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之歌》到凱爾特傳說:跟著神話雲旅遊,探索古文明遺蹟

2020-08-25 芸淡風傾愛讀書

(一)《海洋之歌》到《天鵝湖》:凱爾特神話知多少?

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海洋之歌》,取材於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樸素精緻的手繪仿佛藝術品,脫離了工業流水線的生硬,講述了一個關於「尋找」和「鄉愁」的故事:

在一個風景如畫的海中小島,小男孩本的妹妹西爾莎出生,母親卻撒手人寰。轉眼過了六年,他們的父親康納始終沉浸在喪妻之痛中,而充滿幻想的西爾莎偶然發現媽媽留下的貝笛,意外險些溺斃大海,所以奶奶強制性地將兩個孩子帶離這座小島。

兄妹倆來到灰暗的大城市以後始終無法適應,心裡一直牽掛小島,整個故事圍繞兩個小主人公曆經千難萬險回到海島為主線,三個奇怪的小精靈希望藉助「海豹女」西爾莎的歌聲回到故鄉作為副線,神奇的冒險就此展開。在哥哥的幫助下,不會說話的西爾莎找到她的歌聲和她的身份,並用歌聲拯救自己和其他神話生物。

故事雖然非常易懂,可是由於我們對愛爾蘭傳說,尤其是背後的凱爾特神話的不甚了解,對於影片中匆匆而過的很多細碎的線索,彩蛋和隱喻,是無法產生共鳴,甚至會無意忽略。

比如後半部分,出現的哭泣巨人石像,海洋之神Mac Lir,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有位凱爾特女神見到Mac Lir與家人生活無比幸福,感到非常嫉妒,於是趁巨人不在時將他的家人變成了天鵝並放逐到靈界。Mac Lir找不到家人,以為都已被人所害,開始無休止地痛哭,最後被女神Macha變成石頭。

影片藉此典故來烘託,失去家人的哀傷。

所以電影裡,神話中失去家人的巨人,和現實中被善意謊言引導著的少年,交織呼應,明明是悲劇,卻還是悽美動人,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凱爾特神話中,經常有將人,尤其是少女變成天鵝的設定:

奧恩古斯·麥克·歐克是傳說中的愛神。他曾在夢中偶遇絕美少女,陷入了無望的愛情。多方打探之後,奧恩古斯在一片湖邊找到了這位名叫凱雅的少女,她與眾多年輕女子住在一起。然而每隔一年的薩溫節到來之際,當時間停止、世俗世界與精靈神鬼居住的異世界之間的大門洞開之時,她們就會變成天鵝。

凱雅的父親也是尊貴的神族,拒絕了奧恩古斯的求婚,但年輕的愛神並沒有輕易放棄。當凱雅幻化為天鵝,向他遊來的時候,他把自己也變成一隻天鵝,繞著湖飛了三圈,一邊飛行一邊唱著咒語,於是下面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睡,無法追逐他們。奧恩古斯和凱雅飛去了奧恩古斯位於博因河畔的宮殿,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這不也像是我們熟知的《天鵝湖》故事的原型?


我們對西方神話的認知,多停留在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北歐神話,對於凱爾特神話,知之甚少。更不容說,兩河流域神話和美洲神話等冷門神話體系。

藉由這本《神話之城》,我們可以對神話故事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有一個更全面宏觀的認識。

這本書,更像是一部串聯起20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世界神話旅行手冊。

作者席路德向讀者介紹了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北歐神話、凱爾特神話、西臺神話、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印度神話、瑪雅神話、印加神話、南太平洋神話、薩米神話、克蘇魯神話等全球各地的神話,「地理+歷史+人文+神話」,讓這本書,讀起來乾貨滿滿,欲罷不能。


(二)凱爾特神話「撞梗」中國神話?

