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8歲入少林寺,28歲做師長,敵人還以為他會「飛簷走壁」

2020-12-22 騰訊網

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一代將星許世友在和癌症對抗了一年多之後,還是永遠的離開了。消息發布後,各界紛紛透露著震驚、痛惜之情,大家都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都說許世友將軍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黨,交給了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將軍內心對一人,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是滿懷愧疚的。

1956年4月27日,為不佔用更多耕地,減少棺木消耗,節儉相關費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相繼在《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籤字,但是許世友將軍始終都不願意籤。「我死後不火化」,將軍這幾個字當真是驚呆眾人。原來他是想死後和母親埋在一起,以彌補自己未曾盡到孝道的歉疚之情。親情本就是這世間無比珍貴的,最終此舉也得到了中央批示:下不為例。後來「活著盡忠,死後盡孝」便成許世友一生標籤。

一、8歲入嵩山少林,練就一身好功夫,為從戎搞革命鑄鋼鐵靈魂

許世友原名許仕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於湖南省麻城縣許家窪一個普通的貧苦家庭。當時誰也想不到這個孩子,長大後會如此有出息,為中國百姓謀取美好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8歲的時候,許世友去了嵩山少林寺,鑽研中華武術。起早貪黑8年時間,習得一身好武藝,也為後來搞革命,打退敵人鑄就一身英雄膽。甚至在敵人口中,許世友還習得「飛簷走壁」之術,著實不好惹,可見許世友三個字有多讓敵人聞風喪膽。

本來許世友是一心想在少林學功夫的,但由於一次回家探親途中,遇上一地主惡少仗勢欺人,打壓窮苦百姓,想著給他一些教訓讓其長長記性,不料失手將其打死,少林寺便無法待了。而後被迫離家離寺的許世友,四處謀生計。1926年9月,許世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離隊回鄉,8月成為正式黨員,便開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二、7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隊長,4次負傷,28歲當上師長

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許世友從起初的班長,到排長、到營長,再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都在證明許世友是個不可多得的將相之才。

1932年紅四方面軍朝川陝地區轉戰,全力投入該地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工作中,許世友率部隨之前往。在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川陝蘇區歷次的反「圍剿」鬥爭和長徵中,許世友靠自己為革命奮不顧身的精神,7次加入敢死隊,兩度擔任隊長,只為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亡。

這期間他也並不是絕對的全身而退,可就算是4次負傷他也未曾有過退縮之意,反而是越挫越勇,次次都給敵人造成大傷亡。後來四川省萬源城局勢嚴峻,反「六路圍攻」必須贏。許世友便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氣概,在巧妙運用戰略戰術下,指揮部下三個團保衛住了四川省萬源城。要知道這一次鬥爭中,敵人的數量遠超己方,但最終還是被許世友打垮了。1933年7月任紅九軍副軍長兼二十五師師長,敵人只要聽說他的大名,都聞風喪膽。

三、長徵之路漫漫長,任憑任務再艱巨,我許世友都會盡全力完成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行動失敗,為擺脫敵人的包圍與追擊,紅軍主力必須轉移,從而踏上長達2年之久的長徵路。次年8月下旬,紅軍右路軍由毛主席率領北上走出草地,不料遇上國民黨胡宗南部下在甘南包座布下兵力,第49師全師出動,計劃對右路軍進行「堵剿」。許世友奉命率軍和敵人正面交戰,力求給右路軍打開向甘南方向進軍的大門。許世友接到命令便立即展開部署,在紅四方面軍第4軍和紅30軍謹遵他的命令,和敵人鏖戰兩天兩夜後捷報傳來:國民黨第49師全部被殲滅,紅軍北上之路障礙全部被掃清。

1936年7月,紅軍正值第三次過草地,許世友奉命率騎兵部隊擔任前衛,負責為紅四方面軍渡過艱險、北上甘南掃清障礙。期間騎兵部隊多次投入戰鬥之中,儘管條件艱苦,戰事緊迫,但他們依舊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為主力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當長徵之路結束,許世友隨部隊抵達陝北後,他就進入到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即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國國防大學前身)學習,並且加入到對張國燾罪行清算的鬥爭中。

四: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世友請纓上前線,隨朱德總司令出師太行山

1938年10月,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副旅長,投身於翼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中。次年2月和旅長陳賡經過多次推算後,率軍對日軍一個加強步兵中隊來個甕中捉鱉,史記「香城固伏擊戰」。此戰殲敵250餘人,俘獲8人,還成功繳獲長短槍100餘杆,九二式步兵炮2門等裝備,可謂收穫頗豐。此次大捷也被視為平原殲敵第一役,給整個解放區有非常大的震撼感,並且也讓當地抗日軍民信心大增,抗日隊伍也逐漸強大。

