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彭光瑞 實習生 嚴梓尹 文/圖
他用粗黑的大手撫過印滿卡通頭像的尼龍布,握緊傘把,唰地撐開一柄品紅岔花卡通傘。黑胖的中年大漢傘柄依肩,將花傘打過頭頂,婉約地轉了一圈。「好看不?今年很流行的款式!」大漢作勢扭動硬邦邦的腰肢,場面喜感十足。黑胖大漢手中的花傘,並不是「賣萌」的道具,而是他經營的制傘企業推出的新款雨傘。
大漢叫做譚江勝,梁平區回龍鎮人,雨傘對他而言,便是陪伴了半輩子的「夥伴」,從16歲開始,他便與傘結緣,30年打拼,他從一個修傘匠做起,開了自己的制傘廠,又利用電商將自己的傘賣到全國各地,當地人戲稱他為「傘王」。
▲譚江勝展示他的新產品
修傘工創業
傳統手藝人的堅持
往年的七月中旬,重慶已豔陽高照,而今年雨水不斷。對譚江勝和他的雨傘加工廠而言,多雨季節,讓他平穩地度過了疫情帶來的低谷。
「市面上所有傘的款式我們這基本都有!」廠房中的辦公桌前,譚江勝的語調自信,談及雨傘,原本看起來黝黑敦厚的農村漢子,變得十分健談。他伸手取下一把長柄傘,拉掉紅色傘套,解開卡扣,按下傘鍵,印有許多卡通人物的紅色傘面迎面綻放,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譚江勝出生於1975年,今年45歲,從事制傘行業已經29年。拿他自己的話說,除了傘,他這輩子沒有幹過其他事。
梁平回龍鎮的制傘、修傘的手藝在幾十年前就小有名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修傘,但手藝的來源,大家卻都說不清楚。其中一個版本是20年前,一位浙江的修傘工來到相鄰的沙坪鎮定居。之後便不斷有人向他拜師學藝,久而久之,沙坪鎮和回龍鎮的人們也都靠修傘為生,從此,手藝便代代相傳。
譚江勝從小在回龍鎮長大,自小就會修傘。1991年,初中畢業後他選擇到廣州務工,在生產雨傘的企業打工,進一步學習裁傘手藝。3年後學成,他沒有繼續留在沿海城市打工,而是選擇回到家鄉謀生創業。
最初,他從家庭小作坊開始做起,他從沿海一帶進傘骨、棉布等原材料,然後加工成成品進行銷售,賣給附近的村民。由於他加工的傘質量好,結實、耐用,在附近的鄉鎮上小有名氣。
譚江勝逐漸不滿足於作坊式的生產和經營。2000年,有了一定的積累後,譚江勝開始建廠房,僱工人,建成了大約20人的小企業。不過,萬事開頭難,小團隊成立後譚江勝遇到了第一個瓶頸——傘的銷量始終提升緩慢。
譚江勝沒有輕言放棄,他開始每天早起晚歸,不放過任何一次趕市集的機會推銷自己的雨傘。他自己動手用幾塊木板搭成一個手推車,每天推著滿車的傘品,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堅持在大街小巷沿街叫賣。他不清楚自己3年下來走了多少公裡的路程,只知道鞋子磨破了十幾雙。
「這些傘都是我們純手工做的啊,賣不出的話真的太可惜了。」譚江勝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生意終於有了起色,為了和更多的傘品批發商達成合作,他又每天背著傘挨個跑批發市場,重慶渝中區菜園壩、萬州,四川達州等地的批發市場他都跑過。「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只要我的傘能夠銷售出去,讓大家知道回龍鎮的傳統制傘工藝就是好,那足夠了。」他喃喃自語道。
▲譚江勝查看生產的雨傘
回饋鄉親
一個人成功100人就業
「買過我們傘的顧客都說質量好,但銷量依然不溫不火。」銷量上的提升,並沒讓譚江勝沾沾自喜,他認為,本地生產的雨傘在市場上的表現應該可以更好,但始終差一點勁頭,原因是什麼呢?
