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為何被稱為國師?原來這30年來,他才是對中國電影貢獻最大的人!

2020-12-18 騰訊網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的輝煌,又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堪稱中國電影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

張導早年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連戰連捷,以非凡的藝術才能,先後獲得兩座威尼斯金獅獎(《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一座柏林金熊獎(《紅高粱》)、一座坎城評委會大獎(《活著》)、一座坎城技術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座威尼斯評委會大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座柏林銀熊獎(《我的父親母親》),也讓葛優和鞏俐分別加冕坎城影帝和威尼斯影后;

《大紅燈籠高高掛》還同時獲得了英國電影最高獎(英國學院獎、又稱英國奧斯卡獎)和義大利電影最高獎(大衛獎)的最佳外語片獎,以及奧斯卡獎提名。而另一部作品《菊豆》同樣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活著》還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這些作品為國際電影界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也為中國電影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國際影壇對中國和黃種人的偏見,澤惠當時後世無數的同行與後輩。

迄今為止,其餘內地導演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加起來的所有獎項成就,也不過堪堪與90年代的張藝謀相當。如果不算已經混好萊塢圈子的李安,其他所有「港臺藝術大師」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項成就全加起來,同樣也只能和張藝謀戰個平手。

當國門開放,香港商業片和好萊塢大片相繼來襲的時候,同輩和後輩導演們還都在繼續追隨早年張藝謀的腳步,拍攝各種鄉土題材影片,一門心思去國際爭獎,因此在票房競爭中,被好萊塢和港片打得一敗塗地,競爭力甚至比不上錄像廳和DVD。各大院線奄奄一息,電影院都不知拆了多少。新千年伊始,眼看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影市場,就要步了臺灣電影和日本電影的後塵,一邊是藝術電影在國際屢屢獲獎,一邊是本土市場幾近乾涸,無人問津。

此時又是張藝謀導演,懷著對中國電影的責任感,以敢為天下先的無畏精神,不計個人毀譽,從零開始改弦更張,拍攝出一部在中國電影史上意義無與倫比的《英雄》。

該片不止是在國內獲得的年冠記錄(2.5億票房),保持4年後才被他自己的另一部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2.91億票房)更新,而且以3100萬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日韓等世界各地都登頂票房冠軍,在全球收割票房合計1.77億美元(14.5億人民幣)。而且還獲得奧斯卡外語片提名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創新獎,被包括《時代周刊》在內的多個世界權威媒體,評為年度世界最佳影片,從此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時代,真正拯救了整個中國電影,功勳蓋世,惠澤至今。

然而,也正是《英雄》票房和口碑的巨大勝利,讓無數從業者和自詡為「公知」的文青影評人,對張藝謀導演的成就在「羨慕嫉妒恨」之餘,更必欲除之而後快。

在那些文青影評人看來,張導不再去拍反映中國落後面貌的鄉土文藝片,而改拍獲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商業大片,便是「一心賺錢,背棄藝術理想」;

張導在影片中倡導的家國情懷,對一代偉人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國家,奠定我華夏民族千秋基業的崇敬,更被那些懷著對體制深刻不滿的「公知」影評人們解讀為「屈從權力、獻媚體制」,是以大批特批。

更有許多追名逐利之徒,則純粹就是把批判和抹黑張導這個中國電影最傑出代表,當做了彰顯自己眼光、見識如何高明的手段。

早年網絡尚不發達,紙媒仍有相當影響力,廣大公眾對電影的認識也有所欠缺。這些從紙媒駕臨網絡,喜歡在雲山霧裡裝腔作勢的「影評人」們,也相當程度上掌握了評價電影的話語權。

於是在他們的所謂「影評」中,《英雄》《十面埋伏》這些在國際影壇頗受好評、獲獎和提名無數、海外票房更遠高於本土票房的作品,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劇情套路、故事蒼白的「爛片」!

