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等教育

2021-01-09 新華網湖北頻道

湖 北 高 等 教 育

  湖北高等教育歷盡半個世紀風風雨雨的沐浴洗禮,由高等學校數較少,規模較小的省份,發展成為結構、科類、規模、布局比較合理,高新技術密集,科學研究實力雄厚,教學水準較高,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的高等教育較發達的大省。回眸湖北高等教育50年的光輝歷程,目睹50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正是湖北人民建設新湖北,發展新湖北,把一個新湖北帶入21世紀的燦爛篇章。

  一、初創時期湖北的高等教育

  武漢剛一解放,湖北即始了對舊有高等教育機構的接管、調整,並將其改造為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為新中國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為湖北高等教育發展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湖北舊有的高等學校

  湖北在新中國成立前,舊有的高等學校共有14所,全部集中在武漢。其中屬於國立性質的3所,即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和國立武昌體育師範專科學校;屬於省立性質的2所,即湖北省立農學院、湖北省立醫學院;屬私立性質的9所(含教會主辦的高等學校),即私立武昌華中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私立漢口博醫衛生專科學校、私立漢口法學院、私立漢口精業會計專科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私立武昌江漢紡織專科學校和私立華中協和神學院。從地理分布上看,設在漢口的5所,設於武昌的9所。湖北這14所高等教育機構,除武漢大學外,其它大學免強湊成三個學院;專科性的學校佔總數的50%。

  湖北舊有的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規模小,專業少,學科門類殘缺不全。據1947年度上學期統計在進行這一項統計時,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尚在沙市(1948年6月遷回漢口),私立中華大學資料不全,私立漢口博醫衛生專科學校、私立漢口法學院、私立漢口精業會計專科學校、私立華中協和神學院(1949年5月停辦)未予統計,私立漢口博醫衛生專科學校的設科數不詳,私立武昌江漢紡織專科學校是用的1949年9月的統計數據。國立武漢大學有文、理、法、工、農、醫6個學院,共20個系;私立武昌中華大學文、理、商3個學院,共8系1科;私立武昌華中大學有文、理、教育3個學院,共8系;國立湖北師範學院有7系科;省立農學院和省立醫學院有本專科各1個;國立武昌體育師範專科學校有五年制和二年制專修科各1個;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有兩個三年制專修科;私立武昌江漢紡織專科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有五年制及三年制藝術教育科和繪畫科。1947年度上學期,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共有6423人,教職工1319人(其中教員759人)。在校學生最多者為國立武漢大學,共1797人,最少者為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僅88人。
  (二)舊有高等學校的接管

  1949年5月31日,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召開武漢地區公立大中學校校長、教導主任、總務負責人會議,根據「原封不動,各按系統,自上而下」的接管方針以及「積極恢復,逐步整頓,初步改革」的指示,提出了湖北高等學校的接管原則,穩定了學校教職工的情緒,保護了校產。

  1停辦或自行解散一批高等學校。國立湖北師範學院於1948年6月遷至武漢後,因校址搬遷不定,院長年有更換,長年停課,決定予以停辦。一部分學生經編級考試後轉入武漢大學,一部分轉入中原大學或參軍。教職工大多數介紹安排了其它工作。國立武昌體育師範專科學校學生在武漢解放時多已離校,遂決定停辦,餘下的學生轉入幹部性質的學校學習。私立漢口法學院原系國民政府湖北高等法院一首席檢查官所創辦,解放時無人負責,屬自行解體。私立漢口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在武漢解放時已不能維持,亦自行解散。

  2接辦一批高等學校。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決定,對比較穩定,辦學基礎較好的高等學校,接收整頓後予以續辦。續辦學校有國立武漢大學、湖北省立醫學院和湖北省立農學院3所。對於私立高等學校條件較好的,在登記備案後,允許其繼續辦理。如華中大學、中華大學、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和江漢紡織專科學校。私立漢口博醫衛生專科學校雖未正式備案,但因辦理較好,所設科室也符合社會需要,因而1950年5月撥歸中南衛生部領導。

  3創辦新的高等學校。根據解放後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之需,湖北省創辦了兩所新的高等學校。1949年9月,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國立湖北師範學院等院校的基礎上,籌建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原分高級班、專修班及研究室3部,並設附屬師範1班。次年上學期改為師訓部、專修科。專修科由教育、社會教育、藝術、體育改為教育、藝術、體育3科,增設俄文專修班。又以前國立海事職業學校為基礎,組建中南交通學院。

  

  湖北將舊有高等學校接管後,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據1950年5月統計(中原大學不在統計之列),湖北武漢有大專院校10所,其中綜合大學3所(公立1所,私立2所),獨立學院4所(省立3所,大區所屬1所),私立專科學校3所。學生4400人,教師674人(其中專任者590人),職員555人。儘管學校數、學生數和教職員數都比過去有所下降,但因政局基本穩定下來,教師工薪按時發放,學校經費有了固定的來源,因而高等教育保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三)湖北高等教育的調整

  由於接管的高等學校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學科專業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需要,必須進行適當調整。1951?952年,中南區內的高等學校進行了如下局部調整。1951年,將武漢大學醫學院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立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52年武漢大學農學院與湖北農學院及湘、贛、桂農學院部分系科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集中部分院校的水利系科,成立了武漢大學水利系。接辦了私立華中大學,將從河南遷漢並於1949年12月設立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教育學院和中華大學部分系科合併,成立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1年8月下旬,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與對私立華中大學進行院系調整,成立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指令:「撤銷華中大學改制委員會,組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建校委員會」,校名暫定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10月20日,中央教育部令撤銷原籌備機構「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建校委員會」,改校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51年建立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次年11月改名為中南民族學院。

  這次小規模的調整,充實了湖北高等學校的實力,重點辦起了適應湖北經濟發展的系科,建立了湖北迫切需要的師範大學,從外省調入了一些系科,湖北高等學校的整體優勢開始形成,為1953年以中南區為重點的院系調整打下了基礎。

  1953年,湖北高等學校繼續進行調整,其原則是:「著重改組舊的龐雜的大學,加強和增設工業高等學校,並適當地增設高等師範學校,對政法財經各院系採取適當集中,大力整頓及加強培養與改造師資的辦法,為今後發展準備條件。」根據這一調整原則,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擬定了1953年分三階段的調整計劃:

  一為調查研究,根據國家建設需要與師資等條件制定院系調整與專業設置計劃及各種實行調整的方案。

  二為建立領導和執行調整工作的機構,修訂並確定師資設備等調配方案。

  三為宣傳動員,公布調配名單,分配圖書設備和組織搬遷集中等工作。

  這一次院系調整歷時5個月,使湖北高等學校形成了新的格局:

  武漢大學機電系和湘粵桂部分大學系科合併,成立華中工學院;中原大學、中華大學與豫、湘、粵、贛、桂等院校相關系科合併,分別成立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中南文藝學院和粵、桂的藝術院校的音樂美術系科合併,分別成立中南音樂專科學校和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武漢大學水利系和桂、贛、豫、湘、粵的部分大專院校的水利系科合併,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華中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和南昌大學體育專修科合併,成立中南體育學院(暫設於南昌)。贛、豫、粵等省的大專院校的部分系科併入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易名華中師範學院。粵、湘、贛、桂及中華大學等校的部分科系和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大學。中南衛生專科學校改為衛生幹部學校,學生分別轉入中南同濟醫學院和華東藥學院。

  經過1953年的調整,湖北省有高等學校11所,其中綜合大學1所,理工院校2所,農業院校1所,財經、政法院校各1所,醫藥院校2 所,師範院校1所,藝術院校2所。11所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9所,專科院校2所。從隸屬關係看,中央部委院校10所,湖北省屬1所;從地理分布上講,武昌10所,漢口1所。高等學校數雖然減少了3所,但這些學校是集中南數省高等學校的精華,從辦學條件到科研力量,都得到了充實,規模比發前成倍擴大,形成了學科優勢,形成了理、工、農、醫、師範、財經、政法、體育諸科類比較齊全的高等學校框架結構,逐漸與湖北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因此,從根本上說,高等教育通過這次調整,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54?957年間,湖北的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繼續進行。1954年秋,在湖北教師進修學院(原湖北教育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湖北師範專科學校。當年年底,津、蘇、遼、冀等省14所院校的水利系科和專業併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成立獨立的武漢水利學院。1955年8月,中南體育學院由南昌遷到武昌新校址,1956年2月改名武漢體育學院。

  1956年,津、滬、寧、粵、魯等省市的高等院校測繪專業合併,成立全國第一所培養測繪專門人才的基地棗武漢測繪製圖學院(1958年10月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1956年還在華中師範學院美術系、音樂系的基礎上,成立武漢藝術師範學院;以湖北師範專科學校的語文、歷史兩係為基礎,建立武漢師範專科學校。


  到1957年,湖北地區有高等學校19所,在校學生28670人,其中本科生26267人;教職工9868人,其中專任教師4395人。武漢大學等校開始招收研究生,在校研究生92人。校數比武漢解放前增加了7所,是解放前的16倍;在校學生數是解放前的44倍多。這次湖北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將全國,主要是中南區高等學校中的部分較好的專業薈萃湖北,建立了華中工學院、武漢水利學院和武漢測繪製圖學院等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高等學校。並從全國,主要是從中南其它各省調來了一大批優秀學者來湖北任教或主持校政。經過調整,使湖北高等學校門類齊全,實力雄厚,基本能適應湖北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使武漢成為我國中部智力密集、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城市。但是,由於調整的方針是要撤去綜合性大學中設立的專門學院,建立獨立的專門學院,這使武漢大學的一些頗有特色的專業或專門學院被劃撥出來,或者與其他院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或者調整出省與外省部分學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使武漢大學的元氣大傷,失去了某些學科優勢。

  (四)學習蘇聯的教育經驗

  1953年3月10日,中南教育部召開中南區學校教育講習會,特邀蘇聯專家普希金來漢講學。普希金全面介紹了蘇聯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任務、原則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省教育廳將其講稿編印成《普希金教授講演錄》。接著,蘇聯專家來武漢高等學校講學、參觀和指導工作者,絡繹不絕。1954年4月19日,蘇聯水能利用專家郭瓦捷夫斯基來武漢大學講學,並指導武漢大學水能利用教研組的教學研究工作。是年,僅在華中師範學院任教的蘇聯專家就有10人。隨後,又有一批蘇聯專家來武漢部分高等學校參觀,並對湖北部分高等學校的許多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參見吳貽谷主編:《武漢大學校史》(1893?993),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50?51頁;汪文漢主編:《華中師範大學校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72頁。

  蘇聯專家在武漢的高等學校主要是講學和授課。一是講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與教育改革成果;二是講授心理學研究的成就與研究方法,為教育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三是開設俄語課,以解決高等學校教師學習俄語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四是具體的科學技術交流,指導師生進行科學研究;五是指導湖北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集中培養提高助教的業務能力。

  蘇聯專家來講學與授課,給湖北高校帶來的最為明顯的變化,是教材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據《武漢大學校史》記載,全校教師對學習蘇聯教材的積極性很高,僅1953年初的不完全統計,全校所開出的177門課程中,完全採用蘇聯教材的有37門,佔全部課程的209%;根據蘇聯教學大綱編寫的講義有11門,佔全部課程的62%;部分採用蘇聯教材的有36門,佔全部課程的203%。這三者合計共佔全部課程的474%。1954年,理科58門課程中採用蘇聯教材或根據蘇聯教學大綱編寫的講義有49門,佔845%。據統計,華中師範學院有57門課程採用了蘇聯教材,武漢醫學院有14門採用了蘇聯教材,華中工學院基本上全部採用蘇聯教材。湖北部分高等學校聽了蘇聯專家講學後,舉行了學習蘇聯教育經驗交流會,許多系科建立起了經常性的互相聽課制度,教師通過試講、互相聽課、觀摩教學等形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過去普遍流行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有所改進。

  華中農學院部分教師經常下農業社訪問,從農民那裡總結出了豐富的生產經驗,教學課時能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給學生的印象十分深刻。武漢醫學院的系統內科學、系統外科學和眼科學開始採用課堂演示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在湖北高等教育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形成了鑽研教材、教法的群眾性運動,教學改革如火如荼。湖北高等學校的教師剛剛從舊教育的樊籬中走出來,正感到茫然之時,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使他們大開眼界,嗅到了從東歐吹來的清新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改革氣息,找到了學習效法的樣板,找到了教學上可供參考對照的座標。這一場學習蘇聯教育理論的運動,對於湖北高等學校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促進教學改革,加強科學研究,均有一定幫助。但是,由於全國普遍存在的學習蘇聯「一邊倒」問題,導致思想僵化,「唯蘇為是」,甚至把蘇聯錯誤的東西亦奉為至寶,也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拆散綜合性的大學,建立單科性學院,對高等學校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五)湖北高校「向科學進軍」

