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海原,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2020-12-16 澎湃新聞

1920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

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暴發

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

震源深度17公裡

地震引發山崩地裂

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

據不完全統計

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倫敦和中國電訊報》(1920年12月28日):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東京帝國大學地震儀記錄下了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地震儀的指針斷了……」

海原大地震爆發,27萬餘人遇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個時刻註定被歷史牢牢記住,也將被地震親歷者及其子孫後代牢牢記住。鬥轉星移,時光飛逝,今天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帶著一份沉重,讓我們一起再次走近海原,看那山、那村、那人,那寫在大地上的堅韌……

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時代變遷,物是人非。無情的時間正衝淡著一切,然而,那些載入史冊的事件,不會因為時間的磨洗而泯滅;那些曾經造成巨大傷痛的災難,也不會被子孫後代淡忘。

一百年間,世界發生了多少事?人世間成長了幾代人?雖然許多往事都變成了過眼煙雲,但是在過濾之後,仍有些事會讓人刻骨銘心。

震後廢墟。(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不可抗力的「寰球大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震驚世界的海原大地震爆發,歷史會牢牢地記住這個時刻:這次震級達到8.5級、震中烈度達到12度的地震,是我國有史以來3次達到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之一。

地面開裂,房倒屋塌,群死群傷,幾乎每一次破壞性地震,都給我們留下了慘烈的景象。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印象最深的可能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因為這兩次大地震都造成人員的巨大傷亡、財產的重大損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如果將這兩次大地震與海原大地震比起來,無論是釋放的能量,還是破壞的程度,都要小得多,因為海原大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釋放的能量。那次地震發生後,當時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全世界96個地震臺都測到並做了記錄。

在轟隆隆的巨響和大地的大幅度搖晃之後,以寧夏海原為中心的陝甘寧毗鄰地區都經歷了令人驚恐的劇變,瘋狂的大地震,以摧枯拉朽之勢填平溝壑、擁堵河道、摧毀建築……偌大的海原縣城,除一座鐘樓和一孔極其矮小的土坯拱窯外,全部建築物都被夷為平地。

1920年大地震後的海原縣城慘狀。(資料圖片,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1920年遇難者和動物的屍骨拋齊街頭,右側是震毀的莊園,左側是大震後修起的院牆,又被餘震破壞。1921年克勞斯攝(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地震後的災民。(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震後倖存者清理倒塌的崖窯。(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不能遺忘的人間傷痛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這個時刻也被地震親歷者及其子孫後代牢牢記住,因為在頃刻間降臨的災難,共造成27萬餘人(最新研究後的統計數字)遇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種傷痛,是很難撫平的。

海原縣周邊50多個縣都有人在地震中喪生。地震雖然發生在地廣人稀、經濟貧困的大西北,但死亡人數卻超過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唐山,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4%的縣有14個,其中災情嚴重的海原、靖遠、隆德、會寧、靜寧、通渭等地死亡人數都在萬人以上。當時只有11萬多人的海原縣就有73027人死亡,也就是說,全縣59%的人死於地震。此外,周邊有7個縣的死亡人數超過了萬人,有53個縣死亡人數超過了30人。

爆發在冬季的大地震,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不幸,而震後的一場大雪,對災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天寒、地凍、無衣、無食,有的人沒被震死卻被凍死、餓死。

因為天寒地凍、死人過多,人們只能將幾個親人葬在一個墓穴,有的墓穴竟埋了7具遺體,海原縣城邊上就有佔地近200畝的「萬人墳」。

這樣的災難、這樣的傷痛,不僅留在了親歷者的記憶中,而且口耳相傳,在子孫後代的心中銘記,每年都有人從四面八方趕到「萬人墳」或其它地震遇難者埋葬地寄託哀思。久而久之,在海原縣及周邊地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點的生活習俗和日益豐富的地震文化。

1921年,翁文灝(左)在靜寧考察海原大地震臨時住的帳篷。(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1982~1985年,參加考察研究海原地震斷裂帶的中外地震專家在海原留影(資料圖片 海原縣委宣傳部提供)