1940年9月,山東縱隊第三旅在渤海之濱和清河兩岸,與日、偽、頑固派軍隊多次交鋒,展開激烈鬥爭,結局都是縱隊大勝,敵軍遭受重創。而該縱隊的旅長、參謀長就是許世友。此次勝利直接扭轉了膠東原本處於被動抗日的局面,對重建當地抗日民主根據地起到決定性作用。

1942年舉國上下抗日信心暴增,10月起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多次率部和日偽軍打遊擊。期間名聲大噪,人民武裝力量越發強大,許世友三個字直叫敵人聞風喪膽。在抗日戰爭最後階段裡,攻克和收復諸多被日軍佔領並駐紮的任務中,許世友仍不辱使命。指揮部隊陸續將文登、榮城、威海衛、牟平等縣城的敵人趕走,拿回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領土,並且還成功將煙臺市和平度縣解放。

五、解放戰爭時,「牛刀子戰術」直插敵人心臟,8天時間攻克濟南

濟南隸屬山東,屬於省會城市,曾經是國民黨在山東省政府的主要聚集地。該地也是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又與華東、華北地區相連結,極具戰略意義。1948年9月,該地已經是國民黨軍在山東最後一個堅固設防城市,只要將濟南的國民黨軍趕走,就意味著敵人在山東省其他小地方的設防點將不攻而破。

同年9月,中央委派許世友為濟南戰役攻城部隊總指揮,和駐濟南國民黨軍展開戰鬥。接到命令後的許世友同譚震林、王建安一道,立馬對攻打濟南進行戰略部署制定。由於北靠黃河,南依泰山,濟南易守難攻確實是事實,可見這是場硬仗。許世友找來濟南地圖後,針對相關情報對敵軍的防禦工事、碉堡等判斷後,計劃我軍應該集中兵力,將炮火直指敵軍要害。事實證明,這「牛刀子戰術」確實厲害,在經過八個晝夜激戰後,我軍直插敵人心臟,絲毫不給敵軍喘息機會,共殲滅敵軍十萬餘人,濟南城被攻下,這場仗打得漂亮。

其實這些只是許世友將軍前半生的戎馬簡介,因為自新中國成立後,他依舊在不斷創造奇蹟。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的勝利都有他的功勞,一代將相之路並未止步於此。

六、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無愧於心,卻唯獨愧於自己的母親

自古忠義兩難全,許世友是最好的例子了。許世友幼年時,父親就走了,所以和母親的感情很好。他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8歲入嵩山少林,與母親8年之久的分離,但他始終記掛著母親,還將8年時間裡換取來的20塊大洋悉數交給母親。其實母親也明白這些錢來之不易,都是兒子在少林寺起早貪黑,抹佛像、掃院子,甚至是給人倒尿盆換來的。所以在看到這些錢的時候,母親一直說著:娘因為家窮,對不住你啊!

如果可以選擇,許世友何嘗不想陪在母親,可惜在那個並不穩定的時代裡,他不僅不能陪著母親老去,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幾十年戎馬倥傯,一心只為黨、為人民、為國家,率軍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勝仗,抒寫了一段又一段傳奇,可始終於母親心中有愧。許世友自從加入革命,就鮮有回家機會。

1952年他請假回家探親,見到母親之後心中五味雜陳,長跪不起以表兒子不能膝前盡孝之情,場景讓在場之人都為之動容。眼見兒子未有起來之意,母親讓眾人齊勸慰,才把他扶了起來。短暫相聚後,許世友返回部隊,相思之情掛於母子二人之間,只盼下次相聚。1959年,母親已經74歲了,許世友再見母親只是路過家門時的匆匆一眼。眼見當時74歲的母親,還在打柴、餵豬,心中更是愧疚難當,於是立下誓言:自己死後,一定來為母親守墳。而許世友之所以不在《倡議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字,也就是緣於這份「感情債」。因為他始終想著,活著的時候一心在盡忠,死了之後和母親埋在一起,也算是儘儘孝了。

這樣的想法或許在新時代裡,顯得有些過時,可在那個今昔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的戰爭年代裡,死後能和家人葬在一起,確實算得上一種心靈寄託。儘管「我死後不火化」這句話驚呆眾人,但他依然想要堅守這份誓言。還說自己給了兒子許光50塊錢,用於他死後買棺材用,到時候往裡面一裝就行了。兒子也想為父親實現所願,在收到50塊錢後,添了些許錢做了一口松木棺材,不過最終這口棺材並沒有用上。

對於許世友不籤火化倡議書,最終是獲得批准,領導的批示內容是:下不為例。或許就是因為這份「感情債」太讓人為之動容了吧!至於棺材,許光準備的並沒有用上,用的是尤太忠將軍,為其特意精選的一口楠木棺材。