  1956年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知識分子的報告》,號召全國人民「認真地而不是空談地向現代科學進軍」,要「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使外國的最新成就,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可以達到」。(周恩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2頁。)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提出繁榮文學藝術和發展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提出科學工作者要有獨立思考,有辯論的自由。湖北高等學校組織學習周恩來的報告,召開教師座談會。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等院校按周恩來的要求制訂出學校發展的遠景規劃。如武漢大學於1956年2月27日召開學術會議,討論修訂學校12年發展規劃。

  3月5日校務行政會議舉行擴大會議,決定各系(科)制訂12年的全面規劃,並決定著手開展如下5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出版武漢大學學報;第二,舉辦直觀教材展覽會;第三,舉行科學討論會及科學著作展覽會;第四,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第五,舉行學生科學報告會。武漢大學採取的措施,對於湖北省高等學校「向科學進軍」,起到了龍頭的作用。

  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後,湖北吹響了向科學進軍的號角。1956年6月6日,湖北省以武漢大學為依託,舉辦了科學討論會和科學著作展覽會,地處湖北的1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600多人出席了會議,形成了浩浩蕩蕩向科學進軍的聲浪。

  湖北高等學校「向科學進軍」震動了全體教師的心弦,調動了他們報效祖國的熱情,形成了科學研究的執潮,教師參加科研的人數直線上升。華中農學院1955年參加科研的教授佔62%以上,副教授佔55%,講師佔47%,助教佔31%。到1957年參加科研的教授佔95%以上,副教授佔87%強,講師佔74%,助教佔69%以上。各學校出現了大量科研小組等組織。華中師範學院的34個教研室(組)中的216人提出了167個研究課題,有關專業的研究佔778%;全院1954年曾有102名學生組織過為數不多的科研小組,到1956年有42個科研小組,成員達456人。大多數學校成立了科研機構,如科學研究委員會、科學研究科等。為了方便科學研究,學校的科研設備和科研儀器也有了增加,很多學校增添了科研設備,籌建了實驗室,有的還給部分教師配備了助手。

  湖北高等學校在「向科學進軍」運動中,推出了一批成果。華中農學院植物病蟲害教研組進行了水稻白葉枯病的研究,對於華中、華東、華南水稻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資料。華中工學院趙學田教授深入實際進行科研工作,編出《機械工人速成看圖》通俗教材,深受廣大工人的歡迎。曾於1954年12月獲武漢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科學普及獎金書」。1956年又為機械工人編著《機械工人速成畫圖》一書。

  武漢大學科研課題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結合實際問題研究的,如高尚蔭的「新城病毒研究」,鍾心煊的「武漢水生真菌研究」,吳賢功的「脊椎動物的條件反射研究」等;二是科學理論與科學史研究的,如李國平的「函數構造理論」,餘家榮的「Din cchleu 級數及Dinichel多項式級」,張資珙的「中國化學史」,畢長林的「金屬量子理論發展的概述及其特徵」等;三是結合教學問題的研究,如周如松等的「X射線晶體分析儀的安裝擴試用」,餘先覺的「動物無性雜交」等;四是專門問題的研究,如劉秉麟的「中國近代外債史研究」,楊端六的「中國近代金融史研究」等。武漢醫學院開展了高溫作業勞動衛生研究及中醫中藥、乙型腦炎、血吸蟲病、血絲蟲病和其他水流行性病調查研究等數十項研究,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向科學進軍」過程中,湖北的一些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開始納入國家科學研究的規劃內。1957年的94項科學研究項目,其中有80項結合了全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佔全部項目的85%。

  湖北高等學校的「向科學進軍」,反映了湖北高校教師的一片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的急切心情。為中國科研事業,尤其是湖北地區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湖北地區高等學校通過科研課題的組織,極大地調動了高等學校教師的積極性,挖掘他們中蘊藏的科研潛力。同時,湖北高等學校的教師通過科學研究,受到了鍛鍊,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可惜的是,接踵而至的是而由於緊接著「向科進軍」運動而來的是反「右」鬥爭嚴重擴大化,湖北高等學校的一大批業務骨幹被打成「右派」,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廣大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從而使這一場聲勢浩大深得人心的「向科學進軍」運動中途夭折。

  二、全面建設時期的湖北高等教育

  從1958年到1965年的8年時間,湖北高等教育是不平凡的8年,曲折發展的8年。由於1957年湖北反「右」鬥爭的嚴重擴大化,緊接著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對國內矛盾提出了主要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的錯誤判斷,使中心工作不能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與之結伴而來的是忽視客觀規律、誇大主觀意志作用的所謂「爭取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的要求。湖北高等學校也卷進了「大躍進」的漩渦。所幸的是中央及時糾正了左傾錯誤,對教育中所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整頓,因而湖北的高等教育仍有較大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一)「大躍進」中大辦高等學校

  1958年,席捲全國的「教育大革命」運動,對湖北的高等學校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場運動是在極左思想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開展的教育改革運動。當年,陸定一在《紅旗》雜誌發表《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文章,湖北掀起了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熱潮。這股熱潮與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相匯合,使湖北高等學校的「教育大革命」出現了偏差。

  在左傾狂熱思潮的席捲之下,湖北高等學校也掀起了「大躍進」運動,數十所「高等學校」異軍突起。1958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擴大會議的《在五年內建成社會主義的新湖北》報告要求:「要在所有縣辦起正規大學,學校以縣命名,叫××縣大學,××縣專科學校,科系按本縣需要設立,人數不定。」於是,各專、市、縣和部分省直廳、局以及中央在鄂企事業單位,採取中等專業學校、普通中學「戴帽子」、專科升級或合併,或全部新建的辦法,全省共新建了包括工、農、醫、師、文、理6個科類的高等學校52所,包括1957年已經有的19所,共有71所高等學校。是「大躍進」前的3倍多。

  這些新建高等學校從地理上來看,不再像以前那樣集中在武漢市,而是遍及湖北省各地縣。省直廳局新建大學13所,市、專署領導的新建學校35所(其中武漢市6所,黃石市1所,孝感專署4所,黃岡專署6所,荊州專署7所,宜昌專署4所,襄陽專署4所,恩施專署4 所)。很多縣辦起了大學。據《關於整頓新建院校的具體方案》及有關檔案資料記載:縣(專區轄市)辦學校14所,即黃陂、漢川、天門、洪湖、沙市、浠水、黃梅、陽新、紅安、蘄春、建始各設大學1所;宜昌、襄陽、谷城分別設有醫學專科學校、師範專科學校和農業專科學科。據不完全統計,這些新建院校共招新生9854人,其中各專、縣招生4192人。

  由於高等學校的普遍設立,合格的生源嚴重不足,各大學所招學生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除武漢市的高等學校大多數是高中畢業生外,其他專、市、縣辦的29所大學,共有高中生1954人(其中包括畢業和肄業),僅佔總人數的466%,初中生1530人,佔364%,小學文化程度的佔17%。在師資方面,武漢地區新辦的18所院校共有教師925 人,專、市、縣的29所學校共有教師408人。教學設備方面,由中等專業學校「戴帽子」的24所院校,主要是利用原有設備,完全新建的院校僅購置少量儀器,其他部分院校由武漢大學、武漢醫學院等院校調撥一部分儀器。在生源嚴重不足,辦學條件極差的情況下,一下子辦起了數十所大學,其教育質量是可想而知的。農業方面存在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蠻幹浮誇風,高等教育方面也不顧客觀條件,不尊重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比較貧困落後的縣竟辦起了大學。這說明不顧客觀條件,僅憑一股熱情蠻幹,必定是事與願違,給教育發展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在湖北大辦高等學校過程的同時,也新組建了一些高等學校,使湖北傳統的高等學校格局有了改觀。1958年10月,將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校和武漢大學法律系合併成立湖北大學,該校除設有政法、財經類專業外,增設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專業;將武漢體育師範專科學校併入武漢體育學院;以武昌衛生學校藥學、檢驗專業大專班為基礎,建立武昌藥檢專科學校;將中南音樂專科學校與武漢藝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湖北藝術學院;將武漢師範專科學校與湖北師範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武漢師範學院。這些高等學校因為是以高等學校的部分系科為基礎改建的,原先就有較好的基礎,因而大多數都得以保留下來,有些學校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湖北大學的設立,使湖北省有了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二)高等學校的整頓與調整195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整頓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學校的通知》指出:1958年全國共新建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學校700多所,其中一部分學校學生的程度、師資設備和教學計劃等,不符合高等學校標準,「為了鞏固既得成績,便於合理地安排今後高等教育發展計劃,有必要對去年新建的高等學校進行一次調整、整頓和鞏固的工作」。凡招收學生是初中畢業或高小畢業程度、教學計劃及所開設課程是中等學校水平的,不宜稱高等學校,應按其性質及程度,分別改為高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初級中學、初級技術學校或幹部訓練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982),第248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1月版。)根據中央的指示,湖北省1958年進行了新建高等學校的調整。

  11959年的「適當調整」。

  

  根據中央通知和省高教會議精神,省人民政府1959年5月印發了《關於整頓1958年新建高等學校的通知》,認為「1958年新建高等學校50餘所,改變了歷年來高等學校集中於武漢地區的狀況,為本省逐步普及高等學校,大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打下了基礎」。但由於一部分新建高等學校不合全日制高等學校的標準,需要作適當的整頓和調整。其辦法與原則為:武漢市、各專區和省直廳局的新建高等學校,一般鞏固下來;個別條件較差的學校或專業,由專、市和有關廳局作適當調整;縣辦新建高等學校,條件較差,分別改為中等專業學校、中學、初級技術學校或訓練班。湖北各市、地、縣及中央在漢的機關,根據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印發的《通知》要求,首先整頓各縣辦高等學校,有的將其合併,有的改辦中學、紅專學校或初級技術學校,各專、市及省直廳局辦的部分新建院校保留下來。經1959年這一次整頓,湖北高等學校由71所降至52所,其中中央部屬高等學校9所,省屬20所,專、市屬23所。

  21960年「適當發展」。

  

  1960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關於抓緊時機大力舉辦全日制速成高等專科學校的指示》強調:「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各種大量的專業人材,建設是高速度的,培養人材也應是高速度的。要用革命辦法,大大縮短培養教育過程」,「要抓緊時機,大力舉辦全日制速成高等學校」。還要求「各地區、各廠礦企業應立即著手,積極舉辦或聯合舉辦全日制速成高等專科學校,並將已經辦起來的全日制專科學校進一步辦好辦大。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儘可能多地舉辦速成專修班和附屬速成專科班」。此後,湖北許多企事業單位和省直工業局等又辦起了一批專業性學院和專科學校。

  到1960年,湖北高等學校已由1959年的52所,「適當」地發展了16所,是1957年的26倍。從隸屬上來看,中央部屬高等學校有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等20所;省屬高等學校有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等24所;專、市屬高等學校有武漢工學院、武漢紡織工學院等24所。3湖北高等學校的下遷與調整。

  

  1960年4月,中共湖北省委批轉中共湖北省教育廳分黨組《關於繼續調整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意見的報告》,提出了「武漢地區高等學校不宜增加,還可逐步外遷一些學校」的意見。次年中共湖北省委批轉了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關於1961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意見》。《意見》要求「需要遷移的學校分別根據情況,在二三年內逐步遷完」。強調各校在校舍結構上要貫徹「以簡易為主,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勤儉建校」方針。1960年10月,各遷建院校校址就已選定,地方也表示支持。各校進入了邊勘測,邊設計,邊備料,積極作搬遷的準備工作。此次確定的搬遷高等學校共14所,經費撥有專款,如湖北冶金專科學校等20所學校預撥165萬,其中大專院校104萬,佔整個搬遷費的63%。各校選址情況如下:1960年搬遷的大專學校有關情況

