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這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鄉村治理的痛點。如今,位於西南地區的貴州省湄潭縣,自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後,為建立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機制,在全縣範圍內探索出了「大事有人帶,好事有人幫,公益有人管」的「寨管家」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增強了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子。
細化治理單元,構建自治組織
脫貧後,在脫貧攻堅階段建設的鄉村道路、公益設施,以及鄉村保潔、綠化、水電保障、公共安全等誰來管理?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湄潭縣的決策者。
2018年,湄潭縣實現了「減貧摘帽」,邁進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發展階段。
「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從首創『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經驗,到敲響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改革開放40多年,農村改革試驗在湄潭縣薪火相傳,在探索社會治理上也一直在努力。」湄潭縣委書記魏在平說。
在湄潭縣農村,負責操辦紅白喜事的人被稱作「總管」,他們辦事有禮有節,受人尊敬。2018年,西河鎮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服務群眾水平為目的,把這些「總管」聚起來,把村裡的事情管起來,由此,「寨管家」應運而生。
目前,湄潭縣的最小治理單元為「寨子」,形成了規模適度、更適應鄉村治理需要的農村社區網格體系,有助於合理有效集聚資源,為提升服務管理效率和精細化水平提供了便利。
走在湄潭鄉村,「某某組一寨」「某某組二寨」「盧家灣」「葉家寨」「茶園溝」等地名分布在鄉村各處,這些寨子都是重新劃分過的,即把一個村民組劃分為一個或多個寨子,對區域面積過大、管理難度較大的村民組進行優化設置,確保做到管理範圍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今年3月出臺的《湄潭縣關於推行「寨管家」加強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構建了「鎮幹部做指導員,村幹部做包保員,村民組長兼寨長做管理員」的「3」和寨長領導下的「副寨長和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安全員、護林員等」的「N」名成員組織構架。
為了保障「寨管家」成員的待遇,湄潭縣明確以每個戶籍人口不少於9元預算,安排「寨管家」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縣、鎮財政共出資450萬元,每年按照2:1比例分擔,同時各村可整合集體經濟、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等相關經費投入。
「依託『寨管家』,讓黨的聲音直達群眾心靈、直通村情民意、直辦民事民議,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脫貧攻堅成果及和諧穩定的社會大局,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湄潭縣委組織部部長穆泉斌表示。
集聚優秀人才,激活自治細胞
「把享受脫貧攻堅補助和低保的群眾納入到『寨管家』隊伍中來,一方面讓他們養成靠自己的勞動生活的觀念,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儘可能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石家寨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現說。
「寨管家」興起於農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從本就有限的人才資源中進一步挖掘有能力的人?「寨管家」由村黨支部引領,將退休返鄉人員、退役軍人、致富帶頭人等凝聚起來,並激發護林員、管水員等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每個村民組的管理服務人員數量由過去的1名村民組長增加到多人,管理區域劃分更細、責任落得更實,基層自治力量重心得到下沉。
韓克魚是高臺鎮河江村連心寨吊鈴塘小組的「寨管家」成員,也是一名年近80歲的老黨員,在小組進行危房改造動員期間發揮了帶頭作用,率先籤字、不要補助騰退老房屋。隨後,27戶村民積極響應,紛紛籤字表示支持該項工作,該小組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危房改造。
「我用穩住一個樁子、建好一個班子、找準一條路子、凝聚一個村子、增加群眾『票子』來總結『寨管家』發揮的作用,他們在履職盡責、樂於奉獻、產業發展、鄰裡和諧、增收致富等方面為村發展作出了貢獻。」湄潭縣兩路口村黨支部書記唐書浪幾句話進行了總結。
據統計,湄潭縣現有1112支「寨管家」隊伍,共有成員5438名,其中指導員811名、包保員607名、寨長1071名、副寨長237名。
發揮帶動效應,助推產業興旺
「一聽到村裡面要種烤菸,有的人就開始擔心賺不了錢、土地被『騙走』。我不擔心,種烤菸肯定是有關部門考察過的,要相信組織嘛。」石家寨中寨組的「寨管家」成員劉芝願今年70歲了,可身體還硬朗得很。
說起村裡的811畝烤菸,劉芝願自豪不已。村「兩委」為發展烤菸要流轉農戶土地這件事情傷透了腦筋,怎麼都說不動,而劉芝願僅用幾天時間就成功說服農戶流轉了811畝土地。
「給他們一一分析到位了,自然就起到了效果。」劉芝愿樸實的言語流露出了基層治理需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工作思路,他在3年時間裡成功調解了十多例家庭鄰裡矛盾。
村民石開訓家「文明衛生戶」的牌子高高掛在門頭上。環顧戶內,木材堆放有序,院子乾淨敞亮,四周沒有異味,就連蜘蛛網都不曾看到,確實擔得起「文明衛生戶」的稱號。
「你家院子很乾淨嘛,一看就是每天都在打掃。」
「成習慣了,每天都要打掃,不打掃就感覺不自在。」
「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和群眾有說不完的話!」
以上這段對話發生在鎮選指導員王坤和石開訓之間。
西河鎮黨委書記丁亮介紹,王坤以前害怕與群眾打交道、不知怎麼和群眾交流。在擔任「寨管家」指導員後,王坤逐漸成長為熟悉群眾工作,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優秀年輕幹部,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寨管家』選人是關鍵,作為指導員,我優先從各家事務說得上話,在群眾會上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3類人中推選『寨管家』成員。」匡家寨指導員殷成永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劉久鋒 實習生 龍小敏
「『寨管家』是一種有效的『微治理』嘗試,著力於末端平臺,建立了有效的基層治理體系,將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有機結合,共同織就了一張密實的基層『網際網路』,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加強了農村社會的管理服務能力。」魏在平說。
(責編:陰小斌、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