凱爾特神話(Celtic mythology)是廣泛流傳於歐洲的古典神話,愛爾蘭神話故事是凱爾特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凱爾特神話只能通過口頭流傳,加上很多典籍隨羅馬帝國覆滅被銷毀,這也是偏小眾的原因之一。

凱爾特藝術的黃金時代是公元前5世紀到前1世紀之間。但在不列顛的西方和北方邊陲,甚至在進入羅馬時代之後很久它仍然方興未艾,繁榮至少持續到了2世紀以後。至於幾乎完全不受羅馬文化傳統影響的愛爾蘭,其本土的藝術風格即使在基督教傳入後仍然得以保留。

雖然很多概念與文化背景看似陌生,但世界神話發展,確有相通相似之處。


1.自然崇拜,屬地精靈

凱爾特神話中都試圖用故事來解釋世界和自然現象。所以他們認為自然景觀的每一處都潛藏著精靈,類似於羅馬人的「屬地精靈」的概念。《海洋之歌》裡西爾莎和媽媽,都是以唱歌為使命的精靈族「海豹女」。

海豹女如同中國神話裡的下凡沐浴的仙女,一旦脫去海豹皮,就會變成凡人,擁有平凡的愛情,繁衍後代,但相聚總是短暫,她們總要返回自己真正的世界,承擔自己的責任。

這種崇尚神聖自然力量的信仰,甚至比統治更有信服力——他們堅信,國王的權力存在於主權女神身上,而女神則是這片國土本身的人格化身,只有當她接受了他並與他結婚時,國王才能成功地統治這個國家。

這也不僅僅是傳說,出土的器物上的圖案,也能側面映證尚未發明文字的上古時期的口口相傳,到中世紀早期才形成的書面記載之間缺失的環節。

中世紀早期的愛爾蘭本土基督教藝術,都因神話的深入人心,包含了很多直接沿襲自異教神話元素的意象和表現手法:數字「三」,人的頭顱和怪異而雜糅的生物。

那許許多多充滿奇思妙想的傳說生物,它們全都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只是超現實主義:頭上長著山羊犄角的蛇,三張臉孔的人,三隻角的公牛,人頭馬身的動物,帶著鹿群頭領巨大鹿角的人,人的頭顱依然是其中最顯眼的意象。

中國古代從《山海經》開始,也傾向於用神話來解釋人類認知局限和生產力低下等造成了未解之謎。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遠古神話和寓言故事,「誌異」故事中也涉及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醫藥、民族等方面。

認真分析中外這些神話故事,還是蘊含著古代所能掌握和流傳的人文、自然知識。

2.他方世界——天上一天,人間滄海桑田

神話的創造產生,離不開腳下的土地。

遍布愛爾蘭的凱爾特人史前墓地,洞穴,湖泊,在人們的想像中,變成了充滿精靈的仙堡或仙冢,也就是「他方世界」的入口。

「他方世界」最初是由神聖部落圖阿薩·代·達努一族——愛爾蘭的大地女神黛娜的後裔開闢,因為他們敗給西班牙的米利都人,所以,米利都人統治愛爾蘭的俗世人間,達努一族則開闢了另一個凡人世界之下的冥界與大海盡頭的神靈國度,作為他們的新疆域。

「他方世界」逐漸在神話中,成為每個神話體系都有涉及的理想的神仙居所的代名詞,被叫做「不老之地「,那裡不知病痛與衰老為何物,源源不斷的食物與金銀珠寶,終日狩獵與設宴狂飲,還有能賦予人極高智慧的魔水。

也許曾經的人們為了抵抗焦灼不安,坦然疾病痛苦,天災人禍引發的無能為力,因此衍生出這樣的傳說,作為一個排洩負能量的出口,寄託人們對治癒疾病,獲得幸福安康的希望。

凱爾特神話裡,就有類似晉朝王質「觀棋爛柯」,日本浦島太郎的故事。

人間勇士奧伊欣愛上「他方世界」的公主涅芙,於是離開人間,成婚生子,享受天倫和永生不老。但他一直很想念愛爾蘭和父親。涅芙多次勸阻他,早就物是人非,但奧伊欣仍然渴望回去。涅芙只得警告他,到達家裡後,雙腳不得踏上愛爾蘭的土地,奧伊欣向涅芙保證自己很快就回來,然後就騎馬回到人間。

愛爾蘭自然物是人非,奧伊欣心情沉重,神情恍惚,忘記警告,就在他的腳踏上地面的瞬間,他瞬間老了300歲,暈厥了過去,變成一個乾癟老頭。

這些神話,總是傳遞著一種生活信仰和人生態度。

3.英雄的存在——中西意識形態差異,古來有之

英雄在神話裡佔有中心地位,因為他們是超人、半神,是物質世界和神靈世界之間的橋梁。

西方神話中的人類英雄,更多體現了個人主義,沒有陣營,矛盾強烈的性格特點,人性優點缺點都充滿戲劇性的張力,既無比強大又命運坎坷,多以偏向無可奈何的悲劇收尾,褒貶不一,具有爭議。眾神常常利用他們的衝動來挑起戰爭,以謀求自身在神靈世界中的優越地位。

比如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知名的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和埃涅阿斯。

在凱爾特神話中,英雄,幾乎都是男性為主,如威爾斯的巨人布蘭。即使有女神,也更粗暴殘忍,好戰強勢,更符合男性美的典範。

而中國式的英雄,更多的強調一種捨己為人,造福蒼生的無私無畏,比如追日的夸父,填海的女媧,個體的個性不是重點,反而強調的是一種大局觀,和集體的概念。

這種意識形態的差異,至今也存在於中西觀念當中。


(三)當今社會的神話還有用嗎?