  學校名稱全校人數現有建築面積搬遷建築面積已選定校址

  湖北郵電學校1694 6182 8000麻城

  武昌醫學專科學校752 7656 7600 宜昌市

  湖北大學8887 108520 26500 陽新

  武昌藥檢專科學校1790 25034 6500 沙市

  華中農學院8466 99500 25100江陵

  湖北省冶金專科學校2987 32212 13000宜都

  湖北工學院4100 53417 12850襄樊市

  湖北化工學院3243 42989 11200應城

  武漢電力專科學校5274 47269 13000襄樊市

  湖北農業機械化專科學校2931 37927 9000 沙洋

  湖北林業專科學校1107 14472 6000 荊門縣

  湖北水利電力專科學校6757 74549 30000沙洋

  湖北氣象專科學校420 3379 4400 荊門縣

  這14所院校除湖北大學和華中農學院因三年經濟困難搬遷工作停頓下來未搬遷外,其餘均按要求完成了搬遷任務。這些學校有的與當地學校合併辦學,有的後來與其他學校合併,有的後來不復存在。1961年,湖北高等學校又由上一年的68所調整為43所。其中中央部屬學校12所,省直屬學校14所,專市屬高校17所。另外,還有11所學校要求辦到在校學生畢業即停辦。

  

  1962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批轉中共省教育廳分黨組《關於進一步調整我省直屬高等、中技學校的兩個報告》指出:「我省直屬高等學校,經過1961年調整後保留31所,在校學生24702人。現在看來,保留的學校仍然多了一些,戰線仍然過長。」決定保留了湖北大學等12所,撤銷武漢工學院等20所。《報告》還提出了中央部屬高校調整的建議:保留武漢大學等7所,撤銷和停辦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等5所院校。這樣中央部屬院校由20所減到9所,地方所屬高校由1960年的48所減到12所。在校學生由1960年的53416人減少到9714人。1964年增加了武漢外語專科學校,續辦了武昌藥檢專科學校,湖北高等學校共有23所。

  

  自1960年以來的幾次高等學校整頓與調整,對於湖北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的教育「大躍進」,是一種在左傾思想指導下的冒進運動,儘管一時間湖北的高等學校數、學生和教師數翻了數番,一些縣也辦起了大學,甚至喊出了在數年內普及高等教育的冒進口號。但是,絕大多數達不到高等學校標準,不僅校舍簡陋,辦學條件低下,師資基本不能勝任,學生相當一部分是初小文化程度。

  因此,此時的全民大辦高等教育,是嚴重脫離湖北實際的。1960年後對湖北高等教育的整頓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躍進」運動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後遺症,為下一步湖北高等教育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無疑,這是湖北人民理智選擇。但是,這一次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運動,在專業分布上,門類有了拓展,所增加的新學校多系湖北高等教育體系中缺少的,諸如武漢外語專科學校、武漢鋼鐵學院、武漢郵電學院等。在地理分布上,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過去,湖北高等學校集中在武漢市,又以武昌為甚,從而影響著高等學校作為社會發展先導作用的發揮,高等學校先進文化輻射功能難以施展,科學文化難以播撒到湖北全省,因而不能收到理想的效益。湖北這一次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使湖北的專區及中等城市大都有了高等學校,地理布局趨於合理,有利於湖北高等教育發展。另外,湖北自上而下大辦高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北領導與群眾重視高等教育在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的提高。

  (三)「高校六十條」的貫徹

  1958年以來,全國高等教育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教育部1961年1月26日?月4日,召開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工作會議,著重研究貫徹執行「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實行「定規模,定任務,定方向,定專業」的問題。強調要通過調整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大力提高教學質量。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中央指出,目前在高等學校工作中,應該著重解決5 個問題:一是必須以教學為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社會活動的時間,應該安排得當,以利教學。二是正確理解、貫徹和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服務。正確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高學術水平。三是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充分發揮校長、校務委員會和各級行政組織的作用。四是做好總務工作,保證教學和生活的物質條件。五是改進黨的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982),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248頁。



  對於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湖北省進行了積極的貫徹。1961年6 月26日,湖北省委召開宣教工作會議,對1958年以來所犯的錯誤進行了深刻反省,強調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王任重在會上說:

  「這幾年我們工作的缺點多一些,不只一個指頭,是兩個指頭或三個指頭。」有的領導說,1958年教育革命是「腦子發熱」,是「蠻幹」,「打了一場惡仗,很勇敢,但很幼稚,像唐吉訶德」。會上還討論了《關於為拔白旗運動進行平反工作的請示》草稿。8月3日,湖北省委宣傳部召開高等學校黨外高級知識分子「神仙會」。參加會議的有武漢地區13所高等學校的知名教授36人。這些人當中大部分在教育大革命中受過批判,許多人被定為「白旗」。(1958年7月,湖北高等學校掀起了一場「拔白旗運動,運動最激烈者為武漢大學。該校數學系通過班、年級、系各級組成了40多個辯論團,就數學領域國的學術觀點進行100多次辯論,號稱「百團大戰」。其結果是一批有學識的專家被當作拔「白旗」的對象進行批判。《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支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書介紹「經驗」。到1962年後,被插上「白旗」的專家才先後甄別平反。)會議分兩期召開,每期兩周。會議主要目的是調整關係,徵求意見,中心內容是座談解放後,特別是近三年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著重揭露缺點和錯誤。

  會後,省委宣傳部在給省委的報告中說,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近幾年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存在片面性,鬥爭多,團結少,對知識分子的進步作用估計不足,對他們要求過急,過高,有些政策界限和是非界限不清。

  第二,沒有認真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學術問題、思想問題、政治問題界限不清。

  第三,教學改革沒有全面貫徹既積極又慎重的方針,要求過急,作法簡單化,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有所降低,特別是基礎課受到嚴重削弱。

  第四,領導作風問題,主要是學校黨委領導幹部工作不深入,關心群眾生活不夠,作風不夠民主。

  10月28日,中共中央中南局舉行高級知識分子座談會,第一書記陶鑄講了話,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貢獻作了估計。湖北省對1957年以來在高等教育和知識分子政策方面所犯的錯誤,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也作了誠懇的自我批評。

  1961年10月,湖北省委召開宣教工作會議,討論貫徹《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省教育廳制定了貫徹「高校六十條」的實施細則。會上,省委領導指出:「近三年來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的性質,集中起來講就是左,特別是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上,把思想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所以就擴大化了,傷害了很多教師」。全省各地學校採取政治上「退賠」,生活上關心的積極措施,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11月,湖北省委召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在講話中強調,全黨特別是黨的負責幹部,要正確認識知識分子幾年來的進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更好地執行知識分子政策,並有步驟有重點地著手解決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中存在著的有關使用安排、生活待遇、工作條件、政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強調要做好甄別工作,調整黨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係。會後,要求各高等學校對1958年教育革命中作為「白旗」被「拔」的人,進行甄別平反。

  12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印發了《關於高級知識分子生活照顧的幾項規定》等4個文件,全面促進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

  湖北省貫徹「高校六十條」,取得了很大成績。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等學校,乘著教育部頒布「高校六十條」的東風,對1957年以來教育方面所犯的「反右」鬥爭嚴重擴大化問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實不好的問題,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被「大辦鋼鐵」等一系列運動所衝擊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全面清理與整頓,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使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得到了落實;各校建立了一系列教學、管理等規章制度,很多學校有史以來第一次制訂了《學生手冊》,使學校的管理規範化。因而廣大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出現了許多鑽研業務、鑽研科學的佳話;高等教育質量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科學研究推出了一批新成果,比1956年短暫的「向科學進軍」所取得的成績更加明顯。(四)試辦「半工半讀」

  1964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在沙市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貫徹執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要求全省高等學校的文科和農科院校從低年級開始試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理工科重點試行,醫科暫不試行。1965年11月,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在十堰和鹹寧建立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湖北醫學院鹹寧分院,舉辦「社來社去」三年制專科。據統計,1965年,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鋼鐵學院、華中農學院、華中師範學院試辦半工(農)半讀,共有學生3254人;原定撤銷的長江工程大學,1964年改辦為半工半讀學校,在校學生443人。

  自1966年初開始,湖北高等學校加大了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的力度。3月12日,中共湖北省委批轉省高教廳黨組《關於我省高等教育「三五」期間老校調整下伸與新建半工(農)半讀學校的請示報告》,要求「逐一落實」。報告提出高等教育工作要繼續全面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並從戰備和適應三大革命運動的需要出發,迅速地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基層,為廣大群眾服務。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全日制學校(包括試辦專業在內)要認真進行改革,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半工(農)半讀學校要堅決貫徹「五年計劃,十年推廣」、積極而穩步的試辦;所有學校的文科都要進行改革,力爭三、五年內全部遷到農村去辦,並逐步實行半工(農)半讀。

  湖北的高等學校根據這一「報告」精神,10所老學校都壓縮辦學規模,開辦下伸點;並計劃於「三五」期間在各專縣新辦半工半讀高等學校26所。於是,武漢大學中文、經濟、植物等專業在襄陽隆中建立半工半讀基地;華中農學院分別在新洲、宜昌、鹹寧等縣建立分院;湖北大學在荊門漳河水庫建立分校;華中師範學院組織中文、政治、歷史、教育4系部分人員在大冶縣辦分院。荊州、襄陽、孝感、黃岡專署分別開辦了醫學專科學校和湖北醫學院黃岡分院。在高等學校半工半讀熱潮中,誕生了襄陽耕讀大學、隨縣洪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三所新型的大學。這三所大學性質類同,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襄陽耕讀大學,學制3年,設大文、大理、農作、農機4個專業,招收高中畢業和肄業的學生,以及少部分初中程度的學生,畢業生按「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社來社去」的原則分配。當年招生170多人。襄陽市教育志辦公室編:《襄陽市教育志》,1988年12月印行,第439頁。

  

  湖北省通過高校調整、下伸與試辦半工(農)半讀,使一些實力雄厚的老校得到發展。這對於將科學文化和種子播撒到全省各地,促進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作用的。湖北省老校的下伸,建立分校,後來有一些獨立為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對於當地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產生了較大的作用,對於湖北的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也有積極的影響。就連偏遠的鄂西也有了高等學校。這一時期所強調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文科進行改造,方向是對的,改造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高等學校應如何與社會接觸,如何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要深入研究的,並不是實行半工(農)半讀就等於走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就等於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湖北的高等教育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人民遭到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育事業所遭到的破壞最為慘重。

  (一)湖北高等教育蒙受巨大損失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對高等教育及各方面工作產生巨大破壞和摧殘的一場政治運動,它使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湖北高等教育蒙受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的損失與摧殘。

  1教育行政機構被破壞,高等學校秩序全面混亂。

  

  由於「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實行「炮打」、「火燒」、「踢開黨委鬧革命」、搶奪領導權等極端手段,湖北教育戰線的黨政領導機構遭到嚴重破壞,陷入癱瘓狀態。湖北高等學校的領導幹部和教師普遍地受到衝擊,絕大多數被批判、打倒,戴上了五花八門的帽子,或者「靠邊站」,或者下放勞動改造,其中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據《華中理工大學的四十年》記載,該校共有正副總支書記、正副系主任和正科級幹部86人,被打成「黑幫」、「牛鬼蛇神」的40人,佔474%,「靠邊站」的30人,佔36%,合計佔837%。與此同時,學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法規等,完全被廢止、踐踏,高等學校領導權為「造反派」所掌管。

  1968年8月27日,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工、軍宣隊)進駐武漢鋼鐵學院;9月23日,「工、軍宣隊」進駐華中工學院;11月18日,湖北省組織了近700人的「工、軍宣隊」進駐武漢大學,成立指揮部。到年底,「工、軍宣隊」進駐了湖北所有的大專院校。「工、軍宣隊」來到學校,掌管了湖北大專院校的行政大權,領導開展湖北高等學校的革命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等運動,在高等學校建立革命委員會,領導學校的「鬥、批、改」鬥、批、改是當時的特定名詞。「鬥」是鬥垮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指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即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工、軍宣隊進駐大專院校,對穩定局勢,制止派性鬥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不良作用。1972、1973年在全省開展的批林整風運動,「工、軍宣隊」一度有所減少,但是緊接著又來了批林批孔運動,「工、軍宣隊」又得到了加強。1974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批轉省委宣傳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工宣隊工作的報告》,規定各大專院校的革委會和系黨總支正副系主任中,均應有「工、軍宣傳隊」參加,並擔任領導職務。

  這樣,湖北的高等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攪亂,領導班子癱瘓,學校工作混亂不堪。儘管其間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對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整頓,湖北高等學校一度露出了一線生機,但是很快為「反覆闢」、「反回潮」惡流所吞噬。

  教育行政機構遭到嚴重破壞,學校秩序混亂,一些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8月,省直文教戰線工宣隊指揮部《關於撤銷湖北大學等8所院校的請示報告》中提出,教職員的出路是:1到農村插隊落戶;2到「五七幹校」學習;3到接收院校的校辦工廠、農場勞動鍛鍊;4由接收院校根據需要安排繼續任職任教;5 調到其他工作崗位;6喪失勞動和工作能力的,退職退休;7已定為敵我矛盾的,由插隊落戶的幹部帶下農村,交貧下中農監督改造。