相關焦點

  • 開國中將錢鈞:練就一身少林功夫,打起仗來敵人無一點還手之力
    開國中將錢鈞許多人都知道開國上將許世友曾在少林寺練過功夫,卻很少有人知道開國中將錢鈞也出自少林。他不僅與許世友是同鄉,而且還在一個大軍區共事過,毛澤東戲稱他們「不當和尚當將軍」。他身懷「硃砂掌」絕技,20釐米厚的石頭一掌就能劈碎,61歲時還能單手託起老戰友陶勇將軍。
  • 上將許世友:獨創「螳螂刀法」立下赫赫戰功,晚年卻因喝酒患肝癌
    之後還自創了「螳螂刀法」,這個憑藉自創的刀法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創造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傳奇故事。許世友將軍擔任過紅九軍副軍長、25 師師長、膠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和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 他在少林寺練就「鐵掌神功」,身中15彈沒有犧牲,官至開國中將!
    說起有武功的戰將,我們會立即想到在少林寺練過功的猛將許世友。而事實上,在少林寺練功習武的開國戰將中還有一位中將,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是誰。這位開國中將,比許世友晚3年到少林寺,在少林寺足足練了5年功,只是他們當時並不認識。
  • 田普:15歲參軍,19歲嫁許世友,養育7個子女,享年93歲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田明蘭何曾想到,自己還會在紅軍裡會遇見一生相隨的情緣。開國元勳許世友出生於湖北,和田明蘭一樣,也是貧苦農民出身,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8歲那年進入嵩山少林寺學武,後參加農民革命運動,並加入了紅軍。
  • 揭秘許世友參加紅軍前的四宗「命案」
    1906年2月28日,許世友出生在河南新縣泗水店區田鋪鄉許家合村一戶農家,乳名叫三伢子。1914年春暖花開之時,8歲的三伢子跟著少林寺和尚林子金學武功。8年後許世友學得一身好功夫,隨師父往麻城傳授拳術。到達麻城,他告別師父回到家探望爹娘。
  • 維基精選:【許世友】
    少年時因家貧,8歲後就去河南嵩山少林寺當雜役並學習武術,法號永祥,拜貞緒和尚為師。一日從師父處得知,父兄在家受人欺凌,決意回家探望。離開少林寺,改名「釋友」,意喻雖然不居佛門,亦當釋教的好友;之後改名世友。1920年,投靠北洋軍閥吳佩孚部。1925年,任湖北省防軍獨立第一師排長。次年該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湖北省防軍第一師,許世友任第一團四連連長。
  • 許世友曾當著徐向前的面怒抽鋼刀,發下一個什麼狠誓?
    許世友早年出家到少林寺,經過8年的精心苦練,掌握了一身十分過硬的少林奇功絕技,尤其刀法精通,12個銅板摞在一起,一刀劈下去,銅板分成24塊。離開少林寺時,他已是個武藝高強、鋼筋鐵骨般的硬漢了。投身革命後,許世友憑藉這身少林武功,使敵人聞之喪膽,為革命屢建奇功。
  • 許世友從小習武,看到成龍功夫片評論:別看是雜耍,有點真功夫!
    許世友呢不同,他曾經到過少林寺學武,當過幾年的和尚。以至於最後將他在少林寺的經歷說天花亂墜,甚至還說許世友是金剛羅漢,事實真是這樣?人們以為許世友當過和尚,其實是誤傳的。其中還有這麼一段趣事,有次張春橋組織大家開會,邀請的人當中就有許世友,要求八點準時開會。到點之後,大家都到齊了,只有許世友遲遲沒有來。
  • 他才是武功最高的將軍,許世友、錢鈞在他面前都是小孩子
    不妨先來看看許世友的學武經歷:許世友出身貧寒,在8歲那年,因吃不上飯,家人就把他送去了少林寺,做個雜役餬口。因此,許世友在少林寺並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天天習武,而是以幹雜活為主,只有閒下來才會跟著和尚們練武。當然,許世友的天賦極高,8年下來,也確實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功。
  • 許世友比武:警衛員讓了十幾招,硬生生接了一腳,反手一拳打來
    開國上將許世友是我軍中出了名的「武林高手」,常常找人比武,切磋武藝。有一次,「武林高手」竟然栽在了一名警衛員身上。許世友是河南新縣人,幼時家貧,吃不上飯,九歲被送到少林寺做雜役,專門幹挑水,劈柴,清掃等雜活,還要伺候寺內的僧侶。一有空,就偷躲在一邊,看僧侶們演練武功,邊看邊學。