不可多得的科考對象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這個時刻還被地震學及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牢牢記住了,因為這次地震在我國地震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在我國地震科學研究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雖然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生產力低下,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未能組織有力的救援,但災情重大、全球關注,當時的內務、教育、農商三部委還是派出翁文灝一行6人前往實地調查災情,調查組為此提交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繪製了我國第一張震區烈度等線圖。1922年,中國地質學者第一次趕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萬國地質大會上介紹了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引起了各國專家的密切關注。1930年春天,第一座中國人自建的地震臺——鷲峰地震臺建成,當年就把每月記錄到的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的地震臺進行交流。到後來交流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被迫終止,共記錄了我國境內的2472次地震。海原大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工作,創造了我國地震史上的多項第一,其中許多都具有開創性也是創紀錄的。在我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像海原大地震這樣,承載著如此之多、如此重要的信息,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雖然時局動蕩、政權更迭,對海原大地震的科考一度中斷了30多年,但新中國成立後相關科考便陸續展開。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6位科研人員對海原大地震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摸清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此後,圍繞海原大地震的科考一直未斷,近年來更有加大、加強、加密的趨勢。國外一些科學家也對海原大地震產生濃厚的興趣,紛至沓來。

科研人員為什麼會對這麼久遠的地震如此關注,不約而同地將海原大地震遺蹟視為科考對象?因為海原大地震留下的遺蹟和其它實物資料實在是太豐富了,是許多地震都不具備的。雖然地震已過去,但在海原縣附近仍然可以看到地震留下的各種遺蹟。到這裡,可以看到規模巨大的地震形變帶,可以看到壯觀的地震大滑坡,可以看到因為滑坡形成的諸多堰塞湖,還可以看到因大地錯位而撕裂的古柳和因地震而廢棄的古堡……這些地震遺蹟,不僅訴說著當年的歷史災難、給現代人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而且成為地震科考的寶貴資源,激勵相關科研人員不斷探索、不斷研究。

海原大地震,拉開了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序幕,推動了我國地震科學的研究,豐富了地震科學研究的內容,擴大了科研人員的視野,也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海原大地震中浴火重生的寧夏,如今已實現地震監測工作的數位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已經形成布局合理、手段多樣、科學高效的綜合地震觀測系統,對寧夏境內1.5級以上地震,不僅可準確定位,而且能在2分鐘內完成自動速報地震三要素,在8分鐘內完成人工正式速報。

海子震湖。寧夏新聞網記者 宋斐攝

震柳。寧夏新聞網記者 宋斐 攝

不可複製的寶貴資源

當然,同樣沒有忘記海原大地震的,還有各級黨委政府和防震減災部門。為了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防震減災意識,自治區黨委、政府舉辦了自治區相關部門、市、縣主要負責人專題學習班。鑑於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寧夏地震多發的實際情況,寧夏制定了防震減災規劃,不斷夯實監測預報基礎,全面提升震災風險防範能力,進而高效有序處置地震災害。

海原大地震,留下了不可複製的資源。1979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正式成立,為挖掘、利用、闡釋海原大地震歷史遺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自1980年至2019年,先後與國家有關研究機構聯合編撰、出版了《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海原活動斷裂帶》《寧夏構造地貌》《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誘發黃土滑坡圖集》《寧夏地震活動研究》等重要著作。幾十年來,對海原大地震的科研一直沒有間斷,有些科研成果還獲得了國家獎勵。

為紀念這次歷史罕見的浩劫,自治區有關部門和海原縣於2010年海原地震90周年之際建成了「海原地震博物館」並舉行了開館儀式和學術研討會。不久前,在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之際,自治區舉行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軍地聯合應急救援演練,自治區地震局、科技廳、寧夏大學等聯合舉辦了「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國際論壇」,海原縣建設完成了海原地震地質公園。

海原大地震,也吸引了新聞界、文藝界及許多有識之士的目光。中央媒體、地方媒體不斷推出有影響的報導。十幾年前,寧夏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在山走動的地方》,採訪了一些地震倖存者,搶救了一批珍貴資料。2007年,《光明日報》則推出長篇通訊《海原大地震留下的大奇觀、大財富》,2018年,有自治區政協委員在政協會議上呼籲:「保護海原地震遺蹟,開發利用地震文化」。2016年,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專程前來考察地震遺蹟,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引起廣泛關注的散文《百年震柳》。

圍繞海原大地震的文藝創作也方興未艾,今年文藝界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大動作」:先是寧夏作家石舒清在《十月》雜誌發表了長篇小說《地動》,隨後,當地女作家白鴿出版了散文詩集《震柳》。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拍攝完成了《環球大震——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曆程》專題片,又聯合地震出版社出版專著《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將百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納入其中,清晰地記錄了寧夏以及我國地震科學前行的腳步。海原大地震不僅承載了巨大的災難、留下難忘的回憶,而且承載了太多的科學信息、文化信息,形成了獨有的民俗文化,所有這些都值得格外珍惜,是我們不應該、也絕不能忽視和忘記的。