  據省直文教戰線工宣隊指揮部對22所大學統計,插隊落戶的共有1164人,佔總數的78%;到省「五七幹校」的共有1285人,佔總人數的83%。華中工學院和武漢醫學院等9所院校留校繼續任教的有3513人,佔9所學校總人數的617%;下放勞動鍛鍊的883人,佔153%;準備退職退休的144人,佔25%;其他(包括已定為敵我矛盾的和未定案人員)53人,佔1%。此舉對高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產生了強大的衝擊,教學實際有名無實。2廢除高校招生制度,實行推薦選拔相結合。湖北高等學校從1966年開始便停止招生,到1970年7月,在校大學生先後畢業離校。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轉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認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下半年開始招生的條件已經成熟,應當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新生。學生的條件為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3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ZW(〗金鐵寬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94 頁。〖ZW)〗〖HT〗規定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所謂「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

  其後,湖北的大專院校陸續開始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武漢大學開始在湖北省內試點,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中招收學員。當年7 月底,從湖北省恩施地區選拔招收70名學員先期入學,又從其他地區選拔學員900多人於8月底到校。其中襄陽分校的文科學員160人,其餘均在武昌珞珈山本部。1972年招收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的範圍擴大到全國。「文革」10年中,湖北全省各高等學校共招收工農兵學員55萬人。

  由於所招來的工農兵大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小學畢業,有的小學尚未讀完。高中畢業程度者甚少。有一些高等院校在這些工農兵學員入學後,還特地為他們「開小灶」,增加了半年的文化課補習,並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選拔了一批學生。因此,其中絕大多數通過在校幾年的學習,專業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湖北對於工農兵大學生採取的補課等措施,被指責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復闢』,『回潮』」的典型,煽起了一股否定文化學習的歪風。

  3高等學校被裁撤,校舍被擠佔。

  

  1970年6月,湖北省革委會文化教育局制發《湖北省1971年至1975年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要點的初步意見》,提出在「有計劃的辦好高等教育」的原則下,對湖北現有29所大專院校(包括分院和分校等)布局進行調整,決定保留12所,合併7所,裁撤10所;積極辦好綜合大學1所,理工科院校5所,農科院校1所,醫科院校4所,師範院校1所,共12所,以及所屬11所分院和6個教學點。逐步做到在荊州、襄陽、鄖陽、宜昌、恩施等地區均有工、農、醫、師高等院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武漢、黃石市和黃岡、鹹寧、孝感等地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合理地設置分校和教學點。學制一般縮短到2年,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推薦選拔經過勞動鍛鍊的知識青年入學。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計劃每年招生17萬人。同時,大辦短期訓練班,培養各類急需人才。湖北高等學校在短短的10年中,受盡折騰。分分合合,撤銷又恢復,大傷元氣。校舍被嚴重地侵佔,學校財產受到極大損失。據《湖北教育年鑑》(1949?987)記載,1978年對湖北高等學校在「文革」中校舍校產損失作過統計,被佔用總面積最多時達1796萬平方米。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前後被撤銷的一批高等學校中,有4所院校校舍全部被佔用,面積為1135萬平方米。湖北高等學校受摧殘最大的是中南民族學院和湖北大學。省直文教戰線工宣隊指揮部在請示報告中指出:「撤銷院校的財產、設備,除省革委會需要調用的部分外,均調歸接收院校使用。房屋由省革委會統一安排。」中南民族學院財產總值475萬元;校舍372萬平方米和大部分器具交給湖北省軍區,計387萬元,佔總額的8142%。湖北大學校舍由《湖北日報》社、湖北省歌舞團、武漢市郵局運輸科和發行科、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中轉站等單位享用,被佔面積達26919平方米。後來,利用湖北大學的部分專業改辦湖北財經專科學校,由於校舍不足,嚴重地影響到了學校的教學和各項工作的開展。該校1973年普通班招生315人,新生因住房不夠而延期1個月開學;1976年,又將新生到校時間從9月延期到12月。由於一個院內幾個單位同居共舍,相互幹擾,教學環境和教學秩序受到了極大影響。

  (二)高壓下湖北高等學校的微弱抗爭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湖北高等教育戰線在極左思潮的重壓下,對當時的逆潮流而動的作法,進行了微弱抗爭,對錯誤的教育路線進行了抵制,從而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有所挽回和補救。

  1創辦分校和高師班、高醫班和高農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湖北做了一些於湖北高等教育發展有益的事情,首屈一指的就是利用條件較好的老學校在湖北各地縣設立分校,從而為將科學文化延伸到比較偏遠的地方。1966年,武漢大學辦起了襄陽分校,1970年又開始籌建沙洋分校。1972年前後,湖北又有一大批基礎較好的高等學校響應號召,到湖北各地、縣辦分校。1973年,華中師範學院在黃石建立分院,開設中文、數學兩個專業;1974年各地市辦起了高師班、高農班。武漢工學院、湖北醫學院和武漢醫學院分別在黃石、鹹寧、鄖陽建立了分院。到1976年,黃岡、鹹寧、孝感、荊州、襄陽、恩施等6個地區建立了高農班,黃石市和黃岡、孝感、襄陽3個地區建立了高醫班,十堰市設立了高師班。不僅使湖北高等教育科類結構發生了變化,所開設的科類專業更加貼近湖北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實際,地理布局也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而且也為後來它們升格高等師範院校、高等農業院校、高等醫學院校等創造了一些條件。

  

  2排除幹擾,重視基礎理論教學。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轉了由遲群主持起草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紀要》否定了17年的教育工作,作出了「兩個估計」,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戰線基本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將「天才教育」、「洋奴哲學」、「知識私有」、「個人奮鬥」等,稱之為17年資產階級統治學校的精神支柱。

  對於「兩個估計」,湖北高等教育界許多教師紛紛表示「不理解」、「想不通」,並在實際工作中以各種方式予以抵制。如武漢大學鑑於工農兵學員專業教學時間不到50%之狀,大幅度地調整到不少於70% ;將文科原定2年半的學制改為3年。當年又撤銷了全校原大隊、連隊建制,成立中文、歷史、哲學、經濟、外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圖書館等10個系,先後任命了各系、各教研室正副主任,使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基本步入正軌。

  針對工農兵學員基礎理論比較薄弱的現實,湖北各高校頂著「兩個估計」的巨大壓力,消除「抓政治保險,抓教學危險」的顧慮,劃清教學質量和「智育第一」的界限,一方面對工農兵學員增加文化課的補習期,一方面要求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老教師的專長。武漢醫學院等院校將一批老教師陸續安排到教學和科研崗位上。湖北高等教育界頂風抓教育質量,對於基礎理論本來就比較薄弱的工農兵學員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補救,減少了極左思潮對湖北高等教育帶來的損失。

  3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

  

  從事教學和科研是高等學校的兩大重要職能,喪失這兩大職能就不成其為高等學校。「文化大革命」中,極左教育路線把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誣為「只專不紅」,是「走白專道路」。因此,一些教師對於從事科學研究心有餘悸,或者放棄情有獨鐘的科學研究,「忍痛割愛」。

  

  但是,也還是有一些學校重視科學研究,恢復了研究室,組織專門科研隊伍攻關,私下研究自己有興趣的科研問題。華中工學院和武漢大學等不僅科學研究沒有中途停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66?970年,華中工學院一支包括機械製造、工業企業自動化等專業的科研小分隊,一直在上海與幾個工廠協作,完成了一機部下達的包括「曲軸動平衡自動線」和「連杆稱重去重自動線」等科研任務,為加速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建設作出了貢獻。無線電二系磁性教研室的一個科研組,從1967?969年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地面控制系統中的微波鐵氧體環行器與隔離器的研製任務。1971年,剛成立兩個月的無線電通訊專業用兩年多的時間,承擔和完成了軍用移動式對流層荼射通訊設備的研製任務。1972年,成立不到半年的雷射科研組,承擔並完成了雷射加工集成電路生產線的研製任務。同年6月,船體教研室在師資力量和實驗室基礎還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承擔了潛艇結構強度設計規範的重大課題。從1971年到1976年,承擔了科研項目達393項。再譬如,華中農學院採取軟拖的辦法,頂住了要求華中農學院下遷的命令,使學院的教學儀器設備沒有受到搬遷輾轉的損失。在「農學院要搬到農村去」之風熾盛之時,像華中農學院這樣免遭搬遷之苦的,是比較少見的。華中農學院後來在全國同類高等學校中學術水平居於先進行列,與「文化大革命」中未遷校,保留了學院元氣,是有一定關係的。

  「文化大革命」對湖北高等教育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但湖北高等教育界憑著自己的科研良知,憑著自己對於科學民主的追求,通過自己努力的工作表示對極左路線的憤懣與抗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公布的獲獎項目共5189項,其中湖北省就有共525項,佔全國的101%。在湖北的525項中,由湖北高等學校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有15所學校,共128項,佔244%。

  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華中師範學院曾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的歷史系張舜徽教授,在動亂的年代也沒有中斷科學研究,他白天忍受著批鬥的煎熬,晚上不輟研究,寫出了200多萬字的《說文解字約注》,書稿約有兩尺多高,全部用毛筆謄抄,僅毛筆就寫禿了50多支。武漢大學、武漢師範學院等院校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也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湖北高等教育界在科學研究方面之所以能取得一些科研成果,是湖北廣大教師頂著極左思潮的重重壓力,冒著被打戴上諸如「只專不紅」、「不問政治」、「只拉車不看路」等「帽子」的危險,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幹出來的。他們的頂風抗爭,使湖北部分高等學校在「文化大革命」中反而奇蹟般地有了一定的發展,為以後的騰飛儲備了人才。

  

  四、改革開放時期的湖北高等教育

  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黨和國家開始進行撥亂反正,糾正「文革」中的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實事求是的傳統得到恢復,推翻了「四人幫」拋出的「兩個凡是」( 「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要擁護;凡是損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須制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湖北高等教育得到了有史以來的迅速發展。

  (一)高等教育的撥亂反正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應當肯定,十七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9月19日,鄧小平同志又指出,對於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要進行批判,劃清是非界限」;「『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怎麼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的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們現在的人才,大部分還不是十七年培養出來的?」(《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教育戰線的拔亂反正問題》,《鄧小平文選》(1975?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46、64頁。)鄧小平同志強調了高等學校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1978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傳達1978年4月22日至5月1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並結合湖北的實際貫徹落實。中共湖北省委書記韓寧夫就在新形勢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撥亂反正、黨的領導、落實規劃措施,使教育更好地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等問題,作了全面闡述。對「文化大革命」中湖北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湖北省教育工作會議結束後,湖北省高等教育界做了如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

  

  1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及《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年齡可放寬到30周歲)和應屆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都可報考。湖北省於當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在武漢召開全省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採取「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裡批准」的招生辦法,並決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招生同時報名,統一考試,分開錄取的「一條龍」招生辦法。

  1978年3月,湖北省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恢復。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等16所高等學校的162個專業共招收研究生706人。

  由於恢復了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高等學校教學秩序很快得到恢復,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1980年,湖北省參加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文、理科分數上300分以上者,達到48156人,而按照文理科357分的錄取分數線,大中專錄取36187人(其中包括大專錄取人數15603人),還有1萬多人(其中武漢市大約3000多人) 不能錄取。有鑑於此,湖北省根據1980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大力發展高等學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的意見》,以及湖北省委第三屆十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省教育局提出了廣開學路,擬採取試辦自費走讀,舉辦廣播電視大學知青班,高等學校舉辦函授、夜大學,招收知識青年等五種形式,以滿足青年學習的需求。當年,武漢地區14所條件較好的高等院校,舉辦了自費走讀班和6所分校,開設34個社會急需的專業,共招收自費走讀生1465人。10年「文化大革命」耽誤了許多青年學子的青春和學業,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湖北省採取了一系列辦法,多種形式辦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求學熱望,一批勤奮好學的青年步入高校,為湖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儲備了人才。

  

  2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1978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書記韓寧夫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教育戰線落實政策,根本問題是要端正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各級領導要堅持黨的原則,恢復發揚我黨實事求是,對人民群眾負責的優良作風,克服『寧左勿右』的錯誤傾向。」全省遵照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若干問題的規定》及一系列有關文件精神,制定了本地區的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辦法。湖北各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班子,對極左路線之下造成的冤假錯案進行了清理。全省共糾正錯劃右派2萬餘件,其中一半以上是高等學校的。原武漢大學校長李達、原私立中華大學校長陳時、原華中大學校長韋卓民等人的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昭雪。

