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記一味中藥——葛根

2020-12-17 岐黃之後

葛根是以根塊為藥物的主要部分,此藥物有昇陽止瀉、生津止渴、解肌退熱的作用。

一、葛根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

葛根不僅有清熱作用,而且可兼治消渴(糖尿病)。

2.解表

葛根的解表作用,無論對於風熱或是風寒表證,均可使用。常與清熱藥配伍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

3.昇陽

葛根的昇陽可以生發脾胃清陽之氣,有發散疏通之性。

4.止瀉

葛根味辛,能使身體清氣上升而止瀉。現代也用葛根治療胃下垂、便秘、膽汁分泌不良及胃腸道平滑肌運動不良等症。

5.解酒

葛根對飲酒過度,損傷脾胃導致口渴、胃口不佳、嘔吐等有一定幫助。葛根的有效成分可加速乙醇在體內的代謝與排洩,幫助酒醒和緩解宿醉的頭痛。如酒醉不醒者,可用鮮葛根搗汁飲下;飲酒過量導致嘔吐,可服葛花丸。

二、現代藥理作用

1.抗心律失常的功效

其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是藥物中葛根乙醇提取物、大豆苷元、葛根黃酮等成分。上述成分對因為心肌缺血、烏頭鹼、氯化鈣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保護患者的心肌缺血

葛根的有效成分是異黃酮等,可以對抗缺血缺氧性內皮細胞凋亡,有利於維持血管內皮細胞屏障功能,使缺血後炎症反應減少。

3.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功效

葛根主要成分中的葛根黃酮具有降低血壓、降低血脂等功效,能對糖基化終產物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

4.對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5.抗腫瘤作用

6.抗氧化自由基,免疫方面的功效與作用

三、注意事項

1.由於葛根性甘辛偏涼,易於動嘔,胃寒者當慎服;

