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明珠被人懟了,而且懟得「有理有據」,浙江工商大學有一篇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碩士學位論文,列舉了董明珠在格力電器CEO位置的自戀三大表現,1)渴望支配性權力;2)採取冒險決策;3)固執己見。
同時探究了董明珠自戀人格的形成過程和環境,包括其自身的工作經歷和公司治理環境,在特定的公司治理環境下,CEO 自戀更容易發揮其對企業的作用力:1)國有企業的股權性質;2)股權較為分散;3)存在CEO 二元性。再者,以董明珠渴望支配性權力的動機出發,闡述了自戀CEO 與內部人控制之間的聯繫——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致格力電器產生內部人控制,主要表現為:1)董事會權力失衡;2)向關聯方輸送利益。
最後本文分析了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對格力電器業績的影響情況。董明珠出於對自身成功的追求以及外界的關注,通過真實盈餘管理行為來提升格力電器的每股收益。同時本文通過對現有不同板塊業務發展情況的分析,認為在格力電器發展的初期,董明珠憑藉其過人的銷售能力以及大膽創新的決策能力,帶領格力電器從競爭激烈的空調市場中脫穎而出。然而董明珠傾向於採取冒險決策和固執己見的自戀人格表現,導致格力電器多元化失敗,使得格力電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長點。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兩點研究結論:1)自戀CEO 為了滿足自身對權力的渴望,在攫取權力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導致內部人控制;2)自戀CEO 為了顯現自己的成就,通常會採用真實盈餘管理的方法來提高公司業績。並且CEO 自戀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對於處於導入期或成長期的企業,CEO自戀可能利大於弊;而對於處於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業而言,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最後,針對上述CEO自戀對於企業的影響,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選拔CEO時考量其人格特徵;2)針對企業生命周期選擇相應CEO;3)通過激勵機制降低CEO自戀的影響。
不知道董明珠看完之後會有何感受,其實在這些年格力的發展情況來看,確實在多元化方面比較失敗,董明珠布局的智慧型手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慘不忍睹。雖然沒有徹底涼涼,但也是舉步維艱。反觀美的集團,圍繞家電、小家電、智能家居等領域多元化發展卻是風生水起,格力確實有核心科技,在空調領域的口碑一直都很好;但是其短板也很明顯,只有空調這塊備受關注,其他領域均沒有大的突破。
董明珠的管理風格對格力影響確實深遠,可以說是格力的招牌代言人,她硬朗、真實、精益求精的作風也是格力安身立命之本,在提升了格力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爭議。比如與雷軍的十億賭局,明面上是董明珠勝了,但是小米作為一家後起之秀,其增長和未來的展望,已遠遠大于格力。另外,在新能源車的布局上,董明珠走對了路線,但是識錯了人,這或許與她「自戀性」人格有一定關係。總之人無完人,希望格力在董明珠帶領下,未來能夠有更多驚豔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