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向海外闡發中國導演觀點,田蔓莎:西方對中國戲劇的了解還太少

2020-12-05 瀟湘晨報

紅星新聞:這次疫情,包括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都關閉了所有劇院,國內的劇院演出也處於停滯狀態,但最近也有一些劇場嘗試做線上演出。作為戲劇導演,您在這段時間,對戲劇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思考?

田曼莎:面對全球爆發的疫情,每個人都身在其中而無法逃避。防疫隔離,雖限制了人的行動,卻沒限制人們的思考。在這段日子裡,戲劇人面對劇院關閉、演出不能進行,一些人也沒了固定收入,但他們仍然有很多人堅守著自己對戲劇的那份理想和責任,嘗試著用各種形式與藝術和觀眾保持著連接,這讓我非常感動。

當然,我更多時候思考的是,我能為戲劇或戲劇人做些什麼?我應該怎麼去做?面對全球疫情的蔓延和未知,也許真是到了我應該反思的時候了。在我心中,戲劇是神聖的,戲劇的力量,是來自於它對人的終極關懷和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深度關注與真實反映。我希望能繼續帶著我的真誠去創作下一個劇目。

紅星新聞:從林兆華到王翀,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了導演們各自的觀點和感悟,您在參與訪談中,哪位導演的表述對您影響最大?

田曼莎:我有幸反覆閱讀了每位導演的文章。我認為,書中每位導演都有自己獨到的藝術觀點。從林兆華導演說的「莎士比亞為我所用,我不為莎士比亞服務,我只為我自己服務」;王曉鷹的「中國意向,現代表達」;趙川的「 在排演中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謬誤,探索如何避免或更正它們」;張曼君談到的「當前的導演過於「炫」,不夠「靜」;過於「亂」,不夠「淨」;過於「狂」,對傳統不夠「敬」;郭小男導演提出的「舊中有新,新中有根」;孟京輝導演認為的「先鋒性是一種創作狀態,一種豪邁的人生姿態……」;田沁鑫導演提出的「中和之美,超脫之虛,誇飾之奇,禪意之說」;盧昂導演提到的「重拾古典戲曲之古風遺制,回歸古典戲曲之自由精神……」;李建軍導演說的「真實的世界是需要被發現的。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未必等於真實,生活被撕裂了,重組了,也許更真實」。 周可導演說的「戲劇於我是一種修行:見天,見地,見人心! 」王翀導演說的「想要改造戲劇,首先要改造自己」等,這些觀點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啟發和重要價值的。

採訪林兆華導演

採訪郭小男導演

紅星新聞:這本書先有德文版,再有中文版,本身也是為了讓西方更了解中國戲劇,但我們也看到,僅在翻譯上,不同的語言轉換容易造成誤差。而戲劇本身的東西方交流,會不會也相似的問題?

田曼莎:這本書是由中德(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處、上海戲劇學院、柏林自由大學「表演文化交織國際研究中心」)三方合作資助出版的書籍,所以在出版德文和中文版時,確實遇到了中文翻英文、英文翻成德文,又從德文翻回中文的多次翻譯轉換問題。多語種多次的翻譯過程中,確實出現了「翻譯轉換過程的誤差」。還好,我們最後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當然,在中西文化(戲劇)的交流過程中,因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習慣的異同,在交流合作過程中,產生誤解或不能達成共識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我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經驗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交流雙方的真誠和相互尊重,然後就是要傾聽對方的聲音,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有對本民族文化的客觀認識和自信,做到不卑不亢。我想,這樣的交流合作,雙方的誤解會減少很多。

紅星新聞:誠如宮寶榮教授所言,中西方的戲劇交流,雙方不相等、不相稱,這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語境、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的戲劇作品有著較高的地位,我們應當怎樣發出自己的聲音?孟京輝、王曉鷹、王翀、李建軍等導演也進行了自己的嘗試,您認為中國文化進入國際語境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田曼莎:是的,中西方戲劇的交流是不對等或不對稱的。這裡面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中國的戲劇書籍在國外翻譯出版很少,而西方戲劇書籍在中國的翻譯出版很多。中國人對西方戲劇的了解,遠比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了解更多更深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本書的動因。

當然,近四十年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的戲劇和藝術家被邀請到國外合作或演出的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徵服或者完全得到西方觀眾認同的中國戲劇作品不是特別多。所以,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中國戲劇書籍在西方出版發行,有更多的導演作品能夠呈現在世界各地的舞臺。

紅星新聞:大部分導演對新媒體、新技術在舞臺上的應用還很謹慎,這方面西方嘗試較多,對中國傳統的戲劇比如川劇來說,是否很難找到新技術融入到舞臺與表演形式?您在今後導演時會考慮做一些具體實驗嗎?