當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山體開裂、滑坡。寧夏新聞網記者 宋斐 攝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唐家坡田埂錯動遺蹟。寧夏新聞網記者 宋斐攝

今日海原。(海原縣委宣傳部 提供)

莊電一

海原震國之殤

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祭日。百年後的今天,作為海原大地震災民的後人,對此災難不僅心存敬畏,而且肩負責任。2016年4月28日,我獨自深入地震帶,對百年的災害記憶做田野調查。從春暖花開到秋收歸倉,4年時間裡,在寧夏、甘肅兩省區與海原大地震關聯的十多個縣域搶救性搜集整理出大量文字。這次災難的整體記憶、群體敘述,從百年前的視覺時間,轉換成百年後的心覺時間,當集中出現在《國殤——海原寰球地震記》裡,約15萬字的口述實錄文字,經《中衛日報》連載呈現給讀者,這也是文學對海原地震災害的真實體現。

《國殤——海原寰球地震記》脫稿後,現實題材作家、始終關注西海固百姓命運的季棟梁先生鼓勵我說,「你是真的西海固人,應該寫出三部曲。」在他的點撥下,於是就有了《西海固傳·三部曲》的構想。第一部便是《國殤——海原寰球地震記》,第二部《西海固革命記》,這兩部均已脫稿,第三部正在行動中。

行走海原,追憶100年前的那場大地震

寧夏新聞網記者 宋斐拍攝製作

100年過去,行走在如今的海原,即便不是地質專家,也能分辨出一些1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跡。12月14日,記者站在海原縣李俊鄉海子震湖旁的山坡上時,凜冽的寒風從西北方吹來,透過衣服,侵入身體。100年前的冬天,海原老百姓就是在這樣的寒風中,面對那場災難。

海原海子震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

海原縣城西門外,有個「萬人墳」。現任海原縣地震局局長的劉剛今年54歲,他還記得8歲初見這裡時的情景。「當時我和父親趕集經過,看到部分已經塌陷的地方,裸露出白骨,我還好奇地問父親。」從老一輩人那裡聽說過地震情況的父親告訴劉剛,「萬人墳」裡,埋葬著海原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遺體。劉剛家震歿的4人,也葬於此。

在地震中,有一棵被地震從中間撕開的柳樹卻頑強地活了下來,這棵柳樹被稱為「震柳」。

震柳在距離海原縣城20公裡外的一處山溝旁,震柳靜靜地長在山溝裡,滿樹繫著火紅的帶子,在雪後的冬天格外顯眼。震柳的身子,被100年前大地震的左旋錯動力撕成了兩半,讓人驚嘆的是,這棵柳樹並沒有死,災難過後,它慢慢地挺了過來,繼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在今天的海原大地,100年前的那場大地震,模糊又清晰。模糊是因為,很難將眼前美麗的海原和當年的廢墟聯繫起來;清晰則是因為,震柳、海原震湖、大山大地的傷痕依舊清晰。海原人把對大地震的追憶,寫進文字中、剪在紙裡、繡到布上……他們頑強的精神代代相傳,在這片曾經「山走動的地方」,永不止步,繁衍生息。(記者 宋斐)

延遲退休「時間表」!權威部門最新回應…

寧夏這些食品實行實名銷售制!無核酸檢測報告一律不得採購銷售

這是新型詐騙手段!全國受害者眾多!銀川一女士網購退款被騙

受賄數額特別巨大!寧夏兩名原副廳級幹部被提起公訴!

