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2020-12-18 國際電力網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京舉行。核工業老領導、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榮獲中國工程屆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成為繼朱光亞、錢正英、徐匡迪、鍾南山、潘家錚、師昌緒、張光鬥等院士之後,第八位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彭士祿院士是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也是第一座核電站的主要技術負責人。彭院士多年以來不負使命,不計較個人得失,放棄私利,默默無聞奮戰在核工業第一線,為我國核動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頒獎儀式上,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理事長謝克昌院士代表主辦方對彭士祿院士這樣評價。

當天,彭士祿院士女兒彭潔代表父親從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鍾志華院士以及謝克昌院士手中接過「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證書。

彭士祿是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2017年彭士祿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為我國核潛艇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座核電站技術路線確定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今年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之際,95歲高齡的彭士祿院士表示,祝福祖國越來越好,早日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中國夢;核工業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發展命運相連,核工業必須要做強。

對此,中核集團表示,在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之際,在建黨一百周年前夕,彭士祿院士獲得這項殊榮不僅是對其一生奉獻祖國核事業取得突出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對我國潛艇核動力及華龍一號等核電技術發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於中核集團科技創新工作的充分肯定,對於新形勢下推動核工業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核集團廣大科技人員和團隊將以此為榮耀,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繼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銳意創新,為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據了解,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是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光華工程科技獎兩年頒布一次,包括「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和「光華工程科技獎」2個獎項,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包括彭士祿、張柏禮等院士在內的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獲獎科學家們,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一心報國的「掃地僧」
    他是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核動力事業「墾荒牛」。在他長期秘密工作過的四川基地,許許多多的老同志都是他的「科技鐵粉」「迷弟迷妹」。他是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京舉行,彭士祿榮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成為繼朱光亞、錢正英、徐匡迪、鍾南山、潘家錚、師昌緒、張光鬥等院士之後,第八位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 兩位「核潛艇院士」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
    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今天(10月25日)在京頒獎,52位科學家獲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得主2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4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6名。本年度的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彭士祿院士和黃旭華院士。彭士祿院士,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我國核潛艇和核電站事業重要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 中國首艘核潛艇沒有一個進口零件!核潛艇總師回憶成功時刻笑得像個...
    50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1958年,我國啟動核潛艇工程項目。1959年,該項目被赫魯雪夫斥之為「異想天開」。一度中斷兩年,但科研人員始終沒有停下腳步。沒有外援、沒有資料借鑑,中國軍工人12年磨一劍!
  • 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大國重器,以命鑄之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著,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
  • 50年前他們造出中國的核潛艇,沒用一個進口零件
    1965年3月,擱置多時的核潛艇項目重新啟動。「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隻身入川,投身「三線」建設的浪潮中,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器,靠拉計算尺、打算盤,1970年8月30日,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實現了「滿功率」運行。之後僅僅四個月,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 嫦娥五號、天宮一號、天問一號總設計師,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長期從事電子機械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於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FAST500m 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國家重大工程中。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 創造更多的「從0到1」的原創成果-黃旭華,深潛,核潛艇,技術獎,院士...
    創造更多的「從0到1」的原創成果東方網 江曾培2020年01月14日 09:18   近日,「共和國勳章」得主、共和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獲頒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大連理工大學校友當選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付世曉,1976年出生,1999年於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本科畢業,2002年獲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師從趙德有教授,進行船體振動與聲輻射特性的研究。現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挪威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 這所大學是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還是國防七子之一、兵工七子之一
    北京理工大學坐落於北京市海澱區,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級建制,是全國重點大學,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命名
    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
  • 山東32個項目獲2019國家科技獎
    魯網1月11日訊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備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兩位廣東籍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
  • 鬱銘芳院士昨日去世 今年已痛失14位兩院院士
    從參與研製並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到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從組織領導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研製,到主持「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等,60多年來,鬱銘芳用一個個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 她官至副國級,新中國第一個女工程師,治黃元勳,院士,今年97歲
    曾任水利電力部部長、黨組書記,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政協副主席等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是新中國第一個女工程師和第一代治黃元勳,今年97歲的她正在安享晚年。1950年起,她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兼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副部長,水利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水利電力部部長、黨組書記,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97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鄭強上任後,太原理工大學又獲院士加盟!力創雙一流建設
    8月12日上午,太原理工大學在明向校區行政樓二層會議室舉行特聘教授聘任儀式,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為太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鄭強表示,作為傑出科學家和C919大飛機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突破了多項國外限制對華出口的技術難題,走出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設計之路,為國家國防和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民族脊梁、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