  • 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慶功宴許世友敬酒來者不拒,最後不知喝多少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軍人,相當嗜酒,平時在軍營裡面的時候也沒少喝酒,這個人就是許世友將軍。許世友將軍履歷輝煌,少林寺所學的一身武藝都被他發揮在了戰場上,也是憑藉赫赫戰功,他成為了開國英雄,受萬人敬仰。
  • 許世友:劉湘有啥了不起
    許世友,1905年出生於河南信陽,曾在少林寺學武,參加過黃麻起義,曾任紅11軍31師戰士、紅4軍連排長、紅12師34團團長,在紅四方面軍西徵的關鍵一戰漫川關突圍中率全團為全軍開道,立下汗馬功勞。
  • 田普:許世友送她子彈做定情信物,19歲結婚,相伴40多年
    田普原名田明蘭,1924年出生在山東省,家裡是普通的農民,後來又因為貧窮,吃不上飯,9歲時被家裡人送給別人當童養媳。那個時代的童養媳,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自然不用多說,不過亂世也是機會與磨難並存的時代。1939年八路軍來到田普老家,年僅15歲的她看到了一絲希望,毅然決然地參加了八路軍。她先是在廠裡當工人,後來又做了宣傳人員。
  • 許世友打擂臺!擂主叫囂:我一拳能倒打紅軍一個營
    許世友出生在1905年2月28日,河南省新縣許家窪一個農戶的家裡。 許世友聽說嵩山少林寺學武可以有飯吃,就來到少林寺做了一名雜役,專幹些打掃衛生、燒火做飯的雜活。 由於許世友一心要孝敬母親,不肯受戒,師傅生他的氣,不願教他武藝。許世友就一邊幹活一邊偷偷學藝,三年下來,由於他悟性高又能吃苦,他的功夫竟然比那些武僧還要高。
  • 許世友晚年:寄給兒子50元置辦棺材,葬到母親墓前是唯一遺願
    我今年74歲了,身體很好,活到八九十歲也只有十多年了,你們可以先做準備。回憶自己的大半輩子,一直都是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卻一直沒有在母親身邊,這輩子欠母親的太多了。早在50年代,許世友便當面向毛主席提出"我生前盡忠(為革命),死後盡孝(為母親),土葬大別山......"。
  • 許世友被關押後口渴,看守士兵卻不給水喝,他一怒之下掙斷了手銬
    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在新縣泗水店區田鋪鄉許家合村一戶貧苦農家,小名叫三伢子。8歲那年,他去了嵩山少林寺學武功,師從少林寺和尚林子金。在少林寺,他既練內功,又練外家、氣功,學會了十八般兵器。
  • 建國後許世友,當20多年地方軍區司令,還當了20多年的京官
    而許世友是最佳人選。 當然還有其三,許世友是毛主席的愛將,深得毛主席的信任,有許世友坐鎮南京,毛主席非常放心。許世友的名字都是毛主席給改的,他原名叫許仕友,後來他改成許士友,帶兵打仗的當然要和士兵們做朋友了。毛主席見到許世友後,給他改作許世友,革命者不能僅僅局限和士兵成為朋友,要和全世界無產者做朋友。這個名字,許世友一直用到病逝,一直被傳頌到今天。
  • 1985年,日本富豪攜全家遙祭許世友將軍,只因將軍送其入獄
    這句名言出自於有著「鐵甲將軍」稱號的許世友,他喜歡喝酒在當時可謂是無人不知。這位傳奇虎將從小因為家庭貧困,在8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嵩山少林寺習武。之後於土地革命期間選擇加入紅軍,一路從班長最後做到了上將。這些都主要得益於他在戰鬥中敢為人先、奮不顧身,敢死隊中總是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 女紅軍是武當傳人,一雙鐵拳許世友都難擋,精忠報國活到103歲
    而我們這次故事的主角也是一個身懷武藝的人,她是女紅軍,還是武當傳人,一雙鐵拳許世友都難擋,精忠報國活到了103歲。在《送蔡都尉詩》一詩中:「健兒寧鬥死,壯士恥為儒。」寫出了俠義人士的豪情壯志。
  • 許世友扣動了板機:我就打你這個刀槍不入金剛體
    一些地方的土豪劣紳,為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抵抗革命力量的發展,利用農民落後,迷信思想,仍以防匪保家為名,欺騙和強迫當地群眾,紛紛成立了紅槍會等組織,為其利用。炮隊當時只有30來人,雖然地形有利,武器、彈藥充足,但抵禦如此眾多的敵人,有的部隊還是有些怯陣;加上長期受封建迷信束縛,一見那一群頭纏紅布,赤膊露胸,手持刀矛,狼嚎鬼叫著「刀槍不入」的匪徒,有的隊員產生來怯意,一時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