【全部按當時人民幣/美元匯率,折合計算】

有史以來,所有華語片在奧斯卡獎總共只有七次提名,其中張藝謀一人就提名三次,(另有李安作品提名三次,陳凱歌《霸王別姬》提名一次)。

所有華語片在金球獎,總共只有12次提名,其中張藝謀一人提名五次。(另有李安提名四次,陳凱歌提名兩次,周星馳《功夫》提名一次)。

這些本是極高的成就,竟也被某些鍵盤「影評人」嘲諷成「一門心思要拿奧斯卡,簡直不自量力」。

〈至於其餘所有被「文青影評人」吹上天的「港臺文藝大導」,楊德安、侯孝賢、王家衛、蔡明亮、許鞍華、徐克等,以及內地導演中最受影評人追捧的姜文和賈樟柯,所有人加起來,奧斯卡提名次數為0,金球獎提名次數為0。〉

而這些影評人背後,更不知有多少眼紅張藝謀成就、一心要扯他下馬、取而代之的電影界同行在推波助瀾。

據說,日本NHK電視臺拍攝過一部講解中國電影的專題紀錄片,裡面的許多自命不凡的電影導演,但凡碰頭開會時,天天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換著新花樣,去黑張藝謀。

今天的95後、00後的年輕網友,恐怕難以想像,就在世紀之交,網際網路剛開始普及的時代,所謂的網絡大v,基本充斥著「恨國分子」和「精神美國人」,他們掌握了各大網絡平臺早期的話語權,更得到無數擁躉,而我們愛國網友所能發出的聲音反倒寥寥無幾,從來都是被群嘲和圍攻,而如此怪相,也在中文網際網路持續了十餘年……

一直要到2008年,先是汶川大地震,十萬子弟兵們浴血犧牲,拯救蒼生力挽天瀾,軍民情深血溶於水;然後是張藝謀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黃鐘大呂,煌煌史詩,五千年輝煌燦爛文明,如畫卷一般鋪展,不但震驚世界,激發了無數網民自發的愛國熱情。

愛國網友們的聲音才逐漸佔據上風,歷時數年的激烈交鋒,到2012年後,我輩愛國者才終於逐漸佔據了主流。

這一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大而言之,可以說關係著國家民族命運,短兵相接、刺刀見紅;

張藝謀導演更從一個純粹的電影人,不但變成了一個為國為民操辦典儀的巨匠,而且升華成了一個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藝術大師。

因此那些骨子裡就敵視國家和民族、披著影評人外衣的「恨國公知」們,對張藝謀更加怒火中燒。他們視張藝謀為優先打擊的對象,繼續著對張導作品的持續惡意醜化、辱罵攻擊,定要將張藝謀批倒鬥臭,至今十餘年而不息。

張藝謀,歐洲三大電影節的3座最高獎,3座次高獎,2座技術獎,奧斯卡獎的3次提名,金球獎的5次提名,英國最高獎和義大利電影最高獎的得主,國內電影獎項的隆高表彰(先後獲得8次華表獎,9次金雞獎,7次百花獎),

從開始有準確票房統計排名以來,張藝謀導演電影,一共獲得4次票房年度冠軍,4次票房年度亞軍,合計15次票房年度前十名。無論商業上還是藝術上,都取得他人難以企及的巨大成功。

作為演員,張藝謀主演電影《老井》,還一舉獲得了金雞獎、百花獎、東京電影節的三座影帝獎盃。

作為電影人,他獲得了開羅電影節、蒙特婁電影節、上海電影節等三個A類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傑出貢獻獎;當選過歐洲三大電影節之威尼斯電影節主席,柏林電影節的評委,和聖塞、東京兩大A類電影節的主席。對華語影壇的同行和後輩,張藝謀更一直不遺餘力地提攜,努力為所有中國影人去爭取利益。

1993年和2007年,正是在時任柏林電影節評委和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張藝謀的兩次力爭下,努力去力排眾議,說服其他評委,才為李安的《喜宴》和《色戒》爭取到金熊、金獅兩座獎盃,足見他的胸懷之偉岸豁達,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惜英雄】。

