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高難度的木字旁漢字,左右結構行書的書寫示範,學行書必藏

2020-12-14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常用的字體為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不論是這五種書體的哪一種都離不開漢字的結構,漢字的結構又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以及獨體字。簡單的說漢字的結構就是筆順的先後,其實就傳統社會來講,筆順就是為了寫得方便,按照正確的筆順寫,更容易寫快寫好,比如「出」「必」,按照正確的筆順,第一筆是中豎和撇,寫好了整個字就正了,尤其是行草書,筆順寫錯了字都是錯的。最近開始練書法才發現自己好多字的筆順都是錯的,你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要是當年老師死糾筆順的話,我十有八九會厭學的。當然,練書法就必須要講究筆順了,但並非人人都愛練書法,所以,實際教學中對筆順要求應相對寬範一點點。比如說「」方」,以前的筆順是點橫捺彎,現在是點橫彎捺。筆順確實被當代孔乙己們改得反人類,違反了先左後右的規律,怎麼寫都覺得彆扭。「北」也是改得違反了先左後右的規律,現在先」撇」了。

22個難度較高的行書漢字左右結構的書寫示範欣賞:

從漢字的結構而言,楷書要求運筆精雕細琢,速度肯定不快。日常書寫我建議還是去練行書,寫得流暢而且美觀,有連筆的存在,書寫速度肯定遠超楷書。這裡要說的明的是,漢字簡化是筆畫的減少,結構基本保持。推行簡化字又不是廢除繁體字,不可否認的是,簡體字在學習效率上更高效,從文字的演化來看,也是原生文明的象形文字向次生文明的表音文字進化。漢字本身是象形文字,也是原生文明,無法進行拼音化改造,簡體字能夠擔當起傳承與效率的責任。