田曼莎:我喜歡新媒體,但是,在傳統戲曲劇目中使用這個新技術我是非常小心和謹慎的。好的導演在運用新媒體技術時,不僅能改變舞臺的視覺呈現效果,也可以讓舞臺有很多新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發展出一種全新的舞臺語言和樣式,改變演員原有的表演習慣, 讓新媒體技術成為舞臺和表演的一個有機部分, 與演員形成一種相依相融的表演整體。

我看過一些把新媒體技術用在戲曲新戲中的演出,說實在話,能把新媒體技術與戲和演員表演融合得好的戲曲作品不多見。所以,我是非常小心和謹慎的對待新媒體這個新技術的,除非我的新劇目需要或者我真的可以把表演和新媒體很好地互融和改變,不然,我不會輕易選擇使用這個新技術的。

田蔓莎當代越劇《十二角色》

田蔓莎川劇《馬克白夫人》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對談回顧|在戲劇裡,我們最希望保有的就是年輕人的目光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田蔓莎博士表示,年輕人的目光總是充滿一種渴望,激發著她努力去學習新的知識,分享更多的經驗,這能給予她活力,是十分令人興奮的。來到深圳,這座城市給她的第一感覺就是年輕、富有創造力,這裡的青年人對戲劇的關注和熱情遠超過中國很多城市。
  • 這位謝晉張藝謀田壯壯賈樟柯的義大利好友,可能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
    「我會開設電影節策劃、電影翻譯、電影建築設計等課程,我想我還能為中國電影做很多事。」接受新民晚報記者專訪時,他誠懇道。賈樟柯在威尼斯電影節領獎 ▲03選擇上大,是因為上海「我40年以來,主要工作就是為很多亞洲導演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幫助他們對接國際電影節,我們希望最起碼在上大,可以開設一門叫『電影
  •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表演專業委員會今日掛牌
    他表示,我們的時代需要建立視野更開闊、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博的「大戲劇文學」理念,以便讓戲劇文學更好地跟上中國和世界前進的腳步。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表演專業委員會正是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長、應運而生的。李東才還高度評價戲劇表演專委會的價值和實力。他表示,專委會具有深厚的專業造詣和廣泛的表演藝術與戲劇文學資源,有利於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整體水平和國際對話能力的提升。
  • 專訪:尋找講述中國故事的不同角度——訪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
    新華社塞拉耶佛9月22日電專訪:尋找講述中國故事的不同角度——訪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切維奇  新華社記者張修智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講述中國故事的角度,這個角度既要與以往西方電影中講述的中國故事不同,又要能吸引西方觀眾。」塞爾維亞導演姆拉登·科瓦切維奇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說。
  • 歐洲新聞臺播出中國抗疫紀錄片,海外網友:感謝靠譜的中國
    麥卡·芬克艾美獎紀錄片導演系列紀錄片《中國抗疫志》是對塑造全球友華觀點的一次嘗試。一連串的國際聲音告訴我們,中國的反應是迅速、透明和有效的,並使世界受益的。中國在遏制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表現出了非凡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史實不容辯駁——專訪中國邊疆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攀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史實不容辯駁。此時再度炮製謊言是另有目的。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攀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史實不容辯駁。此時再度炮製謊言是另有目的。
  • 「好書推薦」闡發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經驗——《當代中國文藝政策...
    「好書推薦」闡發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經驗——《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發展史》創作談 2020-03-11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六代導演:獵奇中國,迎合西方?
    1993年《上海藝術家雜誌》第4期,北京電影學院85級以導演,攝影,錄音,美術,文學系全體畢業生的名義,發表一篇《中國電影的後「黃土地」現象——關於一次中國電影談話》的學術論文。中國有太多的電影導演與電影編劇受到了《黃土地》的影響,且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之中,但85級地這篇文章則唱出了反調——正如,過去第五代導演把批判地鋒芒對準第四代導演一樣,第五代導演也成為了第六代導演們集體批判地對象。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在1960年移居美國之前,白之作為英國少數幾位中國話本小說研究專家,首開中國古典戲劇研究新局面。其博士論文《古今小說考》是英國第一部關於《古今小說》(又稱《喻世明言》)的專著(內含小說的譯文、論文長達499頁);1958年刊行的《明代短篇小說選》使其成為最早將中國神仙志怪小說翻譯到西方的人。
