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這次疫情,包括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都關閉了所有劇院,國內的劇院演出也處於停滯狀態,但最近也有一些劇場嘗試做線上演出。作為戲劇導演,您在這段時間,對戲劇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思考?
田曼莎:面對全球爆發的疫情,每個人都身在其中而無法逃避。防疫隔離,雖限制了人的行動,卻沒限制人們的思考。在這段日子裡,戲劇人面對劇院關閉、演出不能進行,一些人也沒了固定收入,但他們仍然有很多人堅守著自己對戲劇的那份理想和責任,嘗試著用各種形式與藝術和觀眾保持著連接,這讓我非常感動。
當然,我更多時候思考的是,我能為戲劇或戲劇人做些什麼?我應該怎麼去做?面對全球疫情的蔓延和未知,也許真是到了我應該反思的時候了。在我心中,戲劇是神聖的,戲劇的力量,是來自於它對人的終極關懷和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深度關注與真實反映。我希望能繼續帶著我的真誠去創作下一個劇目。
紅星新聞:從林兆華到王翀,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了導演們各自的觀點和感悟,您在參與訪談中,哪位導演的表述對您影響最大?
田曼莎:我有幸反覆閱讀了每位導演的文章。我認為,書中每位導演都有自己獨到的藝術觀點。從林兆華導演說的「莎士比亞為我所用,我不為莎士比亞服務,我只為我自己服務」;王曉鷹的「中國意向,現代表達」;趙川的「 在排演中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謬誤,探索如何避免或更正它們」;張曼君談到的「當前的導演過於「炫」,不夠「靜」;過於「亂」,不夠「淨」;過於「狂」,對傳統不夠「敬」;郭小男導演提出的「舊中有新,新中有根」;孟京輝導演認為的「先鋒性是一種創作狀態,一種豪邁的人生姿態……」;田沁鑫導演提出的「中和之美,超脫之虛,誇飾之奇,禪意之說」;盧昂導演提到的「重拾古典戲曲之古風遺制,回歸古典戲曲之自由精神……」;李建軍導演說的「真實的世界是需要被發現的。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未必等於真實,生活被撕裂了,重組了,也許更真實」。 周可導演說的「戲劇於我是一種修行:見天,見地,見人心! 」王翀導演說的「想要改造戲劇,首先要改造自己」等,這些觀點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啟發和重要價值的。
採訪林兆華導演
採訪郭小男導演
紅星新聞:這本書先有德文版,再有中文版,本身也是為了讓西方更了解中國戲劇,但我們也看到,僅在翻譯上,不同的語言轉換容易造成誤差。而戲劇本身的東西方交流,會不會也相似的問題?
田曼莎:這本書是由中德(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處、上海戲劇學院、柏林自由大學「表演文化交織國際研究中心」)三方合作資助出版的書籍,所以在出版德文和中文版時,確實遇到了中文翻英文、英文翻成德文,又從德文翻回中文的多次翻譯轉換問題。多語種多次的翻譯過程中,確實出現了「翻譯轉換過程的誤差」。還好,我們最後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當然,在中西文化(戲劇)的交流過程中,因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習慣的異同,在交流合作過程中,產生誤解或不能達成共識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我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經驗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交流雙方的真誠和相互尊重,然後就是要傾聽對方的聲音,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有對本民族文化的客觀認識和自信,做到不卑不亢。我想,這樣的交流合作,雙方的誤解會減少很多。
紅星新聞:誠如宮寶榮教授所言,中西方的戲劇交流,雙方不相等、不相稱,這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語境、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的戲劇作品有著較高的地位,我們應當怎樣發出自己的聲音?孟京輝、王曉鷹、王翀、李建軍等導演也進行了自己的嘗試,您認為中國文化進入國際語境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田曼莎:是的,中西方戲劇的交流是不對等或不對稱的。這裡面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中國的戲劇書籍在國外翻譯出版很少,而西方戲劇書籍在中國的翻譯出版很多。中國人對西方戲劇的了解,遠比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了解更多更深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本書的動因。
當然,近四十年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的戲劇和藝術家被邀請到國外合作或演出的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徵服或者完全得到西方觀眾認同的中國戲劇作品不是特別多。所以,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中國戲劇書籍在西方出版發行,有更多的導演作品能夠呈現在世界各地的舞臺。
紅星新聞:大部分導演對新媒體、新技術在舞臺上的應用還很謹慎,這方面西方嘗試較多,對中國傳統的戲劇比如川劇來說,是否很難找到新技術融入到舞臺與表演形式?您在今後導演時會考慮做一些具體實驗嗎?
田曼莎:我喜歡新媒體,但是,在傳統戲曲劇目中使用這個新技術我是非常小心和謹慎的。好的導演在運用新媒體技術時,不僅能改變舞臺的視覺呈現效果,也可以讓舞臺有很多新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發展出一種全新的舞臺語言和樣式,改變演員原有的表演習慣, 讓新媒體技術成為舞臺和表演的一個有機部分, 與演員形成一種相依相融的表演整體。
我看過一些把新媒體技術用在戲曲新戲中的演出,說實在話,能把新媒體技術與戲和演員表演融合得好的戲曲作品不多見。所以,我是非常小心和謹慎的對待新媒體這個新技術的,除非我的新劇目需要或者我真的可以把表演和新媒體很好地互融和改變,不然,我不會輕易選擇使用這個新技術的。
田蔓莎當代越劇《十二角色》
田蔓莎川劇《馬克白夫人》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