而李安在此之前,也曾力邀張藝謀主演《色戒》「易先生」,只是因為張導需要將主要精力放在籌備京奧開幕式上,邀約才作罷。最後片中男主角梁朝偉的妝容,完全就是比著張藝謀的模樣去化妝的。

然而這樣一位中國電影活生生的神話,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首席代表,在那些長時期掌握了話語權的「影評人」的口中,卻成了「功過相抵」「毀譽參半」「晚節不保」。

最惡劣的一幕發生在2016年底,這些已經毫無為人底線之徒,抱團去給張導點蠟,高呼「張藝謀已死」,還是故做痛心疾首狀高呼,張導又如何「辜負了他們信任」那套老生常談。

天日昭昭!這些人又幾時對張導摘下過有色眼鏡?

沿著《英雄》開啟的道路,一代代傑出電影人在摸索中曲折前進,從《泰囧》到《戰狼2》,從《紅海行動》到《我不是藥神》,從票房爆款到兼具藝術口碑,從小成本喜劇片「以小搏大」創造奇蹟,到完成好萊塢A級大製作水準的軍事戰爭片,中國的電影工業已經飛速進步,更終於能在和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正面對決中,牢牢守住了本土市場。

眼看如今讓無數電影人賺得盆滿缽盈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才讓更多人恍然意識到當年張藝謀的遠見卓識,他的貢獻恩澤後世,他的功績萬眾頌揚。

特別是《戰狼2》《紅海行動》這兩部公開宣揚愛國思想的主旋律軍事片,竟獲得合計近百億票房的巨大成功,牢牢佔據了華語電影史票房前二名,更加昭示了【愛國無罪】!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在網絡大發展,智慧型手機大普及,人人可為自媒體,每個人都是影評人,億萬「小鎮青年」才決定電影人飯碗、是電影人上帝的時代;曾經由少數文青「影評人」,便能決定一部電影風評歷史地位的時代,早已經【一去不返】!

當張藝謀導演的新作《影》上映時,這位年近七旬、早已獎項等身、功成名就的老人,早已淡看了票房,他已經可以坦然將承擔中國電影市場的重任,交託給那些創造幾十億票房奇蹟的傑出後輩。

他現在拍片,便是和時光去競逐朝夕,只欲完成自己未了的藝術理想,而對影片藝術性上的細心雕琢,依舊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與之相反,對過往那些自以為掌握了電影評價話語權,一直輕視鄙視漠視票房價值的文青影評人,或許最痛苦最落寞的時代也莫過於此,

他們的那些引以為豪的閱片量、他們的那些雲山霧裡意識流,他們的那些辭藻堆砌隱喻解讀,如今在我們大多數觀眾看來,早已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即使對少數還在執著於拍冷門文藝片衝獎的導演來說,也同樣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雖然還頗有不死心者在竭力掙扎,妄圖和貶低《英雄》《十面埋伏》,抹黑《金陵十三釵》那樣,在影片上映之初就扼殺《影》,