我剛看完《海洋之歌》的時候,就看到有人考據出,這些精靈故事是古時候編造的童話故事。婦女死於難產,父親就騙孩子說,媽媽變成了海豹女,遊到大海裡不回來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童話演變到今天,卻令現代觀眾願意相信,真有過那樣神奇的海豹女存在。

所以神話,除了單純的愛好者,美化後成為小孩子的童年時光,和被淺顯地引用在玄幻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研究神話還有意義嗎?


1.當人們學會抬頭仰望星空,思索,想像,才開始有了神話

生產力低下,溫飽健康都難以保證的時代,大家都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當終於能解決最起碼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人們才開始能體味精神享受,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當年的車,馬,郵件都慢,溝通的需求,就靠著這些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傳說,

同一片天空,同一種文明,經久不衰的同一種思考和感悟——穿越時間空間,跨越文化隔閡,突破偏見桎梏。

馬斯洛五層需求中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至少對於神話的創作者來說,早就實現了。即使他未必知道和料想到,那些看似無用的胡思亂想,依然流傳在千年之後的我們,或者萬年以後的人類社會裡。作者不詳,故事生生不息。

這些神話,也一定慰藉過不同時空的人心。

2.愛好不分高下,聚焦在更多正面有意義的部分,而不是以偏概全,抓住虛構落後,抨擊打壓

虛無飄渺的神話,作為小眾愛好,尚且會處於鄙視鏈底部;作為嚴肅研究和領域,更會被當下追逐效率效益的短平快社會,看作無用。

可是,人類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功利,短視,狹隘了?

人,不應該只做有用有利的事,而是應該做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標準完全可以自定。

不是要把所有的務實,都看作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但也不要扼殺所有看似不可能不現實的嘗試探索。

激發馬斯克這樣難得一見的創造鬼才靈感的,是當年他看過的1979年出版的,絕對異想天開白日夢的英國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然而半個世紀不到,奇蹟接二連三實現。

敢於想像創造不可能,再變為可能,這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所以,我很喜歡這本《神話之城》:

一方面,我明白了,這些學術研究,是要用科學眼光揭示為何會產生這些文化符號,為何會廣為流傳,是可以從心理、文化、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去研究神話的傳承,更可以研究背後所蘊含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學和文化發展史。

另一方面,有內涵又精彩好讀的科普類書籍,讓普通讀者多了一個接觸人類文明美好存在的途徑:不要聚焦無意義的封建迷信,也不會只記得獵奇狗血誇張的表象情節,而是保留想像力和美好人性。

也許,這本書,這類書,就可能成為是激發出驚世駭俗的中國玄幻科幻文學原創作品,創造出一個不輸於「漫威宇宙」「哈利波特」的平行宇宙的靈感鑰匙?




無法行萬裡路的時候,我總是喜歡閱讀,自己的理想目的地的相關書籍,帶著對」萬卷書「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去認識我踏上的那塊陌生的土地,歷經千年的文化。