END

原標題:《100年前的海原,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關注|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震」驚世界!
    時稱「寰球大震」。而這場自然浩劫帶來的餘震時間竟長達3年!很難想像那些躲過劫難的親歷人是否時刻膽顫心驚害怕災難再次襲來!(海原海子震湖,是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行走在如今的海原,即便不是地質專家,也能分辨出一些1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跡。從海原縣城出發,車窗外的遠山間,遍布一條又一條的山溝,就像大山的裂痕。
  •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震」驚世界!
    時稱「寰球大震」。 而這場自然浩劫 帶來的餘震時間 竟長達3年! (海原海子震湖,是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
  • 海原地震100年丨堅韌在「山走動的地方」!
    還有8天就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100年前的冬天,海原老百姓就是在這樣的寒風中,面對那場災難。寰球大震海原海子震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海原縣城西門外有個「萬人墳」。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一個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政治歷史變遷,處在絲綢之路要道上的旱源,見證了文化的共存與融合,承載著歷史的文明與變遷,同時也承受了震驚世界的寰球大震。時光荏苒,歲月不息,一百年前,亙古未有的地震災難,將這裡幾乎夷為平地,跨越百年,經歷災難的海原人民,如何從崩毀中再次出發,如何在災難中獲得重生,「一百年」會給我們答案。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原標題: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1920年海原大地震  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1920環球大地震,我過去隱約聽父親講起過。父親楊清枝生於1924年,他出生時,這場地震已經過去了4年。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集中,樓房越來越高,活動越來越頻繁,這個時期發生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農耕時期,所以,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的關注,應該超過以往。就在人們關注半壁山落石的這一天,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地震100年紀念日。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 100年前發生的災難,瞬間帶走7萬人,整個地球都受到影響
    今天我們要關注的,就是一次發生在100年前的大地震,這次地震是20世紀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之一,它的震級達到了驚人的8.5級,釋放能量相當於唐山大地震的十多倍,7萬人在一瞬間就喪命了。 這就是著名的海原大地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那場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的餘震還維持了三年的時間。這次地震的震級為8.5級,震級雖然並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今年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當地先後舉行了多場紀念活動。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人類史上最強,相當於11個唐山大地震,如今卻沒人知道那場浩劫,發生在97年的中國
    後世,人們竟然只用4個字就寫盡了這場驚天浩劫——「寰球大震」。這是對一場地震「最高」也是「最糟」的評價。海原大地震來得突然,地方官署亦遭受重創,當地通訊和交通又很不便,從蘭州騎馬到海原就需要幾天時間,根本別提什麼救援黃金72小時了。再加上彼時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北洋政府對巨大的天災幾乎束手無策。賑災款在震後一個多月才撥給甘肅,還被貪腐大半。
  • 冬日裡的「大考」 第七屆寰球年度車正式拉開帷幕|寰球微IP
    為此,寰球汽車在長達半年的籌備工作中,最終篩選出了近60款全新上市或換代的車型。 經過專家媒體評審團歷時一天的評選,最終,有8款車型入圍寰球年度車大獎的候選車型,他們都代表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巨大進步。 「這7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實測,不搞紙上談兵,為的就是堅守公開、公正、公平的評審原則。」 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說到。
  •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永錫、周喆、陳子夏、郭曉龍、關天玥  2020-12-13 新華社發(蘇陽攝)她幾經浮沉、飽經滄桑她的靈動秀美、她的萬千氣象隨著鑲嵌在重巒疊嶂間的廟宇樓閣隨著深情如凝眸的淮水流淌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記載在浩蕩的青史裡可在83年前這一切美好曾被那樣慘烈撕碎1傷痛——那時那裡曾是人間地獄
  • 海原:決戰「最後的堡壘」
    與往年不同的是,海原不再拘泥於實地賞花,此次舉辦的梨花節出現了亮眼變化,定位為「2020年關橋網絡梨花節」,實施「雲開園」。通過「雲節慶 旅遊」「網紅 網貨」「農業 旅遊」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網絡平臺化旅遊活動,運用雲直播、雲遊覽、雲互動、雲發布、雲連線、雲消費手段,組織網紅、知名民間藝人及文藝演出團隊,針對海原特色優質農產品,通過「農夫集市」、特色農產品代言人進行直播推介。
  • 嚴選模式做全球海鮮直採,拼多多賣爆的「寰球漁市」盯上反向定製...
    寰球漁市成立於2018年,由全球海鮮食材供應鏈提供商食務鏈孵化而來。創始人張頌告訴36氪,寰球漁市瞄準未來10~20年消費者對「好吃不貴」的海鮮消費需求,並通過嚴選及高性價比的模式,推動全球優質海鮮直達家庭餐桌。 寰球漁市產品以海水魚、蝦、蟹、貝凍品海鮮為主,同時也有肉類、魚乾蝦幹、蝦餃等海鮮預製品,整體共有100個SKU。
  • 愚人節裡道真情——不能忘卻的紀念
    而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飛行員,他的飛機編號是81192,在19年前,他以一種壯烈的方式永遠離開了我們,成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不能忘卻的紀念。他叫王偉,犧牲時只有33歲,在2001年4月1日愚人節那天與美國偵察機相撞,跳傘墜海失蹤。
  • 楊文遠:海源大地震一百年遙祭_文化時尚_經濟網_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任繼榮兄對海原大地震斷裂帶遺址的探求,可以說到了痴迷的程度,痴迷的背後,一是希望能為家鄉多做點事,再則,作為一名從事物理學教學研究的學者,他也極想了解這場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究竟有多麼強烈。不過,讓我費解地是,這場大地震就要100年啦,還能看到明顯的地震遺址嗎?