相關焦點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由於今隸的波磔(zhé)向左右分開,像個八字,因此又叫做「八分」或「八分書」。隸書的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的一次大變革,是漢字演進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隸書對它 以前字體的筆畫、結構都進行了改造,把小篆圓轉弧形的筆畫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它改 變了古代漢字的象形特點,它把具備象形特點的古文字演變成了不象形的今文字,使漢字完 全符號化了,所以它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見圖五、圖六)。
  • 怎樣才能寫好行書
    行書點畫的特點在於點畫之間遊絲牽連、似連非連、筆斷勢連的形式貫通氣脈。在運筆上要轉承脈絡,使牽絲映帶自然帶出,乾淨利落而不生硬描摹,呆板無趣。二、部首技法漢字除獨體字外,其餘都是合體字。漢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全體字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練習漢字結構,先從部首開始,是比較容易入門的。
  • 行書的字體結構,漂亮的行書是如何寫出來的(上)
    行書是楷書的一種簡化,一種快寫,除了筆法的簡化之外,在結構上也要簡化,這樣才有利於行書快捷書寫。「有人說楷書寫好了行書能寫好。」這不一定,因為行書的結構和楷書的結構有很大不同。行書的結構適用於楷書為基礎,但是在楷書的基礎上有很多變化。
  • 這誰整理的行書偏旁寫法?太好了!
    8.女字旁 這一部首寫法基本不一,書寫時要注意交叉的方式和圓轉與方折的妙用。 9.反犬旁 這一部首的書寫尤其需要注意牽絲引帶的關係。「獨」字的反犬旁有別於其他3個字,類似於楷書的寫法。
  • 這樣寫行書,就漂亮多了!
    雖然不同書法家的行書面目各異,如王羲之行書有王羲之的風格,米芾行書有米芾的風格,趙孟頫行書有趙孟頫的風格,不一而足,但基本筆法的運用和變化卻大同小異。歸納起來,大致有「六變」: 一、變方為圓
  • 行書偏旁部首,寫一手好字就得用這種方法!
    8.女字旁 這一部首寫法基本不一,書寫時要注意交叉的方式和圓轉與方折的妙用。 9.反犬旁 這一部首的書寫尤其需要注意牽絲引帶的關係。「獨」字的反犬旁有別於其他3個字,類似於楷書的寫法。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 它不像楷書那樣工整規範。行書筆畫較楷書稍放縱, 點畫之間往往以纖細的遊絲牽連, 結構隨字賦形, 多據上下文需要而誇張變形, 布局參差錯落, 生動活潑。另外, 行書書寫簡便快捷, 比草書易認, 適合社會實際工作需要。還有, 行書少有森嚴的法度規則, 創作比較自由, 能充分發揮書寫者的個性。因此行書有很強的實用性, 又有較強的藝術性, 適合追求個性發揮的青年學生需要。
  • 行書結構不搞懂,越寫越糊塗……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 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
  • 現代常用漢字的行草字帖欣賞,楷書行書雙體對照,不可錯過的好帖
    行書或是行草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這個特徵也是有異於楷書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連體字,行書和草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行雲流水的特徵,字與字之間存在連筆的行為。這種行為是自然的運筆結果,而非有意為之。怎樣才能寫好行書或是草書,或者是連筆字呢?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找前人的行書或草書的帖子進行臨摹,也就是練字。
  • 硬筆行書間架結構,10個技法,掌握技巧練字更高效
    大家好,我是三口書法的作者,今天我分享的內容是:硬筆行書間架結構10個技法。  要想把字練好,除了基本筆畫練好外,行書的間架結構也是非常重要,今天分享10個間架結構的書寫技法。三口書法,硬筆行書間架結構,第一法:橫畫傾斜。
  • 著名書法家胡問遂,精選31幅簡體立軸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必選
    對於非書法的一般人來講,硬筆執筆方式比毛筆難掌握,硬筆一般書寫較快,硬筆橫撇豎捺因為執筆方式不夠靈活往往讓人感覺心有餘力不足,硬筆寫不好一般是執筆的控制問題。練字只有兩種方法,臨帖和結構歸納。根據你的要求你可以找一本喜歡的行書字帖臨。
  • 簡析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寫法技巧
    捺也有因書寫快捷而變為長點頓收、或變為反捺或橫畫的,如「大」、「遊」等。鉤的寫法也是或藏或露,變化多端,如「化″、「為"、「九」等。折在行書的書寫中是常見的筆畫,一般有方筆和圓轉的不同,如「日」、「為"。
  • 米芾行書寫法大全,乾貨!
    米芾行書其所以形成自己的特點,主要是在點畫和結構上不同於他人的處理方法。而其變化之豐富,變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他靈活多變地正確地運用和處理粗細、間背、疏密、開合、偏側、白布、收放、參差、大小,接應等原則,使作品面目險而不怪,爽朗痛快,而又清新自然。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
  • 行書字帖如何選?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這裡統統告訴你
    《書道拍案驚奇》觀點: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都不要選擇現代人的字帖。有老師點撥可以直接上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自學的話建議用行楷過渡下,推薦趙孟《前後赤壁賦》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字數多,且平正的行楷字帖。
  • 硬筆行書對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1.0中性筆寫的
    硬筆行書「泉」字的書寫:上下結構,上面三橫距離適當,上面收縮,下面伸展。硬筆行書「清」字的書寫:三點水,第二筆和第三筆連寫,三點水屬於外弓形。硬筆行書「硯」字的書寫: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石字旁,橫短撇長,口字用兩點代替,收筆的時候向右上帶出牽絲。右部由繁體字書寫,最後一筆收筆的方向,向著字的中心。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
    而行書則要求依據上下筆畫之間的書寫關係,隨時調整筆法的輪廓、粗細和弧度,雖然同樣也存在筆法的類型化特徵,但遠不如楷書那麼簡潔明晰。相應的,在書寫時筆鋒運用有較大的靈活性,如筆鋒入紙角度(影響起筆處的輪廓)、提按或中側(影響粗細)、運行軌跡(影響弧度)乃至手腕和手指操控筆桿的方式(決定對筆鋒的使用)等,在處理時都比嚴規密矩的楷書要靈活一些。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元代書法家趙子昂,行書望江南真跡品鑑,行雲流水自然疏朗,好字
    行書的調峰運筆簡述:行書書寫或創作時要注重筆鋒調節,這是書法訓練的一個基本功。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是提,在提筆的過程糾正筆鋒,顏真卿的楷書就是這種寫法。行書書法書寫運筆的起與收,即書寫開始和終止的運作,自然是運筆的首要方法,所謂「一畫之法,妙在起止」,應當特別重視。起筆也稱發筆、落筆、下筆。起筆要意在筆前,「慎終於始」,要將筆提起,按照字體幅度大小,先凌空活動作勢;下筆折搭藏露,逆順翻轉,都要穩準果斷,乾淨利落。
  • 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之前,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
    作者:何鑫中國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建國之前, 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都是由上到下, 由右至左的順序刻畫文字的, 刻辭的各部分之間有時運用裂痕或劃刻的界限來區分, 因而有學者認為那時的文字就已經應用了豎向的界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