2.夏日表虛汗多者忌服;也不可久服,恐傷胃氣。

3.另外,《滇南本草》云:「葛根,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一般作為(常用)藥物的葛根為甘葛。苦葛為同屬植物雲南葛根(分布在雲南、西藏等地)的塊根,味苦而不甘,有毒,一般供製備農藥用,不入中藥用。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味中藥:葛根
    中藥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的根。中醫認為葛根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透發麻疹,昇陽止瀉的功效與作用。【別名】甘葛,粉葛根。【來源產地】中藥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落葉草質藤本植物葛的乾燥根。野生或栽培。粉葛根土產於廣西、廣東。多為栽培品。北葛根主產於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均為野生。【採收炮製】切片或塊,生用。以塊大,質堅實,色白,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葛根
    文章綜合執業藥師教材、中國藥典(2015年版)、《常用中藥真偽鑑別》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中藥材圖像資料庫等網絡資料!下面是今天分享的內容: 葛根 PUERARIAE LOBATAE RADIX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乾燥根。習稱野葛。
  • 每日一味中藥:使君子
    中藥使君子是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使君子有殺蟲、消積、健脾的功效與作用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來源產地:中藥使君子為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故事裡的中藥】主消渴,解諸毒——葛根
    編者按:葛根是一種豆科植物,多取於粉葛或野葛的根部,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具有解熱生津、發表解肌和昇陽透疹等功效,並能夠增加胃氣,再經由氣化產生胃液,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葛根還被廣泛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之中。
  • 每日一味中藥:金蓮花
    (《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②治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淋巴管炎:金蓮花、菊花各三錢,生甘草一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典籍記載①《山海草函》:治疔瘡大毒,諸風。②《綱目拾遺》:治口瘡,喉腫,浮熱牙宣,耳疼,目痛,明目,解嵐瘴。
  • 「故事裡的中藥」主消渴,解諸毒——葛根
    編者按:葛根是一種豆科植物,多取於粉葛或野葛的根部,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具有解熱生津、發表解肌和昇陽透疹等功效,並能夠增加胃氣,再經由氣化產生胃液,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葛根還被廣泛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之中。
  • 每日一味中藥:龜板
    中藥龜板是龜科水棲爬行動物烏龜的腹板。中醫認為龜板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龜板膠、龜苓膏、炙龜板、制龜板等別名:下甲,敗龜板,生龜板(生用)、炙龜板(砂炙用)。來源產地中藥龜板為龜科水棲爬行動物烏龜的腹板(骨質鱗甲)。烏龜多群居,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主產於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此外江西、廣東、四川、福建等地亦有生產。
  • 每日一味中藥:川烏
    中藥川烏是毛茛科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中醫認為川烏有祛風除溼,散寒止痛的功效與作用。
  • 每日一味中藥:丁香
    中藥丁香是桃金孃科植物丁香的花蕾。中醫認為丁香有溫中降逆,止痛助陽的功效與作用。別名:丁香花,雄丁香,公丁香。
  • 每日一味中藥;硼砂
    中藥硼砂是天然礦物硼砂的礦石,經提煉精製而成的結晶體,主要成分為四硼酸鈉。外用清熱解毒,解毒消腫;內服清肺化痰。常見如複方硼砂溶液、硫磺硼砂乳膏等。無明顯毒副作用。【別名】大朋砂,蓬砂,鵬砂,月石,盆砂。
  • 每日一味中藥:鶴蝨
    中藥鶴蝨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成熟果實。傳統認為北鶴蝨有殺蟲消積的功效與作用。食用需注意毒副作用。孕婦不可以吃鶴蝨。鵠蝨(《唐本草》),鬼蝨(《本草崇原》),北鶴蝨(《中藥志》),鶴蝨草。
  • 每日一味中藥:馬勃
    中藥馬勃是灰包科真菌馬勃菌的的乾燥子實體。傳統認為馬勃有清肺利咽,解毒,止血。常見如銀翹馬勃散等別名別稱:馬勃菌,馬疕,馬屁勃,馬疕菌,灰菇,馬屁包,牛屎菇,灰包菌,藥苞馬糞包。來源產地:馬勃,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下品。
  • 每日一味中藥:雞內金
    中藥雞內金是雉科動物家雞的砂囊內壁。中醫認為雞內金有消食健胃,澀精止遺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小兒複方雞內金散、複方雞內金片。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 每日一味中藥:草果
    中藥草果是姜科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草果有燥溼溫中,消食化積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十一味草果丸等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 葛根這種藥材有什麼功效?
    曾被古人當作救命之草,農村扎堆分布,你知道葛根的功效嗎?葛根和一個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東晉時期的醫學家葛洪。有一日,葛洪和弟子在野外尋到結爐煉丹之地,兩弟子終究是修為尚淺,很快就生病了,葛洪便開始為弟子找尋中藥,未果,嘗試幾次都不盡人意,有一日,他尋到一種藤本植物,用該植物根部給弟子試試,沒出幾日就好了。這種植物就是野葛了,葛洪用到的中藥材正是葛根。後來,野葛的藥用價值逐漸為人所知,為了紀念葛洪,給這種藤本植物命名時就用到了「葛」字。
  • 每日一味中藥:白屈菜
    中藥白屈菜是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中醫認為白屈菜有理氣止痛,止咳解毒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北京]。來源產地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產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 每日一味中藥:百蕊草
    中藥百蕊草是檀香科植物百蕊草帶果的乾燥全草。中醫認為百蕊草有清熱解毒,補腎澀精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百蕊草顆粒等。別名:地石榴。來源產地: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帶果的乾燥全草。
  • 一味「驅邪」的中藥!溼邪、寒邪、鬱邪挨個化解,冬天裡的護身符
    說起這個來,我首先想起了一味中藥,叫做紫蘇葉。依我看,在所有可以治療感冒的中藥裡頭,蘇葉是和咱老百姓離得最近,實用價值最高的一味藥了。紫蘇葉是什麼?它其實就是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的葉。它的顏色發紫,故而名字裡含一個「紫」字。它又為什麼叫「蘇葉」呢?
  • 每日一味中藥:刺老芽
    中藥刺老芽(刺老鴉)是五加科植物遼東楤木的根皮或樹皮。中醫認為刺老芽有氣安神,祛風利溼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鍋包刺老芽、刺老芽炒雞蛋等別名:龍牙楤木,刺龍牙,虎陽刺,刺嫩芽,刺老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