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布滿鉚釘的蘇57
在三代戰鬥機領域,俄羅斯一直保持著領先優勢,先後發展出了米格29、蘇27、蘇35以及蘇47等多款戰鬥機,無論是研發理念還是技術水平都堪稱一流,但在四代機領域卻漸漸開始掉隊!三代戰鬥機的「百花齊放」是基於蘇聯多年以來積攢下的技術老底,上世紀90年代後,俄航空工業對新一代戰機的研發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1997年F22戰鬥機首飛,使得俄制戰機與美制戰機之間的技術差距第一次被大幅拉開,因此在2000年初,出於對美制戰機技術追趕的目的,蘇霍伊在整體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上馬了蘇57戰鬥機項目。當前蘇57已經製造出了10架原型機並且進入了初步的量產階段。近日俄國家試飛中心的蘇57原型機進行了對外展示,從圖中可以看到,蘇57原型機的機身布滿鉚釘,發動機也未作任何隱身處理。
蘇57的製作工藝是俄制戰機中最好的
鉚釘是戰鬥機離不開的小部件,戰鬥機的內部是由肋條、桁條、梁等構成的內部主體框架,外表是由鋁合金或複合材料製造的一層蒙皮覆蓋,蒙皮的固定就需要用到鉚釘,目前的三代四代戰鬥機以及接下來的五代戰鬥機都離不開鉚釘。雖然如此,但蘇57戰鬥機的鉚釘分布太過密集,整體製作工藝在四代戰鬥機中是最差的。
俄制戰機製造工藝向來以「粗狂」著稱,比如用航空不鏽鋼打造的米格25戰鬥機,俄制戰機在設計製造時不會過於追求戰機的精緻打磨和極致性能,而是重點強調戰機的維護性、可靠性和是否可以快速大量生產,因此即便被奉為經典的蘇27「側衛」戰鬥機,其製造工藝也非常粗糙。而蘇57戰鬥機的製造工藝雖然是四代機中最差的,但卻是當前俄制戰機中最好的一款。
量產型蘇57會進行一定優化
除了遍布機身的鉚釘,通過此次大量細節展示中也可以看到,蘇57的發動機噴口沒有進行任何隱身化處理。蘇57使用兩臺117S推力矢量發動機,這部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107千牛,無論是動力還是採用的噴口轉向技術,都優於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不過F119在噴口上採取了包括噴管結構布局優化、排氣出口調整遮蔽等多種紅外隱身措施,使得F22的整體隱身性能要大幅超過蘇57。
此次展示的這些均為蘇57的原型機,編號051是蘇57最早的原型機,而編號510的則是蘇57後期的試飛機型。之所以在這些蘇57上面看到大量的鉚釘、機體補丁結構,這是由於這幾架蘇57並不是最終量產狀態,即便是試飛中的F22原型機,也會在機身上看到類似的鉚釘和「補丁」,而量產狀態下的蘇57會塗抹完整的外漆,看起來會更加精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