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一代將星許世友在和癌症對抗了一年多之後,還是永遠的離開了。消息發布後,各界紛紛透露著震驚、痛惜之情,大家都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都說許世友將軍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黨,交給了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將軍內心對一人,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是滿懷愧疚的。
1956年4月27日,為不佔用更多耕地,減少棺木消耗,節儉相關費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相繼在《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籤字,但是許世友將軍始終都不願意籤。「我死後不火化」,將軍這幾個字當真是驚呆眾人。原來他是想死後和母親埋在一起,以彌補自己未曾盡到孝道的歉疚之情。親情本就是這世間無比珍貴的,最終此舉也得到了中央批示:下不為例。後來「活著盡忠,死後盡孝」便成許世友一生標籤。
一、8歲入嵩山少林,練就一身好功夫,為從戎搞革命鑄鋼鐵靈魂
許世友原名許仕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於湖南省麻城縣許家窪一個普通的貧苦家庭。當時誰也想不到這個孩子,長大後會如此有出息,為中國百姓謀取美好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8歲的時候,許世友去了嵩山少林寺,鑽研中華武術。起早貪黑8年時間,習得一身好武藝,也為後來搞革命,打退敵人鑄就一身英雄膽。甚至在敵人口中,許世友還習得「飛簷走壁」之術,著實不好惹,可見許世友三個字有多讓敵人聞風喪膽。
本來許世友是一心想在少林學功夫的,但由於一次回家探親途中,遇上一地主惡少仗勢欺人,打壓窮苦百姓,想著給他一些教訓讓其長長記性,不料失手將其打死,少林寺便無法待了。而後被迫離家離寺的許世友,四處謀生計。1926年9月,許世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離隊回鄉,8月成為正式黨員,便開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二、7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隊長,4次負傷,28歲當上師長
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許世友從起初的班長,到排長、到營長,再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都在證明許世友是個不可多得的將相之才。
1932年紅四方面軍朝川陝地區轉戰,全力投入該地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工作中,許世友率部隨之前往。在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川陝蘇區歷次的反「圍剿」鬥爭和長徵中,許世友靠自己為革命奮不顧身的精神,7次加入敢死隊,兩度擔任隊長,只為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亡。
這期間他也並不是絕對的全身而退,可就算是4次負傷他也未曾有過退縮之意,反而是越挫越勇,次次都給敵人造成大傷亡。後來四川省萬源城局勢嚴峻,反「六路圍攻」必須贏。許世友便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氣概,在巧妙運用戰略戰術下,指揮部下三個團保衛住了四川省萬源城。要知道這一次鬥爭中,敵人的數量遠超己方,但最終還是被許世友打垮了。1933年7月任紅九軍副軍長兼二十五師師長,敵人只要聽說他的大名,都聞風喪膽。
三、長徵之路漫漫長,任憑任務再艱巨,我許世友都會盡全力完成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行動失敗,為擺脫敵人的包圍與追擊,紅軍主力必須轉移,從而踏上長達2年之久的長徵路。次年8月下旬,紅軍右路軍由毛主席率領北上走出草地,不料遇上國民黨胡宗南部下在甘南包座布下兵力,第49師全師出動,計劃對右路軍進行「堵剿」。許世友奉命率軍和敵人正面交戰,力求給右路軍打開向甘南方向進軍的大門。許世友接到命令便立即展開部署,在紅四方面軍第4軍和紅30軍謹遵他的命令,和敵人鏖戰兩天兩夜後捷報傳來:國民黨第49師全部被殲滅,紅軍北上之路障礙全部被掃清。
1936年7月,紅軍正值第三次過草地,許世友奉命率騎兵部隊擔任前衛,負責為紅四方面軍渡過艱險、北上甘南掃清障礙。期間騎兵部隊多次投入戰鬥之中,儘管條件艱苦,戰事緊迫,但他們依舊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為主力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當長徵之路結束,許世友隨部隊抵達陝北後,他就進入到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即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國國防大學前身)學習,並且加入到對張國燾罪行清算的鬥爭中。