  • 【專訪】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為什麼中國觀眾著迷日劇 日本觀眾看...
    界面文化: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藝術電影,都是通過參加國際電影節得到西方主流電影界的了解和認可的。在中國 ,知識分子和電影學者也會從東方主義的角度去分析和批評第五代導演的作品,日本的知識界是怎麼看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批走出國門的日本電影人和他們的作品的?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湯顯祖的《牡丹亭》因而產生超越前人的光亮,形成穿透歷史的輻射力,在中國戲劇史上取得如同牡丹花般堂皇富麗、雍容華貴的國花位置。湯顯祖的《南柯記》《邯鄲記》,更是透示出他對傳統文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價值實現與社會體制合理性的深入思考,充滿了對社會現實秩序的批判意識和否定精神。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是時代的扛鼎之作,將中國戲曲帶向了高深的哲學思考層次,享有不朽盛譽,成為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的經典作品。
  • 限時免費觀劇|特佐普洛斯導演古希臘戲劇《特洛伊婦女》
    疫情下的旅途:從雅典到石家莊我在希臘學戲劇西方戲劇起源地的戲劇演員夢我是如何在雅典完成自己第一部中希合作戲劇作品 | 希臘版《霸王別姬》誕生記>至今思項羽:《霸王別姬》的希臘之旅古希臘人竟然用戲劇來治療疾病從即興表演中看希臘戲劇演員對中國戲劇的感受希臘版《霸王別姬》:如何面對東西方戲劇中的文化差異樂行:古希臘戲劇與中國戲曲比較之我見從文化交流實踐經驗談中希戲劇當如何交流
  • 三大劇集導演共話東方美學: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王志豔 趙宇嬌)1月14日,《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導演張挺齊聚北京,共同討論劇集中的文化地理、東方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同時他也表示,宋朝對「禮」的重視與他的人生經驗也正契合:「《鶴唳華亭》參照宋,宋代非常重禮儀,不光是禮制、禮教、禮節,還包括整個文化藝術呈現出的也是守禮之美。」《大明風華》導演張挺 主辦方供圖張挺出生在山東濟南。山東尚武,他在菏澤讀書的時候,早上出門,「覺得菏澤市人都出來了,都在街上打拳。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朝日新聞》消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本文發表於2019年11月,南方人物周刊就中日關係問題在香港專訪了傅高義 「我開始去日本是1958年,呆了兩年。
  • 抹黑中國無底線 起底西方媒體三大套路
    在西方國家生活過的人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地民眾印象中的中國,往往和現實的中國差距巨大。究其原因,某些西方媒體背棄職業操守,罔顧基本事實,肆意發表抹黑中國的報導。這些無底線的謠言,成為西方反華政治勢力進行政治操縱的工具,同時也加深了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誤解。
  • 讓全世界愛上中國醬酒,酣客帶領海外粉絲探秘茅臺鎮
    而且通過觀看《天釀》如夢如幻的演繹茅臺千年醬香文化及醬香酒古法釀造過程的實景演出,讓這些外國友人深度了解了中國醬酒的文化淵源。  很多來自海外的中國醬酒粉絲,在體驗和學習了之後,都為中國醬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醬酒的豐富香味和神奇體感而驚嘆,不僅加深了外國友人對中國醬酒文化的了解
  • 瑞士出版人尼爾·安德森:新冠疫情中,西方是如何「兩步走」向中國...
    最近,記者採訪了定居於法國的瑞士出版人尼爾·安德森(Nils Andersson)先生,他曾就西方民主社會制度性危機的問題接受過人民網專訪。此次,安德森先生對西方媒體及政客針對中國新冠防疫的批評輿論進行了分析,並指出這是西方政客為了緩解內部經濟壓力、向中國「甩鍋」的兩步走策略。
  • 這才是中國的後疫情時代!日本導演正義發聲,給西方一記響亮耳光
    就在美國對中國的抗疫成就不斷抹黑之時,一位日本導演站了出來,通過拍攝疫情之後最真實的中國,來為中國洗刷了那些不白之冤。日本導演紀錄中國的「後疫情時代」2020年,「抗疫」成了貫穿我們一整年的詞彙,中國雖然是率先暴發新冠疫情的國家,但是卻用最快的速度走了出來,同時也書寫下這隻屬於中國的「抗疫史詩」。中國不僅在在本國抗擊疫情上表現出眾,還為世界抗疫做出了巨大貢獻。
  • 專訪 | 艾爾平方李姝潔:除了情懷 中國動畫還需要些什麼
    近日,其創始人、電影《十萬個冷笑話》的導演李姝潔女士接受了四川電視節辦公室專訪。現如今,中國動畫行業的環境變好了,但也需謹記探索路上不會一直順風順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潮水終有退去的時候。現如今的環境值得驕傲和珍惜,除了滿腔的熱愛,還需要繼續紮實的走下去,把技藝磨練得更加純熟,讓創意生產的經驗方法得到傳承,也讓中國動畫再次走向輝煌。
  • 中國網文,火到海外!
    《白皮書》顯示,中國網絡文學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全球讀者的歡迎與認可。從網絡文學出海整體規模來看,截至2019年,國內向海外輸出網絡文學作品1萬餘部,覆蓋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網文平臺的海外用戶活躍度不斷上升,海外作者成為一股重要的創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