾正胎齡38周)。
病情複雜,體重低,一個個棘手難題,均由心外小兒科主任溫樹生帶領的團隊下巧妙化解。
這些病人到達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後,由新生兒科醫師評估病情,緊張而有序地安排超聲心動圖及心臟CT檢查,經心兒科、心外小兒科、新生兒科及影像科多學科會診,評估手術指徵,共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有條不紊的完成手術治療,均治癒出院。
20年前歷史如今延續
可能有人好奇:為什麼疫情期間澳門先心患兒轉診至廣東省人民醫院治療?記者了解到,兩地的合作其實與與一段20多年前的一段歷史有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東省人民醫院德高望重的老院長羅徵祥帶領心臟外科團隊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幫助其創立了心臟外科,為推動澳門地區醫療技術發展尤其是心臟外科專業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後兩院交流一直緊密。
疫情曾一度隔斷了兩院正常的兩地醫療交流。但是對於幾個複雜為重的先心病患兒來說,病情不能等。
第一個患兒在胎兒期就確診為室間隔缺損合併主動脈弓發育不良,出生前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兒童心臟外科取得聯繫,出生後分別在澳門的鏡湖及山頂醫院密切監護患兒的生命體徵變化及積極的內科救治。兩院的新生兒及心兒內科監護及治療水平非常高,守護了這些危重症寶寶們渡過了第一階段的危險期,同時在穗港兩地申請轉診治療。
適逢新冠病毒疫情嚴格管控,申請手續較往常複雜,經請示,省醫院長餘學清當即拍板,表示絕不放棄任何一名病患者。在不違反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下,省醫團隊創造條件,克服困難,向澳門地區的患者伸出援助之手。在患兒病情出現變化之時,轉診至省醫並及時手術,術後順利康復。有了第一例患兒的經驗,之後4名患兒均順利轉診,完成手術矯治,康復出院。
縱使病毒再無情,在祖國媽媽愛的呵護下,孩子們都會健康成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藍溪、靳婷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藍溪、靳婷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藍溪、靳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