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廢都》是在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堂上,大學裡很多課出勤率都不高,但我們系唯獨馬克思每節課出勤率爆滿,要提前去佔座。
因為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王教授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博士,從不照本宣科,往往會把社會熱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繫起來,生動有趣,而且每每講到精彩之處,繪聲繪色,義憤填膺,這大概是我在大學裡聽得最認真的課吧。
記得《色戒》上映的時候,被王教授在課堂上狠狠的批判了一番,說電影公司為了錢什麼題材都拍,說湯唯因為這個角色一脫成名,說何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和同學們都聽的津津有味。
批判完《色戒》王教授好像意猶未盡,又提到了《廢都》,說這是作者的意淫之作,登不了大雅之堂。我當時沒聽懂,也不知道《廢都》到底寫的什麼內容,讓王教授心裡起了波瀾。
下課後,宿舍同學下載了電子書開始一起看,這一看,一發不可收拾,當天晚飯我們都沒去食堂,集體在宿舍看書,看的血脈噴張,心潮澎湃,原來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之外還有這種奇書。
最近,在網上散見《廢都》的評論和感言,畢業幾年經歷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分享一下:當《廢都》扯下世人最後一塊遮羞布之後,我們看到了什麼?
一、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愛恨情仇
回顧一下《廢都》的情節,講的是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
西京城所謂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知名作家莊之蝶風流多情,娶了一個賢良的妻子牛月清還不夠,又和唐婉兒、柳月、阿燦、汪之眠的夫人發生了感情糾葛。
男主莊之蝶,妻子賢惠,只是不好打扮不懂風情,激不起他的性趣,於是就和其他女子發生了關係。名字起的好,莊子夢中的蝴蝶,很有文化,大概是他荒唐一生的縮影吧。庒之蝶靠努力奮鬥成為西京城中名作家,但最終為聲名所累,身敗名裂,死在了火車站中,草草結束了隨性荒唐的一生。
「騷狐精」唐婉兒,性格活潑,漂亮性感,皮膚白皙吹彈可破,五官雖不完美,但放在一張臉上卻很是耐看。唐婉兒不安分的心,莊之蝶嚮往激情的靈魂,如電光石火一般。周敏不在家時莊之蝶來,牛月清不在家時唐婉兒去。唐婉兒沉醉於對莊之蝶的愛,甚至在自家梨樹下涼蓆上自慰到高潮。懷孕後怕給莊添麻煩自己去打胎。激情過後,要承擔後果,最後姦情敗露,被丈夫抓回去,受盡折磨虐待。
柳月,用現在的話說:你知道的太多了!因為發現莊之蝶和唐婉兒的事,莊為了封口把她給辦了,自己跟莊也有染自然不會多說。
阿燦,大概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類人,敢愛敢恨,性格剛烈,與莊之蝶首次見面就上床。妹妹被領導性侵變成精神病,阿燦報復咬掉領導的舌頭,後來跟丈夫離婚。與莊之蝶睡了之後懷孕,離開了莊獨自撫養孩子長大。
一個男人五個女人命運多舛,無一活的完美。可能是時代造就吧,連奶牛都成了思想家,收破爛的老頭都能出口成章。
二、生存的焦慮與心靈的掙扎
生存是這個世界永恆的主題。
生存的焦慮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人類的社會性是與生俱來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風雨,從古至今,在社會中生活的人,似乎都過的不容易,在享受身體的痛苦和快感時,必須承受靈魂之中和心靈的掙扎。而知識分子,代表智慧和良知的群體,會對社會變革中的人生百態理解的更深刻。
中國作協副主席王安憶說:「我以為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寶貴的特質是生活經驗,這是不可多得,不可複製,也不可傳授的寫作。」社會的變革極大豐富了作家的生活閱歷,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沃土和養料。
《廢都》1993年發表,震驚文壇,轟動一時,褒貶不一,因為大量的情愛描寫在同年被禁。此時,作者賈平凹應該是無所謂吧,因為寫的痛快灑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心裡所有的苦悶全發洩出來。
《廢都》發表之前,賈平凹面臨著人生巨大的變故,自己得了肝病,父親也去世了,人生仿佛進入了低谷。所以,他把對生存的焦慮和心靈的掙扎,都寫進了《廢都》,我們從書中似乎也看到了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變革中無所適從的心靈掙扎。
三、肉體的瘋狂享樂與靈魂的頹廢迷茫
《廢都》出版時,中國經濟開始轉型,人民思想開始解放。面對光怪陸離的生活,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也在悄然改變。迷惘、彷徨、頹廢、不知所措,《廢都》誇張而極端的描述了肉體的瘋狂享樂與靈魂的頹廢迷茫。
變革面前,人們都在尋求改變,有下海經商的,有出國留學的,有離婚出走的……據統計,八十九年代,中國離婚率直線上升,1980年離婚率0.7%,1995年離婚率1.8%,15年間,離婚率上升了近三倍,特別是城市人口,離婚率更高。離婚之後,再尋找另一半?孩子怎麼辦?迷茫中很少有人找到答案。
莊之蝶遊走在五個女人中間時,作者濃墨重彩的描寫那些情愛場面,好像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描寫的機會,寫的細緻入微,用文學語言細細描述情愛細節,更加深刻體現了莊之蝶肉體的瘋狂享樂和靈魂的頹廢迷茫,迷茫的又何止莊之蝶一人。
四、在光怪陸離的浮躁世界,該如何自處
張愛玲說: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當《廢都》扯下世人最後一塊遮羞布,我們看到了什麼?看到了人們對生存的焦慮和心靈的掙扎,看到了靈魂的頹廢迷茫,看到了內心最不願面對的一些東西……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浮躁世界,該如何自處,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生活不易,我們很累,但在低頭拉車的時候,不要忘了抬頭看路,想想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頹廢時,靜一靜,讀一本好書,喝一杯清茶,清理掉鞋子中的沙礫和心裡的陰霾,從心出發。
轉身面向陽光,就不會永遠陷身在陰影裡,無論怎樣,都不放棄希望,勇敢向前,努力奮鬥,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歡迎關注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