2005年的一天,譚江勝收到了兩封特別郵件,分別是南充和成都兩位批發商給他寄來的商品樣本。他們告訴譚江勝,樣本是根據顧客反饋製作,代表著最新的潮流和款式,他們希望,譚江勝一直以質量、耐用著稱的產品,能夠融合更多時尚、先進的元素。
看到樣本,譚江勝恍然大悟,猛然意識到自己產品始終不溫不火的癥結。
「就好比自動傘已經遍地開花,我還專注於手動傘。時代一直在進步,而我卻仍在原地踏步。」譚江勝感慨地說,他意識到自身問題後,立馬把樣本寄出開模,2005年,開模花費並不小,開一個模具大約需要2萬元,並且一個模具只能制一種傘,譚江勝當時一口氣花了10萬,開了幾個模具。他坦言:「很貴,但一點也不心痛!」
「逐漸地,我們廠傘製品全面創新後銷量好了很多。」譚江勝笑道。為了能及時跟上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他每天都會關注傘製品的各方面訊息,並不斷學習與傘的花型、色彩、布料等相關的內容。
隨著2008年傘品銷量逐漸好轉,譚江勝積累了一定資金,便選好地方打算開設一個大型制傘廠。擴大了生產規模的譚江勝想到的,首先是鄉裡鄉親。譚江勝說,附近的鄉親們大多數都有修傘的手藝,他的企業,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發揮手藝的平臺。
於是,他發動鄉親們為自己的傘廠打工,一口氣解決了100多人的就業。同時,他清楚農村的家庭構成和忙、閒時間,採取了多種多樣的用工形式。鄉親們甚至可以在農閒時,到廠裡上班,他記件付費,不少村民每個月能從譚江勝的企業拿到數千元的報酬。
疫情期間,因為要避免人員聚集,大家無法到廠裡上班,他就開車將制傘需要的工具和設備一一送到大家的家裡,讓他們在家生產。完成後,他再統一收貨。這樣的安排,不僅讓村民們疫情期間也能多賺一份收入,他自己的企業也因此能較早地復工復產,避免了損失。
▲廠房中工人加工布料
電商加持
他要建成全產業鏈條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發展,2015年,譚江勝的制傘企業線下銷售額出現下滑的狀況,譚江勝又開始將目光放到了電商平臺。譚江勝決定,在浙江建立電商銷售的平臺。湊巧的是,他朋友的兒子在浙江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上班,對電商運營比較熟悉。於是,他和朋友的兒子達成合作,在浙江建立了自己的電商總部。
「一開始,我們對電商的廣告投放不了解,頭一年虧了幾十萬。」譚江勝說,2016年,他正式入駐電商,雖然經歷了第一年的虧損,但他們已經逐漸找對了方向,經過幾年的運營,電商平臺已經成為了他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例如今年疫情期間,批發商的銷售渠道幾乎停滯,但在電商平臺,卻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出貨量,成了企業銷售的支柱渠道。
除了渠道的拓寬,譚江勝還坦言,自己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其實一路走來,光靠我自己是不行的,從我2010年著手建宏勝制傘廠開始,政府就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譚江勝回憶道。2012建造廠房那年,當地政府在土地方面給予了相關優惠政策,在建廠房和購買機器設備方面一共給予了譚江勝十多萬元的補助。
同年,梁平區政府還幫助譚江勝從個體工商戶升級為微型企業。正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才有今天廠房達到5000平米的宏勝傘業。當地政府不僅獎勵了譚江勝的企業8萬元創業資金,並讓他從16年開始享受為期四年,每年15萬元的無息貸款。
這些情況,記者從回龍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口中也得到了印證,回龍鎮政府宣傳委員黃鵬表示,對於譚江勝這樣的民營企業,只要符合相關政策,當地政府的態度是積極的扶持和幫助,也期望他能帶動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譚江勝的新廠房大門
譚江勝說,他打心底裡感謝政府。近期,他又接手了附近屏錦鎮一塊52畝的地。譚江勝正在這塊地上建廠房,計劃把制傘的不同部門分散到不同的廠房,並給此廠取名叫億鼎傘業。此前,他的企業是從沿海進原材料(半成品)自己加工成成品。而現在,他計劃要形成從原材料加工製作到傘品成型的產業全鏈條鏈。
譚江勝笑著說,新廠月底投入運行,不僅幫政府解決了閒置土地,還預計可以解決400人左右的就業問題,當然,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一舉三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