像是從人類早期文明的誕生一樣,快放人類文明的精華,這本《神話之城》穿越古今,探索小眾的古文明遺址,徜徉於虛實交融的歷史現場。

想像力,大概就是人類文明中,最能鼓舞人心的精華。

在書中做著神話美夢的我,有朝一日一定會踏上這些文明發源地,一探究竟。


相關焦點

  • 從《海洋之歌》到凱爾特傳說:跟著神話雲旅遊,探索古文明遺蹟
    (一)《海洋之歌》到《天鵝湖》:凱爾特神話知多少?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海洋之歌》,取材於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樸素精緻的手繪仿佛藝術品,脫離了工業流水線的生硬,講述了一個關於「尋找」和「鄉愁」的故事:在一個風景如畫的海中小島,小男孩本的妹妹西爾莎出生,母親卻撒手人寰。
  • 《海洋之歌》|神話故事的動畫電影改編
    2014年,他將目光投向愛爾蘭的神話故事,將神話與現實相結合,創作出一部擁有濃厚民族特色與個人風格的電影——《海洋之歌》,並一舉拿下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第42屆安妮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等多個獎項。影片融合改編了各種愛爾蘭神話故事,並以此為背景,講述了「海豹精靈」西爾莎與哥哥本之間,關於愛與尋找的故事。
  • 凱爾特神話丨無頭騎士杜拉罕的傳說
    而根據凱爾特神話記載,杜拉罕其實是凱爾特神話中主神Crom Dubh的化身。Crom Dubh立石雕像Crom Dubh又被稱作土丘之王,在凱爾特神話中他被描述為一位太陽神,同時也是一位豐饒之神。這一血腥的祭祀儀式一直持續到公元六世紀,直到基督教開始在愛爾蘭盛行,這位凱爾特神的信仰漸漸衰落,斬首血祭的儀式才得以停止。傳說失去血祭使Crom Dubh非常沮喪,他不甘心就此被世人遺忘,便化身為無頭的杜拉罕在道路上漫遊,呼喚那些將死之人的名字,並吸取他們的靈魂。
  • 奧斯卡提名《海洋之歌》堪稱手繪大作,每一幀都是藝術品
    文/行走的滴滴2015年,《超能陸戰隊》榮獲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海洋之歌》成為奧斯卡一大遺珠。有人說《海洋之歌》落選的原因是它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幼兒,在背景設定上也比不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超能陸戰隊》。很多觀眾都覺得十分遺憾,但《海洋之歌》依舊是他們心中的奧斯卡。
  • 遠古海洋神話傳說
    其實,《山海經》算得上我國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奇書,它內容多荒誕離奇,形式也簡短零散,卻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關於山川海洋的著作,被人們奉為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源頭和中國海洋小說之祖。 《山海經》異獸
  • 怪力亂神的思想之花——漫談桌遊中的凱爾特神話
    之後又因為羅馬帝國的入侵,大量文獻被毀,凱爾特神話的傳承也受了極大影響。凱爾特神話體系的零散和不完整令人遺憾嘆惋,但恰因如此,它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本文將通過一些相關桌遊,揭開凱爾特神話的神秘面紗,讀取那些被遊戲記錄下來的美麗傳說。【《翠嶼秘境》與達努神族】《翠嶼秘境》極為罕見地將背景設定在了在古凱爾特人時期。
  • 硬核的凱爾特神話,神族是《魔戒》精靈原型,英雄拒絕表白而戰死
    宗教與神話很多時候是孿生兄弟,德魯伊是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s),它們把凱爾特人流傳的故事傳說,整理構建成為神話,但沒有把神話記錄成文字。他們作為神話塑造的主體,更喜歡口口相傳,因為他們認為知識的傳授只能局限於精挑細選的學生,保證的知識壟斷,維護"學閥"的利益;另一方面通過口授是記憶的訓練,因為及格的德魯伊必須保持驚人且長久的記憶力。
  • 並列歐洲三大古典神話,公元前誕生的『凱爾特神話』為何日漸式微
    現如今,說到歐洲三大神話體系,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古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和『古羅馬神話』,但你是否知道還有一種神話體系,它誕生的時間比古羅馬帝國成立的時間都早,當古羅馬的旗幟剛剛在整片歐洲大陸上確立時,它早已於口耳相傳中流傳幾個世紀。它是誰?
  • 《海洋之歌》:童話背後,藏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哲思
    《海洋之歌》上映於2014年,是由愛爾蘭導演湯姆·摩爾執導的一部動畫電影。該片獲得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第28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獎、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8。在三維動畫大肆流行的今天,《海洋之歌》的出現無異於一股清流。