但影片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廣受好評,又給張藝謀添上一座表彰他對世界影壇傑出貢獻的「積家電影人榮譽獎」,影片上映次日,在金馬獎獲得十二項提名的消息,更是耳光響亮。「影迷人」們對張導的撕咬,不過是不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的敗犬哀鳴罷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的漫漫「國師」路
    去年年初,張藝謀的《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退出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如今在電影上映之際,又傳出因「技術原因」不能在廈門金雞獎首映的消息,讓人不禁為張藝謀的這部新作捏一把汗,好在幾經波折後,終於正式上映。回顧張藝謀三十多年的導演生涯,除了唯一一部從未在中國大陸公映過的電影《活著》,《一秒鐘》可能是他最命運多舛的一部電影了。
  • 「國師」張藝謀的一些往事
    即便這十來年間,幾乎一人包辦了奧運、G20峰會、大慶等國家大事的晚會,國師給外界的形象依舊還是那麼沉默。甚至在許知遠的《十三邀》中,他曾坦言自己喜歡那種面具覆上臉的感覺。當年那個夢想只是開一間照相館的「農民」青年,是否會想到自己能有今天,我們不得而知。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電影的這封「情書」無法讓人共情
    影片一開始,張譯在茫茫大漠中出場,視覺衝擊力很強,畫面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讓張藝謀成名的《黃土地》的攝影。這也讓大飛對後續故事的發展和影片的品質充滿了期待。然而,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電影開場的畫面是本片為數不多能讓人有記憶點的地方。
  • 張藝謀和他的女人們:國師的賢者之愛
    這是文章頭部  自2013年葫蘆娃事件之後,陳婷,這個在張藝謀背後隱身十幾年的小嬌妻,在地位得到公認後,逐漸高調:  經常在微博曬全家福、曬幸福,幫張藝謀炮轟老東家張偉平——  這是張藝謀可以接受的高調,賢惠、溫順、以夫為天,和霸氣的鞏俐、充滿野心的章子怡比起來,陳婷才是張藝謀最終會娶的女人
  • 《裝臺》姐妹篇來襲,由「國師」張藝謀導演,女主候選人咖位超大
    不僅僅是劇情還是演員亦或是細節方面展示出來的都是非常深入人心的,而《裝臺》是陳彥創作的一本長篇小說,這本小說曾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家看的小說,那麼後面這部小說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裝臺》它生動鮮活、非常形象地刻畫了劇中的一系列人物,講述劇中這些人物在社會中經歷的酸甜苦辣。
  • 《一秒鐘》: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張藝謀還是張藝謀
    《歸來》劇照當然許多文藝片不該以票房論成敗,片子之前入了柏林主競賽,也足見張藝謀在藝術上依然能夠保持他的水準。但也許因為是張藝謀的緣故吧,這個帶動著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走向億元票房時代的張藝謀,票房號召力回到十幾年前,這其中落寞,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 張藝謀與陳凱歌:多少事,晚來急
    在《一秒鐘》裡聽到張譯這句臺詞,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時代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秒鐘》最初的小樣被收錄於集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中,是2007年張藝謀受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委託拍攝的三分鐘短片。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多少人還能在70歲朝花夕拾,完成13年前的一份承諾?
  • 張藝謀在《英雄》後最好的電影,這一次他終會做回了自己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既創造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中的輝煌,又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張藝謀導演的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 《英雄》。
  • 豆瓣8.1,上映首日奪票房冠軍,張藝謀電影《一秒鐘》口碑出爐
    被網友稱為「國師」的張藝謀,2018年獻出水墨巨作,電影《影》,才獲得豆瓣7.2分的評分。2017年導演作品《跨界冰雪王》,評分6.5分。2016年執導的大投資巨作《長城》,評分才4.9分……不可否認張藝謀確實導過諸多口碑力作,但是水平發揮這種事,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穩如老牛的。
  • 生命在記憶中永恆,評張藝謀電影《一秒鐘》
    因為電影《一秒鐘》跑來了圖書館,上次看國師的電影,還是在高中看的《影》。我想將《一秒鐘》和《影》稱作姊妹篇,很有趣,兩部敘事手法,時代背景,甚至演員咖位都大相逕庭的電影,憑什麼被稱為姊妹篇?很簡單,我認為,這兩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在《長城》以及多場國家級大型晚會後,重拾自我認知,回到一個電影人來說話的標誌了。