四: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世友請纓上前線,隨朱德總司令出師太行山
1938年10月,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副旅長,投身於翼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中。次年2月和旅長陳賡經過多次推算後,率軍對日軍一個加強步兵中隊來個甕中捉鱉,史記「香城固伏擊戰」。此戰殲敵250餘人,俘獲8人,還成功繳獲長短槍100餘杆,九二式步兵炮2門等裝備,可謂收穫頗豐。此次大捷也被視為平原殲敵第一役,給整個解放區有非常大的震撼感,並且也讓當地抗日軍民信心大增,抗日隊伍也逐漸強大。
1940年9月,山東縱隊第三旅在渤海之濱和清河兩岸,與日、偽、頑固派軍隊多次交鋒,展開激烈鬥爭,結局都是縱隊大勝,敵軍遭受重創。而該縱隊的旅長、參謀長就是許世友。此次勝利直接扭轉了膠東原本處於被動抗日的局面,對重建當地抗日民主根據地起到決定性作用。
1942年舉國上下抗日信心暴增,10月起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多次率部和日偽軍打遊擊。期間名聲大噪,人民武裝力量越發強大,許世友三個字直叫敵人聞風喪膽。在抗日戰爭最後階段裡,攻克和收復諸多被日軍佔領並駐紮的任務中,許世友仍不辱使命。指揮部隊陸續將文登、榮城、威海衛、牟平等縣城的敵人趕走,拿回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領土,並且還成功將煙臺市和平度縣解放。
五、解放戰爭時,「牛刀子戰術」直插敵人心臟,8天時間攻克濟南
濟南隸屬山東,屬於省會城市,曾經是國民黨在山東省政府的主要聚集地。該地也是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又與華東、華北地區相連結,極具戰略意義。1948年9月,該地已經是國民黨軍在山東最後一個堅固設防城市,只要將濟南的國民黨軍趕走,就意味著敵人在山東省其他小地方的設防點將不攻而破。
同年9月,中央委派許世友為濟南戰役攻城部隊總指揮,和駐濟南國民黨軍展開戰鬥。接到命令後的許世友同譚震林、王建安一道,立馬對攻打濟南進行戰略部署制定。由於北靠黃河,南依泰山,濟南易守難攻確實是事實,可見這是場硬仗。許世友找來濟南地圖後,針對相關情報對敵軍的防禦工事、碉堡等判斷後,計劃我軍應該集中兵力,將炮火直指敵軍要害。事實證明,這「牛刀子戰術」確實厲害,在經過八個晝夜激戰後,我軍直插敵人心臟,絲毫不給敵軍喘息機會,共殲滅敵軍十萬餘人,濟南城被攻下,這場仗打得漂亮。
其實這些只是許世友將軍前半生的戎馬簡介,因為自新中國成立後,他依舊在不斷創造奇蹟。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的勝利都有他的功勞,一代將相之路並未止步於此。
六、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無愧於心,卻唯獨愧於自己的母親
自古忠義兩難全,許世友是最好的例子了。許世友幼年時,父親就走了,所以和母親的感情很好。他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8歲入嵩山少林,與母親8年之久的分離,但他始終記掛著母親,還將8年時間裡換取來的20塊大洋悉數交給母親。其實母親也明白這些錢來之不易,都是兒子在少林寺起早貪黑,抹佛像、掃院子,甚至是給人倒尿盆換來的。所以在看到這些錢的時候,母親一直說著:娘因為家窮,對不住你啊!
如果可以選擇,許世友何嘗不想陪在母親,可惜在那個並不穩定的時代裡,他不僅不能陪著母親老去,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幾十年戎馬倥傯,一心只為黨、為人民、為國家,率軍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勝仗,抒寫了一段又一段傳奇,可始終於母親心中有愧。許世友自從加入革命,就鮮有回家機會。
1952年他請假回家探親,見到母親之後心中五味雜陳,長跪不起以表兒子不能膝前盡孝之情,場景讓在場之人都為之動容。眼見兒子未有起來之意,母親讓眾人齊勸慰,才把他扶了起來。短暫相聚後,許世友返回部隊,相思之情掛於母子二人之間,只盼下次相聚。1959年,母親已經74歲了,許世友再見母親只是路過家門時的匆匆一眼。眼見當時74歲的母親,還在打柴、餵豬,心中更是愧疚難當,於是立下誓言:自己死後,一定來為母親守墳。而許世友之所以不在《倡議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字,也就是緣於這份「感情債」。因為他始終想著,活著的時候一心在盡忠,死了之後和母親埋在一起,也算是儘儘孝了。
這樣的想法或許在新時代裡,顯得有些過時,可在那個今昔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的戰爭年代裡,死後能和家人葬在一起,確實算得上一種心靈寄託。儘管「我死後不火化」這句話驚呆眾人,但他依然想要堅守這份誓言。還說自己給了兒子許光50塊錢,用於他死後買棺材用,到時候往裡面一裝就行了。兒子也想為父親實現所願,在收到50塊錢後,添了些許錢做了一口松木棺材,不過最終這口棺材並沒有用上。
對於許世友不籤火化倡議書,最終是獲得批准,領導的批示內容是:下不為例。或許就是因為這份「感情債」太讓人為之動容了吧!至於棺材,許光準備的並沒有用上,用的是尤太忠將軍,為其特意精選的一口楠木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