  武漢大學反右鬥爭中共錯劃右派430人,經一年的複查、核實,原錯劃右派全部得到改正,恢復名譽。對「七·二○事件」(1967年7月20日,林彪、江青一夥在武漢製造了在全軍掀起「揪軍內一小撮」的反黨亂軍浪潮,武漢大學造反派組織召開大會揭發聲討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並成立「鬥陳辦公室」,將鬥爭矛頭指向人民解放軍。武漢地區兩大派系的武鬥逐步升級,武漢大學內的「龍派」和「虎派」亦相互攻擊。是日,造成較大規模的衝突。)中遭受迫害的群眾,以及當時同情、支持這些群眾組織的幹部、群眾及家屬,一律平反,恢復名譽。

  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使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到了恢復和發揚,黨與廣大知識分子的關係進一步得到改善。廣大知識分子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情舒暢,建設社會主義的幹勁和熱情十分高漲。他們更加兢兢業業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忘我地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湖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

  3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文化大革命」中,知識分子的地位極為低下,稱之曰「臭老九」。〖ZW(〗

  所謂「臭老九」,為「文化大革命」中對教師的戲稱,根據知識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地位排在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後,名列第九而得名。〖ZW)〗〖HT〗三中全會以後,湖北省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尊師重教活動,注意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切實保護教師的名譽與人身安全,在全省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第一,評定高等學校教師的職稱。三中全會後,從1978年到1982年,在短短的5年中,評定了3次職稱,共評出教授414人,副教授2863人,講師11184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定部門解放思想,破格提拔「冒尖」人才,將50多名有突出貢獻的青年教師破格晉升為教授,極大程度地調動了高等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

  第二,晉升高等學校教師的工資。高等學校教師從1977年到1985年,在不到9年的時間內,就5次調整提高工資。這5次晉級,涉及面比較大,提升的比例比較高,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問題。

  第三,改善高等學校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湖北省根據中央和本省有關文件精神,多方面籌集資金,積極修建宿舍,使很多教師住上了新蓋的比較寬敞的住房,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湖北高等教育撥亂反正後,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許多教師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背的沉重歷史包袱放了下來,多年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了昭雪,生活上不再過多地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是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精力走上了教學科研第一線。



  (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的制訂與實施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也成為湖北高等學校最為重要的樂章。1983年,湖北省委根據省教育局呈送的《對1983年我省高等學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初步設想》和《湖北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於1984年4月召開了全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揭開了湖北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自此而後,湖北高等教育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

  1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規劃和設想。1983年,湖北省教育局提出了湖北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路。指出高等教育工作要以改革為重點,進一步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大力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穩妥地發展數量。既要重視現有普通高等學校的發展,更要重視多層次、多形式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步改變高等教育結構單一的不合理的狀況。要依靠社會力量,發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高等教育,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同時,還要通過調整和改革進一步挖掘潛力,儘可能多招學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湖北省屬高等學校基礎差,規模小,力量弱,與其它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1983年,省屬院校在校學生數18866人,佔全省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288%;專任教師4798人,佔全省高等學校教師總數的244%;校舍面積6416萬平方米,佔全省高等學校校舍總面積的197%。省屬院校這種落後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湖北經濟建設的後腿,因為中央部屬院校的畢業生分配到湖北工作的比例很小,分配的數額逐年下降;而且分配到湖北的畢業生長線專業的多,短線專業的少,湖北的各項建設迫切需要的人才卻不能得到滿足。如何擺脫這一困境呢?《設想》和《規劃》提出了改革發展的5點措施:

  第一,充分挖掘在鄂部屬院校的潛力。與有關部委籤訂協議,按照專業確定部屬院校畢業生留鄂的比例,將過去的2683%提高到30%左右。並且每年在國家指令性招生計劃以外,增招一部分。

  第二,積極辦好省屬高等學校。有計劃有步驟地鞏固提高一批新建高等學校的辦學實力,力爭儘快創建一所多科性的工學院或文理工結合的綜合大學,將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擴建為面向全省的農學院。

  第三,繼續搞好省屬高等學校的調整工作。在一二年內通過定任務、定規模、定學制、定專業、定編制的「五定」做好結構和布局調整工作。

  第四,積極支持各大中城市辦好江漢大學和其他短期職業大學,大力發展和辦好廣播電視大學和函授大學等多種形式的成人高等學校。

  

  第五,逐步在一些有條件的院校為農村開辦二年制的專修科,培養提高農村在職的中學教師、醫務人員和農技幹部。《設想》和《規劃》是三中全會後湖北省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在《設想》和《規劃》的指導下,湖北省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布局、專業設置發生了較大變化。在《設想》和《規劃》制訂前,湖北的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曾有過「微調」。1977年8月,省計委、省教育局向省革命委員會報送了《關於發展高等院校地區分院的報告》,提出要把地區工、農、醫、師分院辦起來的建議,省革委會同意並批轉了這個報告。

  於是先在荊州、襄陽、鹹寧、鄖陽、黃岡、宜昌、孝感和恩施地區辦起農業、醫學、師範15所高等院校地區分院;在黃石、沙市、宜昌和十堰等市辦了8個工、醫、師大專班。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批准成立了江漢石油學院、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武漢河運專科學校、武漢紡織工學院等中央部屬院校和省屬湖北輕工業學院、黃石師範學院、荊州師範專科學校、黃岡師範專科學校、襄陽師範專科學校、宜昌師範專科學校、恩施師範專科學校和鄖陽師範專科學校等。到1979年,湖北全省共有高等學校54所,其中有經教育部確定的武漢大學等7所全國重點院校,經中央批准的省地所屬院校15所,經省批准的分院和大專班20個。此外,還有13所中專學校開辦了大專班、部。1980年以後,湖北高等學校進一步調整,湖北石油化工學院劃歸化工部領導,改名武漢化工學院;武漢糧食學校改建為武漢糧食工業學院,重建中南政法學院。至1981年,已達69所,在校學生達72萬人。湖北高校學校數、辦學規模和在校學生數的增長,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1983年改建武漢冶金建築專科學校和武漢汽車工業學院,武漢師範學院孝感分院和鹹寧分院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孝感師範專科學校、鹹寧師範專科學校。)但是,湖北和中央所屬高等院校的比例,是不合理的。中央在鄂的高等學校很多,而湖北所屬的高等學校則屈指可數。

  而且就湖北地區高等學校的結構和布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設想》、《規劃》的指導下,湖北省改善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專業設置,從而使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和專業設置發生了較大變化,首先是辦起了一批短期職業大學,尤其是江漢大學,成為中國最早開辦的短期職業大學之一。以後不久,湖北省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將武漢師範學院改辦為綜合性的湖北大學,在繼續加強師範部分的同時,增設應用文科尤其是管理方面的專業。將湖北輕工業學院、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擴建為以輕工業和機械為主的多科性的湖北工學院。

  將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擴建為湖北農學院。此外,在恩施師範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創辦鄂西大學(後更名為湖北民族學院)。並提倡積極發展和辦好職業大學,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縣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聯合集資舉辦職業大學。到1985年,湖北省教育局的《設想》和《規劃》基本實現,湖北的高等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1所,按隸屬關係可劃分為中央部委所屬27所,地方院校34所(其中分院、大專班4所,短期職業大學9所);按科類劃分,有綜合大學2所(中央和地方各1所),理工院校20所(中央部委所屬17所),農業院校2所(中央部委和地方所屬各1所),醫藥院校9所(中央部委屬2所),師範院校10所(中央部委屬1所),財經院校2所( 均為部屬),政法院校2所(中央部委屬1所),體育院校1所(由中央部委所屬),藝術院校2所(均由湖北省所屬),民族院校1所(由中央部委所屬),短期職業大學10所(均為地方所屬)。在校學生總數達111054人,按本專科辦學層次劃分,有本科學生70905人,專科生40149人;按辦學形式劃分,普通本專科80937人,委託培養5721人,幹部專修科11174人,教師本專科1731人,不包分配、收費走讀生8491人;按科類劃分,工科45935人,佔總數的414%;農科3519人,佔總數的32%;林科376人,佔總數的03%;醫藥8835人,佔總數的8%,師範23945人,佔總數的216%;文科8824人,佔79%;理科6735人,佔總數的61%;財經8505人,佔77%;政法2151人,佔19%;體育1569人,佔14%;藝術588人,佔05%。

  2發展湖北高等教育的兩個文件。1983年5月,教育部在武昌召開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明確了發展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提出了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和加速發展高等教育的任務,研究了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領導體制和管理制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等問題。1984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印發了《關於加速發展我省高等教育問題的討論紀要》。

  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於加速發展我省高等教育的決定》。

  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有如下諸點:

  第一,肯定了湖北省高等教育改革的成績。指出湖北省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開始打破過於單一,培養規格「一刀切」的脫離實際的辦學模式,注意到了地方特色和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實行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規格辦學,從而加快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這集中表現在:第一,繼江漢大學之後,襄樊、沙市、宜昌、黃石、十堰、鄂州等城市辦起了短期職業大學,從而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第二,部分院校的專業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山區對人才的需求,使人才的培養更趨接近實際。第三,廣播電視大學、職工大學、幹部管理學院等多種形式並舉的成人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舉辦了全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相應開考。第四,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上海交通大學的經驗,在湖北高等學校內部進行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一些學校建立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新體制。但是,在鄂中央部屬院校比較多,其優勢並沒有得到發揮。省屬院校規模小,條件差,結構不夠合理的狀況尚未改觀。

  第二,提出了「在改革中求發展,在改革中求提高」的改革與發展思路,力爭在1990年前初步形成與湖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門類比較齊全的高等教育結構。從1984年到1990年,普通高等學校每年招生數遞增10%,即由1983年的7700人增到15萬人;成人高校招生遞增20%,即由1983年的23萬人增到85萬人。

  第三,加強省屬高等學校的建設,強調要加大湖北高等學校投資的力度,使湖北省屬高等學校一些專業辦出特色,加大競爭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湖北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5月27日,中央頒發《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當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見》,要求從改革湖北高等教育體制入手發展湖北高等教育,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強各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能力。從1986年起,前4年每年安排1500萬元,1990年安排1000萬元,加快省屬高等學校尤其是新建高校的建設,改善省屬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1986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科教部、省教委聯合向省委、省政府報送《關於落實省委鄂發(1985)29號文件情況的報告》。

  在《決定》精神的指導下,省教委配合湖北省的改革開放,加大了對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力度。1985年,省教委舉辦全省教育外事幹部培訓班,參加學習的有22所高等院校的37名外事幹部。為充分利用外國專家,湖北省制訂了《湖北省外國文教專家教學質量評估辦法》,並依照此辦法表彰了對對我友好,教學認真負責的外國專家。為了更好地學習外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進經驗,湖北派出了大量出國留學人員,1997年,共派出1031人。同時也大量接納外國留學生,如1986、1987年,共有11所院校接納來自4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261名;1997年,湖北高等學校共接納外國留學生753人,接納最多的為武漢大學,256 人。聘請外國文教專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據1986年調查統計,外籍專家培訓中國教師3625人,培訓研究生1287名、本科生8028名,編寫教材223套,製作幻燈片4240張,舉辦由外國專家執教的培訓班523個,講座719次等等。高等學校對外進行交流,是湖北省改革開放的一部分。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湖北高等學校學到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對於提高湖北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湖北藉助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東風,加強對本省普通高等學校的宏觀管理,對高校的層次和結構進行了調整,從而使湖北高等學校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到1987年,湖北共有高等學校61所,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3校為試辦研究生院單位。有23所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培養博士生的專業點100個,碩士生專業點486個。1987年招收博士生、碩士生和研究生班研究生2458人,在校研究生7709人。招收本科學生21063人,專科學生18478人。當年招收委託培養生3221人,自費生96人,幹部專修科2045人,教師本專科626人。在校學生達到124116人。學生科類比例結構為:工科51919人,佔總數的4183%;農科4155人,佔35%;林科356人,佔029%;醫藥10610人,佔855%;師範25935人,佔2090%;文科7760人,佔625%;理科7126人,佔574%;財經11137人,佔897%;政法3185人,佔257% ;體育1398人,佔113%;藝術535人,佔042%。相對說來,緊缺的財經、政法等科類,到1987年有所緩解,比1983年分別提高了32%和15%,而工科、醫藥和理科等專業比例和專業分別下降了286%、17%和104%,科類比例和專業結構趨於合理,工、農、醫、師範、林、文、理、經濟、政法、體育、藝術,一應俱全,基本能滿足湖北省經濟建設對於人才的需要。(三)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中共國家教委黨組於1992年7月1?日聯合召開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貫徹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總結交流經驗,研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1993年1月2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關於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指針,解放思想,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科技、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步伐,探索辦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的新路子」。( 金鐵寬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3),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183、2227?228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辦學效益。要區別不同的地區,科類和學校,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制訂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要大力加強和發展地區性的專科教育,特別注重發展面向廣大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專科教育」。(《教育法規彙編》(1980?9973),湖北省教育委員會1997年5月編印,第662頁。