  • 海洋之歌:一部美到極致的作品,卻被稱為黑色成人動畫
    「這是一個古老的貝殼,是我的媽媽很久很久以前給我的,把它放在耳邊仔細聽,你將聽到海洋之歌」。《海洋之歌》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 主人公迷失在奇幻異境,異境中的神話生物,也迷失在現代社會,諸多陰暗的生活狀態之中。只有小精靈的歌聲能讓他們回歸的故事。一個小清新的文藝範兒故事,卻扣人心弦。
  • 海洋之歌:一部美到極致的作品,卻被稱為黑色成人動畫
    「這是一個古老的貝殼,是我的媽媽很久很久以前給我的,把它放在耳邊仔細聽,你將聽到海洋之歌」。​​《海洋之歌《海洋之歌》是根據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改編的劇情動畫電影。導演湯姆·摩爾,是一個偏愛宗教題材藝術的導演,所以他的作品裡總是能夠看到和宗教信仰有關的內容。
  • 世界著名的海洋神話傳說:蘇美爾人大洪水的傳說
    世界著名的海洋神話傳說:蘇美爾人大洪水的傳說蘇美爾人大洪水的傳說《創世紀》中講到了「大洪水」與諾亞努力拯救地球上所有物種免遭滅絕的故事。同樣,在蘇美爾人的神話傳說中,也有一個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如今這個記載被視為神話故事。蘇美爾神話《恩利爾開天闢地》:「很早很早以前,宇宙間沒有天,也沒有得,只有浩瀚無邊的海洋。在創世之初,水是最早出現的東西,她是宇宙萬物之母。在浩瀚無邊的海洋裡,山慢慢長大,浮出水面後,成為一片陸地,山體裡又萌生出了天和地。天是男的,名叫安,得是女人,名叫啟。安和啟結合在一起,生下了空氣之神恩利爾。恩利爾在安和啟的懷抱裡漸漸長大。
  • 《海洋之歌》適合大人小孩一同看,既賞心悅目,又充滿哲理與思考
    於是,他將愛爾蘭的一個關於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改編成電影,《海洋之歌》就此誕生。《海洋之歌》是由湯姆·摩爾在2014年執導的動畫電影,因其美輪美奐的手繪影像,純淨舒心的配樂,層次豐富的色彩構造,上映後一舉奪得三大獎項。
  • 雲遊大溪地 跟著當地嚮導探索「海洋瑰寶」大溪地黑珍珠
    大溪地旅遊局懷著這份對未來的憧憬和期盼,我們就一起「探索」大溪地群島。大溪地旅遊局正式開啟「大溪地為愛而來」系列雲視頻,跟著當地嚮導一起探索大溪地群島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和賦予浪漫法式風情基因的玻里尼西亞海島風土人情。
  • 《海洋之歌》|線性動畫的視覺美背後,是一場「自我救贖」之旅
    小時候覺得爸媽重男輕女,常常因弟弟自己不小心受傷而責罵我,為了供我們三姊妹上學,媽媽在我7歲那年便丟下我們外出打工,從小失去母愛的我,還要照顧弟弟,於是我把這一切不幸都歸咎到弟弟身上,對他不好,也怨恨我父母。雖然長大了,我早已理解並諒解了他們,但當我再次看到《海洋之歌》這部動畫時,依然讓我想到曾經的經歷,淚流滿面。
  • 《海洋之歌》:用愛爾蘭味道講述治癒式成長的溫情故事
    很多朋友說,看慣了千篇一律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片,《海洋之歌》以其獨特愛爾蘭風格,讓人眼前一亮。該片由愛爾蘭卡通沙龍公司製作,由湯姆·摩爾執導,2014年獲得第9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8分。
  • FGO中,那些屬於凱爾特神話的英靈
    在Fate系列中,屬於凱爾特神話中的英靈有不少,而我們現在就來盤點一下屬於凱爾特神話的到底有哪些英靈吧!首先是在fate stay night就有登場的「旋轉突刺藍槍兵」——Lancer 庫·丘林。庫·丘林可以說是凱爾特神話中最出名的戰士之一,強大但又嗜血。
  • 吳哥神話之遺蹟裡的故事
    《猴王波林之死》為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副線故事。至今仍留存在吳哥寺的迴廊和女王宮的浮雕上。 哈努曼是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在《羅摩衍那》中有著較多的描述。
  • 從視聽語言、色彩美學、主題表達分析動畫《海洋之歌》的藝術魅力
    於是,他將愛爾蘭的一個關於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改編成電影,《海洋之歌》就此誕生。《海洋之歌》是由湯姆·摩爾在2014年執導的動畫電影,因其美輪美奐的手繪影像,純淨舒心的配樂,層次豐富的色彩構造,上映後一舉奪得三大獎項。
  • 世界著名的100個海洋神話傳說之《八仙過海》
    世界著名的100個海洋神話傳說之《八仙過海》八仙過海八仙過海是一個流傳甚廣的中國民間傳說,也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即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這天,八仙興高採烈地來到蓬萊閣上聚會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