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媽快來看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平平坦坦大福大貴,任何一件看似美好的成就,也都是經歷了多方面的挫折磨鍊,一塊晶瑩剔透的璞玉看起來或許渾身是金,但璞玉所經歷的千錘萬鑿可不是人人都能承受,也就是說你的付出和努力可能會不成對比、而經歷的挫折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挫折的歷練下會越來越堅強,而有些孩子面對困境的時候反而被打擊得怨天尤人。
最近,電視劇愛的釐米正在熱播,劇中有一個讓人看了想要砸電視衝動的啃老、啃姐族-關震雷,這個角色完美地展現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有多可怕,甚至有些家長在關震雷這個角色的橋段間,還暗自下定決心勢必要給自家兒子多「創造」一些挫折,失敗是成功之母、勇氣也同樣是在挫折裡提煉出來的嗎?
事實真相,可能並不會如此:
朋友歡歡是一個喜歡粵劇的80後女強人,生了女兒詩詩後,也如名字一樣對孩子充滿詩情畫意和遠大理想的期盼,在詩詩大概3歲多的時候就參加了畫畫、唱歌和舞蹈這些才藝班,5歲的時候又受母親的影響喜歡上了粵劇,而朋友也正中下懷地送女兒進入了粵劇興趣班培養,每天早、中、晚都會按時練習磨合。
在朋友的認知裡,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扛得住寂寞和挫折,剛開始的時候還經常對女兒表演連連稱讚,為了培養女兒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提高自身的」韌性「,詩詩的表演和動作難度也更高一些了,為了讓詩詩未來有機會站在舞臺上成為一顆閃亮的星星,堅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朋友,對詩詩的生活規劃如鬧鐘一樣不差一分一秒。
有一天,已經練習3個小時動作要領的詩詩,因為一個動作要領沒有掌握好被要求「練好了才能睡覺」,那個時候詩詩已經非常疲憊了,被母親盯著不容妥協的目光也讓詩詩開始沮喪:
詩詩告訴母親:「媽媽,我可以休息一會嗎?這個動作太難了,我不想再練了」,聽到這句話後朋友沒有安慰,而是斬釘截鐵地告訴詩詩「幹什麼不累?媽媽每天辛辛苦苦上班賺錢,就是為了可以讓你未來成為人上人,你再不多努力多經歷一些挫折,看你未來怎麼生活……」
在挫折的一層再一層光環加持下,詩詩的一顆叛逆小心靈也開始跳動,甚至堅韌地說「我不喜歡粵劇了,我再也不要上臺表演了」,看到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突然發動抗議小心靈,朋友一時之間開始了審視自己的語氣,在多方面檢討下也跟女兒道了歉、保證以後說話語氣溫柔,也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詩詩對粵劇的厭棄心已經根深蒂固了,這個結果無法改變、也很難改變。
這個時候,可能就會牽連起很多家長的共勉之心了,仔細回想一下,是否文章中的詩詩和自家孩子頗有相似之處,對某個興趣開始的時候甚至不吃不喝也要做好,但不知道為什麼事情一到中間或者末端,就很容易變得脆弱甚至完全放棄正在做的某件事情。
這樣的轉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真相一點也不難理解,大致受以下三點環境影響:
1、孩子的興趣被消磨殆盡了
在每做一件事情裡的積極和動力,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兒,其中那股不吃不喝也要做好的幹勁,都是源自於最初對這件事的興趣,若一個人的興趣消磨殆盡了,那麼對這件事情的積極包括動力也會隨之消散,很多人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都喜歡把挫折和勇氣拿出來說事兒,卻忽略了挫折也是興趣的剋星。
挫折是一個好東西但也要因人而異,若挫折把控得好就是勇氣裡的成就感,但挫折失控了同樣也會讓整個生活包括事情的核心變得糟亂不已,上文中的詩詩剛開始很喜歡粵劇是源自於興趣,但一旦涉及現實問題把這件事情當成「過日子」去看待就很難了,如果我們在生孩子前有人告訴我們「過日子難、養孩子又有多難」,還會有人只憑喜歡小孩兒而生子嗎?
從簡單的方向來看,孩子對一件事情沒有了動力和方向感就是他們的興趣被消磨殆盡了,比如孩子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和鼓勵,有些父母認為讓孩子多經歷一些挫折心態會更堅強一些,但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情一直就看不到希望,又怎麼能保持興趣去積極向上呢?
2、孩子只有興趣沒有責任感
如果說孩子的興趣只是一時的興致,那麼責任感就是一輩子的隱藏力量,俗話說得好「人生在世能幾時稱心如意」?大部分都是為了生活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孩子之所以可以遂心如意還不是有家長們在身後支撐著,而父母們又恰恰不可能為孩子保駕護航一輩子,所以挫折歷練、讓做事情更堅強一些就顯得很重要了。
興趣感只是一時的積極能量維持,一旦遇到了困難和挫折那麼興趣就很難保持下去,一件事情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培養孩子責任感,有責任感的孩子不會只拘泥於興趣和形式,他們所做的一件事情是真真切切憑心而論。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只要我們記住「孩子是沿著父母踏過的足跡而走」,就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時間穿梭去鞏固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家務活這件事情,從勞作方面來說沒有任何興致感、但為何還有人按時按點去做呢?這就是責任的力量,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裡父母一定要從娃娃時期抓起,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習慣。
3、孩子沒有自主選擇權利
責任感是源自於內心深處的力量鞏固,也是超越興趣之上的隱藏力量,如果挫折多了孩子反而還會出現逆反心理,除了興趣和責任感缺少之外,還有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大包大攬的習慣讓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權,每一個人包括孩子如果我們回想當初的夢想,就會發現夢想的實現不僅僅是取決於天賦,而是在於這段夢想是否能夠真正堅持下來。
堅持二字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非常困難,一個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需要興趣、目標、責任,最後才有了規劃,而最後的規劃往往是核心的一枚關鍵棋子,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實踐、為了動手能力增強,如果孩子只能規劃不能去實踐又何來體驗和自信心呢?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小攬,孩子所做出的某些決定也無法得到家長的理解和包容!
還是拿文中朋友的女兒詩詩來說,這個小姑娘喜歡粵劇剛開始僅僅只是喜歡,到了後來就成為了母親以個人理想為規劃的安排,小姑娘為了實現母親的規劃沒有屬於自己的一丁點時間,在失去自主權的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人生自由,這種以完成任務為主的挫折歷練,最後只能是磨滅孩子興趣、打擊他們的責任感,直到徹底放棄、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去面對成長面對生活。
所以說,孩子的興趣、規劃都應該由孩子自己去做主,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迷路的時候指指方向,挫敗的時候多鼓勵鼓勵給孩子提供不會變質的後盾力量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