  )湖北省抓住發展高等教育的良好時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1大力推進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優化全省高等教育結構工程在鄧小平「南巡」前後便已經啟動。1991年,武漢工學院黃石分院和黃石職業大學合併,成立黃石高等專科學校。1992年,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和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武漢交通科技大學。1994年12月,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通過,決定將宜昌師範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宜昌職業大學3校合併,組建湖北三峽學院。當年,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和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3校合併,成立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5年,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荊州教育學院合併,名稱仍為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黃岡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黃岡教育學院校合併,校名仍為黃岡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與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合併,校名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1998年,湖北民族學院與恩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校名仍為湖北民族學院;新批准成立孝感職業技術和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襄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和襄樊教育學院合併,成立襄樊學院;改黃岡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為黃岡師範學院;改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為荊州師範學院。1999年,新成立4所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到1999年上半年,全省高等學校從1991年的63所調整為59所,其中部屬院校24所。(1991?998年,湖北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6所專科學校合併到本科院校,7所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了2所本科院校,,又新批了2所職業技術學院;在體制改革中共涉及到普通高等學校18所,成人高等學校5所,中專學校5所。另有4所部屬普通高等學校劃歸轉省管。)

  為了發揮高等學校的優勢,為湖北的經濟建設服務,湖北省一方面與部委共建在鄂高等學校,一方面支持企事業單位與高等學校合作辦學。從1994?998年,湖北省政府與部委共建了武漢大學(19941221)、華中理工大學(19941221)、中國地質大學(19964 24)、同濟醫科大學(199689)、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6916)、武漢工業大學(1996920)、中南財經大學(19961020)、華中農業大學(19961217)、武漢交通科技大學(1996 1223)、華中師範大學(199741)、中南政法大學(199794)11所院校。武漢市政府與部委共建的有華中師範大學(1996226)、武漢汽車工業大學(1996514)、武漢城市建設學院(19971124)3所。湖北省政府與宜昌市政府共建的有湖北三峽學院(19971)。企事業單位參與辦學的有江漢石油學院(由16個單位組成合作辦學委員會,現有基金50萬元);武漢汽車工業大學(由64個單位組成董事會,現有基金200萬元);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由96個單位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武漢冶金科技大學(由36個單位組成董事會,現有基金500萬元);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由90個單位組成董事會,現有基金400萬元);武漢工業大學(由28個單位組成董事會,現有基金50萬元);湖北大學(由33個單位成立董事會,現有基金200萬元)。黃石高等專科學校與黃石工人療養院聯合辦學能力與活力得到增強;支持湖北中醫學院與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結合醫院聯合辦學,緩解臨床教學基地不足的矛盾。到1998年,全省有30多所高等學校與企事業協作辦學。本著體制不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促進發展的原則,支持武漢大學等5所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等3所大學、武漢工業大學等6所大學聯合辦學,聯合培養複合型本科人才,提高教學質量。這些嘗試,使湖北高等學校優勢互補,增強了競爭能力,加強了與社會的聯繫。

  2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以來,湖北省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聯繫我省高等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頒發了《關於加強全省教育系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加強高等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總的部署,確定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奮鬥目標,要求在本世紀末在湖北高等學校的師生員工中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信念,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實現以政治理論素養、職業道德和基礎文明修養,民主與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高等學校師生員工思想道德素質的明顯提高,實現以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為目標的校園文化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實現以優良校風,良好的校園秩序和優美的校園環境為主要標誌的校園文明程度的明顯提高。

  大力加強高等學校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學校領導班子是關鍵。湖北省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從1990年起每年召開一次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研究高等學校黨建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又建立起各校處以上幹部的理論學習制度,將建立健全的校、院(系)兩級中心組學習制度作為興起理論學習新高潮的重點工程來抓,全省55所普通高等學校和黨的關係歸口省委的成人高等學校普遍成立了黨委理論中心學習組,院(系)級理論中心學習組達400多個。鑑於我省高等學校黨員教師佔教師總數4274%的優勢,我省重點突出地推進教職工的理論學習,發揮黨員教師的骨幹帶頭作用。僅十五大以來,各高等學校以黨校為依託,共舉辦理論培訓班224期,培訓黨員近2萬人次。很多學校將教師及專業技術人員中的黨員普遍輪訓了一次,從而能夠使黨員教職工發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湖北各高等學校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幾點:

  第一,當鄧小平理論武裝師生員工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湖北抓鄧小平理論武裝師生員工的工作,採取了「三進」和「兩課」辦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所謂「三進」,是保證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全省各高等學校圍繞鄧小平理論「三進」,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學習、研究和宣傳鄧小平理論的濃厚氛圍。

  所謂「兩課」,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教育課。《鄧小平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程》於1998年9月1日正式出版,共發行15萬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亦即將出版。湖北各高等學校在重視抓好「兩課」主渠道建設的同時,組織引導大學生開展鄧小平理論學習活動。到1998年,大學生中成立學習小組、學會、研究會1200多個,10萬大學生參加了學習研討活動。

  據統計,全省在鄧小平理論研究方面,出版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有兩本專著獲中宣部等單位頒發的1995年和1996年「五個一工程」一等獎。

  第二,將「師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華中師範大學以倡導「教書育人」為切入點,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華中理工大學以加強學科建設為結合點,把教師道德建設滲透到業務建設中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以加強黨支部建設為著眼點,切實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普遍制訂了《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規劃》,健全了《教師聯繫學生制度》,並將教師教書育人,幹部管理育人,職工服務育人與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工資資金掛鈎,保證了教書育人活動深入開展。

  第三,注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佔領校園文化陣地。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取向,努力培養富有學校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催人奮進的校園精神,形成穩定優良的辦學傳統。各校廣播臺開闢了愛國主義教育專題節目,電影連續放映「百部愛國主義影片」,閉路電視中播放「香港百年滄桑」節目,等,對學生進行以集體主義核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突出高等學校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湖北省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採取「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按照淨化、綠化和美化三個層次,要求各高等學校在繼續保持校園整潔有序的基礎上,抓住薄弱環節,做到年年有改觀。清運堆積的垃圾,清掃衛生死角,維修破舊桌凳,擦洗門窗玻璃,粉刷打掃教室、宿舍、食堂衛生,清除「課桌文學」、「廁所文學」、「牆壁文學」等文化垃圾,栽植樹木花草,修建寧靜高雅的休讀點等;加強對計算機網際網路的管理,有效地防止了黃色和反動的電子出版物的傳播。

  第五,結合師生的實際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92?999年,湖北省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連續9年對武漢地區部分高等學校師生思想狀況進行滾動調查,共調查師生2萬多人次,獲得200個統計數據,寫出調研報告184份,共約100多萬字,其中有34份上報國家教育委員會及中央有關部委、省委領導,為有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1997年,又對武漢地區10所高等學校學生的經濟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並作為專項課題長期堅持調研。

  第六,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弘揚偉大的抗洪精神。1998年,長江、嫩江和松花江發生了全流域的組合性特大洪水,湖北是重災區。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全省軍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戰勝了舉世罕見的洪災。湖北高等學校派出師生數萬人次上長江大堤,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作出了貢獻。湖北抓住抗洪大事,開展了「學習抗洪英雄,弘揚抗洪精神」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組織大學生學習領會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請全省抗洪英模事跡報告團為25萬多名師生作抗洪報告。還請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長王生鐵為高等學校師生作湖北抗洪鬥爭情況的專題報告。先後聽眾達15萬人次。湖北高等學校通過組織師生參加抗洪搶險和聽抗洪英模報告團的報告,受到了鍛鍊,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收穫。

  湖北地區高等學校還經常舉辦形勢報告會,及時使師生了解國際國內形勢。請中國新聞學院教授、新華社資深記者主講國際形勢,請國務院研究室主任作經濟形勢報告,使廣大師生及時了解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柯林頓訪華、印度尼西亞華人事件和東南亞金融危機情況,從而正確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

  第七,開展群眾性的創建精神文明單位的活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廣泛、深入、持久開展的重要載體和基礎。1999年1月,全省高等學校中評出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湖北民族學院5所1996?998年度高等學校「省級最佳文明單位」,評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等15所1996?998年度高等學校「省級文明單位」。通過爭優創佳活動的開展,推動了全省高等學校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3加強重點學科建設,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根據湖北及全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湖北省高等學校不斷進行專業調整,力爭辦出專業特色,使所辦專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和競爭力,提高辦學效益,更好地為湖北的經濟建設服務。

  第一,積極進行重點學科建設。1991年湖北省教育委員會在湖北大學等6所院校確定了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文學、生態學、發酵工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工學、產品質量檢驗、作物遺傳育種、醫學病毒學、口腔科學(內科)、有機化學、外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針灸學、內經學、傷寒論、作曲及作曲理論15個本科重點學科。「九五」期間,省教育委員會又在省屬高等院校中遴選了23個重點學科。此外,又先後兩次在部屬高等院校中遴選省級重點學科135個。截止到1998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中有國家級重點學科27個,部級重點學科30個,省級重點學科173個。

  第二,調整和改造長線專業。1992年湖北對31個省屬院校的專業進行了清理,在此基礎上,撤銷了長線或布局不合理的17個專業,擴大專業面而進行合併了6個專業,少數有特色的專業保留試辦。

  第三,增設應用性專業。在層次結構上,大力發展專科教育;在學科結構上,基本穩定基礎學科規模,積極發展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和師範本科,重點發展應用學科。從湖北汽車、冶金、電力、機械製造、建材、化工、紡織、輕工等支柱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產業結構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積極發展工科類專業,大力扶持農林及其加工類專業,重點加快發展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和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應用性工程專科教育。1992年,省屬高等學校共增設70個專業(其中工科32個,管理和財經21個,農林2個),採取合辦的方式,開辦了10個師範本科專業。到1998年,全省高等學校專業調整為1226個。這些專業大多是根據實際確定的,既保留了基礎學科專業,也開出了社會急需的應用型專業,如計算機軟體、計算機應用、審計學、廣播電視新聞、裝璜藝術設計等,非常貼近生活,與社會實際相融合。

  4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1991年3月,湖北省教委制定《關於高等學校加強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從指導思想、校風建設、教學環境、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業務管理、教學改革、教學業務經費和教學工作領導等9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要求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牢固樹立為教學服務的思想;要加強教學第一線的力量,所有課程都應主要由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主講,教授一般每兩年至少擔任1門本專科生的主講任務,各校每學期要有1/2以上的教授、副教授在本專科教學第一線任課;強化外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等基礎課的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四、六級考試通過率大為提高。湖北各校根據外語教師隊伍薄弱,特別是青黃不接的狀況,大抓外語師資隊伍建設,採取定向培養研究生和爭取分配優秀本科畢業生及碩士研究生等多渠道配齊編制。採取示範教學課、試講課、公開課、演講比賽等方式培養青年教師。1992年11月,省教委召開湖北省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與測試經驗交流會,會上中南財經大學等11所院校受到省教委的表彰,有10所高校介紹了外語教學經驗。

  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學工作,推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從1991年起,湖北省建立了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制度。教學研究課題每年立項1次;省屬高校教學研究基金,主要用於資助省屬普通高校開展教學研究。要求各學校設立本校教學研究立項制度,和教學研究基金,省教委負責審批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部委所屬高等院校及武漢市和各地市所屬的高等院校的教學研究經費由其主管部門解決。教學研究項目的申請者主要是教師、教輔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1991年由各校申報,經專家評審,全省共立項375項,其中省屬院校75項。截止到1998年,全省教學立項共1863項,促進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深入,使湖北高等學院教學研究形成風氣,為教學質量提高提供了保證。

  為了推動高等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國家教育委員會從1995年起,對新建高等院校實施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湖北共有12所院校接受了評價。各校按照「以評促改,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價工作方針,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截止到1998年,已有10所院校接受了評價,( 這10所高等學校是湖北農學院、鄖陽醫學院、武漢食品工業學院、中南政法學院、鹹寧醫學院、江漢石油學院、武漢化工學院、武漢紡織工學院、湖北工學院。)並且順利地獲得通過。