  • 張藝謀這一次,動情了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既創造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中的輝煌,又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張藝謀導演的風格有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英雄》。
  • 電影《一秒鐘》:張藝謀的這封情書,沒幾個人敢收
    這開場,是個人都覺得張九聲(張譯 飾)這樣的行為是真的瘋了。可看完電影後,沒人覺得他犯傻。《一秒鐘》的雛形來自嚴歌苓長篇小說《陸犯焉識》的一個片段——陸焉識為了看銀幕上的女兒,逃出勞改農場。或許以前人們是因為電影是閉塞的生活裡唯一的娛樂,所以他們才狂熱,把電影視為儀式。但他們一樣有著對電影的熱愛。現在的人們反而倒退得不如以前。《一秒鐘》國師寫給電影的情書,同時也是給熱愛電影的人的情書。
  • 張藝謀寶刀未老,這樣的國師,夫復何求?
    首日票房已超過2000萬,這個暫且不提,從影片整體質量方面來看,這是一部難得的佳作,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張氏電影。豆瓣開分得到了8.0的高分,那個會講故事的張藝謀歸來了。說到「歸來」,自然讓人想起2014年張導的作品《歸來》,它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
  • 張藝謀:他和《長城》的身後是整個中國 張藝謀個人資料照片
    在《環太平洋》和《變形金剛4》的票房讓美國人咂舌之餘,也讓他們注意到,這是進軍中國的好時機了。但張藝謀並不是這麼想,在《金陵十三釵》這樣一部意圖明顯地希望打入北美市場的作品之後,他知道,和好萊塢的深度合作,才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根本。中國市場像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用張藝謀的話說,叫「借水行船」,這是他在談論《長城》時最喜歡的字眼。
  • 保留《一秒鐘》的真結局和人物動機,張藝謀這部電影可以封神麼?
    電影《一秒鐘》2016年正式籌備,也是從那個時候便開始了新一任謀女郎的層層篩選,劉浩存用了3000分之一的機會,成為了最終的幸運兒。電影於2018年7月開拍,並於8月殺青。國師張藝謀攜電影於2019年出現在柏林電影節,因技術原因電影被緊急撤檔。
  • 《影》水墨風格驚豔四座,這是張藝謀迄今為止,最令人驚豔的電影
    張藝謀新片蹤跡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鬼魅難測,充滿了神秘的期待。事實上《影》似乎可以說是張藝謀的一部回歸之作,一是從好萊塢團隊回歸華語班底;二是重回本世紀初《英雄》式古裝武俠巨製。而從《英雄》到《影》這漫長十六年,張藝謀的變與不變,似乎也就要在此交出一個階段性答卷。
  • 每個鏡頭都是回憶,被稱為張藝謀20年來最好評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是許多影迷喜歡看的,相信大家對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也備受關注,每一部新片上映都會引起影迷的追捧啊。可以說在中國近代電影史上,張藝謀是一個裡程碑的存在吧。記得早些年的《紅高粱》,極具我國文化特色,裡面的劇情也備受粉絲好評,還有後來的《英雄》,《影》等諸多電影,都極致的突出了中國文化特點,向世界表達著中國電影的特色,每一部都展示了我國文化。
  • 70歲張藝謀又一部新片要開拍!3年拍4部電影,網友:電影界勞模
    12月4日,有網友曝出張藝謀為新片取景的照片。圖中,張藝謀等一行人遠赴東北,為新片《最冷的槍》取景,顧名思義,最冷的地方就在東北。該片主要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解放軍中一位狙擊手的故事。《最冷的槍》是張藝謀三年之內拍的第四部電影,誰能想到這麼敬業的張藝謀如今已經到了70的年齡。張藝謀的雖然產量高,但電影的質量也絲毫沒有隨之下降,都是高品質電影。他的電影立意一直都比較深遠,有很強的感染力,讓人看完之後會產生強烈的共鳴。網友們看到消息後,紛紛在評論區大讚張藝謀。
  • 吸取《金剛川》「教訓」,張藝謀拍抗美援朝,找準了兩個「命門」
    儘管網友對電影改名意見不一,但國師自己卻表示:這事定了。 截至目前,關於《狙擊手》這部電影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甚至都已經開機了演員陣容還沒有正式官宣,但一點沒影響觀眾對它的期待。 一來這是71歲張藝謀首部戰爭片,二來,題材是抗美援朝。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老一輩電影人對露天電影的懷念與致敬
    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國師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就是這麼一個和露天電影有關的故事。,而早在2007年張藝謀就曾為了坎城電影節60周年拍過一個3分鐘短片《看電影》,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秒鐘》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