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今年6月5日到8日,俄羅斯首次全俄統一漢語科目考試開考,俄羅斯統一考試類似於中國的高考。到2022年,歐洲將至少有德國、俄羅斯、愛爾蘭三個國家高考考漢語。隨著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很多當年曾被英語虐過的人終於看到了其他人受虐待的樣子,心裡的委屈終於緩和了很多。
不過,作為自己的母語,漢語自己就真的掌握嗎?不一定!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用錯字詞,尤其是成語的,讀錯更是家常便飯。「漢字讀半邊」甚至變成了大部分人學習新字詞的方法,以致鬧出了很多笑話。
每種文字都包含形、音、意三種基本要素。漢語是傳承最為久遠的文字,現代人依然能夠看懂幾千年前記錄的文字,比如說《詩經》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史記》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至今國人依然能朗朗上口,經常引用。這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標準化有關。可以想見,在未統一文字前,各個地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更不要說讀音。而漢語讀音讓漢字增加了很多樂趣和難度。
古代交通不發達,而華夏幅員遼闊,各個地方的語言溝通不是很頻繁,久而久之,各自語音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也會產生不同的詞彙。尤其在南方山區,交通極度不便,更容易產生語音變異。這也就是為什麼閩浙贛湘粵山區「五裡不同音」的產生原因。在閩西,有不少縣的方言多達三四十種,且大多不能相互交流。而華北平原,雖然各地方言也有差別,但大多能相互交流。
漢字的造字法非常有規律,相比較之下,讀音就顯得太難了,大多數人看到不認識的漢字,基本能猜出這個字的大概意思,或者是和某一個事物有關,但讀音就真的只能靠蒙了,雖說漢字有表音,表意之說,就是經常說的漢字讀半邊,但這種規律經常是錯誤的,因此而讀錯,出洋相也就在所難免。
比如說「楚」,大多數人的認識裡是戰國七雄的楚國,畢竟楚國曾經很強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另一個意思,就是姓,但姓楚的人不多,楚留香,楚雲飛倒是流傳很廣,可惜都是虛構的。但楚的最基本意思是什麼呢?開始你可能會想一想,但只要看到上面的兩個木字,也就是林字,大概率會猜這個字要麼是一種樹木,要麼和森林有關。沒錯,猜對了!作為樹木,是指牡荊,一種落葉灌木,當然也可以作為森林解釋,比如元好問的《摸魚兒 雁丘詞》,被李莫愁一直掛在嘴邊,「問世間情為何物……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這裡的楚就是指很多的樹木,也就是森林。
但讀音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先來看看這兩個「謫(zhé)仙」「嫡(dí)子」,讀音很多人搞混,不過意思都清楚,謫仙指李白,而謫的意思是「因言受罪,降職外遷」,是言字旁,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嶽陽樓記》)。而嫡子,是指大老婆生的孩子,是女字旁,如嫡長子。兩個字的意思一般不會搞混,但讀音則完全靠記,靠猜。
再看看這一組,就知道漢字念半邊的尷尬了,曷(hé),大部分人都會讀,喝水,口渴,也不會讀錯,但下面幾個字也是非常常見的:
謁(yè),拜謁,如,「下車拜謁」。
偈(jì),偈語,如出名的《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偈語。
揭(jīe),揭不開鍋。「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遏(è),阻止,禁止。怒不可遏。「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碣(jié),圓頂的石碑。「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瀟湘無限路。」
這些字的偏旁部首不同,但都有個「曷」,按漢字讀半邊的規律,應該都讀曷音,可惜沒有一個字讀曷,念半邊就全錯了。
漢語,歷經幾千年的洗禮,留下了很多有內涵而深刻的歷史烙印,如今越加煥發青春,熠熠生輝。漢語簡單中蘊含強大的功能,往往字數越少,信息量越大。作為母語的我們要掌握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看到他人認真學習,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都給予更多的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