  為推動高等院校教學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於1998年3月在武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全面總結經驗,省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省教育委員會於1998年11月召開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會上,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內,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思路棗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加強師資培訓與培養,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注重素質教育,嚴格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

  

  5改善實驗室和圖書館條件。1992年,全省61所高校共有2274個實驗室,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實驗室面積52萬平方米,裝備價值847億元,從事實驗室工作的人員1萬餘人,其正副教授、高級實驗師1421人。省教委要求全省實驗室提高實驗開出率,更新陳舊落後的儀器設備,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加快實驗室開放的步伐,建立實驗室評估制度。為了對實驗體制進行改革,克服全省實驗室普遍存在的「小而全」的問題,許多學校改變了過去由單一的教研室或專業管理實驗室的體制,由學校統一領導。到1992年,全省各校專業、系、科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實驗室反而減少了154個,使實驗室的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同時,實驗室主動面向湖北的經濟建設,成為湖北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陣地。1992年,全省高校實驗室承擔或參與科研任務2878項,合計實驗時數823萬小時;承擔社會服務項目1554項,合計實驗時數201萬小時。1991年12月,湖北省教委決定,對全省高校41個實驗室和47名實驗工作者,分別授予「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先進集體」和「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其中華中理工大學計算中心等15個先進集體和湖北醫學院病毒研究所張俊英等19人,被國家教委授予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



  為了使高等學校圖書館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1992年湖北省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對全省53所普通高等學校的讀者服務工作進行了評估。1993年,省教委印發了《湖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條件和文獻工作水平評估方案》,1994年對全省普遍高校圖書館條件和文獻工作進行了評估。接受評估的學校共54所,其中,本科院校全部進行了評估,6所專科學校經同意延期評估。評出優秀圖書館35個,良好16個,中等3個。文獻工作優秀級圖書館43個,良好級7個,中等級4個。辦館條件平均分值為:本科院校8616分,專科院校為8916分,本專科院校平均評估分值為8722分,達到優秀級。文獻工作平均評估分值,本科院校為8868分,專科學校為8956分,兩類總平均評估分值為8899分,均為優秀級。(湖北省教育委員會編:《湖北教育年鑑》(1995),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9頁。)6高等學校科研工作開創新局面。1991年11月25?7日,省教委、省科委在武昌召開全省高等學校科技工作會議,總結了10年來,尤其是「七五」以來,全省高等學校科研和高新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成績和經驗。全省高校共承擔了各類科技項目36200多項(具體數目為:「六五」期間10700餘項,「七五」期間25500多項。「七五」比「六五」增長了138%。),其中屬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攻關課題以及企事業單位委託開發的課題約29000項,佔總數的80%。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700項,其中「六五」期間1200項,「七五」2500項,「七五」比「六五」增長108%。這些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421項,填補國內空白或屬國內領先水平的2560項,此兩類佔成果總數的806%。共出版各類著作大約2830餘部(在2830餘部著作中,「六五」期間近1000部,「七五」期間1834部。「七五」比「六五」增長了83%。),發表學術論文51790篇。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550項,其中屬於國家自然科學、科學發明、科技進步獎54項(「六五」期間20項,「七五」期間34項),共獲專利400多項。

  

  1992年,湖北高校從事以科研為主的人員16229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5276人,佔94%,研究與發展經費撥入139037萬元。

  承擔研究課題6765項(國家「八五」攻關項目225項,「863」項目59項),其中基礎研究748項,佔13%;應用及發展經費5020項,佔87%;非研究與發展課題618項,其中應用推廣項目312項,科技服務306項。社科課題975項,研究與發展經費撥入123527萬元。

  當年完成研究課題1204項,鑑定科技成果528項(其中與其他部門合作完成56項),屬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141項,國內首創171項,國內先進184項,其他32項。申請專利119項,其中發明專利68項,實用新型51項;專利授權64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47項。

  籤訂技術合同總計1533項,合同金額72971萬元,當年實際收入35119萬元。科技獲獎43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項,國家星火獎2項,國務院各部門科技進步獎258項,省級科技進步獎87項,地、市級獎67項。社科出版著作10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37篇。鑑定成果36項,報告及成果提交有關部門應用184項(次),當年有66項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級獎16項,省部級獎24項,地市級獎26項。1995年全省高校科技經費達24210萬元,經費增長比較迅速,科技經費來源發生了很大變化,拓寬了經費渠道,加強了橫向科技合作,來自橫向的科技經費佔474%。省教委組織和主持鑑定科研課題45項;組織申報科技獎,其中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教委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5項,省科技進步獎16項、星火獎1項。此外,還獲得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首屆(1995年)省級獎95項。(湖北省教育委員會編:《湖北教育年鑑》(1996),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30?31頁。)為了為湖北各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更大的方便,作為華中地區計算機網絡中心的華中理工大學網絡中心,於1995年8月與北京、上海、瀋陽、西安、廣州、成都等地區網絡中心接通。1996年底,湖北高等學校的許多計算機用戶可通過華中理工大學網絡中心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與國際學術計算機聯網,從而獲得「全球電子郵件」、「文件訪問和共享」、「圖書情報查詢」等信息服務,為湖北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湖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水平有明顯提高的重要表徵之一,是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較大的提高。從1984年以來,全省一年一度地進行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評選獎勵活動,1991年從推薦的960項成果中評出優秀科研成果458項(其中一等獎26項,二等獎135項,三等獎297項);1995年有39所院校推薦76項成果進行評獎,最後確定229項成果為獲獎項目。還根據11年各校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組織申報的情況,評選出15個先進單位。7研究生教育形成體系。為使湖北高等科研工作後繼有人,湖北高等學校重視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通過研究生教育,培養我省高等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骨幹力量。

  「文化大革命」前,湖北只有武漢大學等少數幾所大學招收研究生,不僅招收的人數少,而且專業門類也非常狹窄,研究生的層次也很單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湖北研究生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

  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武漢地質學院等高等院校很快恢復了研究生教育工作。到90年代初,湖北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體系。據1992年統計,全省共有347個碩士點,122個博士點和17個博士後流動站。其後,經過幾年的努力,湖北高等學校的研究生教育進一步充實,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得到充實,科研實力進一步增強。到1997年,全省24所普通高等學校和21個科研院所共45個單位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14所普通高等學校和5個科研院所共19個單位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全省普通高校有碩士點490個,博士點148個,博士後流動站28個,〖ZW(〗這28個博士後流動站分布在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同濟醫科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大學。〖ZW)〗〖HT〗有485名博士生導師,4303名碩士生導師,全省普通高校中有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中國科學院院(其中兩院院士1人);有15所普通高校和中科院武漢分院共16個單位有權開展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工作。全省在校研究生達13582人,居全國第三位,已經形成結構較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辦學體系,亦為全國研究生教育大省。

  研究生培養充實了全省大專院校和研究單位的科學研究力量,這些研究生畢業後大多數進入全省乃至全國教學科研工作崗位,成為推動湖北科學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湖北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學科門類齊全、碩士和博士及博士後流動站層次結構合理的體系。研究生教育體系的形成,說明湖北高等教育學科基礎紮實,科研整體實力強大,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在湖北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8體育衛生工作常抓不懈。湖北地區高等學校的日常工作重點之一是大學生體育衛生工作。早在1989年,湖北就制定並頒布了《湖北省高等學校體育課教育大綱》(試行),在全省高等學校開展普及健美、武術、氣功和舞蹈等活動,並分別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學習班和裁判員訓練班。1993年,湖北高等學校深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在體育衛生工作方面採取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真抓實幹,發揮優勢,靈活競技,穩定傳統,積極推進全省高等學校體育改革和建設,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體育衛生教學水平和競技水平,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績。

  第一,開展高等學校體育課程評估。在1992年全省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評估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6校被國家教育委員會評為體育課程優秀學校,12所高等學校被評為省教育委員會體育優秀學校。

  〖ZW(〗受到全國表彰的「體育課程優秀學校」共有6所,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工業大學和湖北大學;受到全省表彰的「體育課程優秀學校」共有12所,即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中南財經大學、武漢工學院、武漢糧食工業學院、江漢石油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中南政法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襄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ZW)〗〖HT〗1993年省教育委員會組織有關人員對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辦學條件進行檢查評估,認為分別達到了「合格」、「基本合格」標準。又要求全省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標準進行自查,在自查基礎上制定各自的建設計劃。

 然後,省教育委員會再組織人員對各高等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狀況進行檢查評估。通過評估,促便高等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扎紮實實開展起來。

  第二,積極貫徹《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綱要》。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省教育委員會關於《標準》的實施意見,決定從1993年起暑假起先在有條件的院校開始實施。為更好地貫徹《標準》,使之更加切合湖北高等學校的實際,省教育委員會在總結國家教育委員會直屬的3所高等學校作為試點進行試驗,然後組織人員共同研究制定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貫徹〈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實施意見》。為使檢查與統計實施情況規範化,經國家教育委員會體衛司同意,湖北省各院使用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開發的《標準》統計軟體系統,並開辦了兩期微機統計學習班。省教育委員會又與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及省高等學校體育運動協會配合,對全省高等學校貫徹實施《條例》、《標準》和《綱要》的情況進行檢查,對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等17所院校進行了檢查驗收。又評出了1993年度湖北省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的27個先進單位。(這37個先進單位是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中南財經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江漢石油學院、孝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中南政法學院、湖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湖北師範學院、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鋼鐵學院、湖北工學院、武漢工業大學、武漢食品工業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學院、湖北農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襄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湖北醫學院鹹寧分院。)

  第三,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工作。根據國家五個部委的統一部署,由省教育委員會牽頭,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省衛生廳、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共同組織開展了對湖北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工作。這是自1985年以來全國首次大規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繼續,也是實行定期監測制度後的第一次。監測工作到1995年圓滿結束。在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方面,以湖北大學的湖北籍學生作為代表,進行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健康共31個項目的調查。共監測城男、城女、鄉男、鄉女4個類別64個年齡組學生19350餘人,獲得近60萬個數據。通過分析、研究監測結果,要求學校、家庭、社會進一步關心和重視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切實地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成功地舉辦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1992年9月29日?0月4 日,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中央主辦,湖北省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武漢舉行。運動會以「團結、奮進、文明、育人」為宗旨,設田徑、籃球、排球、羽毛球、藝術體操5個正式比賽項目和武術1個表演項目。武漢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舉辦十分成功,將所有比賽場館、開(閉)幕式和全國30個代表團的接待任務,全部安排在武漢地區高等學校,實現了全國大學生運會辦在大學,吃住和活動都在湖北地區高等院校。有37所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參加大型團體操表演,擔任運動會執法任務的540名裁判,90%以上來自高等學校,充分發動和組織高等學校師生辦「大動會」,不僅節約了財力,而且培養和鍛鍊了人才,全面推動了高等學校體育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在全省8個省轄市發行了體育彩券。財政部、能源部、司法部等投資2000多萬元,分別新建了中南財經大學體育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體育館、中南政法學院體育館,湖北省人民政府也投資新建了湖北大學體育館。這次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設施和組織管理,全部都達到了全國高等學校一流水平,受到了國家教育委員會領導和兄弟省市的肯定和讚賞。此外,湖北地區高等學校的運動健兒也取得了40枚金牌,24枚銀牌,24枚銅牌的優秀成績,名列金牌榜首。金牌數比第2名的北京隊多14枚,比第3名的上海隊多25枚。

  第五,開展軍訓,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198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和解放軍「三總部」聯合下文,確定武漢大學、同濟醫科大學為我省全國軍訓試點院校。1987年,湖北工學院也進入全國軍訓試點院校行列。當年末,全省有10多所非試點院校組織了大學生軍訓。從1988年到1995年,湖北軍訓試點由原來的3所增加到8所;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等30多所非試點院校也相繼開展了軍訓。(後來增加的5所軍訓試點院校為華中理工大學、中南財經大學、武漢工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非試點院校也開展了軍訓的有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江漢石油學院和江漢大學等。)形成了以試點院校為龍頭,非試點院校與之相呼應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全省每年參加軍訓的大學生達45000人以上。軍訓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一個系統的考驗,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還有利於校風校紀建設,加強大學生形成熱愛集體、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觀念。1995年10月22日,省教育委員會、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在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隆重舉行慶祝學生軍訓10周年閱兵大會,武漢地區15所高等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組成的檢閱方陣,接受了省黨政軍領導的檢閱,並進行了分列式單兵戰術、刺殺操、捕俘刀、倒功等6個軍事項目表演,展示了湖北省大學生軍訓工作10年工作的豐碩成果和當代大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

  9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3年11月23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科教興鄂的決定》,指出:「湖北地區科技、教育基礎雄厚,人才濟濟,科技成果纍纍,尤其是大專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科技實力較強,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把科技、教育優勢更快更好地轉變為經濟優勢。」科教興鄂的基本目標是「到本世紀末,科技進步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份額達到50%左右,工業主要行業的技術裝備和工藝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決定》提出「科教興鄂的主要任務是,以科技、教育為支撐,興工、興農、興鄉鎮企業、興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實施八大『標誌工程』,促進我省經濟九十年代再上三個新臺階戰略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決定》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央在鄂『三大』(即大專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科技人員的作用,打破部、省屬界限,牢固樹立依靠『三大』發展湖北的戰略思想」。(《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科教興鄂的決定》,《教育法規彙編》(1980?9973),湖北省教育委員會1997年5月編印,第701、705頁。)

  為了實現「科教興鄂」的戰略目標,1993年12月1日,武漢市政府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召開座談會,研究如何加快東湖開發區的新技術發展問題。武漢市政府在會上公布了開發新技術的優惠政策:

  其一,凡在開發區內的部省市屬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均享受「雙重優惠政策」(即國務院、武漢市曾頒發的高新技術優惠政策和國家已給予的其他有關優惠政策)。

  其二,其增值稅新增部分的50%,從企業被認定之日起的3年內,由開發區返回企業,專項用於企業的生產發展。

  其三,自行確定用工計劃,工資計劃實行單列。

  其四,專業技術職務指標由市專項塊下達,企業科技人員和商務人員出國手續由開發區管委會承辦。

  其五,企業從事國家和地方「火炬」計劃項目的開發生產,由各專業銀行給予專項貸款支持,市裡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開發區產業發展。

  其六,從1994年起,在開發區設立「創造基金」,連設5年,每年100萬元,專門用於支持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符合開發區重點產業方向,目前處在產品中試過程亟待商品化的高新技術項目。同時,設立100萬元的獎勵基金,主要用於獎勵在開發區內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長江日報》1993年12月2日。)

  湖北高等院校對於科教興鄂戰略作出了積極響應,組織進行高新科技開發:

  第一,啟動了「大學椣繒蠔獻骷蘋保貧撕畢繒蚱笠檔目萍冀健5?994年,已有16所高等院校與49個縣(市、區)的86個鄉鎮共同開展91個項目,已實現產值186億元。如武漢大學研製的「從豬毛、豬血中提取多種胺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潛江日用化工廠落戶後,使該廠在瀕臨倒閉的情況下起死回生,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出口創匯20多萬元。

  第二,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計劃」,1994年已有9所高等院校與武漢電力設備廠等12家企業共同承擔了高新技術和重大新產品開發項目12項,其中省級項目7項,武漢市5項,預計產值6億元。
 第三,對口支援工程建設。各高校除每年向有關縣派出人員擔任科技副縣長外,十幾所高校對口支援宜昌、秭歸、興山等市縣合作項目27項。為了使合作項目真正得到落實,各校成立由一名校長帶隊的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對口支援三峽工作領導小組。如華中理工大學由校長楊叔子教授親自帶領有關科技人員三下宜昌,就庫區開發及「三峽工程指揮部信息管理決策系統」等科技攻關項目實地考察,組織落實。

  第四,組織本省18所高等院校參加1994年鹹寧科技信息發布、科技人才洽談會,共達成協議154項,其中簽訂正式協議51項,意向性協議89項,長短期合作協議14項,分別佔會上成交總量的842%、911%、978%、452%,成交技術交易額503萬,佔全部成交額的869%。這些項目實施後,預計年增產值、稅金、創匯分別達9326萬元、15813萬元和479萬美元。

  1995年1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提出了適當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構想,計劃從1995年開始,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每年遞增65%至7%,到2000年,達到235萬至24萬人,其中省屬高等學校在校生由現在的58萬人增至85萬人。連同成人教育在內,全省18歲至21歲人口入學率達到10%左右。爭取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湖北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和一大批重點學科進入國家「211工程」。(《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教育法規彙編》(1980?9973),湖北省教育委員會1997年5月編印,第707頁。

  )這些文件,明確規定了湖北高等教育奮鬥目標和任務,為湖北高等教育在新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湖北高等學校為實現「科教興鄂」戰略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提供了保證。10湖北高等學校的「211 工程」建設。「211工程」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其目的是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以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比較大的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作出實施「211工程」方案後,湖北條件比較好的高等學校積極行動起來,力爭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或是通過重點學科的預審。

  1995年11月18日,國家教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對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申請進入「211工程」的部門預審。由國內20餘著名學者組成的預審專家分別聽取了武漢大學校長陶德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所作的「211工程」整體建設規劃的報告;實地考察了兩校的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召開了學術帶頭人、中青年骨幹和幹部隊伍建設3方面的座談會。「211工程」部門預審專家組認為,兩校已成為我國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較高,師資力量較強,基本形成文理工並重的特色和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居於全國同類高等學校的前列,並產生了一定國際影響;兩校教育質量、科研水平、綜合實力得到較快提高,在我國和湖北省、武漢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武漢市委、市政府對兩校的建設和「211工程」給予了極大支持,為兩校的發展和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所確立的「科教興鄂」的戰略,必將推動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強省、教育強省。

  繼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之後,湖北各條件較好的高校加快了「211工程」建設的步伐,力爭辦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1996年11月18?0日,武漢工業大學經國家教育委員會同意,國家建材局組織了對武漢工業大學申請進入「211工程」的部門預審。評審會一致通過了武漢工業大學「211工程」部門預審,並建議國家建材局儘快向國家教委、國家計委申請立項,以促進學校早日實現「211工程」建設目標。(王定坤主編:《武漢工業大學校史》(1948?998),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01頁。)1996年5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可行性報告獲得有關部委批准,發起了向「211工程」衝刺的號令。(《中國地質大學大事記》(1992?996),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434頁。)其後,又有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同濟醫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學校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或重點學科預審。到1998年,湖北省已經有8所高等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和重點學科預審。

  湖北省高等學校抓住「211工程」建設的契機,通過進行「211 工程」建設,使湖北高等學校教師辦學的主人翁進一步增強,充分調動了他們辦學和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促使湖北高等學校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實力,必將為實現湖北省提出的「科教興省」戰略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21世紀。 相關信息

21世紀湖北教育展望
湖北省暨武漢市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科技產品的模式探討
中國加入WTO對湖北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武漢:中國21世紀的重要高等教育產業基地--關於加快武漢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的思考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階段 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
    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像李夢娜一樣,成為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今年9月,本科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的宋曉彤,進入天津城建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是土木水利。她既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也是第一代研究生。「相比讀本科,讀研期間的責任感更強,師生關係也有所不同。導師更像一個指引者,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合適的方式去發展。」
  • 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召開年會
    12月19日,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在長沙召開。交流研討會現場。紅網時刻12月20日訊(通訊員 裴昌勝 記者 吳公然)12月19日,由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南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承辦的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在長沙召開。來自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以及29個省內高校的60餘名繼續教育學院領導、專家聚集一起,共同探討新時代繼續教育發展。
  • 高等教育現代化前提是區域化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70所高校及學術單位的200餘名專家學者、研究生,共議區域現代化與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等話題。 高等教育面臨三大變局 在討論區域教育的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湖北大學成教成人學位英語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是什麼?
    湖北大學成教成人學位英語成績查詢入口:https://www.hbzkw.com/xueweiyingyu/cjcx/湖北大學學校簡介:湖北大學是國內較早舉辦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之一。湖北大學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始於1959年,共為社會培養了高等學曆本、專科人才近20萬人。
  •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破」與「立」
    ,避免單純注重結果和以統一的量化指標體系去評價所有高校,全面發揮高等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檢查、監督、診斷、選拔、管理等系統功能,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評價高校為「四個服務」所作出的貢獻。
  • 湖北自考專升本院校和專業有哪些?
    有的同學可能想了解湖北自考專升本院校和專業有哪些?自考專升本院校:湖北自考專升本可選擇學校還是非常多的,有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學校。
  • 疫情下高等教育模式的變革
    美國學生貸款債務數以萬億計、大學畢業生對入門級職位毫無準備等都成為高等教育遭遇的難題,必須採取更多措施解決高等教育當前及未來面臨的困境。雖然無法準確預測高等教育在未來會是什麼形態,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高等教育將與今天顯著不同。考慮到疫情給美國教育和就業市場帶來的長期困擾,教育學者認為,未來學生及其家庭將更多地關注大學投資回報、自身負擔能力和學生貸款債務的償還問題。
  • 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 線上教育應是高等教育新形態
    他建議依靠智能信息技術重塑高等教育形態。「不要把雲中教育和線上教育作為應急之舉,而要讓它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形態。這既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趨勢。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做好雲中大學和線上課程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機制。」
  • 以延安精神厚植高等教育自信
    面對新的歷史特點,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個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高等教育規律,深刻汲取延安精神營養,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勁頭和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氣魄,破解高等教育難題,厚植高等教育自信,在創辦新時代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
  • 湖北浠水學歷提升怎麼報名?
    湖北浠水學歷提升怎麼報名?學歷提升按形式不同報名方式也不同。成人高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成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2、自學考試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受性別、年齡、民族、種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也就意味著報名自考是沒有前置學歷要求的。
  • 湖北的技能型高考是什麼意思?如何報名
    職校生提供了進入高等教育機構的新途徑。高考技能的形式是專業技能+文化綜合。專業技能包括專業知識測試(150分)和技能操作測試(340分),總分490分。專業知識考試是計算機輔助的(縮寫:基於計算機的考試)。問題類型為多項選擇題,問題大小為50個問題。技能操作測試中有兩個必修項目和一個隨機測試項目。
  • 「十三五」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升——  「十三五」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記者 梁丹 焦以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
  • 2021國考申論熱點:高等教育普及化
    2021國考申論熱點:高等教育普及化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國考時政,2021年國家公務員,時政熱點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線上教育應是高等教育新形態
    他建議依靠智能信息技術重塑高等教育形態。「不要把雲中教育和線上教育作為應急之舉,而要讓它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形態。這既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趨勢。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做好雲中大學和線上課程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機制。」
  • 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開設全新碩士學位課程
    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注重理論結合實踐以及實際應用,這樣的教學理念能夠幫助學生在畢業後迅速適應工作環境。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董事總經理Georgette Davey說道:「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此次開設全新的碩士課程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這使我們能夠向新的高階學者和企圖轉型的人員展示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獨一無二的教育模式和卓越的教學標準。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的教學理念注重理論結合實踐以及實際應用,這樣的教學理念能夠幫助學生在畢業後迅速適應工作環境。」
  • 杜玉波: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
    一是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經濟發展從靠資本轉向靠人才,高等教育要提供最為需要的智力支撐;經濟發展從靠資源轉向靠創新,高等教育要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經濟發展從依賴人口紅利轉向全要素增長,高等教育要改善全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勞動生產率。
  • 湖北腫瘤醫院排名前十,湖北腫瘤醫院
    核心提示:那麼湖北腫瘤醫院排名前十的有哪幾家呢,相信很多被腫瘤所困的患者都是想知道,雖然廣東的醫院很多,但是專業的專科腫瘤醫院卻不是很多哦,建議患者可以到廣州的專科腫瘤醫院且醫療技術水平高的醫院去看一下比較好。
  • 教育部關於表彰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決定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為許多沒有機會和條件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和深造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可能;為我國公民終身學習創造了基本的條件,為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引導著成千上萬的立志成才者奮發向上、刻苦鑽研、拼搏進取、自學成才,使許多考生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還在人格、思想、毅力、能力、品質等方面得到了升華。
  • 湖北這兩所「理工學院」,雖位於地級市,但校名大氣,環境優美
    湖北省是高等教育強省,省內高校眾多,名校也多,大多集中在省會武漢市。但有兩所「理工學院」,分布在其他地市,這兩所高校校名大氣,校園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也很不錯。
  • 湖北到日本雅虎開店費用
    湖北到日本雅虎開店費用,「啟程東瀛」——日本事務專家。湖北到日本雅虎開店費用, 通過國內的日本大學預科課程,在國內參加日本的大學面試,可以直接到日本上大學一年級。優勢:可以省去日本讀語言學校的費用 在國內直接升入日本大學,不需要到日本參加留考。劣勢:需要在國內學習半年到一年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